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自然灾害林业灾损评估课件.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重大自然灾害林业灾损评估课件.pptx》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大 自然灾害 林业 评估 课件
- 资源描述:
-
1、重大自然灾害林业灾损重大自然灾害林业灾损调查与评估技术规程调查与评估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Forest Damage Investigationand Assessment of Major Natural Disasters青海青海2014.9.182014.9.18汇报内容汇报内容n一、背景一、背景n二、标准编制的目的意义二、标准编制的目的意义n三、编制过程三、编制过程n四、编制思路四、编制思路n五、标准主要内容介绍五、标准主要内容介绍n1.我国是灾害多发国家:n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频次高,自然因素:n在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北半球中纬度环球灾害带与
2、环太平洋灾害带)的交汇处;n处在三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n国土面积大,地形复杂多样,滑坡泥石流多发;n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季风的不稳定或规律反常,导致我国多旱涝灾害;n海岸线长,多台风、风暴潮。一、背景一、背景n我国自然灾害频率和强度上升的主要人为原因:n土地资源的过度使用、植被破坏,使地质灾害加重,水旱灾害频发,风沙危害加大;n围湖造田降低了调蓄洪水的能力;n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城市防洪工程标准降低导致内涝加重;n大型工程造成地质灾害加剧;n沿海红树林、珊瑚礁的破坏加剧了台风、风暴潮的威胁。上述因素防洪薄弱地区和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
3、区n据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规划,防洪薄弱地区和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包括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含大江大河支流、独流入海河流和内陆河流)重点河段,有山洪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的区域。易灾地区分布n易灾地区分布于全国29个省(区、市)的2058个县(林业局、团场),土地总面积69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2%。其中,70%以上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面积集中在甘肃、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湖南、福建、浙江、江西、湖北、陕西、辽宁、山西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易灾地区基本情况n易灾地区总人口达6.5亿人,其中农业人口4.8亿人,农村劳动力2.5亿人。耕地
4、面积8294万公顷,占易灾地区土地总面积的12%;林地面积3.5亿公顷,占50%;草原面积2.55亿公顷,占39.5%。易灾地区也是我国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区。n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还比较薄弱,对防灾、减灾的投入相对不足,常常引起严重受灾。n2.灾害类型多:n3.灾损严重:n(1)全国:2013年全国自然灾害造成4210亿元。n(2)林业:n雨雪冰冻(1998年):19个省区市受灾林地面积达2.9亿亩,森林蓄积损失3.4亿立方米;灾害共造成2140个国有林场、1158个国有苗圃、800多处自然保护区、6500个乡镇林业站、29127个其他国有林业单位受损,林业直接经济损失达1014亿元n汶川地震
5、:汶川特大地震造成林业系统直接经济损失230亿元,因灾死亡230人,受伤1064人,失踪194人,受灾人口达10.9万人;损毁林地728.87万亩,森林蓄积损失0.2亿立方米;基础设施严重毁坏。n 干旱(未成林地):二、标准编制的目的意义二、标准编制的目的意义n规范林业灾损调查评估工作。其成果主要用于n1.为制定防灾减灾措施提供基础依据;n2.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决策依据;n3.为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绿色GDP核算提供可靠数据;n4.为保险赔偿提供参考依据。三、编制过程三、编制过程n1.2013年1月启动;n2.查找灾害分类与分级、有关灾害调查和资产评估等方面的相关资料;n3.制定技术规程编制工
6、作技术方案,明确编制灾害调查评估对象与内容、调查评估技术思路、工作内容和进度安排等;n4.开展调研;n5.编写文本,形成工作组讨论稿初稿;n6.专家咨询后,由计资司征求部分省份、司局(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龙江森工总局、四川省林业厅、保护司、造林司、资源司、治沙办、四川省林科院)意见,收到90条反馈意见,修改形成初稿;n7.邀请国家减灾中心、中国林科院、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北京林业大学、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黑龙江省林业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讨论修改形成征求意见稿;n8.局计资司全面征求各地、司局意见,共收到反馈意见119条,项目组在认真研究、充分吸纳反馈意见后,共采纳78
7、条、部分采纳13条、不采纳28条,对征求意见稿修改后,形成技术规程送审稿。n送审稿已提交局科技司审查。四、编制思路四、编制思路n1.技术路线n(1)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灾害分类方法,进行林业灾害的分类;n(2)按照不同自然灾害对林业资源危害的特点,确定林业资源受损类型和受损程度;n(3)针对不同的林业资源和受灾面积,分别采取不同的调查方法,并根据不同的灾害类型,调查统计各受损类型和受灾程度的林业资源实物量;n(4)针对不同的林业资源、受损类型和受损程度,确定其受损价值评估方法;n(5)依据所调查统计的各受损类型和受灾程度的林业资源实物量,按照所确定的受损价值评估方法,计算林业资源受损价值量。2.
8、编制原则n(1)灾害分类原则n不同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林业资源受损的表现方式和程度不同。鉴于灾害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开展林业灾损调查与评估工作,属于管理办法应解决的问题,在技术规程中没有涉及启动灾害调查评估的具体内容;(2)灾损分类分级原则n为准确评估林业受灾损失,不应以灾害级别作为损失评估的依据。n评估单元应是单株林木、单个林业基础设施(单体)等,而不应以林分、林业设施群为评估单元,即应以林木、单个基础设施等的受害类型、受害程度作为灾损评估依据;(3)调查效率与调查费用兼顾原则n在达到一定调查精度的条件下,尽可能降低调查费用:n对于灾害范围小、受灾林业资源数量少的灾害损失,抽样强度应大;n对于受
9、灾范围大、受灾林业资源数量多的灾害损失,抽样强度应小。(4)评估方法针对性原则n即根据不同的林业资源、受损类型,结合受损林业资源的实际状况,以及林业资源的市场交易状况,采取不同的受损价值评估方法。五、标准内容五、标准内容介绍介绍n前言n1范围n2规范性引用文件n3术语和定义n4总则n5调查评估内容n6林业受害类型与受害等级(程度)划分n7调查方法n8受灾林木调查n9重大自然灾害林业灾损评估n10重大自然灾害林业灾损调查与评估成果n附录A(规范性附录)数据采集调查表n附录B(规范性附录)重大自然灾害林业灾损调查与评估汇总表1.范围范围n(1)调查评估对象n林业灾损范围广、对象多,包括了所有的林业
10、资源。n理论上,林业灾损调查与评估对象应包括所有的林业资源。n但考虑到林业生产的实际、调查评估的可操作性等,林业灾损调查与评估对象确定为森林、林地、林木、陆生野生动物、非木质林产品及林业(部门管理的)基础设施。n具体地包括各类林地、各类林木、苗木,非木质林产品、林区种植和养殖、陆生野生动物、林地灌溉等营林设施、防火了望台(塔)、标桩、宣传牌、疫源疫病测报点等保护管理设施,监测站、监测样地(线)等科研监测设施,林区办公用房、住宅和监测站、检查站、管理站、管护站站房等建筑物、道路和桥梁、供水和供电设施,以及有关设备(不包括湿地面积减少、水资源减少、沙漠面积扩大等)。n(2)调查评估方法和技术n调查
11、方法和技术要求;n评估方法和技术要求。n(3)适用范围n标准适用于受重大自然灾害危害所造成的林业资源损失的调查与评估。灾损(灾害损失)n受灾害危害造成的物的的直接损失:n不包括人员伤亡损失;n不包括救灾、森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景观效益等,以及其它相关损失(如未来预期收入的损失)重大自然灾害划分标准水旱灾害1、一个流域或其部分区域发生大洪水;备注2、大江大河干流一般河段及主要支流堤防发生决口或出现重大险情;3、数省(区、市)多个市(地)发生严重洪涝灾害;4、一般大中型水库发生垮坝或出现对下游安全造成直接影响的重大险情;5、洪水造成铁路干线、国家高速公路网和航道通行中断,24小时无法恢复通行
12、;6、数省(区、市)多个市(地)发生严重干旱,或一省(区、市)发生特大干旱;7、多个大城市发生严重干旱,或大中城市发生极度干旱。气象灾害1、暴雨、冰雹、龙卷风、大雪、寒潮、沙尘暴、大风和台风等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2、对社会、经济及群众生产、生活等造成严重影响的高温、热浪、干热风、干旱、大雾、低温、霜冻、雷电、下击暴流、雪崩等气象灾害;3、因各种气象原因,造成机场、港口、国家高速公路网线路连续封闭12小时以上的。地震灾害1、造成50人以上、30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2、发生在首都圈、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人口密集地
13、区4.0级以上地震;3、发生在国内其他地区(含港澳台地区)5.0级以上地震;4、发生在周边国家6.5级以上、其他国家和地区7.0级以上地震(无人地区和海域除外);5、国内震级未达到上述标准但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损失或严重影响的地震。地质灾害1、因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灾害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因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2、受地质灾害威胁,需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灾害险情;3、造成铁路繁忙干线、国家高速公路网线路、民航和航道中断,或严重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
14、重大社会影响的地质灾害。海洋灾害1、风暴潮、巨浪、海啸、赤潮、海冰等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经济损失的海洋灾害;2、对沿海经济、社会和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的海洋灾害;3、对大型海上工程设施等造成重大损坏,或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海洋灾害。生物灾害1、因蝗虫、稻飞虱、水稻螟虫、小麦条锈病、草地螟、草原毛虫、松毛虫、杨树食叶害虫和蛀干类害虫等大面积成灾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生物灾害;林业有害生物2、新传入我国的有害生物发生、流行,对农业和林业生产等造成严重威胁的生物灾害。森林草原火灾1、连续燃烧超过72小时没有得到控制的森林火灾,或距我国界5公里以内
15、的国外草原燃烧面积蔓延500公里以上,或连续燃烧120小时没有得到控制的草原火灾;2、受害森林面积超过300公顷以上、1000公顷以下或受害草原面积2000公顷以上、8000公顷以下的火灾;3、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的森林火灾,或者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的草原火灾;4、威胁居民地、重要设施和原始森林,或位于省(区、市)交界地区,危险性较大的森林草原火灾;5、国外大面积火场距我国界或实际控制线5公里以内,并对我境内森林草原构成较大威胁的火灾。注:森林防火条例第四章灾后处置第四十条规定,重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00公顷以上1000公顷以下的,或者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的,或者
16、重伤50人以上100人以下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3、资伐、滥伐、聚众哄抢森林、林木数量达10005000立方米(幼树5万25万株)的事件,毁林开垦、乱占林地、非法改变林地用途属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林地5001500亩,属其他林地10003000亩的事件;未考虑4、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造成重大直接经济损失的环境污染事故,或资源开发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可能导致主要保护对象或栖息地遭受毁灭性破坏,或直接威胁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和游客安全的事故;5、由于自然、生物、人为因素造成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大批死亡或可能造成物种灭绝事件;6、核设施和铀矿冶炼设施发生的,达到进入场区应
17、急状态标准;2.总则(一般规定)总则(一般规定)n(1)关于灾害类型划分n尽管自然灾害种类繁多,但大致可归纳为几大类。本标准的灾害类型分类,参考了“自然灾害分类与代码”(GB/T 28921-2012)、中国防灾减灾部门的自然灾害概念、“中国百科全书”中的自然灾害条目内容等材料,结合林业灾害损失的实际情况确定。气象水文灾害由于气象和水文要素的数量或强度、时空分布及要素组合的异常,对人类生命财产、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等造成损害的自然灾害干旱灾害因降水少、河川径流及其他水资源短缺,对城乡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以及生态环境等造成损害的自然灾害洪涝灾害因降雨、融雪、冰凌、溃坝(堤)、风暴潮等引发江河洪水、
18、山洪、泛滥以及渍涝等,对人类生命财产、社会功能等造成损害的自然灾害台风灾害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生成的气旋性涡旋大范围活动,伴随大风、暴雨、风暴潮、巨浪等,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害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类型划分表气象水文灾害暴雨灾害因每小时降雨量16 mm以上,或连续12 h降雨量30 mm以上,或连续24 h降雨量50 mm以上的降水,对人类生命财产等造成损害的自然灾害大风灾害平均或瞬时风速达到一定速度或风力的风,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害的自然灾害冰雹灾害强对流性天气控制下,从雷雨云中降落的冰雹,对人类生命财产和农业生物造成损害的自然灾害雷电灾害因雷雨云中的电能释放、直接击中或间接影响到人体或物体,对人
19、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害的自然灾害气象水文灾害低温灾害强冷空气入侵或持续低温,使农作物、动物、人类和设施因环境温度过低而受到损伤,并对生产生活等造成损害的自然灾害冰雪灾害因降雪形成大范围积雪、暴风雪、雪崩或路面、水面、设施凝冻结冰,严重影响人畜生存与健康,或对交通、电力、通信系统等造成损害的自然灾害高温灾害由较高温度对动植物和人体健康,并对生产、生态环境造成损害的自然灾害沙尘暴灾害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 km,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害的自然灾害气象水文灾害大雾灾害近地层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微粒的集合体,使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 km以下,对人类生命财产特别是交通安全造成损
20、害的自然灾害其他气象水文灾害除上述灾害以外的气象水文灾害地质地震灾害由地球岩石圈的能量强烈释放剧烈运动或物质强烈迁移,或是由长期累积的地质变化,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造成损害的自然灾害地震灾害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强烈地面振动及伴生的地面裂缝和变形,对人类生命安全、建(构)筑物和基础设施等财产、社会功能和生态环境等造成损害的自然灾害火山灾害地球内部物质快速猛烈地以岩浆形式喷出地表,造成生命和财产直接遭受损失,或火山碎屑流、火山熔岩流、火山喷发物(包括火山碎屑和火山灰)及其引发的泥石流、滑坡、地震、海啸等对人类生命财产、生态环境等造成损害的自然灾害地质地震灾害崩塌灾害陡崖前缘的不稳定部分主
21、要在重力作用下突然下坠滚落,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害的自然灾害滑坡灾害斜坡部分岩(土)体主要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整体下滑,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害的自然灾害泥石流灾害由暴雨或水库、池塘溃坝或冰雪突然融化形成强大的水流,与山坡上散乱的大小块石、泥土、树枝等一起相互充分作用后,在沟谷内或斜坡上快速运动的特殊流体,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害的自然灾害地面塌陷灾害因采空塌陷或岩溶塌陷,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害的自然灾害地质地震灾害地面沉降灾害在欠固结或半固结土层分布区,由于过量抽取地下水(或油、气)引起水位(或油、气)下降(或油、气田下陷)、土层固结压密而造成的大面积地面下沉,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害的自然灾害地裂缝
22、灾害岩体或土体中直达地表的线状开裂,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害的自然灾害其他地质灾害除上述灾害以外的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或激烈变化,在海上或海岸发生的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害的自然灾害风暴潮灾害热带气旋、温带气旋、冷锋等强烈的天气系统过境所伴随的强风作用和气压骤变引起的局部海面非周期性异常升降现象造成沿岸涨水,对沿岸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害的自然灾害海浪灾害波高大于4 m的海浪对海上航行的船舶、海洋石油生产设施、海上渔业捕捞和沿岸及近海水产养殖业、港口码头、防波堤等海岸和海洋工程等造成损害的自然灾害海冰灾害因海冰对航道阻塞、船只损坏及海上设施和海岸工程损坏等造成损害的自然灾害海洋灾害海啸
23、灾害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和水下滑坡、塌陷所激发的海面波动,波长可达几百公里,传播到滨海区域时造成岸边海水陡涨,骤然形成“水墙”,吞没良田和城镇村庄,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害的自然灾害赤潮灾害海水某些浮游生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短时间内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水体变色,影响和危害其他海洋生物正常生存的海洋生态异常现象,对人类生命财产、生态环境等造成损害的灾害。见生物灾害中的赤潮灾害其他海洋灾害除上述灾害之外的其他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在自然条件下的各种生物活动或由于雷电、自燃等原因导致的发生于森林或草原,有害生物对农作物、林木、养殖动物及设施造成损害的自然灾害植物病虫害致病微生物或害虫在一定环境下
24、暴发,对种植业或林业等造成损害的自然灾害疫病灾害动物或人类由微生物或寄生虫引起突然发生重大疫病,且迅速传播,导致发病率或死亡率高,给养殖业生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或者对人类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损害的自然灾害鼠害害鼠在一定环境下暴发或流行,对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财产设施等造成损害的自然灾害生物灾害草害杂草对种植业、养殖业或林业和人体健康等造成严重损害的自然灾害赤潮灾害海水中某些浮游生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短时间内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水体变色,影响和危害其他海洋生物正常生存的海洋生态异常现象,对人类生命财产、生态环境等造成损害的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由于雷电、自燃或在一定有利于起火的自然背景
25、条件下由人为原因导致的,发生于森林或草原,对人类生命财产、生态环境等造成损害的火灾其他生物灾害除上述灾害之外的其他生物灾害生态环境灾害由于生态系统结构破坏或生态失衡,对人地关系和谐发展和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不良后果的一大类自然灾害水土流失灾害在水力等外力作用下,土壤表层及其母质被剥蚀、冲刷搬运而流失,对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造成损害的自然灾害风蚀沙化灾害由于大风吹蚀导致天然沙漠扩张、植被破坏和沙土裸露等,导致土壤生产力下降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自然灾害盐渍化灾害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对土壤和植被造成损害的灾害石漠化灾害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因地表植被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