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0 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pptx》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外古诗词诵读 2020 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2021 学年 九年级 语文 人教部编版 下册 第三 单元 课外 古诗词 诵读 课件 下载 _九年级下册_(统编)部编版_语文_初中
- 资源描述:
-
1、猜谜激趣临江仙太常引浣溪沙定风波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第1首定风波苏轼作者简介学习目标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创作背景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
2、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词语解释词语解释(1 1)沙湖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2 2)雨具先去雨具先去:雨具先前被拿走了。:雨具先前被拿走了。(3 3)狼狈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4 4)已而已而:向来:向来。方才。过了一会儿。方才。过了一会儿。(5 5)吟啸吟啸:高声吟咏长啸。:高声吟咏长啸。(6 6)料峭料峭:形容微寒。:形容微寒。(7 7)斜照斜照:偏西的阳光。:偏西的阳光。(8 8)萧瑟
3、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学习目标听读诗歌感受诗情整体感知 品读课文,合作探究1定风波上片哪些词语表现了词人豁达的胸襟?2定风波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谈人生哲理。请结合词的上片,作简要赏析。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写出性情,“穿林打叶声”,既是眼前实景,又何尝不是词人在官场多遭打击的写照。“何妨”句是前一句的自然延伸,徐行又吟啸,增加了挑战色彩。“谁怕”就更见词人坦荡胸怀。“一蓑烟雨任平生”,既豁达,又无奈,人生遭遇挫折,像遭遇风雨一样自然,不必害怕,顺其自然,山头斜照自有到来之时。品读课文,合作探究3定风波这首词的主旨
4、句是哪两句?应该如何理解其深层含意?-主旨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第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任”字含放任自由之意。“我”的一生就是顶笠披蓑在人生风雨中穿行的,对此,“我”早已习惯,泰然处之。这是何等的逍遥!第二句:表层意是写回头看狂风大作、风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深层意则是他淡化、弱化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何足挂齿?利害得失,一并泯灭。这是何等的旷达!写作特色 归纳主旨 第2首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作者简介学习目标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听读诗歌感受诗情整体感知词语解释词语解释(1 1)旧
5、游旧游:昔日的游览。:昔日的游览。(2 2)午桥午桥:在洛阳城南十里。:在洛阳城南十里。(3 3)豪英豪英:出色的人物。:出色的人物。(4 4)长沟流月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5 5)二十余年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二十多年来的经历。(6 6)新晴新晴:新雨初晴。晴,这里指晴夜。:新雨初晴。晴,这里指晴夜。(7 7)渔唱起三更渔唱起三更:渔歌在夜半响起。:渔歌在夜半响起。品读课文,合作探究1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写了什么内容?2说说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表达的意境。上片回忆旧游生活,下片抒发亡国后深
6、沉的感慨。白天和朋友们在午桥畅饮,晚上围坐在杏树底下尽情地吹着悠扬的笛子,一直玩到天明,竟然不知道碧空的月光随着流水静悄悄地消失了。桥上欢歌笑语,桥下一片宁静,以静衬动。这三句写景叙事,优美自然。特别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两句,“杏花”点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们抚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词人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品读课文,合作探究3理解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的含义。词人把国家兴亡和人生
7、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进一步表达寂寞悲凉的心情。古往今来的大事已经转瞬即逝了,只有把它们编成歌儿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这是低沉的感叹,软弱的呻吟,无能为力的自我表白。这种看破世情、回避现实的消极态度,从侧面显示词人对现实的极度不满,这是乱世怀古伤今的主题。回想当年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忆”字开篇,直接把往事展开。“午桥”是唐代白居易、刘禹锡、裴度吟诗唱和、举杯相欢的地方。作者青年时期,追寻遗韵,仰慕前贤,在故乡洛阳,与当时“豪英”一起,也在午桥宴饮聚会,把酒临风。写景叙事,刻画群英欢会的环境,烘托与会者的雅趣和逸兴。“杏花”言明春天,“天明”言明夜晚。沟水中的月影静淌、午桥的宴饮
8、、幽雅的杏花、明月清辉映照下的疏影、悠扬的笛声,构成一幅动静相宜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概括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二十余年”点明追忆的是二十多年前的往事,又可见时间之长。“如一梦”喻示作者身经浩劫,如历恶梦的心境。“惊”字写出了靖康之变,北宋沦亡,作者逃到南方,饱尝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痛苦。前一句点题,写明作此词的时间、地点和心境。“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巧妙地将忆中之事与目前的处境联系起来,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状况从中得以再现。后两句超越自身的经历和友情的范围,把目光转向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把古今悲慨和国恨家仇都融于渔唱,进一步表达内心的寂寞悲凉。写作特色巧用对比。巧用对比。以清新之语,
9、写怅惘以清新之语,写怅惘之情。之情。归纳主旨归纳主旨作者简介学习目标作者简介 辛弃疾辛弃疾 (1140-1207)(1140-1207),南宋爱国词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存词南)人。辛弃疾存词600600多首。多首。强烈的爱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豪放派词人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与苏轼并称与苏轼并称“苏辛苏辛”,作品有,作品有稼稼轩长短句轩长短句。创作背景 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
10、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1174年)中秋夜,为赠友之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京市。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起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起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昚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昚 (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但经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但经“符离之败符离之败”“”“隆兴和议隆
11、兴和议”,事,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乾道元年(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乾道元年(11651165年),作年),作者上赵昚者上赵昚美芹十论美芹十论;乾道六年(;乾道六年(11701170年),上宰相虞允文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议九议,七年之内,连同另两篇,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七年之内,连同另两篇,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词语解释词语解释(1 1)入金波入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形容
12、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2 2)飞镜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飞天之明镜,指月亮。(3 3)姮姮(h hngng)娥)娥:即嫦娥,传说中月宫的仙女。:即嫦娥,传说中月宫的仙女。(4 4)“斫(斫(zhuzhu)去桂婆娑()去桂婆娑(susu),人道是,),人道是,清光更多清光更多”:传说月中有桂树。杜甫一百五日:传说月中有桂树。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中夜对月诗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斫:。斫:砍。婆娑:枝叶扶疏的样子。砍。婆娑:枝叶扶疏的样子。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13、。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品读课文,合作探究1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词是如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展开奇妙的想象的?请简要分析。词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词中展开了奇妙的想象:以金波四射的转轮比月之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更想到了举杯邀嫦娥,向她求教如何对付白发的欺辱,还想到了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大好河山,再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品读课文,合作探究2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感叹“白发欺人”是抒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