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53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翻译的语言学派之交际理论派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4521191
  • 上传时间:2022-12-16
  • 格式:PPT
  • 页数:53
  • 大小:540.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翻译的语言学派之交际理论派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翻译 语言 学派 交际 理论 课件
    资源描述:

    1、翻译的语言学派之交际理论派代表翻译的语言学派之交际理论派代表 尤金尤金奈达奈达 Eugene A.Nida(1914 )一、交际理论与奈达一、交际理论与奈达二、奈达翻译理论的发展二、奈达翻译理论的发展(一)描写语言学阶段(一)描写语言学阶段(二)交际理论阶段(二)交际理论阶段(三)社会符号学阶段(三)社会符号学阶段三、奈达的三、奈达的“对等概念对等概念”四、奈达的四、奈达的“逆转换理论逆转换理论”(一)分析阶段(一)分析阶段(二)转换阶段(二)转换阶段(三)重组阶段(三)重组阶段(四)检验阶段(四)检验阶段五、结束语五、结束语 一、交际理论与奈达一、交际理论与奈达 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

    2、,随着语言学的发展,人们从交际方面对语言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交际理论应运而生。到了60年代,人们开始从交际学途径来研究翻译、为翻译者研究提供了一条更宽的路子。交际学途径运用交际学和信息论,把翻译看作是交流活动,是两种语言之间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一种方式,比较原文和译文在各自语言里的交际功能,认为任何信息倘若起不到交际作用,就毫无价值可言。因此,翻译家们主要是从信息源、信息内容、信息接受者、信息反馈、噪声、信道和媒介的角度上来研究翻译的各种困难,并且十分注意作为信息论研究对象的信息效果和冗余信息问题。在翻译领域里,“交际翻译”、“功能翻译”以及与之相关的“同等反应论”、“同等效果论”、“同等力量

    3、论”等名称和说法大量出现。交际理论派的代表有奈达与塔伯哈马、卡德、纽伯特、威尔斯、巴斯克斯阿育伊拉和赖斯等,其中奈达和威尔斯较为突出。在这种语言交际理论翻译中,重点放在尽量以信息接受者所能理解和欣赏的形式来传译原文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突出信息接收者的作用,把它作为语言交际过程的目的。尤金奈达(1914 )(Eugene A.Nida)是20世纪60年代最富于开拓精神、成果颇丰的翻译理论家。他是著名的美国语言学家、圣经研究及翻译专家,同时也是西方当代翻译理论研究领域中的杰出代表之一。奈达的学术活动及成就是多方面的,但他的翻译理论最引人注目,在西方翻译界,甚至在东欧、苏联和我国翻译界都产生了较大

    4、影响。在中国,奈达的翻译理论在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介绍得最早、最多,影响也最大。他主要的理论贡献“在于他帮助创造了一种用新姿态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气氛,以增进人类之间的相互语言交流和了解”。奈达是一位语言共性论者,他认为,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一定能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一个民族使用的“落后的”语言结构并不会“限制”它对世界的认识能力,而不同寓言和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恰当方式重新组织信息的形式和语义结构而进行交际。奈达借助于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对翻译研究的种种课题进行了描述性而非规定性的研究,对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可能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了严肃认真的探讨。他思维活跃,不囿于成见,对翻译

    5、理论时有新的阐发,不断修正和发展自己的翻译思想和观点。二、奈达翻译理论的发展 奈达的翻译思想大致可分为描写语言阶段、交际理论阶段和社会符号学阶段三个发展阶段:(一)描写语言学阶段 描写语言学阶段是奈达翻译思想发展及其整个学术活动的第一个主要阶段,从1943年写出博士论文英语句法概要到1959年发表从圣经翻译看翻译原则为止。主要代表作有论词法、描写句法概要、论圣经翻译的原则和程序、习俗与文化等等,主要论文有翻译问题中的语言学和人类文化学、是翻译还是释义?、语义成分的描写方法等。在这一阶段,奈达主要集中于句法、词法和语义翻译的描写研究。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是奈达翻译思想和整个学术活动的初创期

    6、。在这一时期,他明显受美国结构主义派布龙菲尔德和人类学家萨丕尔的影响,在语言研究中重视语言素材的搜集和分析。在对具体语言的分析中,他把言语差异当作相同本质的不同现象,而不是当作语言之间不可逾越的障碍来加以描写,并由英语句法和词法的一般描写逐步转向多语种比较的具体研究,特别是有关对圣经翻译的研究,进而逐步形成特色。(二)交际理论阶段 奈达翻译思想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是交际理论阶段,从1959年发表从圣经翻译看圣经原则起到1969年出版翻译理论与实践止。在这十年中,奈达确立了自己在整个西方翻译理论界的权威地位。1964年奈达出版了翻译科学探索一书,这是他翻译思想发展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里程碑。这一时期其

    7、他主要著作还有信息与使命等,论文有“语义结构与翻译等值的某些问题”、“圣经翻译与语言科学”、“语言与语义结构”、“翻译科学”等。这一时期奈达的基本翻译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1.明确提出翻译的科学概念,主张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而且是一门科学。奈达对科学的界定是指可以“采用处理语言结构的科学途径、语义分析的途径和信息论来处理翻译问题”(Nida and Taber,1969:vii)。即采取一种语言学的、描写的方法来解释翻译过程。奈达这种“翻译即科学”的观点在西方语言学界和翻译理论界曾经产生过较大的反响,但后来,奈达修正了自己的这一观点,认为翻译不是科学,翻译学才是一门科学。2.奈达第

    8、二阶段翻译思想的主要发展标志是将现代通讯理论和信息论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翻译问题的研究,提出翻译的交际学理论,认为翻译就是交际。具体来说,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奈达指出合格的译文必须具有交际作用,让译文接受者看懂。而要使语言接受者看懂,翻译时就必须考虑语言交际的一切有关因素。他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从作者、内容、读者、背景、作品表达手段等各方面对作品进行全面分析,然后将其转换成起类似交际作用的译文。3.提出动态对等翻译观,这是奈达翻译理论中最为著名的一个方面。从事动态对等翻译的译者从译文接受者的角度出发,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形式对应。4.提出四步式翻译过程,即分析、转换

    9、(传译)、重组与检验。(三)社会符号学阶段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奈达的翻译思想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奈达不断修正和发展他的翻译理论,创建了新的理论模式社会符号学模式。这一模式从社会学和符号学的角度看待翻译问题,将语言看做一种符号现象,结合所在社会环境进行解释。它研究言语的所指意义、各种关联意义和语用意义,强调言语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关系,言语内容、言语的语法特征和修辞特征都是意义的组成部分。这一阶段的主要论著有论翻译的社会语言学理论、修辞学与文化、符号、意义和翻译、译意以及与他人合著的跨文化表达意义、文体与话语、论翻译、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其中,1

    10、986年出版的新作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集中反映了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以前的观点有所改变和发展。在这本著作中,他立足于社会符号学的翻译理论,强调与译文有关的一切都具有意义。他认为形式具有意义;指出语言的修辞特征在语言交际及翻译中的重要作用;用“功能对等”取代了“动态对等”的提法,使含义更加清楚;同时又将意义重新细分为修辞意义、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各类意义又各分为指称意义与联想意义两个层次。还阐述了意义与大脑、意义与心理的关系,提出了意义产生过程中的“同构”(Isomorph)概念。三、奈达的“对等概念”奈达认为翻译理论家对翻译定义的不同表述和解释的差异情有可原,因为翻译的题材、目的及接受者的要

    11、求往往不尽相同;同时文体特征也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变化,为某一时期所接受的译文不一定就能为另一时期所接受。从信息论的观点出发,奈达将翻译定义为:“从语义到问题在译语中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Nina and Taber,1969:12)。这一定义明确指出,翻译的本质和任务是用译语再现原语信息,翻译的方法“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需要说明的是,奈达翻译定义中的“信息”一词应该包括原语传达的各种信息:语义的、文体的、文学形象上的、情景的和心理效果方面的等等,也包括作品本身成功的或不成功的信息。同时,这一定义也提出了翻译的四个标准:1)传达信息;2)传达作品的精神和风格;3)

    12、语言顺畅自然,完全符合译语规范和惯例;4)读者反映类似。要达到这四个标准,内容与形式之间不可避免会出现某些难以调和的矛盾。虽然在翻译时作者应尽力使内容与形式,“神”与“形”有机地结合起来,但总有两者的矛盾无法满意解决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奈达及其他许多翻译家都主张,形式应让位于内容。但奈达同时也强调,虽然形式处于第二位,但并不意味着形式是无足轻重的,在形式本身也表达一部分意义时尤其如此。注意内容而忽略形式,那么原文的美感必将丧失,译文显得枯燥乏味;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则原文信息得不到忠实的传达,译文华而不实,离题太远。奈达认为,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译者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如内容与形式、意义与文

    13、体、对等与同一、自然对应与形式对应等。奈达在阐述翻译的性质时,为译者提出了解决这些矛盾的指导原则,指明了在这些矛盾中应该优先考虑的四个因素:1.上下文等同优先于词汇等同。这是翻译者在译语中选用正确的词汇来翻译原文时,应优先考虑的因素。这是基于两个重要的语言事实:各种语言的语言符号都能表达人们的全部生活经验;各种语言使用语言符号表达生活经验的方式各不相同。在不同语言中,相应词汇的语义域不完全相同,所以不应拘泥于词汇之间的等同,不应总是要求译文与原文字当句对,而主要考虑上下文等同。2.动态对等优先于形式对应。在动态对等与形式对应之间,奈达强调动态对等,也就是从接收者的角度(而不是译文形式的角度)来

    14、看待翻译。所谓“动态对等”,就是指译文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要基本等同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这里涉及到评判译文质量的标准的问题。奈达认为翻译的服务对象是接受者,要批判译文质量的优劣,不仅要比较译文的反应如何,同时必须把这种反应和原文接受者对原文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对比,看两种反应是否基本一致。奈达认为,判断译文质量的最终 标准基于三个方面:能使读者(接受者)正确理解原文信息,即“忠实原文”;易于理解;形式恰当,吸引读者(接受者)。3.语言的口头形式优先于书面形式 奈达提出语言的口头形式优先于书面形式,主要受到翻译圣经的目的与经验的影响。为了译文听众更好的了解文章内容,奈达认为译者要尽量避免使用含

    15、义模糊的词、发音容易引起误解的词、书面形式并不一定粗俗但发音粗俗的词以及双关语等等,以使译文简明易懂。译文如果能听懂,那么就肯定能看懂,这就是在翻译时优先考虑口头形式的一个最大的好处。4.听众及其读者通用、接受的形式优先于传统的享有威望的形式。优先选用听众或读者通用、接受的语言形式会增强译文的易理解性与可接受性。奈达提出“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即“动态对等”以及后来的“功能对等”概念,是因为他认为翻译要为接受者服务(receptor orientation),并使译文接受者最大限度地准确无误地理解原文信息,这就要求译文尽量使用译文接受者喜闻乐见的、符合译语表达规范的语言形式。而正是围绕着动态

    16、对等,奈达建立起一整套翻译模式和翻译原则,所以动态对等被认为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在奈达起初对翻译下的定义及对动态对等的阐述中,突出了翻译中“内容为主,形式为次”的思想。在某种意义上说,奈达强调的是信息得等,而不是形式对应(formal correspondence)。奈达的这一思想,引起了人们的误解。认为翻译只是翻译内容,不必顾及语言表达形式,因此,各式各样的自由译都被冠以“动态对等”。如果说奈达在交际翻译理论的阶段对形式注重不够的话,那他在社会语言学翻译理论阶段,对形式是越来越注重了。奈达后来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论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一书中,把“动态对等”的名称改为“功能对等”。功能

    17、对等的翻译,要求“不但是信息内容的对等,而且,尽可能地要求形式对等”。他明确指出,“信息”不仅包括思想内容,而且也包括寓言形式。形式也表达意义;改变形式也就改变了意义。因此,他对改变形式提出了五个条件:1)直译会导致意义上的错误;2)引入外来语形成语义空白(semantic zero),读者有可能自己填入错误的意义;3)形式对应会引起严重的意义不明;4)形式对应引起作者原意所没有的歧义;5)形式对应会引起译文法语错误,语体不合(waard&Nida,1986)。奈达后来在语言、文化和翻译(1993)和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2001)等书中专章详细论述了功能对等,标志着他本人的这一中心翻译思想

    18、渐趋成熟。在1993年的书中,他认为,功能对等的基本点就是“将原语文本的读者的理解和欣赏的方式与译语文本的接受者的理解和欣赏的方式加以比较”(Nida,1993:116)。这一理论在处理语言转换问题上具有抛开形式看内容、抛开语言差异看读者反映的特点。为了创造一种令人满意的原语文本的功能等效,一些与支配调整的种类和程度相关的原则便成为必要。在2001年的书中,他认为,如果一种或多或少的字面上的对应(a more or less literal correspondence)在所指意义上均系功能对等,那么,显而易见,就不必再作形式上的调整(adjustment in form)。但如果情况并不是这

    19、样,那么,来创造最切近的自然对等方面,下面的一些调整、改变之类的原则(措施)就是有用的了:1)如果紧扣原文形式的翻译可能引起对所指意义的误解,就必然在译语文本中作某些改变,或者字面翻译可以保留,但必须增加脚注,说明可能引起的误解。2)如果紧扣原文形式讲不通,即所指意义完全模糊不清,就可以在文中作些改变,除非原语文本的目的就在于模糊不清,在这种情况下,所指意义的模糊不清可以保留,但用脚注说明这种模糊不清的性质是有用的,而且在大多数实例中也证明是恰当的。3)如果紧扣原文形式的译文在语义上和句法上非常困难,有关的一般水平的读者有可能放弃对这种困难设法加以理解,那就必须对译文作某些改变并在导言或者脚注

    20、中表明那些改变的性质。4)如果紧扣原文的翻译有可能引起原语文本联想意义的严重误解或者在愿与文本风格值(stylistic value)的恰当欣赏上造成重大的损失,那么,就应当作些反映原语文本联想意义所必需的调整。5)译文被用的方式(如供阅读的戏剧和在舞台上演出的戏剧)对于将要进行的调整程度有很大的影响。6)一种必须同伴随信码(accompanying code)一道翻译的文本(比如歌曲和歌剧),通常需要在所有层面上进行许多调整:音韵学、词汇、句法和话语。奈达的等效学说最初使用的术语为动态对等,后来为了强调“功能”的概念并避免有些人对“动态”的误解便主张改用“功能对等”的说法。他下的定义是“最切

    21、近的自然对等”。要求译者使自己的译文最大限度地切近原文,行文自然,在功能效果上与原文对等,简言之即“等效”。四、奈达的“逆转换理论”为了取得动态对等,奈达借鉴经典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中的核心句非核心句与转换等概念,提出了著名的逆转换翻译理论。他认为翻译过程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直接将原文语言的表层结构转换成译文语言的表层结构),而是要复杂得多。这个曲折的过程包括四个阶段:分析(analysis)、转换(transfer)、重组(restructuring)和检验(test)。图示如下:甲(原文)(检验)乙(译文)(分析)(重组)X (转换)Y 具体地说,就是在对原文进行语法语义分析的基础上,将

    22、其从表层结构逆转换为深层结构,然后传译到译文深层结构,最后再从译文深层结构转换为译文表层结构。最后对译文进行比较和检验。奈达将生成语法运用于翻译理论研究,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研究翻译过程这一老问题。他提出的逆转换翻译模式令人耳目一新,丰富了翻译理论,对指导翻译实际也具有一定的意义。(一)分析阶段 在奈达的翻译模式中,分析阶段比较复杂,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分析:1)分析词和词组之间的语法关系;2)分析语义单位(词和特定词组)的外延(所指)意义;3)分析语法结构和语义单位的内涵意义(联想意义)。这一阶段是将原文各成分间的关系用最清晰最少歧义的形式表达出来,为下一步的转换提供基础。在将表层结构的各种表达

    23、形式换成核心结构时,奈达对词进行了功能分类,即事物词(objects)、活动词(events)、抽象词(abstracts)以及关系词(relationals)。事物词表示人、动物、地方、事件等活动的主体(如man,tree,river等);活动词主要表示事物词参与的行动或过程(如run,walk,think等);抽象词可以表示事物词或活动词的质或量(如red,big,much,twice等)、时空(如here,now,that等)或加强语气(如too,very等);关系词表示上述三类次的关系,如at,by,because等。奈达指出这四类词均为语义成分,奈达指出这四类词均为语义成分,它们的划

    24、分完全取决于它们在上下文中所它们的划分完全取决于它们在上下文中所起的作用。一般来说,事物词由名词表示,起的作用。一般来说,事物词由名词表示,活动词由动词表示,抽象词由形容词或副活动词由动词表示,抽象词由形容词或副词表示,但它们之间并无一一对应的关系。词表示,但它们之间并无一一对应的关系。传统的词类划分,如名词、动词、形容词传统的词类划分,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是纯粹的语法成分。等是纯粹的语法成分。值得注意的是,译者虽然在分析阶段值得注意的是,译者虽然在分析阶段将原文表层结构各成分间的关系以最清晰将原文表层结构各成分间的关系以最清晰最少歧义的核心句形式加以表达,但一系最少歧义的核心句形式加以表达

    25、,但一系列核心句本身还不足以成为下一步传译的列核心句本身还不足以成为下一步传译的基础。译者还需要对这些核心句相互之间基础。译者还需要对这些核心句相互之间的时空、逻辑关系进行仔细分析。的时空、逻辑关系进行仔细分析。要完成这一任务,仅以句子为分析单要完成这一任务,仅以句子为分析单位是远远不够的,而应将整篇话语看做是位是远远不够的,而应将整篇话语看做是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分析还包括对语言的层次即文体风格的分析。分析还包括对语言的层次即文体风格的分析。奈达将语言分为五个层次(奈达将语言分为五个层次(levels of language),),也就是五种文体风格:正式的(也就是五种文体风格:正式的(fo

    26、rmal),咨询),咨询性的(性的(consultative),随便的(),随便的(casual),亲),亲昵的(昵的(intimate)和刻板的()和刻板的(frozen)。正式谈话)。正式谈话方式一般由陌生人在正式的讲话场合使用,如在方式一般由陌生人在正式的讲话场合使用,如在大学课堂、大礼堂等。这种谈话方式一般采用较大学课堂、大礼堂等。这种谈话方式一般采用较完整较明确的形式,避免缩略短语或者使用通俗完整较明确的形式,避免缩略短语或者使用通俗的表达方式,也更接近于书面体。咨询性谈话方的表达方式,也更接近于书面体。咨询性谈话方式一般使用于互不相识的人谈论不含感情因素的式一般使用于互不相识的人谈

    27、论不含感情因素的话题,其中心在于信息本身,无需添加任何修饰话题,其中心在于信息本身,无需添加任何修饰色彩。随便谈话方式比较轻松,一般用于相互认色彩。随便谈话方式比较轻松,一般用于相互认识的人之间,谈话不拘场合,其主要特点是使用识的人之间,谈话不拘场合,其主要特点是使用缩略语和俚语,甚至是使用某些禁忌语。这一方缩略语和俚语,甚至是使用某些禁忌语。这一方式也可用于互不相识的人之间,但是必须具有共式也可用于互不相识的人之间,但是必须具有共同熟悉的谈话场合,如在市场讨价还价。相当熟同熟悉的谈话场合,如在市场讨价还价。相当熟悉的人之间用亲昵谈话方式,在谈话中使用大量悉的人之间用亲昵谈话方式,在谈话中使用

    28、大量省略结构,并伴随各种辅助讯号(如面部表情、省略结构,并伴随各种辅助讯号(如面部表情、手势等)。最后一种是刻板的谈话方式,典型代手势等)。最后一种是刻板的谈话方式,典型代表是颂词和布道。表是颂词和布道。(二)转换阶段 这是分析之后也是整个翻译过程最为关键的一步。转换阶段在核心句或近核心句层次上进行,因为一个信息的语言单位之间的各种关系在这一层次上能够最明晰地标示出来,并且不同语言在这一层次所显示的深层结构上的相似远远大于在表层结构的层次上所显示的。当然,转换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意译的丢失和变形在所难免。原文的文学价值越大,意译的改变程度就越大。译者需要充分利用译语的优势对这一意义的丢失进行有

    29、效的补充。因此,在很多时候他都需要改变译文的形式来忠实地传达原语信息。(三)重组阶段 比较而言,描述重组过程比描述分析与转换过程复杂和困难得多,因为它深受译文语言本身结构的影响。重组过程包括两个范畴:形式范畴与功能范畴。第一种形式范畴及译者在重组过程中要采用的文体风格。一般有三种选择:技术性文体、正式文体和非正式文体。译文文体要与原文文体相对应,而文体上的随意改变多半是因为没能充分理解原文意图而造成的。第二种形式范畴包括不同的文学体裁,如史诗、谚语、寓言、历史故事、私人信件等等。至于说到功能范畴,它在重组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主要与译文的效果相联系。在这一范畴中,译文接受者是关键,他们对译文

    30、的反映被视为评判译文成功与否的标准。奈达在提出逆转换翻译模式时深受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影响。他将乔姆斯基的转换加以逆转,提出了著名的逆转换翻译模式,认为科学、有效的翻译方式是三段式转换,即:1)追溯原文句子结构最简单、语义最清楚的核心句;2)将核心句从原语中译出;3)按照译出的核心句生成译语中的表层句子。与此同时,奈达归纳出语言的七类基本核心句(kernel sentence):John ran quickly.John hit Bill.John gave Bill a ball.John is in the house.John is sick.John is a boy.John is

    31、 my father.他认为核心句是一个具有完整意义的最小单位,通过它们的逻辑组合,可以生成语言中一切可能的句子(语言的表层结构)。奈达还指出每一核心句可能具有多种不同形式,各种变体都指同一事实,只是语法形式和侧重点不同。值得注意的是,奈达的逆转换模式似乎只是乔姆斯基转换过程的逆转,但在语义的处理上,两者却有本质区别。奈达作为一名翻译理论家完全有理由发展自己的理论,他的深层结构和乔姆斯基理论中的深层结构不应该也不能够全然等同起来。奈达的逆转换翻译模式以“形式最简单”、“关系最明确”的核心句来“明晰表达所有信息”,似乎一下子把复杂的信息转换过程公式化、简单化了。实事求是地讲,这一模式确有可取可行

    32、之处。但如果用大量实例加以仔细验证,就会发现其本身的一些漏洞。如前所述,奈达的逆转换模式以语义分析为基础,具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很难成为十分严密、科学的形式体系。总的说来,奈达的逆转换翻译模式是不够完善的,不能用来全面指导翻译实践。(四)检验阶段 这是检验的过程,即对原文和译文进行比较。我们检验的不是文字或语法上的对应,而是对原文的意译和译文的意义是否对等。五、结束语 奈达的翻译思想可以概括为三句话:翻译是交际活动;翻译主要是译意;为了译意,必须改变语言形式。这三点有着合乎逻辑的内在联系。奈达运用交际学理论,把翻译视为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交际的目的是使参与交际双方或各方能沟通,使之相互

    33、理解。要使他们互相沟通,就要把信息的意思传达清楚。因此,翻译首先要译意。由于不同的语言的表达形式各异,因此,要注意,就必须改变语言的表达形式。奈达所有的翻译理论都是围绕这一基本思想展开的。尽管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着许多永恒的辩论主题:内容与形式、译意与译词、译意与直译、以译文读者和译文为中心与以原作者和原文为中心、使原作者接近读者与使读者接近原作者奈达通过自己的翻译实践和理论上的研究明确指出了自己的翻译主张:以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为依归,以译文和译文读者为中心。译意是其翻译理论的核心。他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思想产生了世界性的深远的影响。诚然,奈达的翻译思想不是十全十美,但他一反传统理论的倾向,将翻译的重心转移到了翻译的功用上,保证了接受者准确无误地理解原文信息。正如迪尔(A.S.Dil)所指出的:奈达为创造一种兼容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更为坦诚的气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迈向人类更好地交流和理解的第一步。奈达的翻译理论早在20世纪80年代被译介入中国,并很快在久未接触西方翻译理论的中国翻译界形成了言必称奈达的局面,可见他的理论在中国流传之广、影响之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翻译的语言学派之交际理论派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521191.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