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89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专题九文学作品阅读小说(试题部分)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4524954
  • 上传时间:2022-12-16
  • 格式:PPT
  • 页数:189
  • 大小:1.28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专题九文学作品阅读小说(试题部分)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专题 文学作品 阅读 小说 试题 部分 课件
    资源描述:

    1、专题九 文学作品阅读 小说中考语文中考语文(浙江专用)题组题组一一 2018 2018年浙江中考题组年浙江中考题组A A组组 20142018 20142018年浙江中考题组年浙江中考题组五年中考一、(2018杭州,9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6分)老木匠桑伯徐惠林在陶子树家的东厢房里,桑伯正使劲刨着榆木床腿。沿着锋利的刨刀,木片胶卷般打起卷儿,木屑如虫豸飞舞,沉香弥漫开来。桑伯眯起眼,不时躬身察看新拉下的墨绳痕迹。“这榆木是好料,少说有20年了。”桑伯接过陶子树递来的香烟,用袖口擦了把满胡楂的汗珠子。“从山里女婿那里拉来的。桑伯,我就信你的手艺。”“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桑伯用

    2、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一双紧握刨子四十载的老手,青筋凸起,仍是那样有劲。陶家的木工活,还是儿子桑果给联系来的。桑果这独苗是他40岁时才得的,看看床底下被废弃的各类木玩具,就可知道他是多么疼爱儿子了。娘死得早,桑果能体谅父亲对木工活的感情,甚至能背出父亲当年拜师求艺的苦经,可就是不肯“接班”。大前年高考落了榜,不肯再念书,在水城撑起了爿家具店。经营的家具可不是桑伯的“作品”,都是些新潮样式的。为此,桑伯的心闷闷的。那天桑果告知父亲,陶家二儿子要结婚,他爸主张做套厚实、经久耐用的家具。桑伯第二天一早就挑起了木匠担。快一个月没活了,那斧头快锈了,刨子早

    3、就犯了痒。煦阳从窗外投射进来,桑伯一口气刨好了四条大床木腿,写字台的台面也被刨得锃亮锃亮。午饭的菜很丰盛,桑伯破例喝了些酒,越喝脸越红,越喝言语越少。陶子树却越喝话越多“我说桑伯,这年月真有些不对劲了,就说我这理发的活,村里也只剩下几个老伙计肯请我伺候。现在那些补锅匠连个影儿都见不着了,我家那口大锅都漏半个月了。听说洪村的箍桶匠张土根上月把担子扔进了苕溪里,到水城去摆水果摊了”桑伯不言语,只是听着。他吃了半碗饭,又马上操起了家伙,借着酒力,刨子、斧头运转飞快。少顷,开始给木床雕花。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在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

    4、里渗出来。此刻要雕那朵老梅了,桑伯几乎憋住了呼吸,眼眸深处闪动着一种异样温和、慈爱的柔情。雕完,抽刀时,刀口划进了手指,一串滚圆的血珠落下,梅花被染得鲜红。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了眼眶。忙完了陶家的活,桑伯回到家里,当晚就病了。一连几天胸闷、喘气,茶饭不思。桑果从水城赶了回来,隔壁村未过门的儿媳水妹也赶来照料。两人陪父亲到水城医院诊治,体检结果:一切正常。第二天一早,桑果、水妹陪桑伯回家。桑果嘀咕着:“爸这阵子太累了。”“让爸别干木工活了,又不缺钱花。”水妹低声说。桑果连忙摇头:“当心爸在后面听见。”“可能是陶子树那二小子给气的。他嫌爸做的太老套,前天又进城买了

    5、套组合式的。”桑果靠近水妹的耳朵说。今年的春天似乎提前到来,村口的榆树已满枝新芽。生活仍像那门前的溪水,时缓时急地淌着。桑伯毅然作出了决定,要把那套营生的家伙扔进火灶,被儿子苦苦请求才作罢。午后的阳光很有点暖意,桑伯细眯着眼睛,稳稳地坐在新楼的后院里,他的头发白了很多。那只贴紧老人的新靠椅,散发出一种宁静幽香的气息。这只檀木靠椅,是他病愈后,用他藏了十多年的木料,打制的唯一留给自己的作品。(选自山西日报,有改动)1.分析下列句子反映的人物心理。(4分)“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

    6、一行泪水溢出了眼眶。2.桑果不肯“接班”,又苦苦请求父亲不要把木匠的工具扔进火灶,为什么?(4分)3.品味下面语句,分析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4分)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在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4.文章塑造桑伯这一人物有什么意义?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一、1.答案答案桑伯对自己木工手艺的自信和对新式组合家具的鄙视。桑伯对自己从事了大半辈子的手艺的热爱和不舍,对传统手艺日渐没落而自己又无能为力的失落和痛心。解析解析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是揣摩人物的心理,然后细究句子,句中抓住“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不信赶不上”,

    7、可见桑伯对自己手艺的自信。“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可见桑伯看不上新式组合家具。句中桑伯“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联系前文“眼眸深处闪动着一种异样温和、慈爱的柔情”,可见其对手艺的热爱不舍。“一行泪水溢出了眼眶”可见其痛心,联系上文陶子树述说的传统的理发、补锅、箍桶手艺纷纷受冷落,可见桑伯对传统手艺日渐没落自己却无能为力的失落。2.答案答案因为桑果对木工手艺兴趣不大,认识到传统手艺不受市场欢迎,所以不肯“接班”;因为他理解和尊重父亲对木工手艺的感情,明白父亲烧工具只是一时的情绪发泄,所以他苦苦请求。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根据题意明确需要分别回答“桑果不

    8、肯接班”、桑果“请求父亲不要把木匠的工具扔进火灶”两个问题。3.答案答案使用叠词和整齐的句式,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表现桑伯高超的雕花技艺;使用对比和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桑伯雕花动作的娴熟和游刃有余;“渗”字形象地表现了桑伯雕花时专注投入的状态。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语言表达艺术的品味能力。研究语言特点,发现使用了叠词“深深浅浅”“左左右右”等,如“抚儿头发”与“快刀斩麻”形成对比,如“游动的泥鳅”使用了比喻,可见桑伯雕花动作的娴熟与游刃有余。一个动词“渗”表现了桑伯雕花时专注投入的状态。解题技巧解题技巧 首先要研究句式的语言特点,然后结合其表达的意图对桑伯雕花的专注状态进行分析。4.答案答案本题

    9、采用分层赋分的方式,下面答案供参考。(示例)文章通过塑造桑伯这一人物,引导人们关注当今社会传统手艺人的生存状态,思考传统手艺的命运与价值,进而反思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把握作品主题的能力。首先要分析桑伯其人,他代表了当今社会传统手艺人,从文章着力表现的桑伯与儿子的冲突、传统手艺的不受待见中思考:如何面对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二、(2018绍兴,6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16分)飘逝的风筝徐国平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年年有余”的风筝,迈出了家门。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

    10、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三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一阵春风吹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

    11、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躁,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

    12、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你玩一下,就知道了。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男孩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男孩用手

    13、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男孩噘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烧香焚纸。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

    14、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删改)1.读完本文,你觉得文中的鹞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3分)2.读文中的画线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请任选一句作答)(3分)(1)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品析“蚕食”的表达效果。)(2)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结合加点文字揣摩人物心理。)我选()句:3.文章设置男孩放风筝这一情

    15、节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分)4.本文题目是“飘逝的风筝”,飘逝的仅仅是风筝吗?请结合文意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二、1.答案答案鹞爷是一个扎风筝技艺精湛、淡泊名利、固守传统技艺、渴望亲情、对农村前景深感忧虑的民间老艺人。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赏析。根据题意,首先找出文中所有关于鹞爷的语句,然后进行概括。从鹞爷自小学扎风筝,后来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备受瞩目可见其扎风筝技艺精湛;从儿子劝他去城里赚大钱,他一口回绝可见他淡泊名利、固守传统技艺;从他望着高飞的风筝眼前闪现儿子、孙子的影子可见其渴望亲情;从他看着挖掘机摧毁院落感到心痛,看着断线的风筝老泪纵横、困惑茫

    16、然可见他对农村前景的忧虑。2.答案答案(示例1)(1)“蚕食”形象地写出了现代化进程中挖掘机一步步摧毁村庄院落的过程,传达出鹞爷对农村美好家园渐渐消逝的痛心与无奈。(示例2)(2)写出鹞爷此刻复杂的内心:对儿孙的想念,对美好往事的眷恋,对儿孙不在身边的失落,对风筝技艺后继无人的痛心。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重要词句在文中的含意和表达作用的理解。首先审清题目要求。(1)题要求品析“蚕食”的表达效果。“蚕食”指像蚕吃桑叶那样一点一点地吃掉,喻逐渐侵占,此处挖掘机蚕食村庄院落就是现代化进程对农村的侵占,表现出鹞爷的痛心无奈。(2)题要求结合加点文字揣摩人物心理。“一会儿闪过一会儿又闪过”两处连用,可见鹞爷

    17、对儿孙的想念,对美好往事的眷恋,联系上下文可知道儿孙都离开农村到了城里:这不仅是亲情的缺失,也是技艺的失传。组织语言,有条理地回答即可。3.答案答案这一情节照应了“飘逝的风筝”这一题目;表现鹞爷复杂的内心,丰富人物形象;促人思考“根”是什么,深化小说主题。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重要情节在文中作用的理解。要从内容与结构两个角度思考。首先从内容上分析,小男孩放风筝的行为牵动了鹞爷对儿孙的思念,以此分析对人物形象起到的作用;风筝断线隐喻着与“根”的断裂,以此分析小说的主题。从结构上分析,风筝的断线与题目“飘逝的风筝”照应。4.答案答案回答“飘逝的是风筝”:鹞爷给男孩放的风筝不小心飞走了。回答“飘逝的不仅

    18、仅是风筝”,采用分层赋分的方式。(示例1)飘逝的是乡村文明的生机和活力。由于城市化的进程,社会经济的发展,年轻人不愿学习如扎风筝一般费事的传统技艺,他们纷纷进城。美丽乡村日渐荒芜,老人孤单留守,传统技艺面临消失。(示例2)飘逝的是乡村文明的生机和活力。由于城市化的进程,传统技艺面临消失,美丽乡村日渐荒芜,老人孤单留守。小说旨在促使人们对现代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乡村文明的保护之间的矛盾进行思考,呼吁全社会都要关注优秀民间传统技艺的传承、美丽家园的守护和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态。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思想内涵的评析能力。题目“飘逝的风筝”具体到文中有两层含义,既指小男孩放的风筝飘逝了,又具有丰富的象征

    19、意义:飘逝的还有文中描写到的农村的方方面面,如美丽的乡村、传统技艺、乡村文明等等。然后再结合文章主题进行回答即可。三、(2018金华、丽水,710)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15分)明子出师曹文轩夏日将近的一天晚上,三和尚慷慨解囊,请明子和黑罐在一家很不错的酒店吃了一顿饭。回到窝棚后,三和尚点亮了四五支蜡烛,把小窝棚照得很明亮。接着,他从门外搬进来一个很大的木头墩。他把一把锋利的斧头稳稳地放在木头墩上,对明子和黑罐说:“我不想再留你们。各人有各人的前程。但谁能出师,总得有个说法。你们瞧见了,这是一个木头墩,还有一把斧头。你们每人砍三斧头,谁能三斧头皆砍在一个印迹里,谁就可以离开我。”他看了看明

    20、子和黑罐,“听明白了?”明子和黑罐点了点头。烛光静静地照着。三人沉默着,脸上的表情很严肃很认真,仿佛有人要进天堂或要进地狱,仿佛面对着世界上的一个最重要的时刻。三和尚再一次看了明子和黑罐一眼。明子和黑罐对望了一阵,又把目光挪开去望那把斧头和木头墩。“谁先来?”三和尚问。“黑罐先来吧。”明子说。三和尚说:“明子懂规矩。黑罐大,理应让他先来。”黑罐走近木头墩,手微微颤抖地抓起了斧头。三和尚掉过头去,“噗噗”几口,将所有蜡烛吹灭。他见黑罐半天没有动静,便叫道:“砍呀!”黑暗里终于响起“咚”的一声,又一声,再一声。三和尚又重新点亮蜡烛。烛光下的木头墩上,是三道清晰的斧痕。黑罐把斧子搁下,垂头丧气地站到

    21、了一边。三和尚把木头墩掉了一个头,又把斧头稳稳地放在上面。一切停当之后,他看着明子,但不说话。明子走上前去,一把操起斧头。三和尚又看了明子一眼。明子稳稳地站着,只是一脸的平静,没有半点其他表情。三和尚“噗噗”几口,又将蜡烛吹灭。小窝棚里满是蜡烛油的气味。小窝棚里绝对黑暗。只有三个人的喘息声,再无其他声响。“砍呀。”三和尚催促道。明子没有反应。三和尚又等了一会,见仍无动静,便欲要大声地喊“砍”,然而这“砍”字刚吐出一半,只听见“咚”“咚”“咚”连着发出三声斧头砍击木头墩的声音。那声音的节奏告诉人,砍者动作极其坚决,毫不犹豫。三和尚重将所有蜡烛点亮。烛光下,光光的木头墩上只有一道有力的斧痕。明子把

    22、斧子靠在木头墩上,退到一旁。三和尚好半天看着明子,然后说道:“你可以走了。”他坐到床上去,点起一支烟,朝明子说道:“你只砍了一斧头。”黑罐忽地抬起头来。明子很镇定地站着。三和尚说:“还有两声,是你用斧背敲击木头墩发出的。世界上,手艺再绝的木匠,也不能在黑暗里把三斧头砍在同一道印迹里。因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烛光里,明子眼睛最亮。三和尚对明子和黑罐倾吐了一番肺腑之言,那也是他半辈子的人生经验:“认真想起来,这个世界不太好,可也不太坏。在这个世界上活着,人就不能太老实了,可又不能太无心肝。”他专门对着明子说,“这个道理,黑罐不懂,你懂。但这分寸怎么掌握着,全靠你自己了。我只把手艺教给了你,但没有把

    23、这分寸教给你,这是我做师傅的罪过。”他充满深情和信赖地看了明子一眼说,“天不早了,你们俩睡觉吧。明子明天走时,带上我的那套家伙。就算是你师傅的一点情意吧。”说完,他整了整假发,走出了窝棚。(节选自山羊不吃天堂草)2.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分)(1)黑罐走近木头墩,手微微颤抖地抓起了斧头。明子走上前去,一把操起斧头。(从黑罐和明子拿斧头的动作,你读出了他们各自怎样的心理?)(2)小窝棚里满是蜡烛油的气味。小窝棚里绝对黑暗。只有三个人的喘息声,再无其他声响。(此处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3.作家将三和尚的徒弟分别取名为“明子”和“黑罐”,有什么寓意?(3分)4.如果你来评

    24、判,明子和黑罐哪一个应该出师?结合小说内容,联系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阐述1.阅读小说要注意把握情节。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对话。(3分)三、1.答案答案 (1)师傅请客(或“师傅设局”“师傅散徒”等)(2)黑罐斧击(或“黑罐三击”“黑罐砍墩”等)(3)明子三声斧响却只留下一道斧痕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的把握,要求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由题干可知,左边的人根据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将文章分段,在(1)(2)空处分别填入概括的开端段、发展段的段落大意,形式仿照“明子斧击”即可。(3)空要求梳理文章的因果关系并概括情节,明子出师的原因就是明子斧击三声只留下一道斧痕,将原因填入(3)空

    25、即可。2.答案答案(1)黑罐的胆怯不安,明子的镇定自信。(2)渲染了小窝棚里紧张、严肃的氛围,以环境的凝重来反衬人物内心的波澜,预示着明子将有不俗的表现。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句在文中的含意和表达作用。(1)选句是要对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进行赏析,应抓住所给句子的关键文字“手微微颤抖”“一把操起”,联系上下文即知分别说明了黑罐的胆怯不安、明子的镇定自信。(2)本题考查对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理解。选句描写了小窝棚里的气味和小窝棚里的黑暗与声音,只有三个人喘息的声音突显了考试氛围的紧张,同时反衬出人物的内心,为下文做铺垫。3.答案答案这两个名字对比的意味强烈,体现了作家的情感倾向。“明子”有聪明的

    26、意思,人情练达,明白事理,自然胜人一筹;“黑罐”有实诚的意思,纯朴自然,雕琢不精,尚在暗中摸索。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赏析。首先研究两人的名字本身的含义,“明子”“黑罐”一明一黑形成鲜明对比。然后探究名字背后的寓意,联系两人的主要事例,黑罐胆怯不安地砍了三下砍出来三道斧痕,明子镇定自信地砍了三下只留了一道斧痕,结合师傅对两人的评价就可分别得出两人的性格特点。接着就能发现名字与两人性格之间的联系。4.答案答案该题分层赋分。(1)应该是明子出师。第一层:理解肤浅,只是笼统地说出理由。(示例1)明子砍了三下,只留下一道斧痕,明子很聪明。第二层:有一定的理解,能结合文本内容简单分析。(

    27、示例2)明子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砍了三下,只留下一道斧痕,得到了师傅的赞许。明子比黑罐聪明,他知道做人不能太老实,他也知道师傅是在考验他们。第三层:理解深刻,能联系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全面阐述。(示例3)明子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得到了师傅的赞许,达到了师傅的预期。在这个过程中,明子不仅有黑罐所没有的镇定与自信,而且表现出了黑罐不具备的胆识与智慧。明子的表现正契合了师傅半辈子的人生经验。人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就不能太老实,因为太老实容易受气,但是也不能太没心肝,因为太没心肝容易作恶。把握好这个分寸,明是非,知进退,才是做人的智慧。(2)应该是黑罐出师。第一层:理解肤浅,只是笼统地说出理由。(示例1

    28、)黑罐老老实实地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了。第二层:有一定的理解,能结合文本内容适当分析。(示例2)虽然黑罐没有达到师傅的预期,也没有得到师傅的赞许,但是他老老实实地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了,这种诚实做人的品质是难能可贵的。相信他今后一定能成功。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思想内涵的评析。首先明确观点:是明子先出师还是黑罐先出师。然后进行分析。先概括明子或黑罐的主要事例,再结合小说主题进行分析,分析的内容要和观点相匹配。一、(2017杭州,811)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6分)回家徐 风已近年关,隐藏在大山褶皱里的小县城年味渐浓。火车的汽笛声频繁地响起。一条悠长的巷道里藏着几户人家。一座陈旧的小四合院里

    29、传来清脆的电话铃声。妈,再过一两个小时我们就到家了,晚饭回家吃,一年没吃到您做的饭了,呵呵。你这孩子,咋突然就改主意了?不早讲,也好让妈提前高兴着,刚才还和苗苗念叨呢,苗苗一直想去看你们呢。不是想给您个惊喜吗,呵呵。好好好,妈这就准备去。苗苗奶奶放下电话,苗苗,你都听到了吧,你爸妈一会就到家喽,自己好好玩,奶奶给你做好吃的。奶奶脸上的皱纹一下全舒展开了。五岁的苗苗听说爸妈要回家了,高兴得手舞足蹈,冲向大门口。奶奶扶起被门槛绊倒的孙子,轻拍了下孙子的小脑瓜,乐呵呵跑进了厨房。就是,有钱没钱也得回家过年嘛。你们不记挂妈,不记挂苗苗,俺祖孙俩可天天伸脖子盼题组题组二二 20142017 201420

    30、17年浙江中考题组年浙江中考题组呢。苗苗奶奶一边自言自语,一边恨不得手脚并用地忙活。一切准备就绪,额头上竟沁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瞅着还算丰盛的菜肴,关键都是儿子媳妇爱吃的,喜滋滋地擦了擦汗,又捶了几下腰,却并不急着点火。天寒地冻的,等着儿子媳妇回家边炒边吃。也就在此时她才忽然想起小孙子,好像老一会没听到动静了,心里不知咋的“咯噔”一下,边喊边出了厨房,无人应答。苗苗奶奶翻遍了满屋满院,犄角旮旯,仍不见小孙子人影,便心慌慌地跑出院子,挨家挨户寻找。邻居们都是一样的答案,她大声呼喊着追出巷子,来到街上,四下里飞速扫了一遍,眼里满是失望和惊恐。这个节骨眼上孙子要是出点啥事,这个年还咋过?我咋向他爸妈

    31、交代?老天爷啊!苗苗奶奶双腿如灌了铅,“扑通”瘫坐在地上。天色渐晚,还飘起了雪花。咱这儿就巴掌大的地方,何况还报了警,他们很快就能把苗苗找到的。邻居们正在不住地安慰着精神几乎失控的苗苗奶奶,一阵急促的铃声骤然响起。真悬哪!苗苗奶奶哆嗦着手听完电话,扯着电话线瘫倒在地。邻居们急忙把苗苗奶奶搀起来,问:咋了?到底说啥了?孩子在车站警务室呢!苗苗奶奶带着哭腔说。咱咋就没想到呢?车站离这里不是很远。敢情这孩子是去接站了,等不及了。哎哟喂,你说这么点小孩,幸亏被警察发现了。麻烦你们帮我再守会家,我去把孩子弄回来。苗苗奶奶边说边往外走。让老刘守着,我们几个陪你一块去吧,天黑路滑的。几个热心的邻居前后撵了上

    32、去。工夫不大,一行人来到警务室。还未进门,苗苗奶奶就发现小孙子坐在沙发上伸着长长的舌头,正“吧唧吧唧”地舔着棒棒糖。苗苗奶奶气不打一处来,紧走几步,推门闯了进去,也忘了跟警察道谢,一把将苗苗从沙发上拖下来,抬手屁股上就一巴掌:你个小冤家,差点把奶奶吓死!奶奶不讲理,我又没做错事。反应过来的苗苗咧着嘴委屈地辩解。还没错呢?奶奶又举起巴掌。孩子毕竟小嘛,没丢就万幸了。邻居劝住苗苗奶奶。警察抱起苗苗,笑说:大娘,消消气,您往别处想想看,孩子今天这个举动是不是挺招人疼?他跟我们讲他爸爸电话里说给您一个惊喜,他也要给他爸妈一个惊喜呢。多乖,多懂事。苗苗奶奶瞅着警察怀里噘着嘴巴、抽抽噎噎的小孙子,忍不住老

    33、泪直流。此时,“呜呜”似是火车进站的汽笛响起,雪花也越发欢快起来。(选自羊城晚报,有改动)1.小说中哪些内容暗示了苗苗会去车站接爸妈?请简要回答。(3分)2.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所反映的人物心理。(4分)苗苗奶奶双腿如灌了铅,“扑通”瘫坐在地上。苗苗奶奶哆嗦着手听完电话,扯着电话线瘫倒在地。3.小说两处写雪花,各有什么作用?(4分)4.关于小说主题,有以下三种说法。你同意哪一种?请简述理由。(5分)第一种:表现苗苗一家感人至深的亲情。第二种:体现邻里之间相互关爱的人间温情。第三种:反映留守家庭的生存现状,引发人们的关注与思考。一、1.答案答案时常念叨,一直想去看望爸妈;听到电话里爸妈要给奶奶

    34、惊喜的话;听说爸妈回家,他冲到了大门口;天天伸长脖子盼爸妈回家;奶奶到处找不到苗苗。解析解析回答该题,首先要找出与苗苗有关的情节,再加以整合。根据第3段“刚才还和苗苗念叨呢,苗苗一直想去看你们呢”,可以概括出“时常念叨,一直想去看望爸妈”;根据第35段苗苗奶奶与苗苗爸妈的对话,以及第26段警察说的话“他跟我们讲他爸爸电话里说给您一个惊喜,他也要给他爸妈一个惊喜呢”,可以概括出“听到电话里爸妈要给奶奶惊喜的话”;根据第6段“五岁的苗苗听说爸妈要回家了,高兴得手舞足蹈,冲向大门口”,可以概括出“听说爸妈回家,他冲到了大门口”;根据第7段“俺祖孙俩可天天伸脖子盼呢”,可以概括出“天天伸长脖子盼爸妈回

    35、家”;根据第8段“苗苗奶奶翻遍了满屋满院,犄角旮旯,仍不见小孙子人影,便心慌慌地跑出院子,挨家挨户寻找”,可以概括出“奶奶到处找不到苗苗”。2.答案答案因找不到孙子而惊恐害怕、万分自责的心理。得知孙子下落时如释重负而又后怕的心理。解析解析“瘫坐”的意思是“瘫软无力地坐下”,联系前文“这个节骨眼上孙子要是出点啥事,这个年还咋过?我咋向他爸妈交代?老天爷啊!”可知苗苗奶奶寻找孙子而不得,因而感到惊恐害怕,万分自责。“瘫倒”的意思是“倒下难以动弹”,联系前后文“真悬哪!苗苗奶奶哆嗦着手听完电话”“孩子在车站警务室呢!苗苗奶奶带着哭腔说”可知苗苗奶奶得知孙子的下落后既如释重负又感到后怕。易错警示易错警

    36、示 对于重要词语的理解分析,首先要准确理解词语的语境意义;再分析词语具体的表达作用,联系具体的情节答出该词语对表达人物思想情感、心理活动或者文章主题思想的作用。在该题中,分析概括苗苗奶奶的心理并不难,但千万不要忘了联系她所经历的事件,即“找不到孙子”和“得知孙子下落”。3.答案答案第一处,交代了当时的天气状况,加深了奶奶的焦虑和恐慌。第二处,渲染了轻松、欢快的气氛,衬托出找到苗苗、一家人即将团聚的愉悦心情。解析解析第一处为“天色渐晚,还飘起了雪花”,前后文的情节是奶奶到处找苗苗却找不到。这一处环境描写交代了天气情况比较恶劣。正因为天气恶劣,寻找苗苗难度就更大,因而更加深了奶奶的焦虑和恐慌。第二

    37、处为“雪花也越发欢快起来”,前文的情节是苗苗找到了,苗苗爸妈乘坐的火车进站了。这一处描写渲染了轻松、欢乐的气氛,既衬托了找到苗苗的欣喜,也表现出了一家人马上就要相聚的愉悦。方法技巧方法技巧 景物描写的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背景;(2)渲染气氛;(3)暗示人物的身份、思想、性格或烘托人物的心理;(4)暗示社会环境;(5)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6)作为线索串联起故事;(7)揭示或深化主旨,增强意蕴,营造意境。4.答案答案(示例1)同意第一种说法。理由是小说多处描写了感人至深的亲情:苗苗奶奶精心准备儿子儿媳爱吃的菜肴;苗苗爸妈、苗苗都想给亲人惊喜;苗苗奶奶寻找孙子时焦虑、恐惧

    38、、自责、欣慰的心理变化。这些内容既有细腻的关爱,也有对家人的责任和承担,还有久别后急于见到亲人的心情。(示例2)同意第二种说法。理由是文中有不少文字写邻居们在寻找苗苗过程中的热心表现,以及警察对苗苗的悉心照顾,这些都体现了人间处处有温情。(示例3)同意第三种说法。理由是小说通过写苗苗爸妈即将回家时家里发生的故事,反映了留守家庭的生活现状:青壮年外出打工,家人聚少离多;老人小孩得不到充分的关爱和照顾;留守家庭成员对亲情的渴望。留守家庭的生活现状令人担忧,需要社会关注和思考。(同意第一种说法的最多给3分,理由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分析1分;同意第二种说法的最多给2分,理由1分,分析1分;同意第三

    39、种说法的最多可给5分,理由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分析1分)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小说主题具有多义性,题目中的三个主题在文章中都有体现,因而需要选择最主要、最深刻的一个来加以分析。文章通过写苗苗和奶奶盼望苗苗爸爸妈妈回家的故事,反映了留守家庭的生活状况:家里只有老人和孩子,家人聚少离多,老人和孩子得不到充分的关爱和照顾。长此以往,易出现各种问题。留守家庭的生活现状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与思考。因此第三种说法最恰当。二、(2017嘉兴,5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搭车记小时候,黎鸣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一名警察。每当在电影里看到警察说“我是警察”时,他觉得忒威风。几年后,他终于实现了自

    40、己的夙愿,分到市公安局当了一名警察。黎鸣家在两百里之外的农村。回家时,先从市长途汽车站坐车到县长途汽车站,然后再坐通乡镇的公共汽车,到镇上下了车,再步行三公里才到家。从市内到县里,车十分钟一趟,很方便,但从县里到镇上,就比较麻烦了,有时,两个小时也发不了一趟车。黎鸣开始试着搭车,是在上班一年之后。这一天,他站在回家的路口,学着港台片上警察的样子,拦住一辆面包车,然后出示了警官证说,我是警察,想搭你的车。司机打量了一下他全身的警服,并没看他的证件,就痛快地说,上来吧。上车后,通过交谈,才知道司机是黎鸣家所在的镇街上的,在镇政府旁边开了一家饭馆,每隔几天开车去县城买一次菜。到了镇上后,司机主动说,

    41、你离家还远,我送你吧。从镇上到村里三公里的路程,步行需要半个小时,而坐车,五分钟就到家门口了,省了他以前的步行之苦。第一次搭车,黎鸣觉出了搭车的好处,方便快捷,省时省力。自此,每次回家,他都在县城搭车,而且每次都能如愿。这更使他感觉到了当警察的优越性。后来,黎鸣又从市内开始搭车了,从市里搭到县里,再从县里搭到镇上。运气好的时候,还能直接从市里搭到镇上。他搭的每一辆车,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把他送到家门口。黎鸣对工作也很努力,几年后,被提拔为户政科副科长。秋天的一个周六上午,黎鸣又站到了作为交通枢纽的路边上,想搭车回家。一辆黑色的轿车缓缓驶过来,他招了招手,轿车在他面前停下了。车停下后,黎鸣才看清,这

    42、是一辆2.8排量的“奥迪A6”。他迟疑地放下了手,因为坐这种车的,不是领导,就是大老板,他以前可从不搭这么高档的车。车窗玻璃缓缓下降,司机探出头问他,有事吗?黎鸣说,我想搭个车。这是他搭车以来第一次说得这么迟疑。去哪里?黎鸣说出了他所在的那个县那个镇的名称。司机说,我这车去省城,不顺路。好好!那你快走吧!黎鸣竟然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这时,从车内传出一个浑厚的男人的声音,上来吧,搭一段也行呀。黎鸣一想,去省城虽然不顺路,但从最近的路段下车,离他所在的镇也只有十几公里了,应该能搭到车。就拉开车门上了车。后排坐着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微胖,两个鬓角已经泛白。男人主动问,小伙子,在哪工作呀?黎鸣掏出

    43、警官证,递给男人说,我在市公安局,这是我的证件。男人看了看他的证件,还给了他。静了片刻,男人又问,小伙子,经常回家吗?黎鸣说,每周都回。经常搭车?黎鸣点了点头。那,你为什么不坐客车呢?黎鸣说,要倒好几次车,不方便。你每周都回家干什么?看我的母亲。你母亲一个人在家?是的。那为什么不接来一起住?那得等分了房子,我现在还住着集体宿舍。男人再也没有说话。到了该停车的时候,男人说,别停了,还有时间,把他送回家。黎鸣说,这怎么好意思?男人说,这有什么?举手之劳。一直到了黎鸣的家门口,黎鸣下了车,对男人说,真的谢谢您了!男人说,这是应该的,你是为人民服务的,我是为你服务的。这句话把黎鸣扔进了雾谷。但很快,黎

    44、鸣就把这件事情忘掉了。一天早上,刚上班,局长一个电话把黎鸣召到办公室。局长问,你是不是搭过省公安厅马厅长的车?黎鸣愣了一下后,马上明白过来,感觉要大祸临头了。因为,根据纪律,非公务行为,是不允许利用职务之便随便搭车的。一瞬间,他的汗就下来了。他胆怯地看着局长问,我我是不是给你惹麻烦了?局长“哼”了一声说,瞧你这点儿胆,搭车时的胆儿哪去了?他羞愧地低下了头。好了,没什么事。局长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马厅长是和我一起开会时顺便提起的,他表扬了你,说你孝顺,每周两天的休班时间都不去休闲娱乐,而跑到农村去看望你的母亲,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这样的了从此,黎鸣再也没有搭过车。(选自小小说集玉米的馨香,有删改。

    45、作者邢庆杰)小说情节梳理1.小说具体描述了黎鸣两次搭车的情形,请阅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内容。(3分)搭车经过心理变化第一次黎鸣工作一年后,学港台片上警察的样子,在县里回家路口搭车,面包车司机将其送到了家门口。姑且试试(1)第二次(2)迟疑如释重负疑惑不解小说语言品味2.结合语境,品读下面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分)(1)司机打量了一下他全身的警服,并没看他的证件,就痛快地说,上来吧。(句中加点的词语有何表达效果?)(2)男人说,这是应该的,你是为人民服务的,我是为你服务的。(这句话有何意味?)小说写法探究3.小说详细描述了黎鸣第一次搭车的情景,这样写有何作用?(3分)小说内容评价4.文中马

    46、厅长、公安局长没有对黎鸣的违纪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你是否认同他们的做法?请结合文本和生活经验,陈述观点和理由。(5分)二、1.答案答案(1)感到便捷(优越感)(2)黎鸣成为副科长后,在市里交通枢纽的路边搭车,搭上了公安厅长的车,他们将其送到了家。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理清思路、梳理情节的能力。回答该题,首先要找出黎鸣两次搭车的情节,再加以整合。小说的第35段讲述了黎鸣第一次搭车的经历,第5段提到“第一次搭车,黎鸣他感觉到了当警察的优越性”,根据这一段的描述,便可以整合出“感到便捷(优越感)”的答案。第二空则需要概括第二次搭车的经历,这需要根据题目中给出的第一次搭车的经历概括,经过分析我们发现,题目所概

    47、括的第一次搭车经历包括搭车时间、搭车地点、搭谁的车、搭车结果这几个方面,因此根据小说所描述的第二次搭车经历,再结合题目示例所涵盖的信息概括为“黎鸣成为副科长后,在市里交通枢纽的路边搭车,搭上了公安厅长的车;他们将其送到了家”。2.答案答案(1)(示例)加点词语一方面写出了司机的热情与豪爽,另一方面也写出了司机对警察的信任。(2)(示例)表现了马厅长说话的幽默与含蓄。提醒黎鸣“为人民服务”应当是工作的宗旨,委婉批评了黎鸣利用警察身份搭车的违纪行为。解析解析(1)加点词是用来修饰文中的动词“看”和“说”。“并没看他的证件”是因为司机认为没有必要看,进一步推究会发现,这种行为方式是基于民众对警察的信

    48、任,进而得出答案“司机对警察的信任”;而“就痛快地说”则不仅表现出司机对黎鸣的信任,也让我们体会到了司机的豪爽,进而得出答案“司机的热情与豪爽”。(2)这是文中车上的男人将黎鸣送至家门口时所说的一句话,从后文我们得知男人的身份是公安厅长,“根据纪律,非公务行为,是不允许利用职务之便随便搭车的”,马厅长用幽默的语言暗示黎鸣作为人民警察不应该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利用职务之便搭车,进而可得出答案。3.答案答案意在通过对黎鸣第一次搭车过程的具体描述,表明黎鸣以警察身份搭车非常顺利,显得真实可信;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写他后来一直利用警察身份搭车以致发展到碰巧搭上了马厅长的车等)做了铺垫,使得下文情节发展(

    49、局长约谈黎鸣事件),顺理成章。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文中第35段讲述了黎鸣第一次搭车的经历,在这段经历中,搭车司机的热情豪爽让黎鸣尝到了搭车的便捷和作为警察的优越性,进而“表明黎鸣以警察身份搭车非常顺利,显得真实可信”,从而在结构上推动了后文情节的发展,即黎鸣再次利用职务之便搭车以致搭到马厅长的车,“使得下文情节发展(局长约谈黎鸣事件),顺理成章”。方法技巧方法技巧我们应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语段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即该语段讲述了什么事情或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或表达了什么主题,而结构上的作用则是该语段对后文情节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4.答案答案(示例1)认同。一是因为黎鸣是

    50、个优秀的青年,为人诚实,懂礼貌;孝顺母亲,工作出色。二是黎鸣的违规行为并不严重,通过对他的约谈、警示,黎鸣已经认识到错误,不必再处分。事实证明“从此,黎鸣再也没有搭过车”。这样人性化处理,体现了领导者的通情达理、体察民情,起到了保护、鞭策作用。(示例2)不认同。一方面,原则、制度必须遵守,人情不能超越法纪。因人而异的处理会导致不公。另一方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因为情节轻微而不加以重视,就有可能会使一些违纪者产生侥幸心理,进而一犯再犯,最终走到无法挽救的地步。文中黎鸣起先在县城搭车,后来逐渐发展到从市内开始搭车即是明证。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对于文中“马厅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专题九文学作品阅读小说(试题部分)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524954.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