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03第三章孟子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03第三章孟子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哲学史 03 第三 孟子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三章:孟子一一.孔孟之间孔孟之间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论语,则有,则有孟孟子子。孔曰。孔曰“成仁成仁”,孟曰,孟曰“取义取义”,他们的宗,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史记说:说:“孟子序诗书,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述仲尼之意。”冯友兰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冯友兰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孟子比作柏拉图。一一.孔孟之间孔孟之间 孔子死后儒家的发展,据孔子死后儒家的发展,据史记史记儒林列传儒林列传说:说:自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
2、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韩非子韩非子显学显学则说,孔子死则说,孔子死后后 儒分为八,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儒分为八,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乐正氏之儒。一一.孔孟之间孔孟之间 孟子说:孟子说:“予未得为孔子之徒也,予私淑诸人予未得为孔子之徒也,予私淑诸人也。也。”(孟子孟子 离娄下离娄下)孟子的学说的确受到)孟子的学说的确受到了子思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了子思的影响
3、。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孟子十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孟子十分推崇孔子,说孔子是分推崇孔子,说孔子是“之谓集大成者,自有生之谓集大成者,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一一.孔孟之间孔孟之间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天下
4、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記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孟子荀卿列傳 “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滕文公滕文公下下 一一.孔孟之间孔孟之间 汉书汉书楚元王传赞楚元王传赞说:说:“自孔子殁,缀文之士众矣。唯孟轲自孔子殁,缀文之士众矣。唯孟轲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中
5、唐的韩愈著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北宋时的地位逐渐上升。北宋时孟子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随后孟子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随后孟子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熹又把孟子孟子与与论语论语、大学大学、中庸中庸合为合为“四书四书”,其实,其实际地位更在际地位更在“五经五经”之上。元朝时,孟子被加封为之上
6、。元朝时,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亚圣公”,以后就,以后就称为称为“亚圣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地位仅次于孔子。一一.孔孟之间孔孟之间 孟子得以与孔子比肩齐名,成为奠立儒家思想体系的一代大师,不仅孟子得以与孔子比肩齐名,成为奠立儒家思想体系的一代大师,不仅是因为诸侯的礼遇和后代的推崇,而是具有充分的内在原因。孟子虽称是因为诸侯的礼遇和后代的推崇,而是具有充分的内在原因。孟子虽称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但他却能理解孔子以政治理想为最,但他却能理解孔子以政治理想为最高境界的精髓。不仅继承孔子的思想学说,而且进而以第二个孔子自居,高境界的精髓。不仅继承孔子的思想学
7、说,而且进而以第二个孔子自居,要做要做王者王者,要,要平治天下平治天下,说:,说: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近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近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乎尔。孟子具有和孔子相类似的开创意识,和孔子的嫡传弟子子夏子游孟子具有和孔子相类似的开创意识,和孔子的嫡传弟子子夏子游等人相比,孟子才最可称为孔门的真正后学。等人相比,孟子才最可称为孔门的真正后学。一一.孔孟之间孔孟之间 孟子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
8、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辨、民本、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仁政”、“王道王道”,主张德治。,主张德治。孟子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梁惠王上、下;上、下;公公孙丑孙丑上、下;上、下;滕文公滕文公上、下;上、下;离娄离娄上、下;上、下;万万章章上、下;上、下;告子告子上、下;上、下;尽心尽心上、下。上、下。一一.孔孟之间孔孟之间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
9、g氏守节。居住之所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踊痛哭之事。母曰:,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
10、以居此真可以居子也。子也。”遂居于此。遂居于此。一一.孔孟之间孔孟之间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向母其曰: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向母其曰:“妇无妇无礼,请去之。礼,请去之。”母曰:母曰:“何也?何也?”曰:曰:“踞。踞。”其母曰:其母曰:“何知之?何知之?”孟子曰:孟子曰:“我亲见之。我亲见之。”母曰:母曰:“乃汝无礼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也,非妇无礼。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处,入户不有
11、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二.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核心。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亲亲”、“长长长长”的良的良好道德风尚,即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
12、。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说: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主张,“亲亲而仁民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13、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二.仁政学说 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二.仁政学说 1.“仁政仁政”学说,首先是在学说,首先是在经济经济上要保持小农上要保持小农生产的相对稳定,孟子创立了一套以生产的相对稳定,孟子创立了一套以“井田井田”为为模
14、式的理想经济方案。提倡模式的理想经济方案。提倡“省刑罚、薄税敛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不违农时”等主张。要求封建国家在征收赋税等主张。要求封建国家在征收赋税的同时,必须注意生产,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的同时,必须注意生产,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起来,这样财政收入才有充足的来源。起来,这样财政收入才有充足的来源。二.仁政学说 孟子曰: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
15、明君是罔民也。焉有仁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制民之产,必使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梁惠王章句上梁惠王章句上)后来封建社会的清官,大多是仁政的忠实提倡者,这个传统就是后来封建社会的清官,大多是仁政的忠实提倡者,这个传统就是从孟子开始的。从孟子开始的。二.仁政学说 孟子说: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所谓“经界经界”,就是,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
16、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穿自给自足。穿自给自足。“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孟子子滕文公上滕文公上二.仁政学说二.仁政学说 孟子设计了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的理想构图,他说孟子设计了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的理想构图,他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五亩之
17、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tun)狗彘(狗彘(zhi)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二.仁政学说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18、。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二.仁政学说2.实行仁政,在实行仁政,在政治政治上即是争取民心,孟子强调民心向背的重要上即是争取民心,孟子强调民心向背的重要性。他说性。他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城
19、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后来儒家政治极端注重民心,即导源于孟子的仁政思想。后来儒家政治极端注重民心,即导源于孟子的仁政思想。二.仁政学说 在天时、地利、人和三种因素中,人和是统治者成败的决在天时、地利、人和三种因素中,人和是统治者成败的决定因素。定因素。“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xi之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助。寡助之至,亲戚
20、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二.仁政学说 齐宣王问曰: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孟子对曰:子对曰:“于传有之。于传有之。”曰:曰:“臣弑其君可乎?臣弑其君可乎?”曰: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二.仁政学说 孟子从历代国家兴亡的教训中认识到得人心孟子从历代国家兴亡的教训中认识到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就会失天下,从争夺天下的角者得天下
21、,失人心就会失天下,从争夺天下的角度强调度强调“民为贵民为贵”。孟子曰:。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置。”二.仁政学说 3.孟子提倡孟子提倡“王道王道”,反对,反对“霸道霸道”。孔子念念不忘。孔子念念不忘“从周从周”,孟子则认为新起的封建统治者,只要行孟子则认为新起的封建统治者,只要行“王道王道”,就可以取代周天子,就可以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做全中国的君主。他说:的地位做全中国的君主。他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
22、世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二.仁政学说孟子认为当时统一中国的形势俱备,已经超过了夏、殷、周的时代,孟子认为当时统一中国的形势俱备,已经超过了夏、殷、周的时代,他说:他说:“齐人有言曰: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者也。而齐有其地今时则易然也。夏后
23、、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24、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然。”公孙丑上公孙丑上二.仁政学说 孟子关于孟子关于“乘势乘势”和和“待时待时”的思想具有时势造英雄的意的思想具有时势造英雄的意义,他满怀信心地游说各国诸侯信奉他的主张,他曾对齐义,他满怀信心地游说各国诸侯信奉他的主张,他曾对齐宣王说: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宣王说: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王,是折枝之类也。二.仁政学说 4孟子
25、发展了孔子的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尚贤尚贤主张。他提出:主张。他提出:“天下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公孙丑下)(公孙丑下)“爵爵”指贵贵,指贵贵,“齿齿”指敬长,指敬长,“德德”指尊贤,指尊贤,三者并提,突出了尚贤的地位。孟子说:三者并提,突出了尚贤的地位。孟子说:“不信不信仁贤,则国空虚仁贤,则国空虚”。(尽心下)。(尽心下)二.仁政学说 在诸侯竞争时代,尚贤是强国的重要条件,在诸侯竞争时代,尚贤是强国的重要条件,尚贤,下可以强国,上可以夺取天下。因此,他尚贤,下可以强国,上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