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性铅、汞、锰中毒、苯中毒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职业性铅、汞、锰中毒、苯中毒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职业性 中毒 苯中毒 课件
- 资源描述:
-
1、 职业性铅、汞、锰、苯中毒职业性铅、汞、锰、苯中毒 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陈可风陈可风我国法定的我国法定的职业中毒职业中毒目录包括目录包括5656种(类)种(类)铅及其化合物中毒(不包括四乙基铅);汞及其化合物中铅及其化合物中毒(不包括四乙基铅);汞及其化合物中毒;锰及其化合物中毒;毒;锰及其化合物中毒;镉及其化合物中毒;铍病;铊及其化合镉及其化合物中毒;铍病;铊及其化合物中毒;钡及其化合物中毒;钒及其化合物中毒;物中毒;钡及其化合物中毒;钒及其化合物中毒;磷及其化合物磷及其化合物中毒;中毒;砷及其化合物中毒;铀中毒;砷化氢中毒;氯气中毒;二砷及其化合物中毒;铀中毒;砷化
2、氢中毒;氯气中毒;二氧化硫中毒;光气中毒;氨中毒;偏二甲基肼中毒;氮氧化合物氧化硫中毒;光气中毒;氨中毒;偏二甲基肼中毒;氮氧化合物中毒;中毒;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中毒;二硫化碳中毒;硫化氢中毒;磷化氢、磷;二硫化碳中毒;硫化氢中毒;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铝中毒;工业性氟病;氰及腈类化合物中毒;四乙基化锌、磷化铝中毒;工业性氟病;氰及腈类化合物中毒;四乙基铅中毒;有机锡中毒;羰基镍中毒;铅中毒;有机锡中毒;羰基镍中毒;苯中毒;甲苯中毒;二甲苯苯中毒;甲苯中毒;二甲苯中毒;中毒;正己烷中毒;汽油中毒;一甲胺中毒;有机氟聚合物单体正己烷中毒;汽油中毒;一甲胺中毒;有机氟聚合物单体及其热裂解物中毒;二
3、氯乙烷中毒;四氯化碳中毒;氯乙烯中毒;及其热裂解物中毒;二氯乙烷中毒;四氯化碳中毒;氯乙烯中毒;三氯乙烯中毒;氯丙烯中毒;氯丁二烯中毒;苯的氨基及硝基化三氯乙烯中毒;氯丙烯中毒;氯丁二烯中毒;苯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不包括三硝基甲苯)中毒;三硝基甲苯中毒;甲醇中毒;合物(不包括三硝基甲苯)中毒;三硝基甲苯中毒;甲醇中毒;酚中毒;五氯酚(钠)中毒;甲醛中毒;硫酸二甲酯中毒;丙烯酚中毒;五氯酚(钠)中毒;甲醛中毒;硫酸二甲酯中毒;丙烯酰胺中毒;二甲基甲酰胺中毒;酰胺中毒;二甲基甲酰胺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氨基甲酸酯类;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杀虫脒中毒;溴甲烷中毒;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
4、农药中毒;杀虫脒中毒;溴甲烷中毒;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根据根据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可以诊断的职业性中毒性肝可以诊断的职业性中毒性肝病;根据病;根据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标准(总则)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标准(总则)可以诊断可以诊断的其他职业性急性中毒。的其他职业性急性中毒。一、职业性慢性铅中毒一、职业性慢性铅中毒铅为古老毒物 铅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之一,史前就有应用 职业性铅中毒仍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中毒 铅的环境污染和儿童铅中毒是当今关注的问题我国职业性铅中毒诊断标准(65)卫防钱字第170号文(74)卫防字第446号文 GB11504-89 GBZ37-20
5、02职职 业业 接接 触触 常见于铅矿的开采、烧结和精炼,含铅金属和合金的熔炼,蓄电池制造,印刷业铸字和浇板,电缆包铅,自来水管道、食品罐头及电工仪表元件焊接,修、拆旧船、桥粱、建筑时的焊割等作业。此外,在用铅化合物作颜料、釉料、油漆、橡胶、塑料、玻璃、陶瓷、炸药等工业也可有职业接触。国内以铅熔炼、蓄电池制造行业发生铅中毒的人数较多。毒性及发病机理 铅及其化合物的毒性,除其有机化合物四乙基铅外,大致相似。其毒性的强弱与铅化合物在体液中的溶解度、铅烟尘颗粒的大小、中毒途径及铅化合物的形态等有关。中毒途径:铅及其化合物可通过呼吸道与胃肠道吸收,一般不经皮肤吸收。有机铅如醋酸铅可有少量经皮吸收,四乙
6、基铅易经皮吸收。分布:进入血循环的铅,约90%与红细胞结合,10%在血浆。血液中的铅,初期分布于肝、肾、脾、肺、脑等器官中,数周后铅由软组织转移至骨骼,并以不溶性的磷酸铅形式沉积下来。人体内90%95%铅存于骨骼内。骨骼内的铅半排期长达10年以上。毒性及发病机理毒性及发病机理 代谢:铅在体内的代谢与钙相似,在血代谢:铅在体内的代谢与钙相似,在血钙降低或感染、饥饿、酗酒、服用酸性钙降低或感染、饥饿、酗酒、服用酸性药物等使血液药物等使血液pH改变时,骨骼中的不溶改变时,骨骼中的不溶性磷酸铅可转变为可溶性的磷酸氢铅,性磷酸铅可转变为可溶性的磷酸氢铅,经血液循环再重新分布到各器官组织中。经血液循环再重
7、新分布到各器官组织中。血浆铅与红细胞结合铅之间,血浆蛋白血浆铅与红细胞结合铅之间,血浆蛋白结合铅与血浆中可溶性铅之间,血液铅结合铅与血浆中可溶性铅之间,血液铅与器官组织铅之间,血液可溶性铅与骨与器官组织铅之间,血液可溶性铅与骨骼不溶性铅之间,铅的分布处于动态平骼不溶性铅之间,铅的分布处于动态平衡。吸收的铅主要经尿排出。衡。吸收的铅主要经尿排出。毒性及发病机理 发病机理:铅对全身各系统和器官均有毒性作用。主要累及神经、造血、消化、肾脏及心血管系统。其中毒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其毒作用大致经三个途径:1、影响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平衡及直接损伤周围神经;2与含巯基蛋白质结合和抑制酶的活性,抑制氧化磷酸化
8、和干扰正常代谢;3、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损伤血管痉挛。铅干扰卟啉代谢,主要抑制含巯基的红细胞-氨基-酮戊酸脱水酶(-ALAD)和血红素合成酶(HS)临临 床床 表表 现现 职业接触铅及其无机化合物主要引起慢性中毒,因中毒程度不同,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通常呈隐匿发展过程。以神经、消化和造血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为主。神神 经经 系系 统统 中枢神经系统:早期症状多不明显,且无特异性。可有头痛、头晕、乏力、健忘、睡眠障碍等类神经症的表现。重症患者可发生中毒性脑病,开始先表现为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抑郁、孤僻、少语、易激动、定向力障碍等,进而表现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烦躁、谵妄、昏迷、癜痫样抽
9、搐等。周周 围围 神神 经经 系系 统统 铅对周围神经系统的损害,以运动功能受累较著,主要表现为伸肌无力,重者出现肌肉麻痹,亦称“铅麻痹”,如垂腕、垂足。有些患者可有关节肌肉疼痛,伴有肢端麻木和四肢远端呈手套袜套样浅感觉障碍。周周 围围 神神 经经 系系 统统严重铅中毒性周围神经病少见神经-肌电图检查:可发现神经传导速度轻度减慢,远端潜伏期轻度延长。(多在正常或边缘状态,与匹配对照比,有差异,个体诊断仍有困难)消消 化化 系系 统统 消化不良:铅易引起消化系统分泌和运动功能异常,出现消化功能障碍。可有口内金属味、食欲减退、腹胀、腹部隐痛、便秘等。腹绞痛腹绞痛-铅中毒特征性临床表现铅中毒特征性临
10、床表现 发作前常有腹胀或顽固性便秘。为突然发作的腹绞痛,部位多在脐周,疼痛呈持续性伴阵发性加种,每次发作约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因疼痛剧烈,患者面色苍白、焦虑、急躁不安、出冷汗,并常弯腰曲膝,手按腹部以减轻疼痛。体检时,腹部平坦,腹壁可稍紧张,但无固定压痛点,无明显反跳痛,肠鸣音多减弱,也可正常或阵发性增强。发作时,可伴有呕吐、血压升高和眼底动脉痉挛。鉴别诊断鉴别诊断除进行仔细的体检查外(腹部体征)询问职业接触史 测定血铅、尿铅等 测定血液中FEP或ZPP 检测尿粪卟啉(半定量)造造 血血 系系 统统 铅可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在铅中毒早期可见到因卟啉代谢障碍引起的尿-氨基-r-酮戊酸排出增多、血
11、红细胞游离原卟啉(EP)或锌原卟啉(ZPP)增高。中度铅中毒患者可出现贫血,多为低色素性正常细胞型贫血,亦有呈小细胞型者。铅中毒性贫血多属轻度,白细胞与血小板一般无明显异常。其 他 少数慢性铅中毒者尚可出现肾损害。早期主要表现为近端肾小管的功能异常,出现低分子量蛋白尿,如尿2-微球蛋白排出量增高,以后可见肾小球滤过率及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个别较重者后期可能导致肾功能不全。女性对铅更敏感。临临 床床 特特 征征1.慢性铅中毒患者虽可出现神经、消化和血液系统的各种临床表现,但轻度中毒患者症状和体征可不明显,且缺乏特异性,仅作为诊断的参考。2.对接触较高浓度铅的工人,一旦出现腹绞痛,应首先考虑到铅中
12、毒性腹绞痛的可能,并做好与其他原因引起腹痛的鉴别诊断,以免误诊和漏诊。3.随着劳动条件改善,目前国内铅中毒性脑病、铅麻痹垂腕等已少见,但在某些乡办和个体炼铅企业,尚存在重度中毒患者,应引起重视。实验室检查 铅中毒常用实验室检查指标分为两类:(1)直接反映机体接触量和(或)贮存在体内软组织中的量,例如,血铅(PbB)、尿铅(PbU)和应用络合剂后的尿铅排泄量等;(2)反映接触铅后引起的早期生物 学效应,例如,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和锌原卟啉(ZPP)、红细胞-氨基-酮戊酸脱水酶(ALAD)、尿-氨基-酮戊酸(-ALA)等。血铅-接触铅首选的检测指标 主要反映近期接铅量和软组织中铅含量。铅引起
13、的生物效应,如FEP、ZPP、尿-ALA、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和神经行为学改变等,与PbB浓度有较密切的关系。PbB浓度在职业接触铅后很快升高,在接触数周至数月后逐渐达到并保持一定水平。脱离接触后,PbB的清除分为三相。第一相半减期为35-40 天,主要是从软组织和红细胞中排出的;第二和第三相半减期分别为6-2个月和10-20年,均主要反映骨骼清除铅的速率。血铅-接触铅首选的检测指标 非职业接触成人PbB浓度一般为0.25-0.75 mol/L(50-150 g/L),城市人群通常比农村人群高,吸烟者比不吸烟者高。我国90年代对12个城市非职业接触者的调研结果,血铅范围为0.05-1.61 mol
14、/L(10-322 g/L),几何均值为0.405 mol/L(81g/L),95%上限为0.935 mol/L(187 g/L)。儿 童 体 内 铅 的 负 荷 量 随 年 龄 而 增 高,美 国 CDC 建 议 儿 童 血 铅 限 值 为 0.5mol/L(100g/L)。尿 铅 尿铅为反映近期铅吸收量的指标。因受液体摄入量和肾功能等因素的影响,尿铅浓度比血铅波动范围要大。铅作业工人在工作场所接触尚可耐受的剂量时,铅排泄量并不立刻明显增高,约有10天的延迟期,其后尿铅逐渐增高,在接触1个月后达到一定水平。当血铅浓度为2.5 mol/L时,尿铅约为82.5 mol/mol肌酐(150 g/g
15、 肌 酐)。尿 铅 1991-1993年对我国不同地区非职业接触铅劳动者1588名调研结果,尿铅范围12.5-314 nmol/L(2.5-62.8 g/L),几何均数45.5 nmol/L(9.1g/L),95%容许上限160 nmol/L(32g/L)。美国非职业接触者尿铅浓度为50-250 nmol/L(1050g/L)。15个国家542名正常人尿铅95%0.750.751.0 1.0 mol/L(150mol/L(150200200 g/L)g/L)、男工血铅、男工血铅1.251.251.5 1.5 mol/L(250mol/L(250300300 g/L)g/L)时,时,FEPFEP
16、开始增加。随着血铅浓度的增高,开始增加。随着血铅浓度的增高,女工血女工血FEPFEP或或ZPPZPP的增加比男工更显著。在接触铅比较恒定时,血的增加比男工更显著。在接触铅比较恒定时,血铅浓度铅浓度3.0 3.0 mol/L(600 mol/L(600 g/L)g/L)相应的相应的FEPFEP在男工为在男工为5.33 5.33 mol/L mol/L(3000(3000 g/L)g/L)、女工为、女工为 6.256.257.12 7.12 mol/L(3500mol/L(35004000 4000 g/L)g/L),相,相应的应的ZPPZPP在男工为在男工为3.20 3.20 mol/L(200
17、0mol/L(2000 g/L)g/L)。轻度的缺铁性贫血、遗传性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症也可使轻度的缺铁性贫血、遗传性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症也可使FEPFEP和和ZPPZPP增高。增高。在评价时,要加以鉴别。在评价时,要加以鉴别。尿-ALA 尿尿-ALA排出量增加是铅抑制排出量增加是铅抑制ALAD后,后,造成过多的造成过多的-ALA在组织蓄积在组织蓄积 的结果。的结果。其也反映铅对血红素合成的干其也反映铅对血红素合成的干扰,扰,系铅引起的生物效应指标之一。系铅引起的生物效应指标之一。职职 业性接触铅工人业性接触铅工人PbB2.0 mol/L时,时,尿尿-ALA开始增开始增高,高,并与并与血铅血铅浓
18、度密切相浓度密切相 关。关。尿尿-ALA的特异性较尿粪的特异性较尿粪卟啉高,卟啉高,但敏感性低于但敏感性低于FEP及及ZPP。当尿当尿-ALA 为为63 mmol/mol 肌酐肌酐(10 mg/g 肌酐肌酐)时,时,相应的相应的血铅血铅均数为均数为 3.0 mol/L。国内外报道尿国内外报道尿 -ALA 参考值上限多在参考值上限多在22.945.8 mol/L(36 mg/L)。其其 他他 指指 标标 尿粪卟啉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差,用作早期诊断不够理想。血ALAD因太敏 感,不适合作个体诊断指标,可作为环境评价和上岗检查指标。红细胞精氨 酸酶和嘧啶-5-核苷酸酶尚未积累充分的剂量反应关系资料,有
19、待进一步探 讨。国外尚用X荧光法直接测定活体骨骼中铅含量,来估价体内负荷量,国内尚未开展此项工作。各项检测指标的合理应用 根据我国诊治铅中毒工作的实践经验和最近全国铅中毒根据我国诊治铅中毒工作的实践经验和最近全国铅中毒诊断标准修订协作组的科研总结,仅凭某一单项检测指诊断标准修订协作组的科研总结,仅凭某一单项检测指标诊断铅中毒,往往有漏诊或误诊的可能,应该几项指标诊断铅中毒,往往有漏诊或误诊的可能,应该几项指标联合应用,以取长补短。如开展铅作业工人普查时,标联合应用,以取长补短。如开展铅作业工人普查时,一般可选用血铅和一般可选用血铅和(或或)尿铅与尿铅与ZPPZPP指标进行筛检;在遇指标进行筛检
20、;在遇到疑似铅中毒所致腹绞痛病人时,到疑似铅中毒所致腹绞痛病人时,可先进行尿粪卟啉半可先进行尿粪卟啉半定量测定,定量测定,并留尿和采血作尿铅和血铅等检查,并留尿和采血作尿铅和血铅等检查,以很以很快协助诊断和全面分析病情。特别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快协助诊断和全面分析病情。特别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千万不要以某项指标一次检测结果异常而轻易下结论,千万不要以某项指标一次检测结果异常而轻易下结论,必须结合接触史、必须结合接触史、现场调查资料、现场调查资料、临床表现和其他实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验室检查,综合分析后,方可作出诊断。综合分析后,方可作出诊断。诊诊 断断 依依 据据 根据确切的职业史及以神经、
21、消化、造血系统为主的临床表现与有关实验室检查,参考作业环境调查,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类似疾病,方可诊断。诊 断 分 级 应执行“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GBZ37-2002)。1g/L=5nmol/L 1 mol/L=207 g/L观 察 对 象 对有密切铅接触史,仅血铅1.9 mol/L(0.4 mgL)或尿铅0.34 molL(0.07 mg/L)或0.48mol/24h(0.l mg/24h)、或诊断性驱铅试验后尿铅1.45 mol/L而3.86 mol/L,尚无铅中毒的临床表现者,可列为观察对象。观察对象不属于慢性中毒范畴,但应36个月复查一次,并可酌情进行驱铅治疗。轻
22、 度 中 毒1血铅血铅2.9 mol/L(0.6mg/L)或尿铅)或尿铅 0.58 mol/L(0.12mg/L);且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可诊断为轻);且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可诊断为轻度中毒:度中毒:尿尿-氨基氨基-r-酮戊酸酮戊酸(-ALA)61.0 mol/L(8mg/L););血红细胞游离原卟啉(血红细胞游离原卟啉(EP)3.56 mol/L(2mg/L););红细胞锌原卟啉(红细胞锌原卟啉(ZPP)2.91 mol/L(13.0 g/gHb););有腹部隐痛、腹胀、便秘等症状。有腹部隐痛、腹胀、便秘等症状。2 诊断性驱铅试验,尿铅诊断性驱铅试验,尿铅3.86 mol/L(0.8 mg/
23、L)或)或4.82 mol/24h(1mg/24h)者,可诊断为轻度中毒。)者,可诊断为轻度中毒。中 度 中 毒轻度中毒的基础上,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轻度中毒的基础上,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腹绞痛;腹绞痛;贫血;贫血;轻度中毒性周围神经病。轻度中毒性周围神经病。重 度 中 毒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铅麻痹;铅麻痹;中毒性脑病。中毒性脑病。鉴鉴 别别 诊诊 断断 铅中毒性铅中毒性腹绞痛腹绞痛者应与阑尾炎、胆道蛔虫症、者应与阑尾炎、胆道蛔虫症、胆石症、胃穿孔、肠梗阻、输尿管结石、血卟胆石症、胃穿孔、肠梗阻、输尿管结石、血卟啉病等相鉴别。铅引起的啉病等相鉴别。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周围神经
24、病要除外药要除外药物性、其他化学物中毒及糖尿病、感染性多发物性、其他化学物中毒及糖尿病、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等疾病。铅性性神经炎等疾病。铅性脑病脑病应与脑炎、脑肿瘤应与脑炎、脑肿瘤和其他化学物引起的中毒性脑病相鉴别。和其他化学物引起的中毒性脑病相鉴别。详细询问铅化合物的接触史,结合临床表现和详细询问铅化合物的接触史,结合临床表现和血铅、尿铅等生物标志物的测定结果有助于明血铅、尿铅等生物标志物的测定结果有助于明确诊断。确诊断。“三三 值值”既往慢性铅中毒尿铅和血铅的诊断起点均为正常上限既往慢性铅中毒尿铅和血铅的诊断起点均为正常上限值,即尿铅为值,即尿铅为 0.39 molmolL(0.08 mg/
25、L)L(0.08 mg/L),血铅为血铅为 2.48 molmolL(0.5 mg/L)L(0.5 mg/L)。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生物材料中化学物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生物材料中化学物质或其代谢产物含量超过质或其代谢产物含量超过正常上限值,并不意味着机正常上限值,并不意味着机体已产生有损健康的生物效应;只有达到一定剂量和体已产生有损健康的生物效应;只有达到一定剂量和作用时间才会影响健康;在作用时间才会影响健康;在“正常上限值正常上限值”和产生和产生“有损性健康效应水平有损性健康效应水平”之间尚存在无损性效应或效之间尚存在无损性效应或效应不清(按目前认识)的剂量范围;有损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