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第一 单元 故都 课件 新人 必修 下载 _人教版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成才之路 语文路漫漫其修远兮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人教版 必修必修2 第二课故都的秋第二课故都的秋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经经 典典 晨晨 读读1高高 考考 导导 航航2学学 习习 目目 标标3课课 前前 预预 习习4课课 堂堂 互互 动动5课后强化作业课后强化作业6名名 著著 博博 览览7经经 典典 晨晨 读读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注释】西陆:秋天。南冠:囚徒的代称。玄鬓:指寒蝉。白头吟:曲名。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赏析】这也是一首咏蝉诗。诗人以蝉
2、自比,把含冤下狱的悲愤寄寓在诗中。首联从蝉声写起,寒蝉的哀鸣,引发了诗人的愁思;秋风四起,寒蝉将噤,蝉的境遇正是孤独失意的诗人的写照。颔联写高唱的秋蝉还是黑色的,而自己却是白发斑斑。两相对照,自己怎能忍受呢?“白头吟”有双关作用,除了说自己已生白发,还借助卓文君的典故,抒发自己蒙冤的悲愤。颈联写蝉的艰难处境:秋露浓重,打湿了蝉的双翅,使它欲飞不能;秋风阵阵,风声淹没了蝉声。诗人用蝉的境遇艰难来表达自己的遭遇坎坷。尾联“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明为蝉语,实是诗人发出的呼喊。全诗通篇比兴,借蝉喻己,将悲愤不平之意,寄寓其中,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此诗是初唐五言律诗的上乘之作。高高 考考 导导 航航
3、(2015年高考北京卷)(原文在第一课上)22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墨梅”是用水墨画的梅花,在黑白浓淡之间呈现出疏、瘦、清、斜之美。B由林和靖“众芳摇落独暄妍”一诗诗体推断,该诗写作年代是在魏晋时期。C倒数第三段中称“梅花是人间尤物”,“尤物”在这里指特别美好的事物。D“梅”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都是历代中国画家酷爱的创作题材。【解析】林和靖即林逋,是北宋时期的诗人。“众芳”句出自其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从诗体上看,此诗是七言律诗,
4、所以是近体诗,近体诗是在唐代以后才出现的。【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侧重考查文学常识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常识的了解能力,由“诗体”特点推断“写作年代”,考查形式新颖。23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谋篇与立意方面匠心独具。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6分)【解析】回答本题需从谋篇和立意两个角度加以分析、阐述。“谋篇”指的是文章的布局,涉及文章的线索、结构特点、表现手法等;“立意”指的是文章的主旨。本文以梅花为线索,从“作者名字的翻译外国人对梅花的好奇、不解与误解”写起,对梅花内涵的阐释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最后写到梅花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写照,表达了作者对中外文化交流的渴望。
5、学学 习习 目目 标标1了解写作背景;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状物的基本手法。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以情叙景、以景显情的写作特色;品味文章的语言美。3分析故都的秋的色味,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课课 前前 预预 习习2解释词语(1)混沌: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2)椽:椽子,即放在房檩上架着木面板或瓦的木条。(3)落寞:冷落、寂寞。(4)颓废:意志消沉,精神萎靡。(5)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6)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4走近作者郁达夫(18961945),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7岁入私塾受启蒙教育。后到
6、嘉兴、杭州等地中学求学。由于聪颖好学,少时已有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基础。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也使他忧伤、愤世。他从研究经济学转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回国后参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年起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27年8月退出创造社。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
7、保障同盟。1936年2月,就任福建省参议兼公报室主任。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郁达夫又振作起来,重新投入时代的洪流,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郁达夫奔赴武汉参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1938年末,由于国内政治气氛的逐渐逆转及家庭发生变故,客居南洋,在新加坡任星州日报副刊编辑,并任华侨周报主编,在海外坚持进行抗战宣传工作。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参加华侨文化界的抗日工作。日军逼近新加坡后,辗转到苏门答腊。不久为占领印尼的日军胁迫,到武吉丁宜日本宪兵部当翻译约达7、8个月之久。在此期间,他暗中帮助和营救了不少印尼人民和华侨,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1945年
8、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郁达夫一生为新文学的发展和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5了解背景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在这二三年间,郁达夫的确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9、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6开阔视野(1)衬托“衬托”也叫“烘托”,它是常用的写景状物的方法。作家在描写一个事物时,往往不直接切入,而是变换角度,采用别的同它相似的事物与之形成类比,或用与之相反的事物与之形成对比,起到陪衬或烘托的作用,使形象更鲜明,使特征更突出。文中多处用细小的声音来衬托环境的幽静,达到了“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效果,值得我们学
10、习。(2)寓情于景本文所绘的景物(秋花、秋树、秋蝉、秋雨)都具有“清、静、悲凉”等特点。“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作者把自己的“悲凉”之情融入到对景物的描写之中。这就是所谓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课课 堂堂 互互 动动本课设计两课时第一课时(讲读课文111自然段)(一)整体把握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2):用对比手法写出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指出北国之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出对北国之秋的热爱。第二部分(312):共分六层。第一层(3):秋晨静观。第二层(4):秋槐落蕊。第三层(5):秋蝉残鸣
11、。第四层(610):雨后话凉。第五层(11):北国秋果。(二)自主思悟1故都就是北平,为何不用“北平的秋”为题?_答:故都,“故”是过去的意思,暗含伤感,表示北平作为旧都,昨日的繁华已不再。北京,即北平,元明清以来一直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更是文化中心,是灵魂的栖息所,作者对此有一种文化的认同感,反映了一种寻根意识。2“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_答:这句话是本文的文眼,提纲挈领,统领全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既有顺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音韵美。3第3自然段开头作者为什么要写那些名胜?_答:作者把那些名胜用一个个偏正词组整齐地排列起来,回旋往复,像
12、一串珠玑那样,有着明丽轻快的韵律和节奏,表达出对故都之秋的神往之情。4第3自然段的景物描写表现出作者的什么情感?_答: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视觉形象”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总起来说,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5第4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表现出作者的什么情感?_答: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感受。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写触觉感受。写触觉,更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6阅读课文重点段落3
13、11自然段,分析这五幅秋景图是如何体现出情景交融的特点的。秋景图体现出的特点庭院秋景天,给人明净高爽无半点纤尘之感,突出清;破壁冷落萧条,牵牛花冷色调,秋草枯萎凄凉,突出悲凉、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伤交织的情怀秋槐落蕊先写视觉形象,似花非花、花铺满地。再写触觉形象,脚踏花地,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这是作者的孤独、落寞和感伤情怀的自然流露秋蝉残声蝉多是哀怨、忧伤的象征,所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置身此时此境,其寂寞又岂止一个“愁”字了得秋景图体现出的特点雨后话凉一层秋雨一层凉,用人物的活动来烘托秋雨的韵味。这里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亦情亦景,也突出北国秋雨的奇特、有味、像样,给人们带
14、来了乐趣,同时也流露出游子的孤独感秋果胜景淡绿微黄的冷色调显其悲凉,叶子、西北风、沙尘反衬秋果胜景,在对故都金秋的热爱眷恋中还表达出一种悲凉感:因为枣子红完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长(三)深入探究1如何理解故都的秋中作者说的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悲凉”?作者说“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较好理解,秋高气爽,容易感到“清”、“静”,但“悲凉”似乎不好理解。与“清”、“静”相应的大概该是“悠闲”、“欣喜”之类的“正面”情绪、情感,而“悲凉”好像是“清”、“静”之后的一大转折。但在30年代的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
15、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这种感受在当时整个散文创作领域也是普遍的。郁达夫久有品赏故都的秋的心愿,又久经颠沛流离的生活,如今终于回到故都北平的天地里,自然有多种复杂的感受,包括“负面”的感受。所以作者说感到北国的秋特别地“悲凉”。2文中重点描绘了五幅画面,它们是怎样体现出“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牵牛花本来是五颜六色的,而作者笔下的牵牛花却只有蓝色和白色。从美术的角度来说,这两种颜色属于冷色调,给人一种清、静、悲凉的感觉。作者写槐树,不是写它的高大挺拔,而是写秋槐的落蕊
16、。看到这落蕊,怎能不叫人有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凉呢?秋雨和春雨、夏雨是不同的:春雨是蒙蒙的,富有诗情画意;夏雨是粗犷豪放的,还常常不期而至,给人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而秋雨,总让人感到一种寒意。秋果本来可以给人带来收获的喜悦,可作者笔下的秋果却并不是成熟的,还有些青涩,这也给人以悲凉之感。3如何理解“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这句话?“名花”总是具有一种高贵典雅的气质和姿态,其开放时总是处于一种很柔和很内敛的状态;美酒应以品为主,“品”到半醉便是恰到好处。作者认为秋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因此,要想饱尝秋,必须处于一种“全开全醉”的状
17、态,这样才能领略真正的秋。4在北国秋雨图中,作者特意加入了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在一阵秋雨过后,两个都市闲人就从故都的秋景中走出来了,眉目已被忽略,但却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从他们那“咬着烟管”的举止里,那“缓慢悠闲”的声调中,我们不难品出一个“闲”字来。那是一份闲适,一份潇洒,从那简短的对话中,便开始了感情和心绪的交流。作者正是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落寂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剡溪,就像一位_的老人,波光里满是岁月的褶皱。那些影影绰绰的身影,渐渐地融入了历史的一场场清梦中。中国
18、历史悠久,一些旧的观念在有些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然而在今天这个转型的时代,已经有很多人开始_如何转换思维方式,以适应新的生活。我国大运河申遗所走的是一条“文化路线”,_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一番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之间的博弈。A饱经沧桑琢磨因而B饱经风霜捉摸因而C饱经沧桑捉摸然而D饱经风霜琢磨然而【答案】A(“饱经沧桑”与“饱经风霜”,二者都可指阅历深,但前者侧重于“经历许多世事变化”,后者侧重于“经历长期艰难困苦生活的磨炼”,结合后文“岁月的褶皱”“历史的一场场清梦”,“饱经沧桑”更恰当。捉摸,猜测,预料,一般用于否定句;琢磨,思索,考虑,这里强调思考,故用“琢磨”。“因而”表因果,“然而”表转
19、折,第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应该用“因而”。)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一书以近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为对象,除了从语音的正误方面作出判断外,还注重对读错的原因进行分析。B由于规划周密、准备充分,2014年在韩国仁川举办的第17届亚洲运动会成为亚运会中历届参赛国最多、开幕式演艺最精彩的一次盛会。C香港政府强调,“占中”只会影响社会秩序,破坏市民的生活甚至生计。民主不只是制度,还是态度,不应让个人诉求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D埃博拉病毒疫情自2014年2月在几内亚爆发以来,已扩散至部分西非国家,如果不采取具体措施,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给人类健康带来威胁。【答案】C(A.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