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语言学派之交际理论派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翻译的语言学派之交际理论派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翻译 语言 学派 交际 理论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翻译的语言学派之交际理论派代表翻译的语言学派之交际理论派代表 尤金尤金奈达奈达 Eugene A.Nida(1914 )一、交际理论与奈达一、交际理论与奈达二、奈达翻译理论的发展二、奈达翻译理论的发展(一)描写语言学阶段(一)描写语言学阶段(二)交际理论阶段(二)交际理论阶段(三)社会符号学阶段(三)社会符号学阶段三、奈达的三、奈达的“对等概念对等概念”四、奈达的四、奈达的“逆转换理论逆转换理论”(一)分析阶段(一)分析阶段(二)转换阶段(二)转换阶段(三)重组阶段(三)重组阶段(四)检验阶段(四)检验阶段五、结束语五、结束语 一、交际理论与奈达一、交际理论与奈达 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
2、,随着语言学的发展,人们从交际方面对语言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交际理论应运而生。到了60年代,人们开始从交际学途径来研究翻译、为翻译者研究提供了一条更宽的路子。交际学途径运用交际学和信息论,把翻译看作是交流活动,是两种语言之间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一种方式,比较原文和译文在各自语言里的交际功能,认为任何信息倘若起不到交际作用,就毫无价值可言。因此,翻译家们主要是从信息源、信息内容、信息接受者、信息反馈、噪声、信道和媒介的角度上来研究翻译的各种困难,并且十分注意作为信息论研究对象的信息效果和冗余信息问题。在翻译领域里,“交际翻译”、“功能翻译”以及与之相关的“同等反应论”、“同等效果论”、“同等力量
3、论”等名称和说法大量出现。交际理论派的代表有奈达与塔伯哈马、卡德、纽伯特、威尔斯、巴斯克斯阿育伊拉和赖斯等,其中奈达和威尔斯较为突出。在这种语言交际理论翻译中,重点放在尽量以信息接受者所能理解和欣赏的形式来传译原文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突出信息接收者的作用,把它作为语言交际过程的目的。尤金奈达(1914 )(Eugene A.Nida)是20世纪60年代最富于开拓精神、成果颇丰的翻译理论家。他是著名的美国语言学家、圣经研究及翻译专家,同时也是西方当代翻译理论研究领域中的杰出代表之一。奈达的学术活动及成就是多方面的,但他的翻译理论最引人注目,在西方翻译界,甚至在东欧、苏联和我国翻译界都产生了较大
4、影响。在中国,奈达的翻译理论在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介绍得最早、最多,影响也最大。他主要的理论贡献“在于他帮助创造了一种用新姿态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气氛,以增进人类之间的相互语言交流和了解”。奈达是一位语言共性论者,他认为,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一定能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一个民族使用的“落后的”语言结构并不会“限制”它对世界的认识能力,而不同寓言和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恰当方式重新组织信息的形式和语义结构而进行交际。奈达借助于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对翻译研究的种种课题进行了描述性而非规定性的研究,对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可能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了严肃认真的探讨。他思维活跃,不囿于成见,对翻译
5、理论时有新的阐发,不断修正和发展自己的翻译思想和观点。二、奈达翻译理论的发展 奈达的翻译思想大致可分为描写语言阶段、交际理论阶段和社会符号学阶段三个发展阶段:(一)描写语言学阶段 描写语言学阶段是奈达翻译思想发展及其整个学术活动的第一个主要阶段,从1943年写出博士论文英语句法概要到1959年发表从圣经翻译看翻译原则为止。主要代表作有论词法、描写句法概要、论圣经翻译的原则和程序、习俗与文化等等,主要论文有翻译问题中的语言学和人类文化学、是翻译还是释义?、语义成分的描写方法等。在这一阶段,奈达主要集中于句法、词法和语义翻译的描写研究。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是奈达翻译思想和整个学术活动的初创期
6、。在这一时期,他明显受美国结构主义派布龙菲尔德和人类学家萨丕尔的影响,在语言研究中重视语言素材的搜集和分析。在对具体语言的分析中,他把言语差异当作相同本质的不同现象,而不是当作语言之间不可逾越的障碍来加以描写,并由英语句法和词法的一般描写逐步转向多语种比较的具体研究,特别是有关对圣经翻译的研究,进而逐步形成特色。(二)交际理论阶段 奈达翻译思想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是交际理论阶段,从1959年发表从圣经翻译看圣经原则起到1969年出版翻译理论与实践止。在这十年中,奈达确立了自己在整个西方翻译理论界的权威地位。1964年奈达出版了翻译科学探索一书,这是他翻译思想发展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里程碑。这一时期其
7、他主要著作还有信息与使命等,论文有“语义结构与翻译等值的某些问题”、“圣经翻译与语言科学”、“语言与语义结构”、“翻译科学”等。这一时期奈达的基本翻译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1.明确提出翻译的科学概念,主张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而且是一门科学。奈达对科学的界定是指可以“采用处理语言结构的科学途径、语义分析的途径和信息论来处理翻译问题”(Nida and Taber,1969:vii)。即采取一种语言学的、描写的方法来解释翻译过程。奈达这种“翻译即科学”的观点在西方语言学界和翻译理论界曾经产生过较大的反响,但后来,奈达修正了自己的这一观点,认为翻译不是科学,翻译学才是一门科学。2.奈达第
8、二阶段翻译思想的主要发展标志是将现代通讯理论和信息论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翻译问题的研究,提出翻译的交际学理论,认为翻译就是交际。具体来说,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奈达指出合格的译文必须具有交际作用,让译文接受者看懂。而要使语言接受者看懂,翻译时就必须考虑语言交际的一切有关因素。他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从作者、内容、读者、背景、作品表达手段等各方面对作品进行全面分析,然后将其转换成起类似交际作用的译文。3.提出动态对等翻译观,这是奈达翻译理论中最为著名的一个方面。从事动态对等翻译的译者从译文接受者的角度出发,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形式对应。4.提出四步式翻译过程,即分析、转换
9、(传译)、重组与检验。(三)社会符号学阶段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奈达的翻译思想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奈达不断修正和发展他的翻译理论,创建了新的理论模式社会符号学模式。这一模式从社会学和符号学的角度看待翻译问题,将语言看做一种符号现象,结合所在社会环境进行解释。它研究言语的所指意义、各种关联意义和语用意义,强调言语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关系,言语内容、言语的语法特征和修辞特征都是意义的组成部分。这一阶段的主要论著有论翻译的社会语言学理论、修辞学与文化、符号、意义和翻译、译意以及与他人合著的跨文化表达意义、文体与话语、论翻译、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其中,1
10、986年出版的新作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集中反映了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以前的观点有所改变和发展。在这本著作中,他立足于社会符号学的翻译理论,强调与译文有关的一切都具有意义。他认为形式具有意义;指出语言的修辞特征在语言交际及翻译中的重要作用;用“功能对等”取代了“动态对等”的提法,使含义更加清楚;同时又将意义重新细分为修辞意义、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各类意义又各分为指称意义与联想意义两个层次。还阐述了意义与大脑、意义与心理的关系,提出了意义产生过程中的“同构”(Isomorph)概念。三、奈达的“对等概念”奈达认为翻译理论家对翻译定义的不同表述和解释的差异情有可原,因为翻译的题材、目的及接受者的要
11、求往往不尽相同;同时文体特征也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变化,为某一时期所接受的译文不一定就能为另一时期所接受。从信息论的观点出发,奈达将翻译定义为:“从语义到问题在译语中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Nina and Taber,1969:12)。这一定义明确指出,翻译的本质和任务是用译语再现原语信息,翻译的方法“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需要说明的是,奈达翻译定义中的“信息”一词应该包括原语传达的各种信息:语义的、文体的、文学形象上的、情景的和心理效果方面的等等,也包括作品本身成功的或不成功的信息。同时,这一定义也提出了翻译的四个标准:1)传达信息;2)传达作品的精神和风格;3)
12、语言顺畅自然,完全符合译语规范和惯例;4)读者反映类似。要达到这四个标准,内容与形式之间不可避免会出现某些难以调和的矛盾。虽然在翻译时作者应尽力使内容与形式,“神”与“形”有机地结合起来,但总有两者的矛盾无法满意解决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奈达及其他许多翻译家都主张,形式应让位于内容。但奈达同时也强调,虽然形式处于第二位,但并不意味着形式是无足轻重的,在形式本身也表达一部分意义时尤其如此。注意内容而忽略形式,那么原文的美感必将丧失,译文显得枯燥乏味;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则原文信息得不到忠实的传达,译文华而不实,离题太远。奈达认为,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译者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如内容与形式、意义与文
13、体、对等与同一、自然对应与形式对应等。奈达在阐述翻译的性质时,为译者提出了解决这些矛盾的指导原则,指明了在这些矛盾中应该优先考虑的四个因素:1.上下文等同优先于词汇等同。这是翻译者在译语中选用正确的词汇来翻译原文时,应优先考虑的因素。这是基于两个重要的语言事实:各种语言的语言符号都能表达人们的全部生活经验;各种语言使用语言符号表达生活经验的方式各不相同。在不同语言中,相应词汇的语义域不完全相同,所以不应拘泥于词汇之间的等同,不应总是要求译文与原文字当句对,而主要考虑上下文等同。2.动态对等优先于形式对应。在动态对等与形式对应之间,奈达强调动态对等,也就是从接收者的角度(而不是译文形式的角度)来
14、看待翻译。所谓“动态对等”,就是指译文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要基本等同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这里涉及到评判译文质量的标准的问题。奈达认为翻译的服务对象是接受者,要批判译文质量的优劣,不仅要比较译文的反应如何,同时必须把这种反应和原文接受者对原文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对比,看两种反应是否基本一致。奈达认为,判断译文质量的最终 标准基于三个方面:能使读者(接受者)正确理解原文信息,即“忠实原文”;易于理解;形式恰当,吸引读者(接受者)。3.语言的口头形式优先于书面形式 奈达提出语言的口头形式优先于书面形式,主要受到翻译圣经的目的与经验的影响。为了译文听众更好的了解文章内容,奈达认为译者要尽量避免使用含
15、义模糊的词、发音容易引起误解的词、书面形式并不一定粗俗但发音粗俗的词以及双关语等等,以使译文简明易懂。译文如果能听懂,那么就肯定能看懂,这就是在翻译时优先考虑口头形式的一个最大的好处。4.听众及其读者通用、接受的形式优先于传统的享有威望的形式。优先选用听众或读者通用、接受的语言形式会增强译文的易理解性与可接受性。奈达提出“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即“动态对等”以及后来的“功能对等”概念,是因为他认为翻译要为接受者服务(receptor orientation),并使译文接受者最大限度地准确无误地理解原文信息,这就要求译文尽量使用译文接受者喜闻乐见的、符合译语表达规范的语言形式。而正是围绕着动态
16、对等,奈达建立起一整套翻译模式和翻译原则,所以动态对等被认为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在奈达起初对翻译下的定义及对动态对等的阐述中,突出了翻译中“内容为主,形式为次”的思想。在某种意义上说,奈达强调的是信息得等,而不是形式对应(formal correspondence)。奈达的这一思想,引起了人们的误解。认为翻译只是翻译内容,不必顾及语言表达形式,因此,各式各样的自由译都被冠以“动态对等”。如果说奈达在交际翻译理论的阶段对形式注重不够的话,那他在社会语言学翻译理论阶段,对形式是越来越注重了。奈达后来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论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一书中,把“动态对等”的名称改为“功能对等”。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