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教育学原理》-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 原理 课件
- 资源描述:
-
1、教育学原理-PPT课件本章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内容:一、一、教育学的历史发展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二二、教育学原理与教育学科群的关系教育学原理与教育学科群的关系 三三、教育学原理课程内容编写的逻辑顺序教育学原理课程内容编写的逻辑顺序 绪绪 论论 本章重点:教育学概念与教育学科发展本章重点:教育学概念与教育学科发展的关系的关系本章难点:教育学原理在教育学学科群本章难点:教育学原理在教育学学科群中的定位中的定位一、教育学科的历史发展一、教育学科的历史发展 孕育孕育萌发阶段萌发阶段独立阶段独立阶段学科群形成阶段学科群形成阶段学科群深化、整合阶段学科群深化、整合阶段 (一)教育学孕育(一)教育学孕育萌发阶段
2、萌发阶段 时间跨度: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方时间跨度: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方的古希腊城邦时期的古希腊城邦时期公元十七世纪初公元十七世纪初叶。叶。该阶段可划分为两个小的时期:孕育时该阶段可划分为两个小的时期:孕育时期和萌发时期期和萌发时期 1 1、孕育时期孕育时期 没有专门的教育家或教育思想家没有专门的教育家或教育思想家。如中国的孔子、孟子、墨子等,又如古如中国的孔子、孟子、墨子等,又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等。没有专门的教育著作。没有专门的教育著作。孔子的弟子孔子的弟子们所写的论语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们所写的论语和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论及教育最多的
3、两本著作是论及教育最多的两本著作。孔子孔子柏拉图柏拉图 2 2、萌发时期萌发时期 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教育著作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教育著作:中国古代的:中国古代的学记学记 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古罗马帝国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古罗马帝国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的论演说家的培养。3 3、这一时期有关教育的文字和著作,、这一时期有关教育的文字和著作,具有下述几个特点:具有下述几个特点:其一,属于教育经验的描述,缺少理论其一,属于教育经验的描述,缺少理论分析;分析;其二,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其二,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其三,没有提出其三,没有提出“教育学教育学”这一概念。这一概念。(二)教育学的独立阶段(二
4、)教育学的独立阶段 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大教学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大教学论,还是普通教育学?教育学的论,还是普通教育学?教育学的创始人是夸美纽斯还是赫尔巴特?尚有创始人是夸美纽斯还是赫尔巴特?尚有争论。争论。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但没有提出但没有提出“教育学教育学”这一这一概念。概念。德国的康德于德国的康德于1776年首先年首先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夸美纽斯夸美纽斯德国人赫尔巴特是最早视教德国人赫尔巴特是最早视教育学为一门科学,并创立教育学为一门科学,并创立教育学体系的人。育学体系的人。180
5、6年他出版了普通教育年他出版了普通教育学,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学,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立形态的学科。赫尔巴特赫尔巴特这一阶段之所以被称为教育学的独立学科这一阶段之所以被称为教育学的独立学科阶段,是因为:阶段,是因为:第一,提出了第一,提出了“教育学教育学”概念;概念;第二,有建立第二,有建立“教育学教育学”的明确目的;的明确目的;最后,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最后,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三)教育学学科群形成阶段(三)教育学学科群形成阶段 从十九世纪中叶起,人们开始从三个维度研究教育:从十九世纪中叶起,人们开始从三个维度研究教育:一个维度是应用相关学科如哲学、心理学、社
6、会学、一个维度是应用相关学科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众多学科的视角和方法研究教育。伦理学等众多学科的视角和方法研究教育。另一个维度则是把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在纵另一个维度则是把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在纵向和横向上把教育划分为不同层次与种类的教育。向和横向上把教育划分为不同层次与种类的教育。第三个维度是把教育学系列问题如德育论、教学论、第三个维度是把教育学系列问题如德育论、教学论、美育、课程论等加以分离与拓展。美育、课程论等加以分离与拓展。1 1、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英国斯宾塞英国斯宾塞(H.Spencer,18201903)的教育论。)的教育论。
7、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者,他重视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者,他重视实科教育,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实科教育,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导人们怎样生活。斯宾塞斯宾塞 德国教育家拉伊(德国教育家拉伊(W.A.Lay,18621926)1903年出版的年出版的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美国的杜威(美国的杜威(J.Dewey,19591952)1916年出版年出版民本主义与教育。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杜威 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H.A.Kahpoba,18931978)主)主编的教育学于编的教育学于1939年出年出版。这是一本试图以马
8、克思主版。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教育规律的教育学。凯洛夫凯洛夫 中国以中国以1901年王国维翻译日本立花铣三郎的年王国维翻译日本立花铣三郎的教育学为起点,逐步开始了编写自己的教育学为起点,逐步开始了编写自己的教育学,先后出版了一些比较好的教育著作。教育学,先后出版了一些比较好的教育著作。如孟宪承的教育概论,吴俊升的教育如孟宪承的教育概论,吴俊升的教育哲学大纲,钱亦石的现代教育原理等。哲学大纲,钱亦石的现代教育原理等。2 2、此阶段教育学科的特点:、此阶段教育学科的特点:第一,研究视野开阔。打破了以前就教育论第一,研究视野开阔
9、。打破了以前就教育论教育的封闭状态。教育的封闭状态。其二,开创了教育研究的诸多新领域。其二,开创了教育研究的诸多新领域。其三,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形成了其三,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学流派。不同的教育学流派。(四)教育学学科群深化、整合阶段(四)教育学学科群深化、整合阶段 时间跨度:自时间跨度:自20世纪世纪50年代以来年代以来 学科的深化、整合是沿两条路线开展的。学科的深化、整合是沿两条路线开展的。一条路线是整合各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一条路线是整合各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研究成果。学科的研究成果。另一条路径是深入研究众多分支学科、交叉学另一条路径是深入研究
10、众多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科和边缘学科之间的关系和联系。1、这一阶段较为著名的教育著作、这一阶段较为著名的教育著作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B.S.Bloom)出版了教育目标的)出版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分类系统。1963年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年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纳(J.S.Bruner,1915)出)出版了教育过程。版了教育过程。布卢姆布鲁纳 1975年,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年,苏联教育家赞可夫(JI.B.3aHkoB,1901-1977)出版了教学与)出版了教学与发展。发展。1972年,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巴班斯基年,苏联教育科学院
11、院士巴班斯基(.K.aaHc)出版了教学过程最出版了教学过程最优化。优化。2 2、特点、特点 教育学科群深化、整合尚在初始阶段,教育学科群深化、整合尚在初始阶段,远未完成。因此,目前我们还无法概括远未完成。因此,目前我们还无法概括出这一阶段的特点。出这一阶段的特点。二、教育学原理学科与教育学原理课程二、教育学原理学科与教育学原理课程 1、教育学原理存在的价值与定位、教育学原理存在的价值与定位 单数的教育学演变为复数教育学单数的教育学演变为复数教育学 2、教育学原理课程介绍、教育学原理课程介绍 教育学原理学科与教育学原理课程相关而不教育学原理学科与教育学原理课程相关而不相同。相同。本课程的内容和
12、逻辑体系本课程的内容和逻辑体系 本课程的内容和逻辑体系本课程的内容和逻辑体系 第一编第一编 教育教育社会社会人人第一章第一章 教育概念教育概念第二章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三章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二编第二编 教育活动与过程教育活动与过程第四章第四章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第五章第五章 他人教育活动他人教育活动第六章第六章 自我教育活动自我教育活动第七章第七章 教育过程宏观分析教育过程宏观分析 第三编第三编 教育模式教育模式第八章第八章 关于教育模式的论争关于教育模式的论争第九章第九章 他人教育阶段的教育模式他人教育阶段的教育模式第十章第十章 以他人教育为主阶段的
13、教育模式以他人教育为主阶段的教育模式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以自我教育为主阶段的教育模式以自我教育为主阶段的教育模式 3 3、本课程参考文献、本课程参考文献 王道王道俊俊、扈中平主编的教育学原理,该书、扈中平主编的教育学原理,该书系国家系国家“八五八五”期间重点图书,期间重点图书,1998年由福建教年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育出版社出版。其他主要参考文献:其他主要参考文献:1、黄欣祥著:从他人教育到自我教育,南海出版公、黄欣祥著:从他人教育到自我教育,南海出版公司司2001年出版。年出版。2、陈桂生著教育学原理,湖南教育出版社,、陈桂生著教育学原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年版。版。3、瞿葆奎主编:
14、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瞿葆奎主编: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19781995),福建教育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年版。4、瞿葆奎主编: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瞿葆奎主编: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2,华东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年版。5、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教育学(、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教育学(1980年至今)。年至今)。6、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1),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年版。本章复习思考题:本章复习思考题:1、教育学研究对象与目的是什么?、教育学研究对象与目的是什么?2、简述教育学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
15、点、代、简述教育学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点、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表人物及其代表作。3、何为单数教育学、复数教育学?、何为单数教育学、复数教育学?4、与其他社会学科相比较,为何教育学独、与其他社会学科相比较,为何教育学独立较晚?立较晚?第一章第一章 教育概念教育概念u 1、权威教育定义的介绍与分析u 2、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存在的基本方式u 3、教育、他人教育的与自我教育的定义v重点: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基本存在方式重点: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基本存在方式v难点: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联系与区别难点: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联系与区别 本章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与难点第一节第一节 根深蒂固的误识:根深蒂固的误识:教育就是
16、他人教育教育就是他人教育 一、两部教育大辞书的一、两部教育大辞书的“教育教育”词条释文:词条释文:教育就是他人教育教育就是他人教育 v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的教育的“教育教育”v教育大辞典的教育大辞典的“教育教育”v“现在一般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现在一般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广义上说,凡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广义上说,凡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
17、社会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这个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这个词,有时还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使用。词,有时还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使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的教育的“教育教育”条目释文条目释文 v“教育(教育(education)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常为: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社会活动。通常为:
18、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产生于人类社会初始阶段,存在于人类社种活动。产生于人类社会初始阶段,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种活动过程中。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会生活的各种活动过程中。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特指义的教育
19、,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特指义的教育,指有计划地形成学生一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指有计划地形成学生一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的活动,与德育同义,质的活动,与德育同义,。”教育大辞典的教育大辞典的“教育教育”词目释文词目释文 v“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育”?v 有两种完全不同倾向的看法:一种过于宽泛,有两种完全不同倾向的看法:一种过于宽泛,一种过于偏狭。一种过于偏狭。对教育作宽泛解释的只有少数教育家,如法国的对教育作宽泛解释的只有少数教育家,如法国的卢梭卢梭 、美国的杜威;、美国的杜威;大多数教育家对教育作偏狭的解释,如英国的斯大多数教育家对教育作偏狭的解释,如英国的斯宾塞宾塞 、法国
20、的涂尔干、前苏联的加里宁。、法国的涂尔干、前苏联的加里宁。二、人们普遍认同:教育即他人教育二、人们普遍认同:教育即他人教育v人们是如何得出人们是如何得出“教育就是他人教育教育就是他人教育”这一结论的呢?这一结论的呢?三、循环论证:教育即他人教育三、循环论证:教育即他人教育 v 第一种方法,是从探求第一种方法,是从探求“教育教育”一词的原始一词的原始涵义入手,去认识和解答涵义入手,去认识和解答“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育”这一这一问题。我国学者陈桂生先生堪称应用这一方法问题。我国学者陈桂生先生堪称应用这一方法的代表人物。的代表人物。大致有三种认识方法:大致有三种认识方法:中国古代:中国古代“教育教育”
21、一词和西方的一词和西方的Education一词并不等同于古代教育事实本身。一词并不等同于古代教育事实本身。v第二种是采用对古今中外具有广泛影响或具有第二种是采用对古今中外具有广泛影响或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定义进行归纳、概括和抽象的方代表性的教育定义进行归纳、概括和抽象的方法。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和教育大教育和教育大辞典中的辞典中的“教育教育”条目释文条目释文。:这种方法都只是涉及到人们对:这种方法都只是涉及到人们对“什么什么是是“教育教育”的认识,而不是教育事实、现象本身。的认识,而不是教育事实、现象本身。大致有三种认识方法:大致有三种认识方法:v第三种是寻求某些能区分教育与其
22、他社会现象第三种是寻求某些能区分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标准,并进而揭示教育涵义的方法。如彼得的标准,并进而揭示教育涵义的方法。如彼得斯对斯对“教育教育”概念的分析。概念的分析。:人们既然认为教育就是他人教育,就会:人们既然认为教育就是他人教育,就会按照这种认识去设计、建构教育,其结论必然是:按照这种认识去设计、建构教育,其结论必然是:只有典型的、专门的他人教育只有典型的、专门的他人教育学校教育,才是学校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大致有三种认识方法:大致有三种认识方法:v上述三种认识或研究方法虽然不一样,但却有上述三种认识或研究方法虽然不一样,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循环论证:首先假设某种
23、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循环论证:首先假设某种教育涵义是教育的真正涵义或某种教育现象是教育涵义是教育的真正涵义或某种教育现象是真正意义的教育,然后以此为出发点去推断或真正意义的教育,然后以此为出发点去推断或论证教育的涵义或标准,最后又回到原点。论证教育的涵义或标准,最后又回到原点。循环论证:教育即他人教育循环论证:教育即他人教育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现象及教育定义教育现象及教育定义 一、教育现象与非教育现象的两个区别点一、教育现象与非教育现象的两个区别点 二、教育的起源二、教育的起源 三、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教育存在的两三、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教育存在的两 种基本方式种基本方式四、教育的定义四、教育的定
24、义 v首先,人的活动(包括教育活动)是一种首先,人的活动(包括教育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有目的的活动。v其次,人的活动(包括教育活动)具有社其次,人的活动(包括教育活动)具有社会性。会性。(一)、人的教育与动物的(一)、人的教育与动物的“教育教育”的区别的区别 一、教育现象与非教育现象的两个区别点一、教育现象与非教育现象的两个区别点 v 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目的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目的的指向性。人的其他社会活动的目的不是的指向性。人的其他社会活动的目的不是直接为了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唯有教育才直接为了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唯有教育才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是以
25、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活动。(二)、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区别(二)、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区别 v 综上分析,教育现象与非教育现象有两个综上分析,教育现象与非教育现象有两个区别点,其一是社会性,其二是以影响人的区别点,其一是社会性,其二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它们也是教育现象两个基身心发展为目的。它们也是教育现象两个基本特征。本特征。(三)、教育的两个基本特征(三)、教育的两个基本特征 生物学起源论生物学起源论(法(法 利托尔诺)利托尔诺)心理学起源论(心理学起源论(美美 孟禄孟禄)劳动起源论(前苏联学者)劳动起源论(前苏联学者)二、二、教育的起源教育的起源三、他人教育和自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