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位素地球化学3.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同位素地球化学3.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同位素地球化学
- 资源描述:
-
1、同位素地球化学3l 地球科学领域内一门新兴边缘学科。研究轻稳定同地球科学领域内一门新兴边缘学科。研究轻稳定同位素位素(H,C,O,S,N等等)在自然界在自然界(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气圈及其土壤、环境以及星体气圈及其土壤、环境以及星体)的丰度及其变化机理,的丰度及其变化机理,在各种天然过程中的化学行为,以此研究天然和环在各种天然过程中的化学行为,以此研究天然和环境物质的来源、运移过程以及经历的物理化学反应境物质的来源、运移过程以及经历的物理化学反应和条件、示综地球内部层圈化学演化和相互作用以和条件、示综地球内部层圈化学演化和相互作用以及监测全球变化等。及监测全球变化等。l
2、 象放射成因同位素地球化学一样,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已成为地球化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最多的是H、Li、B、C、N、O、Si、S、Cl,尤其是O、H、C和S研究更为深入。l 这些元素具有以下特征:1.原子质量低;2.同位素之间相对质量差大;3.具有高度共价特征的化学键;4.以多于一种氧化态存在(C、N、S),形成各类化合物(O),是天然产出固体与液体的重要组成部分;5.稀少的同位素丰度较高,易于分析。l 随着同位素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如多接收杯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测定与化学分离技术的成熟,常见成矿元素,如Fe、Cu、Zn、Mo、Ti等的同位素组成正逐步用于成矿物质来源与生命
3、与环境过程的示踪。l The elements interest in stable isotope geochemistry are H,Li,B,C,N,O,Si,S,and Cl.Of these,O,H,C and S are of the greatest interest.Most of these elements have several common characteristics:l(1)They have low atomic massl(2)The relative mass difference between their isotopes is large.l(3)
4、They form bonds with a high degree of covalent character.l(4)The elements exist in more than one oxidation state(C,N,S),form a wide variety of compounds(O),or are important constituents of naturally occurring solids and fluids.l(5)The abundance of the rare isotope is sufficiently high(generally at l
5、east tenths of a percent)to facilitate analysis.We are interested here in elements that have more than one non-radiogenic isotope,for which the mass difference between isotopes is a significant fraction of the atomic mass,and which have enough interesting chemistry to fractionate the isotopes5HLiNaK
6、RbCsFrBeMgCaSrBaRaScYTiZrHfRfVNbTaDbCrMoWSgMnTcReBhFeRuOsHsCoRhIrMtNiPdPtCuAgAuZnCdHgGaInTlGeSnPbAsSbBiSeTePoBrIAtKrXeRnBAlCSiNPOSFClNeArHeLaAcCeThPrPaNdUPmNpSmPuEuAmGdCmTbBkDyCfHoEsErFmTmMdYbNoLuLr1234567IAIIAIIIA IVAVAVIAVIIA VIIIAIIIB IVBVBVIBVIIBVIIIBIBIIBLanthanidesActinides13111937558741220385
7、6882139224072104234173105244274106254375107264476108274577109284678294779304880513314981614325082715335183816345284917355385101836548625789589059916092619362946395649665976698679968100691017010271103Standard RepertoireLimited or recent use only标准全套元素标准全套元素Stable isotope ratios are almost always expr
8、essed in d-notation:d=()x1000Rsample-RstandardRStandarde.g.,The x1000 implies that the units on d are parts per thousand,permil,or 6l 研究的时间尺度从太阳系演化早期到现在研究的时间尺度从太阳系演化早期到现在,空间尺空间尺度从宇宙到原子,已经成为现代地球科学的重要度从宇宙到原子,已经成为现代地球科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手段之一。l 主要用于以下目的主要用于以下目的:l 成岩成矿物质源区鉴定成岩成矿物质源区鉴定l 矿物岩石形成温度确定矿物岩石形成温度确定l 成岩成矿地球
9、化学机理推测成岩成矿地球化学机理推测l 自Urey(1947)发表“同位素物质的热力学性质”一文以来,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SIG)得到飞速发展。l 研究内容从传统地质测温到地球化学示综,研究手段从常规化学制样到新式探针分析,研究方法从局部地质单元到地球不同层圈。无论在传统固体地球科学如地球动力学、壳幔演化、构造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沉积学等领域,还是在近地表低温和常温过程如海洋学、水文学、冰川学、古气候学、环境科学、考古学、天体化学等领域,SIG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l 由于陨石中氧同位素异常的发现,太阳系演化早期就有超新星物质注入。全球变化研究中,SIG地质温度计发挥了独特作用。l
10、不仅是研究矿床形成条件和成因的重要方法之一,而且正在成为勘查隐伏矿的一个手段。水资源SIG研究已成为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在土壤成因演化、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营养元素循环、环境质量或污染源监测以及有害元素地球化学循环等方面也是重要手段。古气候研究中,定量古地温记录只有通过氧同位素才能得到,这对追溯古环境变化、建立全球气候变化模型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具有独特作用,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l 稳定同位素丰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同位素分馏,即轻/重同位素在物质间的分配发生了变化,一些物质富集轻同位素,另一些物质富集重同位素。特别是一些较轻元素,如H、C、O、S等,同位素质量数比较小,相对质量差也就
11、较大。如H和D质量差为100,12C与13C相差8.3%,16O与18O相差6.2%,204Pb与206Pb质量差相差仅1。质量数小的同位素分馏更明显,对地质作用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是SIG涉及的主要是氢、碳、氧、硫氢、碳、氧、硫等的原因。l 同位素分馏效应分为类:l 1.平衡同位素效应。平衡同位素效应。形成于平衡同位素交换反应中,这种效应与达到平衡涉及的反应途径或机理无关;l 2.动力同位素效应。动力同位素效应。形成于单向或非平衡化学反应过程中,如蒸发,扩散,细菌引起的来自有机质的甲烷的产生,取决于反应机理和可能的中间产物。l1.1.平衡同位素效应平衡同位素效应l 因原子质量差造成的键能影响效
12、应。l 分子中一轻同位素被一重同位素替代时,核电荷和电子分布保持不变,但因质量差,不同同位素内能稍有不同,引起分配进入一相中的重同位素相对于另一相出现细微差别,产生分馏。分馏程度是1/T1/T2 2的函数-分馏与温度平方呈反比分馏与温度平方呈反比。l 测得两种共生矿物或水和一种矿物两种共生矿物或水和一种矿物(如生物成因碳如生物成因碳酸盐酸盐)的分馏的分馏即可估算形成温度。作为温度的函数,矿物与水之间的氧同位素分馏分馏。通过两个共存相18O差值来确定形成温度-地质温度计(Sharp,2007).1000lna-b=18Oa18Ob a,b为两种共生矿物为两种共生矿物T分馏减弱,趋向均一;分馏减弱
13、,趋向均一;T分馏增强,对温度变化更敏感分馏增强,对温度变化更敏感l平衡同位素效应。形成于同位素平衡交换反应中,独立于平衡同位素效应。形成于同位素平衡交换反应中,独立于涉及平衡达到的途径或机理。涉及平衡达到的途径或机理。l如果只含16O的CO2与只含18O的水混合(虽然自然界并不存在这种只有一种氧同位素的分子),那么两种物质将会交换16O和18O,直到体系达到平衡。从数学操作上,通常同位素交换反应可以这样的方式即只有一种同位素的原子交换。例如,CO2(g)和H2O(l)的氧同位素交换可以表达为:l 1/2C16O2(g)+H218O(l)=1/2C18O2(g)+H216O(l)l同位素交换平
14、衡可以被看做是一般化学平衡的特例,反应中单一元素的同位素在两个不同物质之间发生交换,而没有任何净反应。l这种反应的平衡常数KCO2-H2O可以浓度形式写出:l可以用统计力学方法计算。由于同位素替代分子的活度或逸度比值等于1,因此计算中使用浓度而非活度或逸度。l如果同位素随机分布在涉及交换反应物种所有的晶格位置,那么分馏系数()就与反应的平衡常数有关:l式中n是交换的原子数。对于n=1的反应,平衡常数对于分馏因子:OHCOOHCOOOOOOHOCOHOCK2222)/()/()()()()(161816181822/12161622/1218n/12222OHCOOHCOKOHCOOHCOOHC
15、OOHCORROOOOK22222222)/()/(16181618l实验确定25,1bar下CO2-H2O=1.0412,意味着平衡时的交换反应将造成相对于H2O,CO2中18O富集了41%(相对于CO2,H2O中18O亏损了41%)。l标准状态下(298.15K,1bar)反应吉布斯自由能的改变是一小量:lGr,2981=-RTlnKCO2-H2O=-(8.314Jmol-1K-1)(298K)(ln1.0412)=-100.03Jmol-1l事实上,自然界典型同位素交换反应吉布斯自由能的改变呈-100Jmol-1级次或更小,不会大到触发化学反应的程度。这就是为什么化学反应中没有必要考虑物
16、种同位素组成的原因。l另一方面,打破和改造Al-O和S-O键允许18O在矿物中平衡分布的条件足以建立体系的化学平衡。这样,一种岩石矿物中的氧同位素平衡是矿物也处于化学(矿物)平衡的强有力证据。l2.2.动力同位素效应动力同位素效应l 根据量子理论,分子能量分子能量可用其电子能电子能加上分子的平动能、转动能和平动能、转动能和振动能振动能来表示:E=E电子电子+E平动平动+E转动转动+E振动振动l E电子电子与核质量无关,E平动平动和和E转动转动受核质量影响很受核质量影响很小,小,E振动振动即组成分子原子间的振动能量受核质量即组成分子原子间的振动能量受核质量影响很大。以双原子为例:影响很大。以双原
17、子为例:E振动振动=(n+1/2)hl n-振动量子数,振动量子数,h-普朗克常数普朗克常数,-分子振动频率分子振动频率l n=0时分子振动能级最低:时分子振动能级最低:E振动振动=E0=(1/2)hl 称为称为零点能零点能(zero point energy-ZPE)-原子处于最低原子处于最低能级。能级。l 分子固有振动频率分子固有振动频率与与(1/m)1/2成正比成正比(m-质量质量),质,质量大的量大的重同位素重同位素小,比小,比同一元素同一元素轻同位素轻同位素零点能零点能低低。因此。因此破坏重同位素分子需要更大能量破坏重同位素分子需要更大能量-重同位重同位素分子比轻同位素分子稳定素分子
18、比轻同位素分子稳定。化学反应中,轻同位化学反应中,轻同位素比重同位素分子素比重同位素分子反应速率更快反应速率更快。l 以以H同位素为例:同位素为例:l D-D振动频率3119/cm,H-H 4405/cm,零点能:零点能:D-DH-Hl 解离能:解离能:D-D=441.6kJ/molH-H=431.8kJ/mol(White,2000)。l D-D原子键能比原子键能比H-H键能大键能大9.8 kJ/mol。l 键强差异造成同一化学反应中,破坏H-H化学键较易,破坏D-D键较难。易解离分子反应进行的更快,导致同位素动力学分馏。解离能解离能氢双原子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位能与原子间距关系(White,
19、2013).横坐标-分子间距离,纵坐标-位能-解离能。曲线为同种元素同位素谐振子的位能曲线。谐振子谐振子l 定性理解同位素分馏是怎样由振动引起的。考虑氢的两个氢原子,它们相互不保持在固定距离,即使在绝对零度也连续双向振动。图为氢分子作为原子间距离函数的能量图。随原子振动,势能变化如曲线所示。零点能(ZPE)是分子基态振动时的能级,此时分子处于低温。同种元素不同同位素势能曲线相同,但零点能不同。但零点能不同。轻同位素振动能高,重同位素振动能低。轻同位素振动能高,重同位素振动能低。l 同位素分子不同解离能不同。解离D2(2H2)441.6kJ/mole,解离1H2 431.8kJ/mole。氘原子
20、形成的键比H-H键强9.8kJ/mole。键的强度差导键的强度差导致动力学分馏致动力学分馏容易解离的容易解离的H-H分分子反应更快。子反应更快。l 以以H同位素为例:同位素为例:l D-D振动频率3119/cm,H-H 4405/cm,零点能:零点能:D-DH-Hl 解离能:解离能:D-D=441.6kJ/molH-H=431.8kJ/mol(White,2000)。l D-D原子键能比原子键能比H-H键能大键能大9.8 kJ/mol。l 键强差异造成同一化学反应中,破坏H-H化学键较易,破坏D-D键较难。易解离分子反应进行的更快,导致同位素动力学分馏。解离能氢双原子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位能与原
21、子间距关系(Sharp,2007).横坐标-分子间距离,纵坐标-位能-解离能。曲线为同种元素同位素谐振子的位能曲线。谐振子l H-H键解离能小,更易参加化学反应,反应速率更快,在共存平衡相之间产生微小分馏,使反应产物特别是活动相富集活动相富集轻同位素轻同位素。轻水富集在蒸气相,重水残留于水体,造成高纬度地区降水同位素组成最轻-大气降水线。l12C-H和32S-O比13C-H和34S-O健更容易被打破,自然界细菌反应中这种效应更明显:有机质13C/12C值更低,还原SO42-产生的H2S比硫酸盐富集32S,导致34S/32S值更低。l细菌介入的硫酸盐还原为H2S或者从有机质产生甲烷(CH4)等生
22、物化学反应都是单向反应,其逆反应速率比正反应速率慢得多,因此逆向反应不能达到平衡。化学反应象蒸发、扩散和解离反应都是单向反应。伴随单向反应的瞬时同位素分馏可以根据组成反应的速率常数处理。l原则上,硫酸盐(SO42-)和还原硫(H2S)之间的硫同位素32S和34S的交换可以由交换反应表述:l 32SO42-+H234S=34SO42-+H232Sl计算该反应的理论平衡常数值为:SHSOSHSOSHSOSSSSSHSOSHSOK224224224)/()/()()(3234323434224323222434l25时平衡常数为1.075。如果发生交换反应,虽然其中的机理尚未知晓,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相
23、对于H2S,硫酸盐中34S富集了75%(或者说硫化物中32S富集了75%)。l实际情况下,细菌还原硫酸盐为H2S的过程涉及到两个质量和速率常数不同的竞争性同位素反应:l和SHSO322k24321SHSO342k24342l对于此过程,两个前进反应的速率常数之比:k1/k2是动力学同位素效应,可以度量同位素分馏的程度,即SO42-H2S=k1/k2。这种情况下同位素分馏的产生是由于一种同位素反应速率比另一种更快。l一般来说,与含有更重同位素的分子与含有更重同位素的分子(如如34SO42-)相比较,相比较,含有较轻同位素含有较轻同位素(如如32SO42-)的分子反应速率更快。乃因它的分子反应速率
24、更快。乃因它们的键能更低的缘故。相对于母体们的键能更低的缘故。相对于母体SO42-,产物,产物(H2S)就会就会富集轻同位素富集轻同位素32S而亏损重同位素而亏损重同位素34S。l两个物种之间平衡分馏因子的大小独立于其分馏路径,仅取决于温度(10kbar条件下压力效应可以忽略)。另一方面,动力同位素效应取决于反应路径。其它影响动力同位素分馏效应的因素是那些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硫酸盐还原细菌的新陈代谢活动(metabolic)(象脱硫和脱硫弧菌)。这些因素包括反应物的浓度,温度,压力,pH,催化作用涉及到的生物体以及营养物如P和氮的可获得性等。l动力同位素分馏的程度可以使用统计力学计算或根据实验确
25、定,一般情况下其分馏程度小于平衡分馏效应,且伴随整个反应速率的加快而减小。l 氧占岩石圈重量一半以上。氢和氧结合成水分子-水圈主要组分,构成地球上两个主要体系-硅酸盐和水硅酸盐和水。氢氧同位素研究具有重要的地球化学意义。l 1.1.氢、氧同位素组成与分布氢、氧同位素组成与分布l 氧有3种稳定同位素,丰度:16O=99.765,17O=0.039,18O=0.205。l 氢有2种稳定同位素,丰度:1H=99.985,D(2H)=0.015。地球化学中研究18O及D值时采用18O/16O和D/H比值为SMOW标准。l 轻稳定同位素分馏反应具有可逆性和平衡性,是物理化学机制的综合效应。l 地质作用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