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脾胃病辨证治疗课件.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医儿科脾胃病辨证治疗课件.pptx》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儿科 脾胃 辨证 治疗 课件
- 资源描述:
-
1、 一、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一、小儿生理病理特点p生理特点生理特点n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稚阴稚阳n生机篷勃,发育迅速生机篷勃,发育迅速纯阳之体纯阳之体p病理特点病理特点n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易虚易实、易寒易热n脏气清灵、易趋康复。脏气清灵、易趋康复。p两有余,三不足两有余,三不足n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虚。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脏腑娇嫩,形气未充p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指五脏六腑嫩弱、幼稚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指五脏六腑嫩弱、幼稚,不耐外不耐外邪侵袭。结构功能均未成熟。邪侵袭。结构
2、功能均未成熟。n形指形体结构,即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津液等形指形体结构,即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津液等n气指生理功能活动,如肺气、肾气、脾气等,表现为肺常不足气指生理功能活动,如肺气、肾气、脾气等,表现为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脾常不足、肾常虚。p历史文献历史文献n灵枢灵枢逆顺肥瘦逆顺肥瘦:“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n颅囟经颅囟经病证病证:“孩子气脉未调,脏腑脆薄,腠理开疏孩子气脉未调,脏腑脆薄,腠理开疏”n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药证直诀:“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喜笑,变态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喜笑,变态不常,不常,五脏六腑,成而未全,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
3、壮。全而未壮。”n 吴鞠通吴鞠通“稚阳稚阴稚阳稚阴”学说。学说。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生机蓬勃、发育迅速p纯阳的含义:高度概括了阳生阴长的过程,发育迅速纯阳的含义:高度概括了阳生阴长的过程,发育迅速,如旭日东升,蒸蒸日上,对水谷精气的要求格外迫,如旭日东升,蒸蒸日上,对水谷精气的要求格外迫切。切。n颅囟经“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说明生机旺盛n河间六书“大概小儿病在纯阳,热多冷少也。”说明病理情况下,易从热化火。n 吴鞠通等认为“古称小儿纯阳,谓其未曾破身耳”,是道家说法。提倡稚阳稚阴,批判把纯阳认为阳气有余的观点。n纯阳盛阳阳气有余有阳无阴阳亢阴亏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生机蓬勃、发育迅
4、速p 年龄越小,发育的速度越快。p 精卵结合后第8周时的体重为1g,到出生时的体重为3000g,1周岁时体重为出生时的3倍。p 1周岁时身长为出生时的1.5倍。p 1周岁时的头围为出生时的0.5倍。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发病容易、传变迅速p发病容易发病容易n肺常不足,呼吸系统发病率占儿科疾病的首位肺常不足,呼吸系统发病率占儿科疾病的首位 。n脾常不足,小儿脾胃疾病为多脾常不足,小儿脾胃疾病为多 。n肾常虚,易发生先天元精不足而引起解颅、胎怯、肾常虚,易发生先天元精不足而引起解颅、胎怯、胎弱、五迟五软等胎弱、五迟五软等 。n肝常有余肝常有余,易引动肝风,见手足抽搐、颈项强直、易引动肝风,见手足抽搐、
5、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角弓反张。n心神怯弱,心神怯弱,心火易动、易发惊惕、心火易动、易发惊惕、烦躁惊乱、神志烦躁惊乱、神志昏迷。昏迷。n时行疾病较多见,如麻疹、奶麻、丹痧、暑湿、小时行疾病较多见,如麻疹、奶麻、丹痧、暑湿、小儿麻痹症等。儿麻痹症等。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发病容易、传变迅速p传变迅速传变迅速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易虚易实,易寒易热”。p易虚易实指一旦患病,邪气易实,正气易虚。易虚易实指一旦患病,邪气易实,正气易虚。n如外感风邪:感冒如外感风邪:感冒肺炎喘嗽实证肺炎喘嗽实证心阳虚衰心阳虚衰阳气阳气暴脱暴脱 ;n泄泻:外感时邪,或内伤乳食的实证泄泻:外感时邪,或内伤乳食的实证 暴吐暴泻,津
6、伤液脱暴吐暴泻,津伤液脱的伤阴虚证的伤阴虚证 。p易寒易热:易寒易热:稚阳稚阴,易向两极转化。稚阳稚阴,易向两极转化。n如风寒之邪可迅速化热传里,变为里热证如风寒之邪可迅速化热传里,变为里热证 。n急惊风在实热证时,转瞬出现阳气外脱之虚证。急惊风在实热证时,转瞬出现阳气外脱之虚证。脏气清灵,易趋康复脏气清灵,易趋康复p 由于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活力充沛,组由于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活力充沛,组织器官修复能力强,而且病因比较单纯。织器官修复能力强,而且病因比较单纯。景景岳全书岳全书小儿则小儿则:“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非若。但能确得其本
7、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非若男妇损伤积痼痴顽可比。男妇损伤积痼痴顽可比。”n 绝大部分的儿童骨折都不需要手术。五脏五脏生理生理病理病理肝常有余肝常有余肝气升发则五脏俱荣肝气升发则五脏俱荣易动肝风、易动肝风、易从火化易从火化心常有余心常有余心乃神舍,心乃神舍,神气爽健,神怯未定神气爽健,神怯未定心火易动、易发心火易动、易发惊惕、神昏惊惕、神昏肺常不足肺常不足卫外不固卫外不固易受邪侵易受邪侵脾常不足脾常不足脾胃薄弱脾胃薄弱易运化失常易运化失常肾常不足肾常不足肾气未固肾气未固先天不足,病后先天不足,病后肾虚肾虚二、儿科病治疗用药特点二、儿科病治疗用药特点p1.治疗必须及时、正确和审慎n温病条辨.解儿难
8、云:“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捉风捕影,转救转剧,转去转远。”p2.方药力求精简n宜:处方轻巧灵活(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n掌握有效剂量,中病即止n慎:大苦、大寒、大辛、大热和有毒、攻伐之品。n经方有优势。二、儿科病治疗用药特点二、儿科病治疗用药特点p 3.注意顾护脾胃p“用药者,偏寒则伤脾,偏热则伤胃也。制方之法,宜五味相济,四气俱备可也”p 4.重视先证而治p 小儿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先发制病,药先于证,先证而治,防止传变。二、儿科病治疗用药特点二、儿科病治疗用药特点p 5.不可乱投补益n 儿童补益会出现内热、咽喉肿痛、脘腹胀满、胸闷、食欲不振、大便干结等副作用
9、,更严重的会导致性早熟,使身高的增长受到抑制。p6.掌握用药剂量n中药用量(大约比例):新生儿用成人量的1/6,婴儿用1/31/2,幼儿及幼童用2/3或成人量,学龄儿童用成人量。儿科脾胃常见病儿科脾胃常见病p 鹅口疮p 口疮p 厌食p 积滞p 腹痛p 泄泻p 疳积一、鹅口疮一、鹅口疮p 一、概述p 1.定义 以口腔、舌上满布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因其状如鹅口,故称鹅口疮。因其色白如雪片,又名雪口。西医也称鹅口疮。p 2.特点 多见于初生儿,以及久病体虚婴幼儿,或长期应用抗生素及激素患儿。南方多于北方。p 二、诊断p 病因病机:胎热内蕴,口腔不洁,感染秽毒;用药不当,正气损伤,虚火内
10、生,上熏口舌。n心脾积热,上熏口舌心脾积热,上熏口舌实证实证n阴虚阳浮,虚火上浮阴虚阳浮,虚火上浮虚证虚证p 病位:主要在心脾,病久及肾。p 现代医学认识: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一、鹅口疮一、鹅口疮p二、诊断p临床表现:口疮粘膜表面覆盖白色如凝块样小点或小片状物,并可向咽喉处蔓延,甚至到食管、气管、肺等。不宜擦去,强行剥离可有溢血。不痛、不流涎。轻者无全身症状,不影响吃奶,重者可有低热、拒食。p鉴别:白喉(全身症状重)、残留乳块。一、鹅口疮一、鹅口疮艾滋病人口腔艾滋病人口腔小儿鹅口疮小儿鹅口疮光镜下的白色念珠菌菌丝和孢子光镜下的白色念珠菌菌丝和孢子染色的菌丝和孢子染色的菌丝和孢子鹅口疮鹅口疮白喉
11、白喉性性状状色白如雪叠叠层层,擦色白如雪叠叠层层,擦去较易,不易出血去较易,不易出血色灰白,膜状,较色灰白,膜状,较难擦脱,脱后出血难擦脱,脱后出血部部位位口腔内,舌上,多在两口腔内,舌上,多在两颊内侧,少见于咽喉颊内侧,少见于咽喉多于扁桃体、咽、多于扁桃体、咽、腭或鼻腔处腭或鼻腔处一、鹅口疮一、鹅口疮p 三、辨证治疗p(一)治疗原则n 总属邪火上炎,治当清火。n 实则清热泻火n 虚则滋阴潜阳n 均当配合外治疗法均当配合外治疗法一、鹅口疮一、鹅口疮p 三、辨证治疗p(二)分证论治p 1.心脾积热 p 证候:面红赤,脉滑数,大便干,小便短赤,指纹紫滞。p 治法:清心泻脾 p 方药:清热泻脾散加减
12、n栀子1 生石膏1 黄连1 黄芩1 生地黄1 赤茯苓1 淡竹叶1 灯芯草1 生大黄1 一、鹅口疮一、鹅口疮p清热泻脾散n【来源】医宗金鉴卷五十一。n【组成】山栀(炒)、石膏(煅)、黄连(姜炒)、生地、黄芩、赤苓n【用法】灯心为引,水煎服。n【功用】清脾泄热。n【主治】小儿心肿蕴热,致患鹅口,白屑生满口舌者。p轻症可用黄连、甘草煎汤;或野蔷薇根煎水拭口,再涂冰硼散。p大便秘结,鹅口厚叠者也可用泻心汤加减。n生大黄1 黄连1 黄芩1 一、鹅口疮一、鹅口疮p三、辨证治疗p(二)分证论治p2.虚火上炎 p证候:面白颧红,手足心热,舌嫩红,苔少,脉细数无力,指纹淡紫p治法:滋阴降火 p方药:知柏地黄丸加
13、减n熟地2 山药1 山萸肉1 泽泻1 茯苓1 牡丹皮1 知母1 黄柏1 川牛膝1p阳虚者手脚冰凉,大便溏薄,舌淡,用附子理中汤,或甘草干姜汤加黄连肉桂。一、鹅口疮一、鹅口疮p四、其他疗法p(一)中成药剂n1、五福化毒丹每服-g,1日次。用于心脾积热证。n2、知柏地黄丸每服-g,1日次。用于虚火上浮证。p(二)中药外治n冰硼散,青黛散,珠黄散,珍珠粉外涂患处。n吴茱萸1 胡黄连1 生大黄1 南星1。研末醋调敷贴涌泉穴。每日换药次,可连用天。n鹅口散:生蒲黄1 西黄1 煅石膏1 冰片1。使用时先用生理盐水清洗患处,然后适量局部涂敷,每日次。治疗鹅口疮200例,均在天内痊愈,无例发生副作用。【徐克信
14、.鹅口散治疗婴儿鹅口疮.中医杂志1995;36(12):740】一、鹅口疮一、鹅口疮二、口疮二、口疮p 一、概述一、概述p1.定义:齿龈、舌体、上额,两颊等处出现黄白色溃疡,疼痛流涎或伴有发热为特征。若满口糜烂,色红作痛,称为口糜;溃疡只发生在口疮两侧,称为燕口疮。p2.口疮之病最早见于内经。p3.本病西医学称:疱疹性口腔炎(单纯疱疹病毒型引起)、溃疡性口炎、口角炎(细菌如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燕口疮燕口疮二、口疮二、口疮p 二、诊断二、诊断p病因病机:风热乘脾,心脾积热,虚火上炎。p部位:心脾胃肾。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肾脉连舌本,胃经络齿龈。p临床表现:口腔内溃疡,大小不
15、等,疼痛流涎,或伴发热,颌下淋巴结肿大。p鉴别诊断p鹅口疮:又称雪口。口腔、舌面满布白屑(白色乳状物),一般疼痛不明显。真菌感染所致。鹅口疮鹅口疮口疮口疮年龄年龄初生儿及一周岁内小儿初生儿及一周岁内小儿婴儿、儿童婴儿、儿童疼痛疼痛较轻较轻灼热疼痛灼热疼痛性状性状白屑雪片状,松软可拭去,白屑雪片状,松软可拭去,根基部不易出血根基部不易出血淡黄或白色溃疡面,周围粘膜红淡黄或白色溃疡面,周围粘膜红色,不能拭去,拭后出血色,不能拭去,拭后出血部位部位口腔粘膜、舌上、可蔓延到口腔粘膜、舌上、可蔓延到咽喉、软腭或鼻腔咽喉、软腭或鼻腔口腔舌上口腔舌上二、口疮二、口疮二、口疮二、口疮p三、辨证论治三、辨证论治
16、p(一)辨证要点 n1.辨虚实:起病急,病程短,溃疡疼痛重,局部灼热者为实证;反之为虚证。n2.辨脏腑:从溃疡发生部位辨别所属脏腑。舌上、舌边溃疡者多属心;口颊、上颚、齿龈、口角溃烂者,多属脾胃。p(二)治疗原则n1、实证治宜清热解毒,泻火通便。但不能一清到底,后期应以调理为主;n2、虚证治宜滋阴降火,引火归元。n3、但急性发作时,应清补结合。n4、无论实证、虚证均应配合外治疗法。证型证型局部症状局部症状全身症状全身症状实证实证口疮溃烂周围鲜红、疼痛、口疮溃烂周围鲜红、疼痛、有灼热感有灼热感烦躁多啼,口臭涎多,小烦躁多啼,口臭涎多,小便黄赤、舌红苔黄或腻便黄赤、舌红苔黄或腻虚证虚证口疮溃烂周围
17、色淡,疼痛口疮溃烂周围色淡,疼痛不甚,无灼热感不甚,无灼热感口流清涎,神疲,口干不口流清涎,神疲,口干不渴,舌淡少苔渴,舌淡少苔二、口疮二、口疮p三、辨证论治三、辨证论治p(三)分证论治分证论治p1.风热乘脾 p证候:口颊、上颚、齿龈、口角 溃烂,甚则满口糜烂,周围焮红,疼痛拒食。口臭涎多,烦躁,便结,小便赤,舌红,苔薄黄。p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p方药:银翘散加减n金银花1 连翘1 竹叶1 荆芥穗1 牛蒡子1 桔梗1 芦根2 淡豆豉1 薄荷1 甘草1 板蓝根1 生大黄1 二、口疮二、口疮p三、辨证论治三、辨证论治p(三)分证论治分证论治p2.心火上炎 p证候:舌上、舌边溃烂,色赤疼痛。心烦、口
18、干、小便短黄,舌尖红,苔薄黄。p治法:清心泻热 p方药:泻心导赤散加减 n黄连1 生地2 竹叶1 通草1 甘草1 二、口疮二、口疮p三、辨证论治三、辨证论治p3.虚火上炎 p证候:口腔溃烂,周围色不红或微红,疼痛不甚,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神疲颧红,手足心热口干不渴,舌红,苔少或花剥。p治法:滋阴降火,引火归元 p方药:知柏地黄汤;或六味地黄丸加肉桂;或理中汤n熟地2 山萸肉1 山药1 茯苓1 泽泻1 牡丹皮1 知母1 黄柏1p幼幼集成:口疮服凉药不效,乃肝脾之气不足,虚火泛上而无制,宜理中汤收其浮游之火。若吐泻后口中生疮,亦是虚火,理中汤。二、口疮二、口疮p三、辨证论治p(四)其他治法p1.冰
19、硼散、锡类散、珠黄散、绿袍散、西瓜霜喷剂,任选一种搽口腔患处。p.野菊花、金银花、薄荷、连翘、板蓝根各10g,玄参15g,煎水含漱,每日次。用于口疮实证。p.珠黄油。新鲜鸡蛋煮熟取黄,文火煎出蛋黄油,外敷溃疡面上。实证、虚证均可用,溃疡日久不敛者更佳。p4.吴茱萸粉5克,陈醋调成糊,临睡前敷贴两足涌泉穴。用于虚火上炎。p4.封髓丹:黄柏 砂仁 甘草p5.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狐惑病三、厌食三、厌食p 一、概述p 定义:小儿较长时期不思进食,厌恶摄食。p 发病情况n 1 季节:夏秋季节暑湿当令,脾阳易受困遏,可使症状加重。n 2 年龄:好发于1-6岁小儿,尤其城市儿童多见。n 3 预后:一般预后较
20、好,长期不愈可转为疳证。三、厌食三、厌食p 二、诊断p 病因:饮食不节、喂养不当为主。p 病机:脾运胃纳功能失常。p 病位:总在脾胃。p 临床表现:不思进食,厌恶摄食;伴有嗳气、脘痞、大便不调、面色少华、形体消瘦等。p 排除其它外感、内伤疾病中出现厌食症状。排除其它外感、内伤疾病中出现厌食症状。三、厌食三、厌食p 三、辨证论治p(一)辨证要点n辨实证与虚证,实证为脾失健运,虚证则有气虚与阴虚之分。具体辨证从病程、饮食情况及伴随症状方面辨证。p(二)治疗原则 n运脾开胃为原则n脾健不在补贵在运n用药之道贵在中和三、厌食三、厌食p 三、辨证论治p(三)分证论治p 1.脾失健运p 证候:初期+病轻+
21、厌食+舌苔薄腻+精神、形体等正常。p 治法:调和脾胃,运脾开胃p 方药:不换金正气散加减n苍术1 藿香1 陈皮1 砂仁1 鸡内金1 焦山楂1n舌苔白腻加半夏1 佩兰1;黄腻加薏苡仁1。n亦可以用保和丸。三、厌食三、厌食p 三、辨证论治p(三)分证论治p1.脾失健运p消痰气,开食欲,外台茯苓饮。p金匮要略原文:外台茯苓饮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p提要:脾气虚兼痰饮的证治。p病机:饮滞胸胃,脾胃气虚p治法:消饮行滞,益气健脾p茯苓2 人参1 白术2 生姜2 枳实1 橘皮1 三、厌食三、厌食p 三、辨证论治p(三)分证论治p 2.脾胃气虚p 证候:素
22、体脾虚或迁延失治+不思乳食+脾气虚弱证p 治法:健脾益气,佐以助运p 方药:异功散加减n党参1 茯苓1 白术1 甘草1 陈皮1 焦神曲1三、厌食三、厌食p 三、辨证论治p(三)分证论治p3.脾胃阴虚p证候:素体阴虚或温热病后或嗜香燥辛辣+食少饮多+脾胃阴虚证象。p治法:滋脾养胃,佐以助运p方药:养胃增液汤n沙参1 石斛1 玉竹1 乌梅1 白芍1 甘草1 香橼1 谷芽1 麦芽1 三、厌食三、厌食p三、辨证论治p(四)其他治法p1.食疗方:炒鸡内金30炒白术60研末,与红糖、炒芝麻粉各30,精面粉50,制成小饼。p2.刺四缝、捏脊疗法。p3.敷脐疗法:消积散、运脾增食散等,外敷神阙。n神曲1 麦芽
23、1 山楂1 莱菔子1 丁香1 肉桂1 荜拨1p4.经方:小建中汤。三、厌食三、厌食p四、文献摘要文献摘要p幼科发挥调理脾胃:“儿有少食而易饱者,此胃不受、脾之不能消也。宜益胃之阳,养脾之阴。宜钱氏异功散合小建中汤主之。”p赤水玄珠全集卷十三:“不能食者,由脾胃馁弱,或病后而脾胃之气未复,或痰客中焦,以故不思食,非心下痞满而恶食也。治当补益以开豁之,丹溪导痰运脾之法皆是也。”p本草崇原苍术:“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欲补运相兼,则相兼而用。如补多运少,则白术多而苍术少,运多补少,则苍术多而白术少。”四、积滞四、积滞p一、概述p定义:又称食积,是指小儿内伤乳食(病因),停聚中焦,积
24、而不化,气滞不行(病机)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患。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嗳气酸腐,大便溏薄或秘结酸臭为特征(临床特征)。p发病情况:p四季皆可发生,夏秋发病率高。年龄:婴幼儿多见。预后:一般良好,少数日久迁延失治,可转化成疳证,故前人有“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之说。p包括西医学所称的消化不良。四、积滞四、积滞p二、诊断p病因:乳食不节,伤及脾胃,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或脾胃虚弱,腐熟运化不及,乳食停滞不化。p病位:脾胃p病机:乳食停聚中脘,积而不化,气滞不行p诊断要点:诊断要点: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嗳气酸腐,大便溏薄或秘结酸臭。p鉴别诊断鉴别诊断n厌食: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
25、一般无脘腹胀满、大便酸厌食: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一般无脘腹胀满、大便酸臭等症。臭等症。四、积滞四、积滞p三、辨证论治p(一)辨证要点:n辨虚实寒热:本病属实证,若素体脾气虚弱,可呈虚实夹杂证,积滞内停,又有寒化或热化的演变。根据病史、伴随症状及病程辨虚、实、寒、热。p(二)治疗原则 n实证以消食导滞为主。n脾虚夹积之虚中夹实证以健脾消食,消补兼施为法n积重而脾虚轻者,宜消中兼补法。四、积滞四、积滞p三、辨证论治p(三)分证论治p1.乳食内积p辨证:乳食不节+主症(不思乳食,脘腹胀满,嗳吐酸腐,大便酸臭)p治法:消乳化食,和中导滞。p方药:消乳丸或保和丸加减n消乳丸:焦麦芽1 焦神曲1 砂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