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7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上册第一编先秦文学全套课件.pptx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4525106
  • 上传时间:2022-12-16
  • 格式:PPTX
  • 页数:274
  • 大小:23.93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上册第一编先秦文学全套课件.pptx》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中国古代 文学史 第二 上册 第一 先秦 文学 全套 课件
    资源描述:

    1、中国古代文学史总绪论总绪论 第一节:文学史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 第二节: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特征第一节:文学史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第一节:文学史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 一、唯物史观是文学研究的指南 二、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 三、文学史的任务 四、文学史研究的方法是历史和美学的统一 五、文学史撰述的多样性一、唯物史观是文学研究的指南 由马克思创立、恩格斯完善表述的唯物史观,揭示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为认识社会历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二、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是一种以语言为表述方式的审美文化形态。任何民族、国家都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断产生口传

    2、的和文字书写的文学作品,历史上相继产生的文学作品以及由之发生的创作、流传和影响情况,便构成各自己的文学的历史。文学的历史主体就是由历史上相继而出的文学作品构成,并体现着文学发展变化的历史面貌和历史轨迹。二、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的研究自然要考察作家的生平事迹及其创作的社会背景、作品的影响,文学史的书写自然也要叙述到的,但却不能排挤、取代对作品的解析、评说。三、文学史的任务文学史研究和书写的任务,是通过对历史上相继产生的文学作品的解析,展示文学的历史面貌及其成就、特色。神话诗经楚辞汉赋古诗唐诗宋词四、文学史的方法是历史的和美学的统一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既是一种历史,也就应当具有史学史书的属性。

    3、文学史和一般史学著作又有不同。文学史研究基本上是历史的动态的文学批评,通过历史的和审美的文学批评,建构文学的历史书写。五、文学史撰述的多样性文学史的建构、书写,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可以有历史跨度不同的通史、断代史,也可以有不同体裁的文体史、类型史。对研究对象的认知是没有止境的,文学史的书写也会随着文学史研究的深入而有所变化、创新。第二节: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演变第二节: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演变一、先秦:浑融辉煌的文学源头二、两汉:辞赋蔚兴,传记文学的成立和诗体的整合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批评理论的兴起和文学审美的提升四、隋唐五代:诗的黄金时代五、宋代:诗词文并行,以词称盛六、元代:通俗文学

    4、兴盛,戏曲最盛七、明代:小说兴盛,新旧文学思潮交争八、清前中期:集历代文体之大成的文学景观九、晚清:旧文学的新变与新文学的呐喊一、先秦:浑融辉煌的文学源头上古神话诗经楚辞尚书周易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老子论语庄子墨子韩非子孟子荀子二、两汉:辞赋蔚兴,传记文学的成立和诗体的整合辞赋史记汉书古诗十九首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批评理论的兴起和文学审美的提升文学脱离经史子学而自成一家,文学成为人生价值的一种重要表现,文学的审美特性受到了特别的重视。中国古代诗歌在这种历史的迭变中,诗的内质和形态的审美特性,都获得了高度的提升。四、隋唐五代:诗的黄金时代唐代文学以诗最兴盛,接过六朝的格律声色,格律诗完美定

    5、型。随着唐帝国经济文化繁荣,复大张汉魏乐府的旗帜,古体诗生发新活力,形成今古体并行多姿的态势,又奠定了后世千百年诗体的基本格式。五、宋代:诗词文并行,以词称盛宋代文学是在唐五代文学既定的格局中展衍的,主体是诗、文、词。六、元代:通俗文学兴盛,戏曲最盛社会动乱,传统文化失去了主导优势,文人地位降落,通俗的讲唱文艺的兴盛,产生了足称有元一代文学之胜的新诗体散曲和以曲为主体的戏剧杂剧,南戏也由民间走出。七、明代:小说兴盛,新旧文学思潮交争以历史演义为主体的长篇小说成为明代文学盛行的文体,白话小说转向观照现实人生,开辟了小说创作直面社会人生的新局面。由宋元南戏生成的传奇,文学之士竞相创作,成为有明一代

    6、文学的重要文体。传统的诗文难于复现唐宋的优势,守护旧文体的作家提出复古的理论主张。反理学、张扬人性的人文思潮在小说、戏曲中突显出来,显示出中国古代文学的新趋势。八、清前中期:集历代文体之大成的文学景观清代诗人继承传统的“诗言志”“缘事而发”的基本精神和审美原则,创作出极丰富的诗篇久已衰落的词在清初出现了“中兴”,陈维崧极大地开拓了词体的境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将志怪传奇小说推向了颠峰,堪称中国文言小说之绝唱。元明以来兴盛的戏曲,成为清代作者抒情言志的文学方式,通俗小说创作真正进入作家独创的阶段,自况自喻的因素增强,便产生了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两部伟大的长篇小说。九、晚清:旧文学的新变

    7、与新文学的呐喊清王朝后期由盛转衰,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社会性质和结构发生变化,作家身份和知识结构也发生变化。诗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忧患意识、爱国精神成为主调。龚自珍发扬了传统审美特性,黄遵宪大开诗的观照天地。白话小说兴盛,由对旧体制规范的救赎到对现实官场世情谴责,新旧杂陈,多声复义,与翻译文学的传播,一起加速了中国文学的大转型。第三节: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特征第三节: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一、历史悠久、文类繁多而代有所胜 二、诗歌最为富丽辉煌 三、戏曲、小说具有言志抒情的教化性能 四、儒家为主导的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 五、中和蕴藉的审美特征 六、世界交流和影响一、历史悠久、文类繁多而代有所胜在这悠

    8、久的历史里,中国文学伴随着社会文明一直在生生不息地生长,日益繁富,没有停滞,没有缺位,没有中断,不时地放出浩大亮丽的繁荣景像,相继蜂拥而出的作品浩如烟海,即便经过历史的筛迭、淘汰,流传至今的篇幅不同的文体之多,也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民族不能比拟的。二、诗歌最为富丽辉煌一是诗体的因时而有因革二是作为诗的本质特征的比兴手的滥觞和内质化,感物吟诗,情景交融,自然景物都成为情志的诗性意象。三是对诗歌语言的感性因素韵的重视四是众多优秀的诗篇具有无限持久的生命力,千百年后的今日依然为不止是中国人喜欢吟诵。三、戏曲、小说具有言志抒情的教化性能中国古代戏曲重曲文也就是重言志抒情,剧作家作剧不能没有叙事、没有情节,

    9、但却重在写心,具有强烈的惩恶扬善的劝惩倾向和社会教化意旨。短篇的“小说”话本叙世间人事,长篇则是据史书演绎历代王朝的兴亡始末,以及当代名将战功、朝政时事,构成了世界绝无仅有完整系列的历史通俗演义小说,形成了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关照国家兴亡、社会治乱、褒忠诛奸的主旋律。待到后来作者视野转向寻常社会人生,也还是有着关怀世道人生的人文精神,儒林外史红楼梦镜花缘都是以生动的生活图像映射出更高更新的历史诉求。四、儒家为主导的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文道合一”、情理协和的观念一直是文学创作和传播的根本原则。文学家关注的对象和释放的情志遍及社会人生的诸多方面,而社会的治乱、国家的兴亡、民生的苦乐、伦理的向背,一

    10、直成为文学叙写和咏叹的主题,承载着中华文明不断发展的社会价值观念、道德原则和尚仁尚智尚义勇的民族精神,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独具的人文思想风貌。五、中和蕴藉的审美特征诗尚美善相兼,刚柔相济,“歌咏依违”,蕴藉含蓄;尚“主文而谲谏”,“不斥言”;不直陈而用比兴,不用嚣张语词。叙事则尚寓褒贬于真实叙写中的“春秋笔法”,“婉而多讽”,“戚而能谐”;结局亦多“曲终奏雅”,给人希望和慰藉。生民的苦难总是由贤明的清官、勇武的豪侠而得到消解,文人失志总是找到隐逸和入道式的适意的精神家园,男女钟情经历波折都是终成眷属,即便是被王国维推许为“置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窦娥冤赵氏孤儿,也还是添加了个解冤、报仇的“尾

    11、声”,给观众以心理的安慰和生活的信心。六、世界交流和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在悠久而辉煌的历史进程中,与世界多个国家的文学是有交流的,既有引进、接纳,也有输出和相当的影响。引进、接纳最显著的是佛教经典中国古代文学很早便流传周边国家,主要是日本、高丽。中国古代文学从17世纪开始传入欧美,逐渐受到文学家的重视总绪论完谢谢欣赏!第一编 先秦文学绪 论 副标题绪论第一节第一节生生不息:文学的起源生生不息:文学的起源第二节第二节从神到人:先秦文化与文学的发展轨迹从神到人:先秦文化与文学的发展轨迹第三节第三节开源奠基:先秦文学的特点和地位开源奠基:先秦文学的特点和地位第一节生生不息:文学的起源第一节 生生不息:文

    12、学的起源 文学最初本与原始艺术难解难分,中外文艺理论家关于艺术起源已有模仿说、传情说、游戏说、巫术说、劳动说等不同见解。人类基于生存发展需要的各种与生产有关的活动,乃是文学艺术发生的根本原因。朱狄:艺术的起源原始歌谣 原始歌谣作为史前时代的口头创作,其歌词大多不存,只是在后代文献中偶被提及。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候人歌:“候人兮猗。”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原始歌谣 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上古

    13、神话:女娲、简狄、姜嫄等神话的讲述,即应与母系氏族时代这些对女神和始母的祭拜相关 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石砌祭坛 全裸孕妇陶塑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女神庙 彩塑女神头像上古神话 殷墟甲骨有“出入日”记载,可知直至殷商仍保留迎日、送日的太阳崇拜仪式。山海经中“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帝俊妻羲和生十日的故事等等,无疑与崇日活动互为因果。新石器时代桌子山岩画(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境内)第二节从神到人:先秦文化与文学的发展轨迹第二节 从神到人:先秦文化与文学的发展轨迹 一、史前时代与上古神话史前时代与上古神话 二、夏商巫风与巫祝文学夏商巫风与巫祝文学 三、周代礼乐与诗经周代礼乐与诗经 四、史官文化与历

    14、史散文史官文化与历史散文 五、百家争鸣与诸子散文百家争鸣与诸子散文 六、荆楚文化与楚辞赋荆楚文化与楚辞赋一、史前时代与上古神话 氏族组织的第一个阶段,即母系氏族社会 万物有灵和图腾崇拜 风伯、雨师的原型,女娲、简狄的初创,都应产生在这个时代仰韶人面鱼纹盆一、史前时代与上古神话 大约至新石器时代晚期,母系氏族组织最终为父系氏族所取代 此时的宗教在自然神、图腾、女神之外又出现了英雄神、至上神崇拜等,权威和力量受到推崇。后羿射日、黄帝与蚩尤之战等神话,应该都是此时之作蚩尤图腾二、夏商巫风与巫祝文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具有国家性质的夏王朝在大禹联合各部落治理洪水后诞生。夏禹传位夏启,昭示着民主禅让的解体

    15、和家天下一统国家的开启。取代夏的殷商,又向文明推进一步,其重要标志之一是甲骨系统文字的形成。二、夏商巫风与巫祝文学这是一个巫风盛行的时代,隆祭祀,重占卜,歌舞娱神。“巫”作为人神之间的媒介,担当的正是取悦神灵、探知神意的职责。此时的文学即与祭歌巫舞和卜筮占断相伴共存。巫祝文学留下书面文本的主要作品,是殷商时书于甲骨的占卜记录和刻于礼器的铜器铭文。三、周代礼乐与诗经 宗教方面,周人用天命观改造了殷人的至上神和祖帝崇拜,迈出了从神治走向人治的第一步。政治方面,周人以殷亡为鉴戒,以“蕃屏”周室、维系四方为旨归,通过大举分封,建立起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政治体系,“其命维新”三、周代礼乐与诗经 文化方

    16、面的制礼作乐正是为了配合这种需要而展开。周人之“礼”由祭祀之仪扩展为各种活动、交往的典礼仪节和日常服御,从而建立起周人所特有的礼制规范。礼乐文化决定了与歌乐舞蹈相伴的音乐文学的发达,诗经就是它的产物。周公制礼作乐四、史官文化与历史散文 史官的职掌是记载、对记载的保存和据记载明辨法度,其初与巫职多相混同,殷商甲骨文中所见史官类官职,多从事占卜、祭祀等活动。周人有了明确的历史鉴戒意识,建立起十分完备的史官制度。四、史官文化与历史散文 汉书艺文志:“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今见更多富于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大多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晋太史董狐五、百家争鸣与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著作是诸

    17、子百家记录师说、表述观点的特有形式,其兴盛与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百家争鸣的文化语境密不可分。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小说等“九流”“十家”,儒家的孔、孟、荀,道家的老、庄、列,法家的申、慎、韩,墨家的墨子,名家的邓析、尹文、公孙龙和惠子,纵横家的苏子和张子,此外还有兵家的孙子等等六、荆楚文化与楚辞赋 荆楚之地仍较多保留了巫觋文化的风俗习惯,汉书称楚“信巫鬼,重淫祀”。独特的南北文化碰撞,感性理性融会,原始文明交响,铸就了楚国辞赋的崛起和辉煌。第三节开源奠基:先秦文学的特点和地位第三节开源奠基:先秦文学的特点和地位 先秦,中国文学尚处在孕育、萌芽与滋长阶段,其文学形态的总体特点

    18、是尚与其它学科门类混沌交织,其活动和载体都还没有臻于独立。同时,先秦文学又是开源和奠基,中国文学无论是其基本形态、文学特征还是主流精神,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端倪。先秦文学的诸多特质,也为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传统打上了最初印记。诗歌可以追溯到原始歌谣、祭歌、咒语,诗经更是辉煌的开端 先秦谣谚歌诗表达,如周易“潜龙”以表“勿用”,诗经“燕燕”以兴送别,离骚香草以况美德,九辩落叶以托愁思,皆属立象尽意,援物达意,借景抒情,这从本源上决定了中国古典创作对于意境、韵味、象外之旨的追求,并引出一条以心物、情景立说的诗学之路。史官文化的“记事”“传语”配合,决定了先秦史载与传说结合的历史散文的发达 左传国语琐语晏

    19、子春秋战国策等,其中许多部分或篇目都十分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影响所及,直接导致了史记汉书吴越春秋等史传文学和历史小说的出现。由此中国叙事文学形成了偏重历史题材和追求情节性的传统。先秦文学的主流精神也为中国古代文学定下基调 始于夏商强化于有周一代的宗法政治,为先秦文学注入了较强的担承精神、忧患意识和兴寄指归。吟诗为文作为文人学士抒发情怀和社会参与的重要方式,始终都占据着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正宗位置。绪论完谢谢欣赏!第一章上古神话 第一章 上古神话 第一节、神话的产生、流传和保存神话的产生、流传和保存 第二节、神话形象和故事神话形象和故事 第三节、上古神话的精神、艺术及影响上古神话的精神、艺术及影响

    20、第一节神话的产生、流传和保存第一节 神话的产生、流传和保存 一、神话及其产生一、神话及其产生 二、上古神话的传播、流传和记录二、上古神话的传播、流传和记录 三、山海经三、山海经一、神话及其产生 上古神话,从本质上说,则是原始人类基于生存需要和幼稚思维,对于自然、自身和社会想象出来的种种呈现和描述。马克思概括为:“(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式本身”一、神话及其产生 关于神话的产生,就思维而言,最初多应是基于“万物有灵”观。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21、山海经海外北经山海经烛龙插图一、神话及其产生 与此相关的还有“图腾”观。原始人基于物我无别的万物有灵观,往往将某种动物、植物视为本氏族的来源、亲族、祖先神,并以此作为氏族名称。这一与氏族有亲缘关系的动物、植物即是该氏族的图腾。玛雅文化太阳神陶瓶二、上古神话的传播、流传和记录上古神话产生在史前时代,其传播方式除仪式表演或图像刻画之外,主要是口头讲述,书面记录要待文字出现之后。由于商周变迁,上古神话在可以被记述时遭遇到“神话历史化”和诸子的化用改动。今见保存上古神话较多的著作有山海经楚辞天问淮南子等山海经夔牛画像三、山海经山海经是今见唯一一部较多涉及上古时期怪闻异说的著作,著录于汉书艺文志,称“十

    22、三篇”。该书所述离奇驳杂,涉及地理、历史、神话、宗教、民族、动物、植物、矿产、医药等多种内容,颇难归属。实可视为四方之志,博物之志。关于山海经的归属,或将其归于“数术形法”类、“史部地理”类、“子部小说家”类。第二节神话形象和故事第二节 神话形象和故事 一、女娲与创生和再生神话一、女娲与创生和再生神话 二、夸父、精卫、嫦娥与二、夸父、精卫、嫦娥与“自然力被人格自然力被人格化化”三、射日、治水与英雄神话三、射日、治水与英雄神话 四、黄帝、蚩尤与战争神话四、黄帝、蚩尤与战争神话一、女娲与创生和再生神话 创生神话: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絙于泥中,举以为人。太平

    23、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义一、女娲与创生和再生神话 再生神话: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淮南子览冥训二、夸父、精卫、嫦娥与“自然力被人格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山海经大荒北经二、夸父、精卫、嫦娥与“自然力被人格化”有鸟焉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反,故为精卫

    24、,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山海经北山经三、射日、治水与英雄神话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淮南子本经训彭庆峰手绘后羿射日三、射日、治水与英雄神话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四、黄帝、蚩尤与战争神话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大荒北经河南出土

    25、画像砖“黄帝战蚩尤”第三节上古神话的精神、艺术及影响第三节 上古神话的精神、艺术及影响 一、上古神话的主导精神上古神话的主导精神 二、上古神话的艺术特征上古神话的艺术特征 三、上古神话的文学影响上古神话的文学影响一、上古神话的主导精神 首先,在人与自然这一最根本的神话主题中,中国上古神话大多凸显人的作为和主动精神。其次,就神话人物而言,无论是神性十足的自然神、天神还是被神化的人间英雄,都被赋予救苦救难的神圣使命。再次,在面临困境、灾难、挫败中,坚韧不屈的精神被张扬。二、上古神话的艺术特征 建立在万物有灵基础上的形象创造,使它在表现形式方面更属于以超现实为其特征的浪漫文学范畴 首先表现在它赋予自

    26、然以生命,赋予天界以人境,赋予人神以幻变,从而创造了种种离奇形象和境界。还表现为夸张描写的大胆与无羁。三、上古神话的文学影响 首先,神话素材、典故及原型被借用和化用,以构造新的神异和离奇。其次,神话天然神奇的想象和自然形成的拟人夸张被后世借鉴,以有意进行幻化夸诞的全新创作。总之,上古神话作为原始人类的精神产品,记录下了他们的幼稚,也以他们的幼稚创造了一个个充满离奇幻想的艺术形象和境界,并影响久远,它们的确已经“作为永不复返的阶段而显示出永久的魅力”(马克思语)了。谢谢欣赏!第二章殷商西周的书面散文 第一节甲骨文和铜器铭文第一节 甲骨文和铜器铭文 一、巫卜、记事与书面作品的出现一、巫卜、记事与书

    27、面作品的出现 二、殷墟甲骨文二、殷墟甲骨文 三、西周铜器铭文三、西周铜器铭文一、巫卜、记事与书面作品的出现 人们相信有冥冥神意,也相信巫觋卜祝能通过探察“灵迹”洞见神示,以预知吉凶,决疑择行。为加强探索,人们利用锲刻符号对占卜活动进行标识、记录,同时也促进了文字的发展与成熟。二、殷墟甲骨文 王往逐兕涂朱卜骨刻辞王往逐兕涂朱卜骨刻辞 商商 牛骨牛骨 殷商武丁早期征讨卜骨殷商武丁早期征讨卜骨 商商 龟腹甲龟腹甲趋利避祸,乞求年丰人安,是甲骨卜辞的基本主题 庚申卜,贞,我受黍年?罗振玉殷墟书契前编三,三,三 贞,今其雨不佳穑?罗振玉殷墟书契后编下,七,二 贞,戍其丧人?林泰辅龟甲兽骨文字二,一八,二

    28、初具记事散文的雏形 癸巳卜,殼,贞:旬亡祸?王占曰:“有祟!其有来艰。”乞(迄)至五日,丁酉,允有来艰,自西。沚告曰:“土方正(征)我东鄙,灾二邑。方亦牧我西鄙田。”罗振玉殷墟书契菁华三、西周铜器铭文 周人在“享孝大宗”的同时也重视铭功记德,以告慰先人,诫劝后辈。铭文字数及内容含量空前增大,上至天子祭享、先王功业、今王战事以及册命分封,下至诸侯卿大夫的受赏获贝、诉讼官司,所涉历史事件及上层贵族的生活已经相当广泛。散氏盘出土于清乾隆年间,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其铭文是一篇转让土地的契约,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三、西周铜器铭文 惟十有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作

    29、宝盘,丕显子白壮武于戎功,经维四方,搏伐玁狁,于洛之阳,斩首五百,执讯五十,是以先行。桓桓子白,献聝于王。王孔嘉子白义。王格周庙宣榭,爰饗。王曰:“白父显有光。”王锡乘马,是用佐王;锡用弓彤矢,其央;锡用戉,用征蛮方。子子孙孙万年无彊。虢季子白盘,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的虢川司,长137.2厘米,宽86.5厘米,高39.5厘米,重215.3千克。现藏于北京国家博物馆。第二节周易中的“卦爻辞”一、“卦爻辞”中所见的历史和生活 卦爻辞除据卦象爻位而特别编创的语句之外,还多援引当时的歌谣、谚语、传说、故事,无论新创或援引,都是殷周之交特定时代的产物,其内容具有重要的认知价值。乾 元,亨,利,贞。初九

    30、: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印证某些历史事件 旅上九:丧牛于易 十二年,殷侯子亥宾于有易,有易杀而放之。竹书纪年 有困民国,勾姓而食。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山海经捕捉殷周之交特定时期的历史状况、民风民俗和社会生活 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屯六二 乘马班如,求婚媾屯六四二、“卦爻辞”的象征、意象和谣谚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二、“卦爻辞”的象征、意象和谣谚援物象以说人事 坤六四:括囊

    31、,无咎无誉。履初九:素履,往无咎。坤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具体呈现人事境况 履:履虎尾,不咥人,亨。颐初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丰上六: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阒其无人,三岁不觌,凶。呈现某个事件或故事 旅上九: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咷,丧牛于易,凶。归妹九五: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望,吉。睽上九:睽孤见豕负(伏)涂(塗),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脱)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卦爻辞多以短句为主,且天然形成整齐、对仗、押韵的句式 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困六三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艮卦辞 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大过九二 枯

    32、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大过九五兼用比兴的完整“诗篇”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中孚九二 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明夷初九第三节尚书中的殷周之文第三节 尚书中的殷周之文 一、尚书的汇编及存篇一、尚书的汇编及存篇 二、尚书内容的认识价值二、尚书内容的认识价值 三、尚书的记言与叙事三、尚书的记言与叙事一、尚书的汇编及存篇 尚书中的文章经过统一的汇总和编选,因此成为中国迄今所见第一部散文总集;且作为传习文献,其文章可能经过某些整理、加工和改定,流传中又相继出现“今文尚书”“古文尚书”“伪古文尚书”等版本变迁。清华简证实伪古文证实伪古文尚书尚书确系后人伪作确系后人伪作尚书大

    33、致可视为殷周文献的纂集和汇编 尚书原称“书”,迄汉因其已成“上古之书”而始称“尚书”(尚书正义序),由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组成。二、尚书内容的认识价值 首先,从中可直接或间接看到上古时代一些重大事件的历史情况。其次,文章直接呈现了殷周之际特别是西周时期的政治思想和观念意识。三、尚书的记言与叙事 古人于尚书之文有“六体”之说。尚书大序: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尚书之文因此而可分为偏于记言和偏于叙事两类,其中记言类占有绝大比重有的文章所记人物说辞语气逼真,富于现场感 商书汤誓记商汤誓师数夏之罪称:“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有的文章所记人物说辞动之以

    34、情,晓之以理,并开始讲究说理艺术。商书盘庚中盘庚劝世族百官听命迁徙,将迁都后新的生机比作“若颠木之有由蘖(新芽)”,要求群臣应“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称群臣以“浮言”乱命为“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警告若不听命,则会“若乘舟,汝弗济,臭厥载。尔忱不属,惟胥以沉”,用喻说事已颇为贴切生动。偏于叙事的作品 尧典西伯戡黎牧誓金縢顾命思考题:1、联系片段或篇目把握今见殷商西周的书面散文有哪些形制和典籍。2、结合“卦爻辞”分析周易在哪些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文学意味。3、结合文章把握尚书记述的偏重,并分析其已经初具哪些文学特点。谢谢欣赏!第三章 诗经第三章 诗经 第一节第一节 诗经的结集与流传诗经的结集与

    35、流传 第二节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和情感诗经的内容和情感 第三节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特征诗经的艺术特征 第四节第四节 诗经的文学地位和影响诗经的文学地位和影响第一节诗经的结集与流传 一、一、“风风”“雅雅”“颂颂”及诗经的分类及诗经的分类 二、采诗、献诗及诗经的结集二、采诗、献诗及诗经的结集 三、诗经的传授三、诗经的传授一、“风”“雅”“颂”及诗经的分类 诗经本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定为“五经”之一后始正式称诗经 诗经收诗305篇 另有六篇有目无辞,在燕礼、乡饮酒礼等仪式上用笙演奏,称为“笙诗”一、“风”“雅”“颂”及诗经的分类 诗经按照音乐可分风雅颂三部分。风称“国风”,亦称“邦风”,包括周南

    36、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十五国风地理图雅 雅又分大雅小雅“二雅”,亦称“大夏”“小夏”;“雅”是西周王朝都城及“王畿”地区音乐,该地区本称夏,“夏”通“雅”,故王畿之乐称“夏”或“雅”。王畿之乐被视为正声,“雅”因此又有“正”义。颂“颂”借作“容”,即形容,本指舞容,作为音乐名词,特指配舞乐曲,诗经中多为祭祀活动中用乐或配舞之歌。二、采诗、献诗及诗经的结集 配合仪式典礼而创制或征集 献诗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小雅节南山)王欲玉女,是用大谏(大雅民劳)采诗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汉书食货志)二、采诗、献诗及诗经的结集

    37、诗经的结集,正是适应了礼乐文化用诗的需要。据诗经所收可考诗篇的最后时限,诗经最后结集当在春秋中叶第二节诗经的内容和情感一、周颂中的祭祖诗 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礼记乐记 桓歌曰:“绥万邦,娄(屡)丰年,天命匪解。桓桓武王,保有厥士(土),于以四方,克定厥家。於昭于天,皇以间之。”二、大雅中的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大雅中的这几篇作品各自独立成篇,若按照诗篇所述历史的时间顺序排列,则可见它们恰恰展示了周部族的前周创业史。不以描摹戏剧性情节故事为主旨,重在叙述和赞叹先公先王在壮大部族过程中的历史贡献和美行厚德:“

    38、笃公刘,匪居匪康。乃埸乃疆,乃积乃仓,乃裹餱粮,于橐于囊,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三、农事牧猎诗“农祀诗”,就是周人春夏祈谷、秋冬报赛时的歌唱。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周颂噫嘻 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丰年 有嗿其馌,思媚其妇,有依其士。周颂载芟三、农事牧猎诗 有一些农事诗应来自劳作者们的即兴歌唱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三、农事牧猎诗 有些诗涉及到了当时的牧猎生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小雅车攻)“发彼小豝,殪此大兕”

    39、(小雅吉日)“执辔如组,两骖如舞”(郑风大叔于田)四、典礼宴饮诗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小雅鹿鸣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慎)之听之,终和且平。小雅伐木五、怨刺诗和讽刺诗“天之降罔,维其几矣。人之云亡,心之悲矣。”(大雅瞻卬)“无罪无辜,谗口嚣嚣。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背憎,职竞由人。”(小雅十月之交)“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雅小旻)“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小雅

    40、巷伯)五、怨刺诗和讽刺诗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王风黍离 鲁道有荡,齐子由归。既曰归止,何又怀之?齐风南山六、战争徭役诗和思妇诗 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涂。王事多难,不遑启居。岂不怀归?畏此简书。(四章)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降。赫赫南仲,薄伐西戎。(五章)小雅出车七、国风中的婚恋诗 特定时日“会男女”风俗中产生的歌曲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郑风溱洧 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

    41、?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鄘风桑中七、国风中的婚恋诗 有些诗则显示了宗法礼教推行后,爱情歌唱已更多具有超越古朴原始的复杂内容和情感“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郑风出其东门)“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周南关雎)“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郑风将仲子)七、国风中的婚恋诗 有些诗涉及到了婚娶及家庭生活的情感内容“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周南桃夭)“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唐风绸缪)“琴瑟在御,莫不静好。”(郑风女曰鸡鸣)“

    42、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卫风氓)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征一、写实与“诗言志”不以叙事见长,也不崇尚神异离奇,主要以写实之笔,展开了先公先王的创业历史“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绵一、写实与“诗言志”少有的几篇叙事或含有较多叙事成分的诗作,更是以简朴质直的写实方式,陈述了征伐柔服、田猎交游、日常劳作乃至居食婚姻生活的过程或片段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郑风溱洧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内谨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

    43、,入此室处。豳风七月一、写实与“诗言志”诗经大多抒发的是日常现实情怀,有的交织着合乎常情的想象与幻想,从而也表现为平实自然的写实风尚“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魏风陟岵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豳风东山二、“赋”“比”“兴”(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六律为之音。周礼周礼春官春官大师大师“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44、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朱熹诗集传诗集传“赋”作为直接叙事和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在诗经中近乎不假修饰的白描手法和直白表达 大雅大雅生民: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生载育,时维后稷。”邶风邶风击鼓: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用“比”俯拾即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

    45、或拟于心,或譬于事,所涉比类已相当广泛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小雅天保“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卫风硕人“兴”的原义是起兴,特指借助对外物的描写作为诗章或诗句的开头,以引发下文诗意情思的表达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邶风燕燕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秦风蒹葭 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周南桃夭三、诗经的篇章、声韵及用词 篇章整齐,回环往复,富于音乐之美。其中最富特色的是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用韵形式亦丰富多变而有则。除隔句押偶句韵的一般形式外,又有句句入韵、诗

    46、中换韵、随韵、交韵、抱韵等诸多讲究。多用重言和双声叠韵联绵词,在声音上给人以纯真悦耳和婉转铿锵的美感。第四节诗经的文学地位和影响诗经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1、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2、在思维方式、抒情方式、表达方式等多方面对后世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思考题:1、结合作品把握诗经涉及到的题材和内容,并思考其与周代社会生活的关系。2、分析诗经创作方法和诗风的艺术偏重。3、结合诗篇论析诗经是如何借助物象和景象抒情达意的。4、把握诗经艺术形式的特点,并思考其与音乐的关系。第四章左传与春秋战国历史散文 副标题 第一节第一节 左传左传 第二节第二节 国语及琐语穆天子传国语及琐语穆天子传晏子春秋晏子春秋 第三节第

    47、三节 战国策战国策第一节左传第一节 左传 一、春秋与左传一、春秋与左传 二、左传的内容及认识价值二、左传的内容及认识价值 三、左传的叙事艺术三、左传的叙事艺术 四、左传的语言四、左传的语言一、春秋与左传 春秋本是周代编年体记事古史的通称。左传与之相关的春秋,是鲁国编年史。鲁春秋记事始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西狩获麟”的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相传鲁春秋由孔子编定一、春秋与左传 今见左传已被拆附在春秋各编年之后,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较春秋多出十三年二、左传的内容及认识价值 作为一部系统史著,左传详尽记述了

    48、春秋时代发生于周王朝及各诸侯国的一系列事变,包括周王朝与诸侯的扶持与冲突,列国之间的会盟及战争,诸国内部的公室私室之争,君臣父子之间的篡逆相残,臣属们之间的勾心斗角和争权夺利,开明政治家新鲜的治国治民之策等等,由此展示了春秋这一体制变迁时代许多特有的现象和气息,展示了新旧势力的较量与消长,固有观念的维护与嬗变,呈现了礼崩乐坏的程度及其不可救药的趋势。可见周王势力衰微、失控诸侯、诸侯争霸的政治局面“周郑交质”“周郑交恶”(隐公三年)、终致“周郑繻葛之战”(隐公五年),刚刚进入春秋不久,周王已落得要仰诸侯鼻息,甚至遭遇抵御。随之而来的是诸侯间的相互攻伐,诸如齐鲁长勺之战(庄公十年)、秦晋韩之战(僖

    49、公十五年)、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三年)、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鞌之战(成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等等,已成春秋中心“剧目”。可见列国内部权位之争及新旧较量 废君立君,成为列国及大夫间利益和势力较量的砝码。父子相残、叔侄相残、兄弟相残事件屡屡发生。列国中君臣秩序也在发生逆转。世事浮沉的客观事实,促使观念发生遽变,民心向背在新旧交替中的作用即被强调。可见诸多卜筮占梦之事和时人天人观念的复杂情况 春秋时代仍神灵在上,卜筮决疑、占梦行事、享告祖灵时时而在。然其间又有微妙变化,可见时人已由盲信天命而转向兼顾人为,同样呈现出过渡时期的多元格局 师旷侍于晋侯

    50、。晋侯曰:“卫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对曰:“或者其君实甚。良君将赏善而刑淫,养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如地。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其可出乎?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弗去何为?襄公十四年 左传作者在记事过程中往往寓有褒贬和评判作者于描写中十分强调礼、德、忠、信,流露出对固有秩序的留恋。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泆,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上册第一编先秦文学全套课件.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525106.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