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二版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 自动控制 原理 课件
- 资源描述:
-
1、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系统数学模型第二章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n2-1 引言引言n2-2 微分方程(时域模型)微分方程(时域模型)n2-3 传递函数(复域模型)传递函数(复域模型)n2-4 结构图和信号流图(图形描述)结构图和信号流图(图形描述)n2-5 小结小结2-1 引言引言n1.数学模型的概念数学模型的概念描述系统内部变量之间关系的表达式,自控系描述系统内部变量之间关系的表达式,自控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础。统分析与设计的基础。n2.数学模型的研究意义数学模型的研究意义能够比定性分析更加精细准确,从理论上对系能够比定性分析更加精细准确,从理论上对系统的系统的性能进行定量的
2、分析和计算。统的系统的性能进行定量的分析和计算。许多表面上看来似乎毫无共同之处的控制系统,许多表面上看来似乎毫无共同之处的控制系统,其运动规律可能完全一样,可以用一个运动方其运动规律可能完全一样,可以用一个运动方程来表示。以一个模型分析一类系统。程来表示。以一个模型分析一类系统。n3.数学模型的种类数学模型的种类静态模型:静态条件下各变量之间的关系静态模型:静态条件下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动态模型:描述变量各阶导数关系的微分方程动态模型:描述变量各阶导数关系的微分方程n4.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分析法(白箱模型)分析法(白箱模型)u对系统各部分的运动机理进行分析,根据物理、化对系统各部
3、分的运动机理进行分析,根据物理、化学规律列写相应的运动方程,如基尔霍夫定律、牛学规律列写相应的运动方程,如基尔霍夫定律、牛顿定律、热力学关系等等顿定律、热力学关系等等实验法(黑箱模型)实验法(黑箱模型)u人为给系统施加某种测试信号,记录其响应,并用人为给系统施加某种测试信号,记录其响应,并用恰当的数学模型进行逼近,形成一个独立学科:系恰当的数学模型进行逼近,形成一个独立学科:系统辨识统辨识综合法(灰箱法)综合法(灰箱法)u但实际上有的系统还是了解一部分的,这时称为灰盒,但实际上有的系统还是了解一部分的,这时称为灰盒,可以分析计算法与工程实验法一起用,较准确而方便可以分析计算法与工程实验法一起用
4、,较准确而方便地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实际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往地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实际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往往是很复杂的,在一般情况下,常常可以忽略一些影往是很复杂的,在一般情况下,常常可以忽略一些影响较小的因素来简化,响较小的因素来简化,u但这就出现了一对矛盾,简化与准确性。不能过于简但这就出现了一对矛盾,简化与准确性。不能过于简化,而使数学模型变的不准确,也不能过分追求准确化,而使数学模型变的不准确,也不能过分追求准确性,使系统的数学模型过于复杂。性,使系统的数学模型过于复杂。n数学模型的形式数学模型的形式时域时域(t):微分方程微分方程复数域复数域(s):传递函数:传递函数频域频域(w w
5、):频率特性:频率特性三种数学模型之间的关系三种数学模型之间的关系线性系统线性系统传递函数传递函数微分方程微分方程频率特性频率特性拉氏拉氏变换变换傅氏傅氏变换变换2-2 控制系统时域模型控制系统时域模型1.1.微分方程的建立微分方程的建立例1.RLC电路:研究在输入电压ur(t)作用下,电容上电压uc(t)的变化。RLCur(t)uc(t)i(t)依据电学中的基尔霍夫定律依据电学中的基尔霍夫定律 ()()()(),1rcdi tu tRi tLu tdt()1()(),(2)Cuti t dtC()()Cduti tCdt)()()()(22tudttudLCdttduRCtuCCCr(2)式
6、两边求导消去中间变量式两边求导消去中间变量i(t)RLCur(t)uc(t)i(t)()()()()CCCrLCutRCututu t整理成规范形式整理成规范形式n例2-2.机械平移系统 求在外力F(t)作用下,物体的运动轨迹。kF(t)x(t)位移阻尼系数f阻尼器弹簧m首先确定:输入F(t),输出x(t)其次:理论依据1.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 2.牛顿第三定律 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现在我们单独取出m进行分析maFtx fFtkxF而)()(21)()()()()()(21txmtx ftkxtFmaFFtFtxa 代入上式得写微分方程时,常习惯于把输出写在
7、方程的写微分方程时,常习惯于把输出写在方程的左边,输入写在方程右边,而且微分的次数左边,输入写在方程右边,而且微分的次数由高到低排列由高到低排列。机械平移系统的微分方程为:机械平移系统的微分方程为:)()()()(tFtkxtx ftxm)()()()(tututuRCtuLCrCCC 这两个式子很相似,故可用电子线路来模拟这两个式子很相似,故可用电子线路来模拟机械平移系统,机械平移系统,这也证明了我们前面讲到的,这也证明了我们前面讲到的,看似完全不同的系统,具有相同的运动规律,看似完全不同的系统,具有相同的运动规律,可用相同的数学模型来描述。(相似系统)可用相同的数学模型来描述。(相似系统)
8、讨论:讨论:)()()()(tFtkxtx ftxm n微分方程是控制系统最基本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是控制系统最基本的数学模型,要研究系统的运动,必须列写系统的微分要研究系统的运动,必须列写系统的微分方程。方程。n列写微分方程的基本步骤:列写微分方程的基本步骤:确定系统的输入量和输出量确定系统的输入量和输出量将系统划分为若干环节,从输入端开始,按信将系统划分为若干环节,从输入端开始,按信号传递的顺序,依据各变量所遵循的物理学定号传递的顺序,依据各变量所遵循的物理学定律,列出各环节的线性化原始方程。律,列出各环节的线性化原始方程。消去中间变量,写出仅包含输入、输出变量的消去中间变量,写出仅包含输
9、入、输出变量的微分方程式,并且化为标准形式。微分方程式,并且化为标准形式。3.线性系统的性质线性系统的性质n1)定义)定义如果系统的数学模型是线性微分方程,这样的系统就是线性系统具有迭加性和齐次性的元件称为线性元件。n2)性质:满足叠加原理)性质:满足叠加原理叠加性叠加性齐次性齐次性设元件输入为设元件输入为r(t)、r1(t)、r2(t),对应的输出为对应的输出为c(t)、c1(t)、c2(t)如果如果 r(t)=r1(t)+r2(t)时,时,c(t)=c1(t)+c2(t)满足满足迭加性迭加性如果如果 r(t)=ar1(t)时,时,c(t)=ac1(t)满足满足齐次性齐次性 a为任意实常数。
10、为任意实常数。满足迭加性和齐次性的元件才是线性元件满足迭加性和齐次性的元件才是线性元件n3)叠加原理的意义)叠加原理的意义对线性系统可以应用迭加性和齐次性,对研究对线性系统可以应用迭加性和齐次性,对研究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迭加性:迭加性:欲求系统在几个输入信号和干扰信号欲求系统在几个输入信号和干扰信号同时作用下的总响应,只要对这几个外作用单同时作用下的总响应,只要对这几个外作用单独求响应,然后加起来就是总响应。独求响应,然后加起来就是总响应。齐次性表明齐次性表明:当外作用的数值增大若干倍时,:当外作用的数值增大若干倍时,其响应的数值也增加若干倍。这样,我们可以其响应的数值也增加
11、若干倍。这样,我们可以采用单位典型外作用(单位阶跃、单位脉冲、采用单位典型外作用(单位阶跃、单位脉冲、单位斜坡等)对系统进行分析单位斜坡等)对系统进行分析简化了问题简化了问题4.4.非线性系统的线性化非线性系统的线性化n1)实际物理系统都是非线性的)实际物理系统都是非线性的n2)常见的非线性)常见的非线性000输入输出输入输出输入输出ab饱和(放大器)死区(电机)间隙(齿轮)n3)线性化方法)线性化方法非线性微分方程的求解困难,一定条件下可以近似地转化为线性微分方程,使系统的动态特性分析大为简化,有很大的实际意义。方法一:忽略弱非线性环节 如果元件的非线性因素较弱或者不在系统线性工作范围以内,
12、则它们对系统的影响很小,就可以忽略方法二:偏微法(小偏差法,切线法,增量线性化法)假设控制系统的整个调节过程中,各个元件的输入量和输出量只是在平衡点附近作微小变化,而这段区域是线性的。符合许多控制系统实际工作情况的。0 xy饱和(放大器)y0 x0y=f(x)A(x0,y0)A(x0,y0)平衡点,函数在平衡点处连续可微,则可将函数在平衡点附近展开成泰勒级数 忽略二次以上的各项,上式可以写成 这就是非线性元件的线性化数学模型202200)(!21)()(00 xxdxydxxdxdyyxfyxxxky0yyy0 xxx0 xdxdykn方法三:平均斜率法 如果一非线性元件输入输出关系如图所示
13、此时不能用偏微分法,可用平均斜率法得线性化方程为 kxy 11xyk 0 xyx1y1-x1-y1(死区)电机 注意:这几种方法只适用于一些非线性程度较低的系统,对于某些严重的非线性,如 不能作线性化处理,一般用相平面法及描述函数法进行分析。0继电特性0饱和特性n例例4:水位自动控制系统,输入量为:水位自动控制系统,输入量为Q1,输输出量为水位出量为水位H,求水箱的微分方程,水箱的,求水箱的微分方程,水箱的横截面积为横截面积为C,R表示流阻。表示流阻。阀门阀门水水H(t)H(t)Q Q1 1Q Q2 2Q Q1 1单位时间进水量单位时间进水量Q Q2 2单位时间出水量单位时间出水量02010
14、QQ此时水位为此时水位为H H0 0解:解:dt时间中水箱内流体增加时间中水箱内流体增加(或减少或减少)CdH应与水总量应与水总量(Q1 Q2)dt相等。即:相等。即:CdH=(Q1 Q2)dtRHQ2R 121ddQQtHC据托里拆利定理,出水量与水位高度平方根成正比,据托里拆利定理,出水量与水位高度平方根成正比,则有则有其中其中为比例系数。为比例系数。显然上式为非线性关系,在工作点(Q10,H10)附近进行台劳级数展开。取一 次项得:)(2100202HHRHQQRHR021ddQRHtHRC为流阻。则为流阻。则于是水箱的线性于是水箱的线性化微分方程为化微分方程为记记)(10202HHRQ
15、Q)(1dd0201HHRQQtHC2-2复域数学模型:传递函数复域数学模型:传递函数n时域数学模型:微分方程时域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优点:直观,易于分析系统响应优点:直观,易于分析系统响应缺点缺点:结构改变或者参数变化时,必须重新列结构改变或者参数变化时,必须重新列写微分方程,不便于系统分析和设计写微分方程,不便于系统分析和设计n复数域数学模型:传递函数复数域数学模型:传递函数经典控制理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经典控制理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n补充内容:拉普拉斯变换(拉氏变换)补充内容:拉普拉斯变换(拉氏变换)1.拉氏变换的定义拉氏变换的定义n设函数设函数f(t t)当当t t=0=0时有定义,
16、而且积分时有定义,而且积分 存在,则称存在,则称F(F(s)是是f f(t t)的的拉普拉斯变换,简称拉氏变换。拉普拉斯变换,简称拉氏变换。记法记法 f(t t)称为称为F(s)F(s)的拉氏反变换的拉氏反变换 记为记为 0)()(dtetfsFst)()(tfLsF)()(1sFLtfn2.常用函数的拉氏变换常用函数的拉氏变换(1)例例1.求阶跃函数求阶跃函数f(t)=A1(t)的拉氏变换。的拉氏变换。单位阶跃函数单位阶跃函数f(t)=1(t)的拉氏变换为的拉氏变换为 。(2)例例2.求单位脉冲函数求单位脉冲函数f(t)=d d(t)的拉氏变换。的拉氏变换。sAesAdtAesFstst00
17、)(1)!2!111(1)1(111)()(220000000limlimlimlimsssesesdtedtetsFsstststds1n (3)例)例3.求指数函数求指数函数 f(t)=e-at 的拉氏变换的拉氏变换n几个重要的拉氏变换几个重要的拉氏变换aseasdtedteesFtastsastat11)(0)(0)(0f(t)F(s)f(t)F(s)d d(t)1sinw wt1(t)1/scosw wtt(t)1/s2e-at sinw wte-at1/(s+a)e-at cosw wt)(22wws)(22wss22)(ww as22)(wasasn3.拉氏变换的基本性质拉氏变换的
18、基本性质 (1)线性性质线性性质 原函数之和的拉氏变换等于各原函数的拉氏原函数之和的拉氏变换等于各原函数的拉氏变换之和。变换之和。(2)微分性质微分性质 若若 ,则有,则有 f(0)为原函数为原函数f(t)在在t=0时的初始值时的初始值。)()()()(2121tfbLtfaLtbftafL)()(sFtfL)0()()(fssFtfL 证:根据拉氏变换的定义有证:根据拉氏变换的定义有 原函数二阶导数的拉氏变换原函数二阶导数的拉氏变换依次类推,可得到原函数依次类推,可得到原函数n阶导数的拉氏变换阶导数的拉氏变换)0()()()()()(000fssFetfdtetfsdtetftfLststs
19、t)0()0()()0()0()()0()()(2fsfsFsffssFsftfsLtfL)0()0()0()()()1(21)(nnnnnffsfssFstfL(3)积分性质积分性质 若若 则则式中式中 为积分为积分 当当t=0时的值。时的值。证:设证:设 则有则有 由上述微分定理由上述微分定理dttfth)()()()(sFtfLsfssFdttfL)0()()()1(dttf)()0()1(f)()(tfth)0()()(hthsLthL)0(1)(1)0(1)(1)0(1)(1)()1(fssFshstfLshsthLsthL即:即:同理,对同理,对f(t)的二重积分的拉氏变换为的二重
20、积分的拉氏变换为若原函数若原函数f(t)及其各重积分的初始值都等于及其各重积分的初始值都等于0则有则有 即原函数即原函数 f(t)的的n重积分的拉氏变换等于其象重积分的拉氏变换等于其象函数除以函数除以 。sfssFdttfL)0()()()1()(1)(sFsdttfLnn)0(1)0(1)(1)()2()1(222fsfssFsdttfLns(4).终值定理终值定理原函数的终值等于其象函数乘以原函数的终值等于其象函数乘以s的初值。的初值。证:由微分定理,有证:由微分定理,有等式两边对等式两边对s趋向于趋向于0取极限取极限)(lim)(lim0ssFtfst)0()()()(0fssFdtet
21、ftfLst)(lim)(lim)0()(lim)0()(lim)0()(lim)()()(lim)(lim000000000ssFtffssFfssFftftfdttfdtetfdtetfstsststssts右边左边注:若注:若 时时f(t)极限极限 不存在,不存在,则不能用终值定理。如对正弦函数和余弦则不能用终值定理。如对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就不能应用终值定理。函数就不能应用终值定理。(5)初值定理:初值定理:证明方法同上。只是要将证明方法同上。只是要将 取极限。取极限。(6)位移定理:位移定理:a.实域中的位移定理,若原函数在时间上延实域中的位移定理,若原函数在时间上延迟迟 ,则其象函数
22、应乘以,则其象函数应乘以t)(limtft)(lim)(lim0ssFtfst)()(sFetfLs sesb.复域中的位移定理,象函数的自变量延迟复域中的位移定理,象函数的自变量延迟a,原函数应乘以原函数应乘以 即:即:(7)时间比例尺定理时间比例尺定理(相似定理相似定理)原函数在时间上收缩(或展宽)若干倍,原函数在时间上收缩(或展宽)若干倍,则象函数及其自变量都增加(或减小)同则象函数及其自变量都增加(或减小)同样倍数。即:样倍数。即:证:证:)()(asFtfeLat)()(asaFatfL00()()/,()()stsattL ffedtt aaafeadaF as,令则原式ate(8
23、)卷积定理卷积定理 两个原函数的卷积的拉氏变换等于两个象两个原函数的卷积的拉氏变换等于两个象函数的乘积。函数的乘积。即即 证明:证明:)()()()(21021sFsFdftfLt 02102110 021021)()(1)()()(0)(1)()()()()(dfttfdftfttftdtedftfdftfLtsttt时,即得证。则令)()()()()()()()(,)(1)()()()(1)()()(1201020)(10202101020021021sFsFdefdefdefdfdftfLtdtettfdfdtedfttfdftfLssstststt4.拉氏反变换拉氏反变换 1)定义:从
24、象函数)定义:从象函数F(s)求原函数求原函数f(t)的运算称为的运算称为拉氏反变换。记拉氏反变换。记 。由由F(s)可按下式求出可按下式求出 式中式中C是实常数,而且大于是实常数,而且大于F(s)所有极点的实部。所有极点的实部。直接按上式求原函数太复杂,一般都用查拉氏变直接按上式求原函数太复杂,一般都用查拉氏变换表的方法求拉氏反变换,但换表的方法求拉氏反变换,但F(s)必须是一种能必须是一种能直接查到的原函数的形式。直接查到的原函数的形式。)(1sFL)0()(21)()(1tdsesFjsFLtfjCjCst 若若F(s)不能在表中直接找到原函数,则需要不能在表中直接找到原函数,则需要将将
25、F(s)展开成若干部分分式之和,而这些部展开成若干部分分式之和,而这些部分分式的拉氏变换在表中可以查到。分分式的拉氏变换在表中可以查到。例例1:例例2:求:求 的逆变换。的逆变换。解:abeetfbsasabbsassFbtat)()11(1)(1)(则tetsFLtfssssssF1)()(1111)1(1)(122)1(1)(2sssF例3.ttteetfssssFcbacssbssascsbsasFsssF1)()1(1111)(1,1,11)1()1()1(1)()1(1)(2222对应项系数相等得则解:的逆变换2).拉式反变换拉式反变换部分分式展开式的求法部分分式展开式的求法n情况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