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25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中医--经络腧穴基本知识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4551062
  • 上传时间:2022-12-18
  • 格式:PPT
  • 页数:325
  • 大小:14.50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医--经络腧穴基本知识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中医 经络 基本知识 课件
    资源描述:

    1、PART ONE前言请在此处添加具体内容,文字尽量言简意赅,见到那描述即可,不必过于繁琐,注意版面美观度。目的要求【识记识记】1.阐述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2.叙述腧穴的分类、作用和常用定位方法。3.描述十二经脉体表分布、循行走向和交接规律。4.复述十四经脉常用穴位的定位【理解理解】经络的生理功能与临床的关系。【运用运用】1.运用经络、腧穴相关知识为病患提供恰当的健康指导。2.结合临床案例,阐述十四经脉常用腧穴的主治功效。第一节第一节 经络基本知识经络基本知识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一、概述一、概述 经为主干经为主干 经深经深 经

    2、粗经粗 络为分支络为分支 络浅络浅 络细络细 经少 经多直行 络多 络多纵横交错“经经”,路径;,路径;“络络”,网络。,网络。经络学说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经络系统的组成(一)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手足三阴经经脉与络脉内外连属内属:脏腑外连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经脉络脉奇经八脉手足三阳经任、督、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十二经别十二经脉-十五别络、孙络、浮络经别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循行特点“离、合、出、入”别络别络为经脉分出的支脉,大

    3、多分布于体表 经筋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皮部皮部是指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的分区 足阳明胃经 手阳明大肠经任脉任脉督脉督脉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之为“经气”。经络的生理作用包括:联络脏腑,沟通表里联络脏腑,沟通表里运行气血,濡养周身运行气血,濡养周身 抗御外邪,保卫机体抗御外邪,保卫机体(二)经络的生理功能(二)经络的生理功能1 1、阐释病理阐释病理在发生病变时,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在发生病变时,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如足厥阴肝经抵小腹,布胁肋,故肝气郁结,常见两胁及小腹胀痛等。(三)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三)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在临床

    4、上,可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在临床上,可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络的循行走向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疾病诊合经络的循行走向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断的依据。2 2、指导疾病诊断、指导疾病诊断3 3、指导临床治疗、指导临床治疗 指导针灸治疗。指导针灸治疗。如针灸、按摩、针刺麻醉、耳针、电针、穴位埋线、穴位贴敷等治疗方法。指导药物归经。指导药物归经。如太阳经头痛,选用羌活、蒿本等。调理经络方法预防疾病。如常灸足三里穴可强壮体、防病;灸风门、大椎可预防感冒。4 4、指导预防保健、指导预防保健穴位贴敷 是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的总称,是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的总称,又称十二正经。(与

    5、脏腑相连、阴经阳又称十二正经。(与脏腑相连、阴经阳经相表里、有各自腧穴)经相表里、有各自腧穴)二、十二经脉二、十二经脉循行分布于上肢,称循行分布于上肢,称“手经手经”循行分布于下肢,称循行分布于下肢,称“足经足经”分布于四肢内侧面,属分布于四肢内侧面,属“阴经阴经”分布于四肢外侧面,属分布于四肢外侧面,属“阳经阳经”阴经与阳经在体内与脏腑之间有络属阴经与阳经在体内与脏腑之间有络属关系关系,即即阴经属脏络腑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阳经属腑络脏。如:如:手手太太阴阴肺经、肺经、足足少少阴阴肾经肾经 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一)(一)十二经脉的命名十二经脉的命名依据阴阳、手足、脏腑三方

    6、面确定依据阴阳、手足、脏腑三方面确定(二(二 )十二经脉走向与交接规律)十二经脉走向与交接规律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接规律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如手太阴经在手食指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在鼻旁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如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与心中。食指端 鼻翼旁 心中心中足大趾端 小指端 足小趾端 胸中胸中 无名指端 目外眦 足大趾 肺中肺中 目内眦

    7、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在头面、躯干、四肢。1.1.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阴经(脏)阳经(腑)循行部位手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上肢前线中线后线足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内踝上3寸以下例外)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下肢前线中线后线十二经脉分布规律-四肢部 手三阴经均起于胸部,手三阴经均起于胸部,手三阳经经过肩部,颈部而上达头面手三阳经经过肩部,颈部而上达头面 胸腹部第一侧线胸腹部第一侧线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 胸腹部第二侧线胸腹部第二侧线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 胸腹部第三

    8、侧线胸腹部第三侧线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 胁、腰侧面胁、腰侧面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十二经脉分布规律躯干部六条阳经经脉,皆上循头面六条阳经经脉,皆上循头面手足阳明经脉手足阳明经脉头面部头面部手足少阳经脉手足少阳经脉侧头部侧头部足太阳经脉足太阳经脉枕项部,枕项部,手太阳经脉手太阳经脉头颊部头颊部十二经脉分布规律头面部躯干部侧线的距离及与经脉的对应关系部位部位第一侧线第一侧线第二侧线第二侧线第三侧线第三侧线头部头部1.5寸(膀胱经)寸(膀胱经)背腰背腰1.5寸(膀胱经)寸(膀胱经)3寸(膀胱经)寸(膀胱经)腹部腹部0.5寸(肾经)寸(肾经)2寸(胃经)寸(胃经)4寸(脾经)寸(

    9、脾经)胸部胸部2寸(肾经)寸(肾经)4寸(胃经)寸(胃经)6寸(脾经)寸(脾经)(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正经之外的八条经脉,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三、奇经八脉三、奇经八脉督脉督脉统率、总督阳气统率、总

    10、督阳气阳脉之海阳脉之海任脉任脉总任全身阴经脉气、主胞胎总任全身阴经脉气、主胞胎阴脉之海阴脉之海冲脉冲脉渗诸阳,灌诸精渗诸阳,灌诸精血海、五脏六腑之血海、五脏六腑之 海、海、十二经脉之海十二经脉之海带脉带脉约束诸经约束诸经任督冲起于胞中,同出会阴。任督冲起于胞中,同出会阴。一源而三歧一源而三歧阴跷阳跷阴维阳维维系诸阴、阳经司目之开阖、肢体的运动督脉督脉背部正中任脉任脉胸腹正中冲脉冲脉上至头,下至足,贯穿全身带脉带脉环绕周身,束腰如带冲脉走行带脉走行奇经八脉的分布奇经八脉的分布阴跷脉阴跷脉左右成对,起于足跟内侧,随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阳跷脉阳跷脉左右成对,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

    11、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沿足太阳经上额,于项后会合于足少阳经。阴维脉阴维脉左右成对,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交会之处,沿下肢内侧上行,经腹、胁,与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会合后,复上行挟咽与任脉相并。阳维脉阳维脉左右成对,起于小腿外侧外踝的下方,沿下肢外侧上行,经躯干部的外侧,上腋、颈、面颊部而达额与督脉相并。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1.1.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2.2.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积和渗灌作用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积和渗灌作用 十二经脉(正经)+奇经八脉的任督二脉合称为十四经。(奇经八脉中的腧穴,大多寄附于十二经之中,惟有任督二脉,各有其专属的腧穴。故与十

    12、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第二节 腧穴基本知识 腧穴: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人体表面的特殊部位。腧穴: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人体表面的特殊部位。“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腧穴在内经中又称作:“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俗称“穴位”、“孔穴”,是针灸、推拿和拔罐治疗施术之所。一、概述一、概述(一)腧穴的分类(一)腧穴的分类 1、十四经穴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它是分布于十四经循行路线上的腧穴,共有361穴名。其中双穴,即左右对称的穴位309对,单穴52个。特点:特点:“名、位、治、线名、位、治、线”,有具体穴名和有具体穴名和固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

    13、经循行路线上,有明固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确的针灸主治证。历代医籍记载的十四经穴位历代医籍记载的十四经穴位2 2、经外奇穴、经外奇穴 简称奇穴。它为后世新发现有肯定疗效,但尚未归属十四经系统的穴位。可作为经穴的补充。特点:1、有名称 2、有固定位置。3、无经属 4、对某些病有奇特疗效3 3、阿是穴、阿是穴 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灵枢经筋篇:“以痛为腧”。特点:特点:1、无穴名 2、无固定位置 3、无经属 4、无主治规律,以疼痛、反应点为针刺穴 三类腧穴的特点(二)腧穴的作用(二)腧穴的作用1 1、诊断作用、诊断作用全身所有腧穴,均能治疗所在部位及其邻全身所

    14、有腧穴,均能治疗所在部位及其邻近器官的病症,称之为腧穴的近治作用。近器官的病症,称之为腧穴的近治作用。百会穴头痛中脘穴胃痛肾俞穴腰痛阿是穴以痛为腧(1)近治作用2 2、治疗作用、治疗作用(2)(2)远治作用远治作用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经穴不仅能治局部病症,还能治疗本经经穴不仅能治局部病症,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远隔部位的病症。循行所过远隔部位的病症。经脉所过较远部位的疾病取所属经穴。例如:上病下取:头痛、头晕取涌泉穴、太冲穴。下病上取:脱肛、子宫脱垂取百会穴。(3)特殊作用l双向调节双向调节 天枢天枢l相对特异性相对特异性 水沟水沟 至阴至阴(三)腧穴的定位方法(三)腧穴的定位方

    15、法 1、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2 2、骨度分寸定位法、骨度分寸定位法固定标志活动标志3 3、手指同身寸取穴法、手指同身寸取穴法4 4、简便取穴法、简便取穴法 固定标志固定标志人体五官、毛发、爪甲、乳头、脐窝、骨骼等皆有一定的位置,可以作为取穴的标志。1、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活动标志活动标志 各部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患者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2 2、骨度折量定位法:、骨度折量定位法:以骨节为标志,将人体各部分规定一定的尺寸进行取穴的方法。骨度分寸示意图骨度分寸示意图1、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为12寸。2、眉间至前发际正中为3寸3、第七颈椎棘突下至

    16、后发际正中为3寸。4、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为12寸。5、季肋以下至髀枢为9寸。返回本节返回本节上肢部腋前纹头(腋前皱褶)肘横纹:9寸肘横纹腕横纹:12寸下肢部 横骨上廉内辅骨上廉:18寸 内辅骨下廉内踝尖:13寸 髀枢膝中:19寸 膝中外踝尖:16寸 外踝尖足底:3寸背腰部:肩胛骨脊椎缘至背正中线:3寸肩峰缘至后正中线:8寸大椎至尾骶:21椎3 3、指寸定位法、指寸定位法 以病人自身手指为度来取以病人自身手指为度来取穴的方法。穴的方法。4 4、简便取穴法。、简便取穴法。垂手中指端垂手中指端风市风市屈膝,在髌骨下方,髌韧带外屈膝,在髌骨下方,髌韧带外 侧凹陷中侧凹陷中犊犊 鼻鼻(四)特定穴的

    17、意义(四)特定穴的意义特定穴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和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和特定称号的一类腧穴。特定称号的一类腧穴。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分为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俞穴、募穴、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俞穴、募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四总穴歌1、五输穴:即“井、荥、输、经、合”穴,是十二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腧穴,简称“五输”。气血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用自然界的水流现象作比喻,对经气流注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分别

    18、用井、荥、输、经、合五个名称,作为说明经气运行过程中每穴所具有的特殊作用。井井水的源头水的源头经气所出经气所出荥荥刚出的泉水微流刚出的泉水微流经气流过之处经气流过之处输输水流由浅入深水流由浅入深经气所灌之处经气所灌之处经经泉水在通畅的河中流过泉水在通畅的河中流过经气所行经的部位经气所行经的部位合合经气最后如百川汇合入海经气最后如百川汇合入海经气由此深入部位经气由此深入部位手足之端;手足之端;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肘膝关节附近。肘膝关节附近。:商阳:商阳:曲池:曲池:阳溪:阳溪:二间:二间手阳明大肠

    19、经手阳明大肠经三间三间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历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程。隐白大都太白脾,商坵阴陵泉要知。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脘,阳谷小海小肠经。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涌泉然谷与太溪,腹留阴谷肾所宜。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窍阴侠溪临泣胆,坵虚阳辅阳陵泉。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十二经五俞学2、原穴“原”即本原、原气之意。因为脏腑的病变,往往反应于十二原穴,原穴又是人体原气作用汇聚的部位,故称“原”。如心经的原穴神门。3、络穴“络”有联络的意思。由于络穴大多分布于表里两经的联络处,故称“络”。如肺经络

    20、穴列缺。4、郄穴“郄”有空隙的意思,是各经经气深集的部位。“郄”穴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如肺经郄穴孔最。5、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如“肾俞”穴。6、募穴是脏腑经气汇集于胸腹部的腧穴。如肝的募穴期门。第二节第二节 腧穴腧穴7、八脉交会穴即任、督、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八脉交会于十二经脉中的八个腧穴。这些腧穴均分布于四肢腕踝关节的上下。如“列缺”穴。8、交会穴指两经以上的经脉相交或会合处的腧穴。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治疗与交会经有关的病证。二、常用腧穴 云门云门(LU2)中府中府(LU1)尺泽尺泽(LU5)列缺列缺(LU7)少商少商(LU11)起穴:起穴:中府中府上上肢内侧

    21、前肢内侧前缘缘止穴:止穴:少商。少商。本经名本经名穴:列缺穴:列缺。1、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11穴)穴)(一)十四经穴 尺泽尺泽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肘关节微屈时定位。主治咳嗽,咯血,少商少商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主治 咳嗽,咽痛。列缺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主治 颈项痛,咽痛,咳嗽。中府孔最起穴:商阳上肢外侧前缘前头止穴:迎香。本经名穴:合谷、曲池、迎香。二、手阳明大肠经(二、手阳明大肠经(20穴)穴)商阳商阳食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井穴”,主治:咽痛,热病,昏迷。合谷合谷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原穴”,主治:齿痛,咽痛,热病,口眼歪

    22、斜。(孕妇不宜针)曲池曲池曲肘,当肘横纹外端凹陷中。“合穴”,主治:热病,齿痛,咽痛,腹痛。肩肩髃髃肩峰端下缘,在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肩臂疼痛,上肢不遂迎香迎香鼻翼旁0.5寸,鼻唇沟中主治:鼻塞,鼻衄,面部美容手阳明大肠经示意图手阳明大肠经示意图扶突扶突肩肩髃髃曲池曲池合谷合谷商阳商阳迎香迎香二、手阳明大肠经(二、手阳明大肠经(20穴)穴)起穴:承泣胸腹下肢外侧前缘止穴:厉兑。本经名穴:地仓、颊车、头维、乳根、足 三里地仓地仓口角旁0.4寸主治:口眼歪斜,面部美容。颊车颊车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中,咀嚼时咬肌 隆起处主治:齿痛,口噤不语,面部美容下关下关颧弓下缘,下颌骨髁状突

    23、之前方凹陷处,闭口取穴。主治:主治:耳聋,耳鸣,口眼歪斜,三叉神经痛。三、足阳明胃经(三、足阳明胃经(4545穴)穴)天枢天枢脐中旁2寸,腹直肌中。主治: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 足三里足三里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合穴”。主治:胃痛,腹胀,呕吐,泄泻。丰隆丰隆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约一横指。主治:头痛,眩晕,咳嗽,哮喘,痰饮,胸痛,便秘,癫狂,下肢痿痹。内庭内庭 足背第二、三趾间缝纹端。主治:齿痛,面痛,口眼歪斜,咽喉痛,鼻衄,胃痛,吐酸,腹胀,泄泻,痢疾,便秘,足背肿痛,热病。足阳明胃经示意图足阳明胃经示意图人迎人迎缺盆缺盆不容不容髀关髀关梁丘梁丘上巨虚上巨虚气冲气冲下关下关颊车

    24、颊车头维头维三、足阳明胃经(三、足阳明胃经(4545穴)穴)起穴:隐白下肢内侧前缘腹心止穴:大包。本经名穴:三阴交。隐白隐白拇指内侧趾甲角旁0.1寸“井穴”。主治:腹胀,月经过多。三阴交三阴交内踝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主治:腹胀,带下,遗精,不寐。阴陵泉阴陵泉 胫骨内侧踝下缘凹陷中。胫骨内侧踝下缘凹陷中。主治:腹胀,泄泻,水肿,黄疽,小便不利或失禁主治:腹胀,泄泻,水肿,黄疽,小便不利或失禁。四、足太阴脾经(四、足太阴脾经(21穴)穴)足太阴脾经示意图大横大横血海血海三阴交三阴交隐白隐白四、足太阴脾经(四、足太阴脾经(21穴)穴)起穴:极泉上肢内侧后缘止穴:少冲。本经名穴:神门。少海少海屈肘

    25、,肘横纹内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之中点。主治:心痛,肘臂挛痛,瘰疬 神门神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原穴”。主治:心悸,心痛,不寐。少冲少冲小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井穴”。主治:心痛,心悸,癫狂。五、手少阴心经(五、手少阴心经(9穴)穴)极泉极泉少海少海少冲少冲五、手少阴心经(五、手少阴心经(9穴)穴)手手少少阴阴心心经经示示意意图图起穴:少泽上肢外侧后缘头止穴:听宫。本经名穴:听宫。后溪后溪握拳,第五指掌关节后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主治:头项强痛,耳鸣,耳聋,咽喉肿痛,听宫听宫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主治:耳疾,面部美容。六、手太阳小肠经(六、手太阳小肠经(

    26、1919穴)穴)少泽少泽臑臑俞俞秉风秉风小海小海养老养老听宫听宫天窗天窗手手太太阳阳小小肠肠经经示示意意图图六、手太阳小肠经(六、手太阳小肠经(1919穴)穴)起穴:睛明后头沿背脊旁下肢外侧后缘止穴:至阴。本经名穴:睛明、攒竹、委中、承山。睛明睛明目内眦旁0.1寸。主治:目疾,面部美容。攒竹攒竹眉头凹陷中。主治:目疾,头痛大杼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咳嗽,发热 肺俞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咳嗽,气喘,吐血,骨蒸,潮热,盗汗,鼻塞。七、足太阳膀胱经(七、足太阳膀胱经(6767穴)穴)脾俞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腹胀,泄泻,痢疾。肾俞肾俞第二腰椎棘

    27、突下,旁开1.5寸。主治:遗尿,遗精,阳痿。次次髎髎第二骶骨孔中。主治:腰痛,疝气,月经不调。委中委中 腘横纹中央。主治:腰痛,下肢痿痹,腹痛。承山承山 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主治:腰痛,腿痛转筋,痔疾,便秘。昆仑昆仑 外踝与跟腱之间凹陷中。主治:头痛,项强,目眩,鼻衄。至阴至阴 足小趾外侧,趾甲角旁0.1寸许。主治:头痛,鼻衄,目痛,胎位不正,难产。七、足太阳膀胱经(七、足太阳膀胱经(6767穴)穴)攒竹攒竹2睛明睛明1肾俞肾俞23上上髎髎31承扶承扶36委中委中40承山承山57至阴至阴67承光承光6足足太太阳阳膀膀胱胱经经示示意意图图七、足太阳膀胱经(七、足太阳膀胱经(6767穴)穴

    28、)起穴:涌泉下肢内侧后缘腹胸止穴:俞府。本经名穴:涌泉。涌泉涌泉足底中,足趾跖屈时呈凹陷处“井穴”。主治:头痛头昏,大便难,小便不利,失音。太溪太溪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中。主治: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频数,便秘,消渴,耳聋,耳鸣,气喘,咳血等 八、足少阴肾经(八、足少阴肾经(2727穴)穴)足少阴肾经示意图横骨横骨幽门幽门俞府俞府阴谷阴谷交信交信水泉水泉水泉水泉涌泉涌泉八、足少阴肾经(八、足少阴肾经(2727穴)穴)起穴:天池上肢内侧中间止穴:中冲。本经名穴:内关。曲泽曲泽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主治:心痛,心悸,热病。内关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原穴”。主治:心

    29、悸,心痛,呕吐,癫狂。九、手厥阴心包经(九、手厥阴心包经(9 9穴)穴)起穴:关冲上肢外侧中间侧头止穴:止穴:丝竹空。本经名穴:丝竹空。外关外关 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主治: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落枕,胁痛,肘臂屈伸不利,手颤。天井天井 屈肘,尺骨鹰嘴上1寸凹陷中。主治:偏头痛,耳鸣,耳聋,瘰疬,癫痫。翳风翳风 耳垂后方,平耳垂后下缘的凹陷中。主治:耳鸣,耳聋,口眼歪斜。十、手少阳三焦经(十、手少阳三焦经(2323穴)穴)起穴:瞳子髎侧头胸胁下肢外侧中间止穴:足窍阴。本经名穴:瞳子髎、风池、肩井、环跳、悬钟。十一、足少阳胆经(十一、足少阳胆经(4444穴)穴)风池风池胸锁

    30、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平风府穴处。主治:头项强痛。环跳环跳股骨大转子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主治:腰腿痛,下肢瘫痪。阳陵泉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悬钟悬钟外踝上3寸,腓骨后缘“髓会”。主治:足胫挛痛。十一、足少阳胆经(十一、足少阳胆经(4444穴)穴)起穴:大敦下肢内侧中间腹上注于肺止穴:期门。本经名穴:太冲。大敦大敦足大趾外侧趾甲角旁0.1寸,“井穴”。主治:闭经,崩漏,阴挺,阴肿。太冲太冲足背,第一、二跖骨底之间凹陷中肝“原穴”。主治:头痛,目昏,胁痛。十二、足厥阴肝经(十二、足厥阴肝经(1414穴)穴)起穴:起穴:长强长强沿脊柱上行沿脊柱上行

    31、巅顶巅顶止穴:龈交。止穴:龈交。本经名穴:本经名穴:长强、命门、大椎、风府、百会、水沟(人中)。长强、命门、大椎、风府、百会、水沟(人中)。长强长强尾骨尖下尾骨尖下0.5寸。督脉寸。督脉“络穴络穴”。主治:腰脊痛,便秘,脱肛。主治:腰脊痛,便秘,脱肛。腰阳关腰阳关 第四腰椎棘突下。第四腰椎棘突下。主治:月经不调,遗精。主治:月经不调,遗精。命门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第二腰椎棘突下。主治:主治:腰脊痛,阳痿,遗精,带下。腰脊痛,阳痿,遗精,带下。大椎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第七颈椎棘突下。主治:主治:热病,头项强痛。热病,头项强痛。百会百会后发际正中直上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耳尖直上,头顶正中)。寸(耳

    32、尖直上,头顶正中)。主治:主治:头痛,目眩,阴挺,脱肛。头痛,目眩,阴挺,脱肛。人中(人中(水沟水沟)人中沟上人中沟上1/3与下与下2/3交界处。交界处。主治:癫狂,癫痫,小儿惊风,昏迷,口眼主治:癫狂,癫痫,小儿惊风,昏迷,口眼喎喎斜,腰脊强痛。斜,腰脊强痛。风府风府龈交龈交十三、督脉(十三、督脉(2828穴)穴)起穴:会阴腹胸正中止穴:承浆。本经名穴:关元、中脘、膻中。关元关元脐下脐下3寸。小肠寸。小肠“募穴募穴”,强壮保健要穴。,强壮保健要穴。主治:主治:虚劳,遗精,带下,月经不调。虚劳,遗精,带下,月经不调。气海气海 脐下脐下1.5寸。寸。主治:腹痛,遗尿,癃闭主治:腹痛,遗尿,癃闭

    33、承浆承浆颏唇沟的中点。颏唇沟的中点。主主 治:治:龈肿,齿痛,面部美容。龈肿,齿痛,面部美容。中脘中脘脐上脐上4寸。胃的寸。胃的“募穴募穴”,“腑会腑会”。主治:主治:胃痛,呕吐,泄泻。胃痛,呕吐,泄泻。膻中膻中前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处。心包的前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处。心包的“募穴募穴”,“气会气会”。主治:主治:气喘,胸痛,乳汁少。气喘,胸痛,乳汁少。会阴、神阙会阴、神阙十四十四.任脉(任脉(2424穴)穴)四神聪四神聪 百会穴前后左右各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处,共四穴。寸处,共四穴。主治:头痛,眩晕,失眠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印堂印堂 两眉头连线的中点。两眉头连线的中点。主治:头痛,眩晕,

    34、鼻衄。主治:头痛,眩晕,鼻衄。太阳太阳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处凹陷中。寸处凹陷中。主治:头痛、目疾,面部美容。主治:头痛、目疾,面部美容。安眠安眠 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的中点。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的中点。主治:失眠,眩晕。主治:失眠,眩晕。头颈部头颈部第四节第四节 经外奇穴经外奇穴胸背部胸背部定喘定喘大椎穴旁开大椎穴旁开0.50.5寸。寸。主治:咳嗽,哮喘,肩背痛。主治:咳嗽,哮喘,肩背痛。夹脊夹脊上肢部上肢部四缝四缝 第二、三、四、五指掌面,近端指关节横纹第二、三、四、五指掌面,近端指关节横纹中,左右共中,左右共8穴。穴。主治:小儿疳积,百日咳主治:小儿疳积,百日咳 十

    35、宣十宣 手十指尖端,距指甲约手十指尖端,距指甲约0.1寸,左右共寸,左右共10穴。穴。主治:高热,昏迷,癫痫主治:高热,昏迷,癫痫落枕落枕手背,第二、三掌骨间,掌指关节后手背,第二、三掌骨间,掌指关节后0.5寸。寸。主治:主治:落枕。落枕。八邪八邪上肢部上肢部四缝四缝 第二、三、四、五指掌面,近端指关节横纹第二、三、四、五指掌面,近端指关节横纹中,左右共中,左右共8穴。穴。主治:小儿疳积,百日咳主治:小儿疳积,百日咳 十宣十宣 手十指尖端,距指甲约手十指尖端,距指甲约0.1寸,左右共寸,左右共10穴。穴。主治:高热,昏迷,癫痫主治:高热,昏迷,癫痫落枕落枕手背,第二、三掌骨间,掌指关节后手背,

    36、第二、三掌骨间,掌指关节后0.5寸。寸。主治:主治:落枕。落枕。下肢部下肢部胆囊穴胆囊穴 在小腿外侧上部,当腓骨小头在小腿外侧上部,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阳陵泉穴)下前下方凹陷处(阳陵泉穴)下2寸压痛处。寸压痛处。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阑尾穴阑尾穴足三里穴下约足三里穴下约2寸压痛处。寸压痛处。主治:急慢性阑尾炎,食积,泄泻主治:急慢性阑尾炎,食积,泄泻。第五节 针灸法毫针针尖:针的尖端锋锐部分,又称针芒。针身:针尖与针柄之间的主体部分。又称针体。针根:针身与针柄连接的部分。针柄:针体与针根之后的执针着力的部分,多用金属丝缠绕针尾:针柄的末端,是针柄的绕金属丝

    37、之尾端,成圆圈形。长短规格粗细规格寸寸11.522.5345毫米毫米mm2540506575100125号数号数26272829303132毫米毫米mm0.450.420.380.340.320.300.28规 格我国使用的毫针,由优质的不锈钢制成。针刺练习为达到进针顺利、减轻患者疼痛和行针自如,提高疗效目的,初学针术者必须刻苦练习好指力。针刺前的准备做好诊断选择针具选择体位体位很重要。可以根据选穴不同而取仰卧、侧卧、俯卧和仰靠等体位,姿势要正,切不可取站位。总以患者舒适而能持久,医者便于准确施术为原则。消消毒毒 针具应一次性使用。术者手指要干净,并用酒精棉球擦洗。施针穴位应用碘酒和酒精消毒。

    38、针刺法 进针指切进针指切进针 左手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紧靠指甲旁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短针的进针。夹持进针夹持进针左手拇、食指两指夹捏棉球,裹住针尖,右手捻压针柄,将针刺入。此法用于长针的进针。提捏进针提捏进针左手拇、食两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刺入。此法用于皮内浅表部位的进针。舒张进针舒张进针左手拇、食两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右手将针刺入。此法多用于短针的进针。针刺的角度与深度针刺的角度针刺的角度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构成的角度。直刺90度,适用于大部分腧穴的针刺;斜刺45度,适用于穴位之下有重要脏器或皮肉较浅薄处的针刺;平刺(沿皮刺)15度,

    39、适用于皮肉特别浅溥处的针刺。针刺的深度针刺的深度 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头面颈项部腧穴,可刺入0.3-0.5寸;胸背部腧穴,宜斜刺或平刺0.8-1.5寸;腹部腧穴,多直刺,可刺入0.8-1.5寸;腰部腧穴,直刺0.5-1寸,皮肉浅薄处可刺入0.3-0.5寸,指(趾)端不超过0.2寸。针刺的深度须结合年龄、体质、体型等情况灵活掌握,老人、小儿、体型瘦弱、体质虚弱者宜浅刺些;反之可适当深刺,但总以不刺伤重要脏器,且又能获得较好的针感为原则。行针与得气行针行针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并发挥疗效而行一定的手法,称为“行针”。提插法、捻转法、刮针法、震颤法。提插法捻转法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提插法

    40、:将针从浅层插向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上提下插。注意提插幅度不宜过大,频率不能过快,以防晕针、损伤血管及重要脏器。捻转法:捻转法:将针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捻转,捻转幅度大小、频率快慢,可根据病情掌握。得气得气针刺时患者产生酸、麻、胀、重等感应或这种感应的传导,术者感觉针下沉紧,叫做“得气”。得气与否直接关系着针刺效果。针刺补泻针刺补泻:针刺补泻:通过针刺腧穴,采用适当的手法激发经络之气,调节脏腑功能,或起到补益正气作用,或起到疏泄病邪的作用,从而使阴阳恢复平衡。补法:补法: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泻法: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针刺补泻主

    41、要手法表补泻名称补泻名称补补 法法泻泻 法法提插补泻提插补泻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捻转补泻捻转补泻捻转幅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捻转幅度大,用力较重,频率快,时间长疾徐补泻疾徐补泻进针慢,少捻转,出针快进针快,多捻转,出针慢开阖补泻开阖补泻出针后揉按针孔出针后摇大针孔呼吸补泻呼吸补泻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平补平泻平补平泻进针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得气后出针留针与出针留针留针留针与否和留针时间长短,应据病情而定,一般病症只要针下得气并施以适当的补泻手法后即可出针,亦可留针10-20分钟;一些慢性、顽固性、

    42、痉挛性及疼痛病症,可适当增加留针时间,并在留针过程中,间断的辅以行针,保持一定刺激量,以增强疗效。出针出针出针时,先以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刺周围的皮肤,右手持针轻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肤下,然后将针迅速拔出,用干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血。针刺注意事项患者在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血亏的患者,进针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采取卧位。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针刺注意事项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部位,不宜针刺。对胸、肋、腰、背脏器所居之处的腧穴,应严格掌握进针的角度、深度。对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以及尿潴留患者其

    43、局部针刺时更应注意,以防事故发生。针刺眼区和项部风府、哑门等穴及脊椎部腧穴,要注意进针角度,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灸法灸法的特点 以艾绒艾绒为主要燃烧材料,烧灼、薰熨烧灼、薰熨或刺激体表的一定部位的一种医疗保健方法。特特 点点 具有火热之性,是一种温热性刺激具有火热之性,是一种温热性刺激 弥补针药之不足弥补针药之不足 阳气衰微,沉寒痼冷阳气衰微,沉寒痼冷 特殊特殊医学入门医学入门:“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灸的作用 温经通络 散寒除湿 温补脾肾 回阳固脱 行气活血 消瘀散结1预防疾病 保健强身适

    44、用范围:适用范围:慢性虚弱性疾病及风寒湿邪所致病证,如:慢性虚弱性疾病及风寒湿邪所致病证,如:阳虚、气虚、久泻、肢冷、痹证、痰饮阳虚、气虚、久泻、肢冷、痹证、痰饮等。等。灸用材料灸用材料 性属温热,纯阳之性;芳香无毒,主灸百病性属温热,纯阳之性;芳香无毒,主灸百病 艾叶艾叶 易燃,渗透易燃,渗透 艾艾药源丰富,价廉药源丰富,价廉 艾绒艾绒 芳香;易燃,温和;使用方便芳香;易燃,温和;使用方便 其他其他 便于搓成大小不等的艾柱,易于燃烧,气味芳香艾绒 燃烧时热力温和不起火焰,能穿透皮肤,又能保健 价格低廉,药源广泛一、艾炷灸一、艾炷灸概念:圆锥形的艾团。概念:圆锥形的艾团。壮壮:每燃烧一个艾炷,

    45、称为一壮。:每燃烧一个艾炷,称为一壮。艾炷艾炷制作制作规格:大、中、小规格:大、中、小(1)无瘢痕灸)无瘢痕灸操作:操作:燃剩燃剩2/5凡士林艾炷凡士林艾炷 红晕红晕 37壮壮适应证:适应证:虚寒证虚寒证1、直接灸、直接灸(2)瘢痕灸)瘢痕灸操作:操作:燃尽燃尽 1周周 56周周蒜汁艾炷蒜汁艾炷膏药膏药 化脓化脓 灸疮灸疮 瘢痕瘢痕 79壮壮 适应证:慢性顽固性、反复发作适应证:慢性顽固性、反复发作 (哮喘、慢性胃肠炎、发育障碍、体虚)(哮喘、慢性胃肠炎、发育障碍、体虚)艾炷灸艾炷灸艾炷灸艾炷灸2、间接灸、间接灸(1)隔姜灸)隔姜灸操作:操作:适应证:适应证:外感风寒表证、虚寒性腹痛吐泻、风寒

    46、湿痹等。外感风寒表证、虚寒性腹痛吐泻、风寒湿痹等。(2)隔蒜灸)隔蒜灸操作:操作:适应证:适应证:瘰疬、肺结核、腹中积块、未溃疮疖等。瘰疬、肺结核、腹中积块、未溃疮疖等。隔隔蒜蒜片片灸灸隔隔蒜蒜泥泥灸灸2、间接灸、间接灸(3)隔盐灸)隔盐灸操作:操作:神阙灸神阙灸适应证:适应证: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小便不利等;亡阳虚脱证。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小便不利等;亡阳虚脱证。(4)隔附子饼灸)隔附子饼灸操作:操作:适应证:适应证:疮疡久溃不敛,虚寒性外科阴证;疮疡久溃不敛,虚寒性外科阴证;阳痿、早泄、遗精等命门火衰证。阳痿、早泄、遗精等命门火衰证。艾炷灸艾炷灸艾卷艾卷(艾条)(艾条)纯艾条(

    47、清艾条)纯艾条(清艾条)药艾条(太乙神针、雷火神针等)药艾条(太乙神针、雷火神针等)悬悬灸灸温和灸温和灸 雀啄灸雀啄灸 回旋灸回旋灸 实按灸实按灸太乙针灸太乙针灸雷火针灸雷火针灸慢性病慢性病急性病急性病范围较范围较大病痛大病痛痹、痿、痹、痿、虚、寒虚、寒二、艾条灸三、温针灸操作操作适应证适应证适用于既需要针刺留针,又需施灸的疾病适用于既需要针刺留针,又需施灸的疾病四、温灸器灸五、其他灸法灯草灸灯草灸操作:操作:点穴、燃火、爆焠点穴、燃火、爆焠适应证:适应证:“幼科第一捷法幼科第一捷法”天天 灸灸第四节第四节 灸法的注意事项灸法的注意事项(一)施灸的顺序(一)施灸的顺序 上上 下下 阳阳 阴阴

    48、背背 腹腹 左右对称左右对称 头身头身 四肢四肢 依次施灸依次施灸 少、小少、小 多、大多、大(二)艾灸补泻法(二)艾灸补泻法灵枢灵枢背俞背俞“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等待)(等待)自灭也;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傅,拊)(傅,拊)其艾,须其火灭也。其艾,须其火灭也。”(三)施灸的剂量(三)施灸的剂量灸量大灸量大(大炷、多壮、时间长)(大炷、多壮、时间长)灸量小灸量小(小炷、少壮、时间短)(小炷、少壮、时间短)病人病人壮男体强壮男体强妇孺老羸妇孺老羸病情病情初病、实证、急重初病、实证、急重久病、虚证、轻缓久病、虚证、轻缓部位部位肌肉丰厚处肌肉

    49、丰厚处(腰背、腹、股臀)(腰背、腹、股臀)皮薄肉少处皮薄肉少处(头面、胸、肢末)(头面、胸、肢末)(四)灸法的补泻(四)灸法的补泻(五)施灸的禁忌(五)施灸的禁忌1、实证、热证及阴虚发热证。、实证、热证及阴虚发热证。2、颜面五官部、浅在血管部,不宜瘢痕灸。、颜面五官部、浅在血管部,不宜瘢痕灸。3、妇女妊娠期、月经期,少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天灸。、妇女妊娠期、月经期,少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天灸。(六)灸后的处理(六)灸后的处理化脓灸、天灸局部护理水泡化脓灸、天灸局部护理水泡第六节第六节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针灸治疗原则针灸治疗原则1.补虚与泻实补虚扶助正气 选用有补益作用的穴位 选用有补益作用的针刺手法

    50、泻实疏泻病邪 选用有疏泻作用的穴位 选用有疏泻作用的针刺手法2.清热与温寒清热清除热邪选用有清热作用的穴位选用快针、泻法的针刺手法3.治标与治本治病求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4.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5.局部与整体针灸的治疗作用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扶正袪邪针灸处方选穴原则选穴原则局部取穴;循经取穴;对症取穴配穴方法配穴方法前后配穴;上下配穴;表里配穴;左右配穴;远近配穴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原因 体质与精神,体位体质与精神,体位 手法手法 留针留针 症状 突然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出突然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出 冷汗、恶心呕吐、精神疲惫、脉沉细冷汗、恶心呕吐、精神疲惫、脉沉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中医--经络腧穴基本知识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551062.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