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二轮2.安定自守下的古代经济.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0高考历史二轮2.安定自守下的古代经济.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高考 历史 二轮 安定 自守 古代 经济
- 资源描述:
-
1、2020高考历史二轮2第2讲安定自守下的古代经济安定自守下的古代经济1.农业(1)生产工具:春秋战国之前,石器和木器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标志着我国进入“铁器时代”。(2)经营方式:中国古代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3)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商周实行土地国有的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成为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4)租佃关系:战国时期产生。一、先秦时期的经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模式的形成2.手工业(1)夏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时代”,商周时
2、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2)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开始出现,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3.商业(1)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2)商朝: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工商业被官府垄断。(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4.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施重农抑商的政策。易错练2分辨不清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2019济南高三期末,1)中国古代农学家贾思勰在其齐民要术中指出“(汉代)赵过始为牛耕”。但是1923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浑源县李峪村发掘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器牛尊,牛鼻上有环,这被认为
3、是牛耕出现的证据。这说明A.牛耕技术始于战国时代B.文献记载须经考古发掘佐证C.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D.实物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点拨历史叙述是对历史的记载和描述。不同时代史料的挖掘占有状况、叙述主体的学术修为及学术素养,都会影响历史叙述的真实性。本题中关于牛耕技术的记载出现在两个不同时代的历史叙述中,究竟哪一个更接近历史真实?我们只能承认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并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得出一个更接近历史真实的认知: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考向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1.(2019课标全国,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
4、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真题感悟解析D对:战国后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增强,并且在地方实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材料中秦国能够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主要是因为国家组织能力强大。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渐发展起来,而不是公田制度完善,A项错误。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普及的说法与史实不符,B项错误。秦朝建立后,在全国修建驰道等,战国时期秦国并未实现交通运输网络的通畅,C项错误。2.(2018课标全国,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
5、发现地分布情况如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学科素养时空观念:观察地图可知,战国以前铁器分布集中的地区是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及新疆地区。唯物史观:生产工具代表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反映社会发展程度。铁器分布集中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解析“普遍”“普及”与“战国以前”的史实不符,仅凭新疆和中原地区铁器分布情况,不能得出两地“联系紧密”,故A、B、C三项均排除。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当时比较发达的地区,铁器的分布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地区,故D正确。3.(2017课标全国,24)
6、如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解析从地图可以看出陶和曹鲁都位于今山东地区,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发达,地理位置优越,故A项正确。争霸战争往往不利于经济交往,故B项错误;交通条件可以影响地方经济发展,而不可能“决定”,故C项错误;地图信息未体现城市规模与商业繁荣的关系,故D项不符合题意。4.(2013课标全国,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
7、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解析墓葬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发展状况。从材料信息看,秦国除君主墓葬规模宏大外,其余墓葬没有明显的等级差别,说明分封制的等级差别在秦国基本被废除,出现了国君独大和集权统治,C项说法正确。战国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诸侯国实力增强,进行争霸战争,分封制逐步瓦解,A项说法错误;分封制下,周王对地方诸侯的控制力有限,并未形成君主集权,B项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D项说法错误。变式训练(201
8、9眉山一中9月模拟,1)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材料说明楚国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 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 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楚国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把重要地区掌握在国君手里,且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收回,这说明楚国逐渐废除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掌控,逐渐走向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楚国是第一个废除分封制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县最早作为封地分封给功臣贵族,说明并没有实行郡县制,秦朝时期才真正
9、确立郡县制,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楚国的国力,D选项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深入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1)从权力分散的分封制度向权力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的转型。转型的原因:君权日益扩张;各国变法图强;战争需要集权。转型的表现:建立在新型的社会组织方式基础之上的乡里制度和郡县制度出现;君主集权在各国出现。(2)由血缘宗法社会向地缘政治社会的转型。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分封制、宗法制崩溃,世卿世禄变成选贤与能。认知深化(3)土地制度的变化: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开始于商,盛行于西周;随着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私田”大量出现,井田制在春秋后期开始瓦解。鲁
10、国的“初税亩”,实际上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4)经济政策的变化:从工商食官到重农抑商。1.秦朝时期:统一货币、度量衡、修筑驰道等措施,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和发展。2.两汉时期(1)农业:牛耕逐渐普及,出现了耧车,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修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2)手工业:西汉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汉代中国丝绸远销欧洲并获“丝国”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表明了手工业的进步。(3)商业:专供贸易的“市”出现,但受重农抑商等政策影响,政府管理严格;西汉时开通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3.魏晋南北朝时期(1)农业土地制度:北魏
11、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经济重心的变化:北方农耕经济一度遭到破坏,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得到初步开发。(2)手工业:出现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3)商业: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草市形成。易错练2运用唯物史观欠缺(2019南宁、玉林、贵港毕业班摸底,25)下图为汉画像石纺织,画面上清晰地呈现出汉代纺织的三道工序,即一人调丝,一人络丝、并丝,一人踏机织作,图中所使用的脚踏提综式斜织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布工具,据此可知,汉代A.劳动人民勤劳智慧B.棉纺织业水平高超C.发明擀弹纺织技术D.文明程度世界领先点拨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图中
12、三人劳作的情形和先进织布工具的使用,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考向二两汉至魏晋时期的经济1.(2018课标全国,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真题感悟解析B对: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政府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货币形式),这使得自耕农被迫将收获物卖到市场,给了富商大贾操纵物价的可乘之机,这就使得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13、2.(2017课标全国,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解题技巧抓题眼:手工业者和商人致富说明当时手工业和商业有了发展,这反映出当时经济的发展状况。解析材料中很多人通过农工商业发家致富,说明了当时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故A项错误;西汉时期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3.(2016课标全国,25)如图为汉
14、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解析由题干中的“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砖中集体劳作的场景,可以判断画像砖反映了汉代大地主田庄上的农业生产情形,不是个体农户的生产情景,故选D,排除A;画像砖体现的是生产场景,看不出精耕细作的信息,排除B;汉代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C。变式训练如图为东汉画像砖中的弋射收获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多元化的生产劳动状态B.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C.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发展D.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动说明本题与2016年全国卷25题题干材料都取材于汉代画像砖
15、,立意和考查角度相同。启示仔细观察图片,注意从中获取完整的历史信息。本题图片与2016年高考题图片非常相似,但并不雷同,且信息更丰富。从图片中获取的信息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画面中既有涉猎、捕鱼的场景,也有从事农业生产的场景,故A项正确;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图中没有手工业生产的场景,故B项错误;图中看不出生产技术的改进、提高等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发展的信息,故C项错误;此图反映的是汉代田庄经济的生产劳动状态,田庄的土地制度为土地私有制,故D项错误。1.汉代庄园经济(1)土地来源:汉代庄园主要是由商人、豪强地主、官僚等用威胁、欺骗、敲诈、买卖、强占
16、等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形成大土地所有制。(2)经济形态: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剥削方式:庄园除有一部分奴仆劳动外,大多由徒附、宾客、族人通过租佃的方式来耕作,他们一般向庄园主交纳实物地租。除实物地租外,他们也须无偿地为庄园主服一些劳役,如砍伐林木、看家护院、充当“部曲”等。认知深化2.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与庄园经济的异同3.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1)南北经济趋于平衡: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秦汉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北方并且时间持续很长,使得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则相对稳定,使得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2
17、)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由于战乱,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南方刚刚开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由于民族融合的加强。预测3(知识拓展)汉武帝的经济政策(2019天一“顶尖计划”第二次联考,25)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币。文帝时“盗铸如云而起”。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全国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汉武帝的举措意在A.强化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B.打击猖獗的私铸钱币者C.推动盐铁官营政策平稳实施D.消除诸侯国割据的基础考
18、向押题预测4(史料实证)汉代庄园经济的特点四民月令描述了东汉时期一个地主庄园一年中农业生产的安排。其中有大量关于“籴”“粜”等买卖谷物的记载,以及三月可“买布”,八月买“韦履”以备冬寒,十一月“买白犬”以供祭祀之用等内容。这反映出在东汉时期A.商业活动是自然经济的重要补充B.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已逐步松弛C.庄园经济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D物物交换是商品交易的主要形式解析材料反映出东汉庄园经济有“籴”“粜”谷物的买卖现象,这反映出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中仍有商业活动。故选A。1.农业的发展(1)生产工具: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熟。(2)土地制度: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实行不抑
19、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3)租佃关系:宋代土地兼并激烈,租佃关系普遍化。订立契约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4)经济重心的变化:南宋时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文化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文化的影响力上升。三、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与繁荣2.手工业的发展(1)隋唐: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2)宋朝: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五大名窑。(3)元朝:进入彩瓷时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3.商业的繁荣(1)隋唐: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长安、洛阳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出现柜坊及飞钱。(2)宋朝: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出现纸币
20、交子;市民阶层兴起;海外贸易兴盛,东南沿海经济影响力上升。(3)元朝:政治统一,交通发达,商业繁荣。(4)商业政策: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并实行官商分利政策,如出现了盐引、茶引等各种禁榷商品的转卖凭证,商人地位得以提高。4.城市的发展(1)严格限制阶段(宋以前):市的经营时间及地点有严格限制,受官府严格控制。城市的主要职能为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南北朝时期,草市形成。唐代夜市繁荣,草市功能显著。(2)放松限制阶段(宋以后):市打破了时空限制,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易错练2宋代是重农抑商还是惠商宋太宗淳化年间规定:“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
21、不得收其算(税)。当算之物,令有司件析,颁行天下,揭于板榜。”至道年间规定:“民间所织缣帛,非出鬻于市者,勿得收算。”宋太宗意在A.鼓励商品贸易发展B.规范市场经营秩序C.扶持家庭手工生产D.推行便民惠民政策点拨宋代仍没放弃重农抑商政策,但统治者会因形势变化作出调整,一定程度上放宽对商业发展的限制,甚至表现出“惠商”的一面。考向三唐宋时期的经济变革命题语言唐宋变革:“唐宋变革论”是以对比六朝隋唐贵族政治和宋代君主独裁政治两种政治体制为核心展开的,然后推广于经济、学术、文学、艺术、音乐等的变化。近几年的全国卷试题关于唐宋时期经济内容的考查,多从“变革”的视角来考查。真题感悟1.(2019课标全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