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优质课件寻觅社会的真谛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小学优质课件寻觅社会的真谛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小学 优质 课件 寻觅 社会 真谛
- 资源描述:
-
1、第第1111课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寻觅社会的真谛课标与考纲解读课标与考纲解读(一)课标要求(一)课标要求1.1.识别价值判断的表现,说明价值判断的意义,理解识别价值判断的表现,说明价值判断的意义,理解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2.2.剖析生活实例,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认识事剖析生活实例,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不同,会形成不物的角度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同的价值判断。3.3.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二)考纲呈现(二)考纲呈现1.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
2、识2.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3.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4.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5.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6.6.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7.7.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8.8.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的概念9.9.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10.10.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三)学习提示(三)学习提示1.1.高
3、考在本课的命题既有选择题,又有主观题。在试高考在本课的命题既有选择题,又有主观题。在试卷中出现的可能性和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其中卷中出现的可能性和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其中“社会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近几年高考的常考点。是近几年高考的常考点。2.2.运用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分析构建社会主运用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分析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民族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民族精神等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以人民群众的地位、作精神等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以人民群众的地位、作用,理解党和国家
4、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关注民生用,理解党和国家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关注民生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考点梳理与突破考点梳理与突破考点一、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考点一、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考点梳理(一)考点梳理1.1.含义:含义:(1 1)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2 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2.2.关系:关系:(1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5、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意识的变化发展。(2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一方面,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一方面,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有时落后于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另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另一方面,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一方面,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
6、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二)题眼突破(二)题眼突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例例1 1 (2010 (2010江苏江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国之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国之所以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因为(所以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因为()A.A.社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B.社会生活在本
7、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C.C.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思想意识决定的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思想意识决定的D.D.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以及对本题考查考生对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以及对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理解。本题属于因果型选择题,题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理解。本题属于因果型选择题,题干要求分析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社干要求分析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选积
8、极作用,选D D。答案答案 D D 迁移训练迁移训练1 1 世博会是展示人类文明成果的盛会,也是世世博会是展示人类文明成果的盛会,也是世界各国欢聚、沟通与合作的舞台。认识世博会是认识人界各国欢聚、沟通与合作的舞台。认识世博会是认识人类进步的捷径之一。类进步的捷径之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102010年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反映了当今世界各国对城市化进程中上海世博会主题,反映了当今世界各国对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共同问题的关切,引领人们更多地去思考遇到的共同问题的关切,引领人们更多地去思考“什么是什么是美好城市和美好生活美好城市和美好生活”。上海世博会以。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
9、活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美好”为主题表明(为主题表明()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总是与时俱进的社会意识总是与时俱进的社会意识变化推动社会发展社会意识变化推动社会发展A.A.B.B.C.C.D.D.答案答案 A A解析解析 20102010上海世博会主题反映了当今世界各国共同上海世博会主题反映了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切的问题,表明了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社关切的问题,表明了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为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为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引领人们更多地思考,说明
10、了这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引领人们更多地思考,说明了这一点,故为一点,故为A A项。项。错误,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错误,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超前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存在,有时超前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发展,社会发展,不正确,排除。不正确,排除。考点三考点三 七七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一)考点梳理(一)考点梳理1.1.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生产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产方式的变革方式的变革决定着决定着社会形态社会形态
11、的更替。的更替。2.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1)(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决定生产关系的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2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反作用:当生产关系:当生产关系适应适应生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推动作用;当生;当生产关系产关系不适应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起阻起阻碍作用。碍作
12、用。3.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经济基础是指生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经济基础是指生产关产关系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一定社会的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和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形态。(2)(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二者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二者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一方面,经济基础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具
13、有反作用。当上层建。当上层建筑筑适合经济基础适合经济基础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巩固和发展;当;当它它不适合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发展和变革革。4.4.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及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及社会发展基本规律(1 1)基本矛盾:)基本矛盾:生产力生产力与与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矛盾、的矛盾、经济基经济基础础与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矛盾。的矛盾。(2 2)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生产力的规律,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经济基础的规律,是在任何社
14、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学习小贴士学习小贴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经济基础和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依据。治体制改革的依据。5.5.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前进的、的、上升上升的,发展的的,发展的过程是过程是曲折曲折的。的。6.6.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的不断解
15、决中实现的。实现的。(1)(1)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直接动力。(2)(2)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社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并非发生变化,但这种矛盾是非对抗会的基本矛盾并非发生变化,但这种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改革加以解决。性的,可以通过改革加以解决。(二)题眼突破(二)题眼突破1.1.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社会基本矛盾在任
16、何社会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都是通过实践加以解决的。但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都是通过实践加以解决的。但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不同,解决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不同,解决的具体方式也不同,在阶级社会里,这一矛盾是对抗性的,的具体方式也不同,在阶级社会里,这一矛盾是对抗性的,通过阶级斗争去实现;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矛盾是非对通过阶级斗争去实现;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通过改革来实现。抗性的,通过改革来实现。2.2.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革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改革是社会主义的
17、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础的发展。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手段。大动力,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手段。3.3.社会存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存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之间的内在关系之间的内在关系例例2 2 我国农村改革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包含的历我国农村改革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史唯物主义观点有()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
18、力状况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生产方式变革决定社会性质的变化生产方式变革决定社会性质的变化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展A.A.B.B.C.C.D.D.解析解析 农村改革主要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这是由生产农村改革主要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这是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决定的,故选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决定的,故选。农村改革。农村改革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可见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可见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故选故选。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才会带来社会性质。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
19、革才会带来社会性质的变化,故的变化,故错误。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有错误。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有利于巩固维护经济基础,但是否促进生产力发展要利于巩固维护经济基础,但是否促进生产力发展要看其所维护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看其所维护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故故错误。错误。答案答案 A A迁移训练迁移训练2 2 政府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政府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这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这说明(说明()A.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B.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
20、础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C.C.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状况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状况D.D.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状况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状况答案答案 B B解析解析 政府机构改革是上层建筑的调整,完善社会主政府机构改革是上层建筑的调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因此,两者的关义市场经济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因此,两者的关系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间的关系。系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间的关系。C C、D D两项本身两项本身错误,错误,A A项不符合题意。正确选项是项不符合题意。正确选项是B B项。项。考点八考点八 十十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一)考点梳理人民群
21、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一)考点梳理1.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 1)社会历史首先是)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众创造的历史。(2 2)人民群众是社会)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决定力量。(3 3)人民群众是社会)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的创造者。(4 4)人民群众是)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主力军。2.2.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群众观
22、点和群众路线(1)(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自己解放自己己,全心全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2)(2)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为了群众,一切依靠,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从群众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中来,到群众中去。(3)(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是我们党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社会
23、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的重要保证。的重要保证。(二)题眼突破(二)题眼突破1.1.正确理解人民群众正确理解人民群众(1)(1)哲学上讲的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哲学上讲的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虽然在不同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虽然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内涵,但不论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内涵,但不论怎样改变,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怎样改变,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注意:把注意:把人民群众等同于劳动群众就缩小了
24、人民群众的外延。人民群众等同于劳动群众就缩小了人民群众的外延。)(2)(2)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对社会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3)(3)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4)(4)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统一的爱国者。2.2.多角度把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
25、中去的哲学依据多角度把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哲学依据(1)(1)唯物史观角度: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角度: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2)辩证法角度: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辩证法角度: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理;(3)(3)认识论角度: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认识论角度:认识运动的总规律。例例3 3 (多选多选)建国建国6060余年来,我们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凝结余年来,我们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凝结着人民群众的奉献和创造性劳动。这说明(着人民群众的奉献和创造性劳动。这说明()A.A.要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要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B.B.尊重实践与尊重人民群众不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