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3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第二章概念逻辑学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4516244
  • 上传时间:2022-12-16
  • 格式:PPT
  • 页数:43
  • 大小:646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二章概念逻辑学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第二 概念 逻辑学 课件
    资源描述:

    1、 (3)“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指决定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并且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属性。“非本质属性”指对该事物不具有决定意义的属性。同一事物的本质属性可以从不同的层次或角度来反映,形成不同的概念或不同的内涵。(4)“思维形式”指“概念”是思维过程中用来反映思想内容的最小单位。2 2、“概念概念”的形成的形成:人们在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过程,逐步认识到对象的本质属性,并且用某一语词去表达该对象,就形成了概念。二、概念与语词、词项二、概念与语词、词项 1 1、概念与语词的联系、概念与语词的联系 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二者紧密联系。

    2、2 2、概念与语词的区别、概念与语词的区别 (1)内容性质不同。概念的内容由认识对象决定,作为思维形式有全人类性;语词的内容与认识对象之间没有内在联系,作为语言形式有民族和地区差别,如何指称和表达是约定俗成的。(2)形式不完全对应。任何概念都借助语词来表达,但不是任何语词都表达概念;同一个概念可用不同语词来表达;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表达不同概念。(3)发展状况不同。两者都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但是概念的发展速度较快,语词的发展速度较慢。(因此出现了用旧语词表达新概念)3 3、什么是词项、什么是词项 词项特指概念在简单命题中充当主项和谓项的词或词组。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三、概念的

    3、内涵和外延 内涵和外延是概念具有的逻辑特征。1 1、什么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什么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内涵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即对象“是什么”)外延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即对象“是多少”或“是哪些”)2 2、内涵与对象属性和外延与对象范围之、内涵与对象属性和外延与对象范围之间的关系间的关系 对象属性和对象范围是客观存在的,是被反映者,当人们认识到并将其反映在概念之中,就成为内涵和外延;内涵和外延只存在于概念之中,是人的主观认识的反映者。如果两者都统一,就说明人们的认识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对象。3 3、什么是类、子类、分子和空类、什么是类、子

    4、类、分子和空类类(母类):由若干小类组成的一个大类。子类:组成同一大类对象中的每个小类。分子:组成同一类中的每一个对象。空类:分子数量为零的类。4 4、怎样才算明确使用概念、怎样才算明确使用概念 使用概念时,既能说明所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是什么(明确内涵),又能说明所指的对象有哪些(明确外延);语言表达能够让接受者明白易懂。第二节第二节 概念的种类概念的种类 一、单独概念、普遍概念与空概念一、单独概念、普遍概念与空概念 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数量进行划分。1 1、单独概念、单独概念(1)定义:对象数量是一个的概念。(2)语词形式:专有名词、摹状词 (摹状词是由时空序数词限制的词组、由指示词限制的词

    5、组、由副词和形容词限制的词组。)2 2、普遍概念、普遍概念 (1)定义:对象数量是两个乃至无数个的某一类对象的概念。(2)有限外延与无限外延:有限外延普遍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数量是可数的。无限外延普遍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数量是难以统计或者不可数的。(3)语词形式:普通名词(词组)、形容词、动词等。(1)定义:对象数量为零的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在现实中不存在具体的分子,但是可能存在于某些人的意念之中。“零”也是数量,因此,空概念也有内涵和外延。(2)语词形式:迷信类语词;科幻类语词;内部存在逻辑矛盾的词组。3 3、空概念、空概念 4 4、注意问题:、注意问题:(1)同一个语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有时表达单独

    6、概念,有时表达普遍概念。例:“向雷锋同志学习”。“雷锋同志”回来了。(2)作为命题中的词项,如果前面用数量词(量项)限制,成立的是普遍概念,不成立的是单独概念。二、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二、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 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为群体进行划分。1 1、集合概念、集合概念 (1)定义:以事物的群体作为反映对象的概念。(2)适用情况:只适用于它所反映的群体,不适用于该群体内的个体。(表述某类事物总称的名词属于普遍集合概念,如:词汇、纸张、船只、马匹等)2 2、非集合概念、非集合概念 (1)定义:不以事物的群体为反映对象的概念。(2)适用情况:既适用于它所反映的类,也适用于该类中的分子。例如:

    7、词、纸、船、马 3 3、事物之间存在的两种联系、事物之间存在的两种联系 (1)类与分子的联系:类由分子组成,其中的每一个分子都具有该类对象的属性。例:社会主义国家中国 (2)群体与个体的联系:群体是由许多同类的个体有机构成的统一体,其中的个体不具有该群体的属性。例:篮球队某个篮球队员 4 4、注意问题:、注意问题:(1)同一个语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有时表达集合概念,有时表达非集合概念。(2)辨析的方法:把概念作为命题的主项,用“每一个”进行限制,成立的是“非集合概念”,不成立的是“集合概念”;把概念作为命题的谓项,用一个与之搭配的单独概念作主项组成肯定句,成立的是“非集合概念”,不成立的是“集合

    8、概念”。三、三、正概念与负概念正概念与负概念 1 1、正概念、正概念(肯定概念):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2 2、负概念、负概念(否定概念):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3 3、负概念的论域:、负概念的论域:一对相应的正、负概念的外延所涉及的对象范围,即它们共同的“邻近的属概念”。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具有还是不具有某种属性进行划分。4 4、注意问题:、注意问题:(1)负概念的语词形式:带有否定意义的词组 (2)同一对象既可以反映为正概念,也可以反映为负概念。两种反映形式的外延有时相等,有时不相等。例如:“虚词”与“非实词”“资产阶级”与“非无产阶级”第三节第三节 概念间的关系概念间的关

    9、系 一、全同关系(同一、重合)一、全同关系(同一、重合)1、特点:A、B两个概念的外延全同,内涵不全同。例如:A、等角三角形(角的大小)B、等边三角形(边的长短)3、注意问题:一般不能并列使用(除了做同位语);在一句话中,可以互为主语和宾语替换使用。2、图示(见教材115)二、真包含于关系(种属、下属、被包含)二、真包含于关系(种属、下属、被包含)1、特点:(种)概念A的外延小于并且被包含于(属)概念B的外延之中,内涵多于概念B。例如:A、棉花(种概念)B、经济作物(属概念)3、注意问题:一般不能并列使用;并列使用时在属概念前面加“承前总括语”(如:等所有、等其他、等各种)。2、图示(见教材1

    10、17)三、真包含关系(属种、上属)三、真包含关系(属种、上属)1、特点:(属)概念A的外延大于并且包含了(种)概念B的全部外延,内涵少于概念B。例如:A、学生(属概念)B、大学生(种概念)3、注意问题:一般不能并列使用;并列使用时在种概念前面加“强调限制语”(如:特别是、尤其是)。2、图示(见教材118)四、交叉关系四、交叉关系 1、特点:A、B两个概念的外延有而且只有一部分重合,内涵不同。例如:A、青年(年龄)B、工人(职业)3、注意问题:一般不能并列使用;并列使用时应适合“求同突举法”。(突出几种交叉关系的对象的共同点)2、图示(见教材119)五、全异关系五、全异关系 A、B两个概念的外延

    11、没有任何重合(一般指同系列可比的不相容关系)。在全异关系中,如果A、B两个概念的外延没有任何重合,并且同时真包含于一个邻近的属概念(C)之中,则它们之间的关系又可以分为“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图示(见教材120)(一)矛盾关系(一)矛盾关系 1、特点:同层次的A、B两个种概念的外延之和等于其属概念(C)的外延,内涵相否定或者相排斥。例如:白色、非白色;实词、虚词 2、图示(见教材120)(二)反对关系(二)反对关系 1、特点:同层次的A、B两个种概念的外延之和小于其属概念(C)的外延,内涵相对立或者相排斥。例如:白色,红色;名词,动词 2、图示(见教材121)1、全异关系的概念可以并列使用

    12、,但要避免语句前后的“顾此失彼”。2、矛盾关系的概念一般表现为一正一负,有时也表现为两个正概念;反对关系的概念一般表现为两个正概念。3、在思维过程中,如果两个对象是矛盾关系,可以进行非此即彼的推演,如果是反对关系则不行。(三)注意问题(三)注意问题:第四节第四节 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一、定义一、定义 1 1、什么是定义、什么是定义 定义是(通过)揭示概念内涵(而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例如:期刊期刊是定期出版的刊物。2 2、定义的构成、定义的构成 被定义项、定义联项、定义项 3 3、下定义的方法(步骤)、下定义的方法(步骤)(1)找(被定义项)邻近的属(概念);(2)找种差;(

    13、种差种差:被定义概念所反映的这一种对象的本质属性与同属中的其他种对象之间的差别。)(3)用定义联项组成定义。4 4、定义的种类、定义的种类 (1 1)属加种差定义)属加种差定义(四种)性质定义性质定义:种差是被定义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性质。发生定义发生定义:种差是被定义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产生或形成的情况。功用定义功用定义:种差是被定义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功能作用。关系定义关系定义:种差是被定义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与另一对象之间的关系。(2 2)语词定义)语词定义(两种)说明性语词定义:告知人们某个语词的含义。规定性语词定义:规定某个语词特指的意义。5 5、定义的规则以及违反规则所犯的逻辑、定义的规则以及

    14、违反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错误 (1 1)定义必须相应相称。)定义必须相应相称。(已经揭示内涵,但不准确。)定义过宽定义过宽:定义项外延大于被定义项外延。定义过窄定义过窄:定义项外延小于被定义项外延。(2 2)定义项不得直接或者间接包含被定)定义项不得直接或者间接包含被定义项。(义项。(没有真正揭示内涵)同语反复:同语反复:定义项直接包含被定义项。循环定义:循环定义:定义项间接包含被定义项。(3 3)定义一般必须用肯定句式和正概念。)定义一般必须用肯定句式和正概念。否定定义:否定定义:用否定句或者负概念下定义。(4 4)定义必须清楚确切。)定义必须清楚确切。定义含混:使定义含混:使用晦涩难懂不确切

    15、的语言。比喻定义:使比喻定义:使用文学语言或者修辞手法。小结小结:第一、二条从揭示多少内涵和是否揭示真正内涵的角度作规定;第三、四条从使用什么句式及语言是否明确的角度作规定。二、划分二、划分 1、什么是划分 划分是(通过)揭示概念外延(而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例如:句子有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2、划分的构成 母项:被划分的属概念 子项:划分出来的种概念 根据:作为划分标准的属性 3 3、划分的种类、划分的种类 按子项的层次分:一次划分和连续划分 按子项的数量分:二分法和多分法 4 4、划分与分解、分类、划分与分解、分类 (1)划分与分解的区别:划分是划属为种;分解是化整为零。(2)划

    16、分与分类的关系:联系:划分是分类的基础,分类是划分的特殊形式;任何分类都可以叫做划分,但不是任何划分都可以叫做分类。区别:对根据的要求不同(划分可用一般属性,分类须用本质属性);实际作用不同(划分具有临时性;分类具有长期性)。5 5、划分的规则与违反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划分的规则与违反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 (1)划分必须相称划分必须相称。(母项的外延与子项的外延之和相等)划分不全划分不全:母项外延大于子项外延之和。多出子项:多出子项:母项外延小于子项外延之和。例如:医院挂号处公告:15岁以下的病人挂儿科,15岁以上的病人挂普通科。文学作品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摄影、雕塑等。(2)每次划分的根

    17、据必须同一每次划分的根据必须同一。混淆根据混淆根据:划分子项时用的根据不同一。例如:戏剧有悲剧、喜剧、歌剧、独幕剧。(3)划分出来的子项应互相排斥划分出来的子项应互相排斥。子项相容:子项相容:子项之间不是互相排斥的全异关系。小结小结:(1)第一条规定了母项和子项的关系,第二条规定了使用的根据,第三条规定了子项之间的关系。(2)第一条是最基本的规则,第二条和第三条既密切联系又各自独立,违反第三条必定同时违反第二条,但是,违反第二条未必同时违反第三条。三、限制三、限制 1 1、外延和内涵之间的、外延和内涵之间的反变关系反变关系 2 2、什么是限制、什么是限制 限制是通过增加概念内涵以缩小概念的外延

    18、而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3 3、限制的方法、限制的方法:(1)加词(种差)法:教师中学教师(2)换词法:文学作品小说 4 4、限制的规则与常见的逻辑错误、限制的规则与常见的逻辑错误 (1)限制与被限制的两个概念之间必须是属种关系。(尤其要注意集合概念)例如:群岛西沙群岛 瓜傻瓜 (2)单独概念不能限制。例如:太阳早晨的太阳 限制不当限制不当:不应该限制或者限制无效。四、概括四、概括 1 1、什么是概括、什么是概括 概括是通过减少概念内涵以扩大概念的外延而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2 2、概括的方法:、概括的方法:(1)减词(种差)法:中学教师-教师(2)换词法:小说-文学作品 3 3、概括的规则与常见的逻辑错误、概括的规则与常见的逻辑错误 (1)概括与被概括的两个概念之间必须是种属关系。例如:电笔笔;巴黎公社农村人民公社 (2)外延最大的哲学范畴不能概括。例如:物质、精神;时间、空间;内容、形式 概括不当概括不当:不应该概括或者概括与被概括的概念之间不是种属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二章概念逻辑学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516244.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