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分析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三章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分析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 自然 区划 理论 方法 分析 课件
- 资源描述:
-
1、12v一、概念v规划:v狭义的理解,规划是指制定或实施某种计划的过程.v广义的理解,规划则是指人类基于对研究对象变化规律的认识.根据现存条件,对未来活动有意识、有系统地安排,也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特有能力。v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环境与规划学院。等v南大,顾朝林,张京祥v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原地理学系)素有中国地理学摇篮的美誉,是中国最早设立的地理学系之一,源于1921年竺可桢先生在东南大学创建的地学系,该系设地理气象和地质矿物两个专业。1930年东南大学由第四中山大学改名为中央大学后,地学系也分成地理学系和地质学系,地理学系设地理、气象两个专业。1945年气象专业独立成系。1949年南京
2、解放,改为南京大学地理系。1952年院系调整,原浙江大学地理系(地质地理系)、四川大学地理系和金陵女子大学地理系部分师生并入南京大学地理系。1954年在国内率先成立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专业。1960年代后,又先后率先成立地图学、陆地水文、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专业。1987年易名为大地海洋科学系,设有经济地理与城乡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资源(陆地水文)、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专业。1995年易名为城市与资源学系,设经济地理与城乡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资源环境区划与管理(土地管理与房地产开发)、旅游规划与管理、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等专业。v2、近期概况、
3、近期概况v2006年5月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南京大学批准成立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学院下设地理信息科学系、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和海岸海洋科学系四个系。2010年9月因学科调整,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并入建筑学院。学院在原有自然地理学科的基础上成立了地理与区域规划系。3v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v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建设部城乡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地名与行政区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教育部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建设部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建设部城市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Urban China Network 成员。曾任In
4、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国际杂志编委,地理学报、城市规划、地理研究、地理科学、经济地理、人文地理、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地理科学进展、城市规划学刊、规划师、华中建筑等杂志编委。v198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学院,分别于己于1982年获理学学士、1984年获理学硕士、1987年获理学博士 v1988-89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博士后研究 v1989年聘为副研究员,1993年聘为研究员,1994年聘为博士生导师 v1989-2005年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城市与人文地理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主任、南京大
5、学城市规划院院长等职务 v2006年10月调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v专业研究领域专业研究领域v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城市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4v张京祥,1973年生,博士,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经济与区域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江苏省“五四”青年奖章、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奖获得者。v研究方向研究方向v城市/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城市空间结构,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城市地理v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于2010年4月由南京大学建筑学院
6、与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的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合并组建而成。设建筑系和城市规划与设计系,是一所以培养高层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以及区域与景观规划设计方面专业人才为办学目标的学院。现拥有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博士点,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3个硕士点,以及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56v区划:v所谓区划,就是区域的划分。v根据不同的区划对象分为行政区划、经济区划和自然区划几类。v自然区划:v广义的自然区划包括部门自然区划和综合自然区划。前者是对某一自然地理成分的区划,后者着眼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结构,对自然综合体进行区域划分。v 刘君德 男,1937年出生。人文地理学
7、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现任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华东师大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和城市和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会长、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理事、上海市地名学会会长、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会理事等。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993)。曾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经历及研究19801989年主要从事农业地理、山区开发研究。曾任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科学考察队第三分队队长,主持完成百余万字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报告。提出了振兴山区的一系列思路、对策与政策建议,为国家计划部门、地方政府采纳。1990现在,主攻行政区划、社区及城市和区域发展领域的研究、规划与决策咨询。先后承担
8、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以及省部级60余项理论和应用研究课题。完成数十份研究报告。20世纪90年代中期首创了“行政区经济”的概念与理论构架;提出了“行政区一社区体系”理念。先后与其学生们合作出版专著15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含合作)。江苏省苏锡常地区行政区划改革研究获首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1988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二等奖;上海市行政区划体制改革与浦东新区建制镇区划调整及城镇发展战略研究2001年获第四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一等奖:中国政区地理2003年获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三等奖。78v综合自然区划是以地域分异规律
9、为指导,根据区域发展的统一性、区域空间的完整性和区域综合自然特征的一致性,逐级划分或合并自然地域单位,并按这些地域单位的从属关系建立一定形式的地域等级系统的研究方法。v这种地域系统的研究法通常简称为自然区划。v可按照P93的概念记忆。9v 地表受各种地域分异规律综合作用,使其各部分地表受各种地域分异规律综合作用,使其各部分的自然地理特征发生显著差异,没有任何两个地方的自的自然地理特征发生显著差异,没有任何两个地方的自然条件是绝对相同的;同时,自然条件空间地理分布具然条件是绝对相同的;同时,自然条件空间地理分布具有的逐渐过渡性质,必然在地表出现某些自然条件差异有的逐渐过渡性质,必然在地表出现某些
10、自然条件差异性较小而相似性较显著的区域;前者产生了反映地表区性较小而相似性较显著的区域;前者产生了反映地表区域差异的必要性,后者提供了刻画不同地表区域分布规域差异的必要性,后者提供了刻画不同地表区域分布规律等的可能性。律等的可能性。v 自然区划是按照地表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划分自自然区划是按照地表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划分自然区,按照区域自然条件的相似性确定自然区界线,进然区,按照区域自然条件的相似性确定自然区界线,进而对各自然区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研而对各自然区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按其区域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等级系统的地域系统究按其区域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等级系
11、统的地域系统研究方法。研究方法。10v自然区划的对象客观存在的自然综合体,包括从最高级的地理壳到最低级的景观(或称自然地理区)一系列不同级别的自然地域单位。v通常,高一级的单位,往往包含若干个性质与结构相似的低级单位,它们可以合并成高一级单位;而同一等级的若干个单位之间又总存在一定的差异,它们正是因为这些差异而被划分开来。v这种相似性和差异性通常被视为自然区划的根据11v区划的主要根据不是相似性或差异性,而是区域的联系性。v所谓区域的联系性,主要是指组成同一区划单位内的各低级单位具有统一的自然历史发展过程和相互毗连的地域接触关系。v没有共同的发育联系和共同的边界接壤的分离的区域单位,即使在景观
12、外貌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也不能合并为一个高级单位;v反过来,也不能把有共同发展过程和地域毗连的一个完整单位,因为其内部局部景观外貌的特殊而划分出脱离这个高级单位的低级单位。12v任何一个区划单位必然满足三个基本条件:v即具有统一的发生学联系、具有完整毗连的空间和具有相对一致的整体特征。v只有在发展一致和空间完整前提下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才具有自然区划的意义。13v在类型研究中,相互分隔的自然综合体可以根据它们彼此的相似性被概括为同一类,因而命名相同的类型单位可以在地表重复出现。v而自然区划单位,由于上述的基本条件,其在地表的存在是唯一的,不可能出现两个命名相同的区划单位。14v同属于地域个体单
13、位的划分。不同的是所划分的单位等级不同。v一般说来,大范围自然区域的划分属于自然区划的研究范畴,小范围自然地段(土地分级单位)的划分属于土地类型研究的范畴。v自然区划单位面积较大、结构复杂、独特性明显,能反映一个区域全面的自然特征;v土地分级单位面积较小、结构简单、相似性突出,只能代表所属区划单位的某一自然片段。15v自然区划的目的自然区划的目的是反映地表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地域单位是反映地表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地域单位镶嵌状况。因此,尽管自然区划是人为的,但并非任意镶嵌状况。因此,尽管自然区划是人为的,但并非任意划分,而应正确反映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划分,而应正确反映自然界的客观存在。v地域分异的多级
14、性使不同自然特征区域的分异具有多级地域分异的多级性使不同自然特征区域的分异具有多级性的特点,但在人类认识中,区域观念具有某种空间尺性的特点,但在人类认识中,区域观念具有某种空间尺度的限制,即有下限单位。这规定了度的限制,即有下限单位。这规定了自然区划以大范围自然区划以大范围的自然地域划分为研究对象和工作范围的自然地域划分为研究对象和工作范围,而小范围的自而小范围的自然地域划分是土地类型学的任务。然地域划分是土地类型学的任务。v自然区划自然区划因对象不同而因对象不同而有综合自然区划和部门自然区划有综合自然区划和部门自然区划之别,两种区划具有互补性。之别,两种区划具有互补性。另外,还可从区划服务对
15、另外,还可从区划服务对象角度将其分为各种实用性区划,如农业自然区划、工象角度将其分为各种实用性区划,如农业自然区划、工业自然区划、建筑自然区划等。业自然区划、建筑自然区划等。16自然区划的概念:是一种地域系统研究方法;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是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地表自然地域的差异提出了自然区划必要性,同时不同自然地域间的过渡性提供进行自然区划的可能性;自然区划要求的客观性和区划工作的人为性;自然区划的工作范围是大范围的地域分异;自然区划的外延广泛,包括综合自然区划和部门自然区划以及为一定生产目的而进行的自然区划;自然区划是认识自然界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17v一、自然区划原则v1
16、、概说、概说v自然区划的任务是揭示客观存在的地域分自然区划的任务是揭示客观存在的地域分异状况,区划要符合客观实际,为达此目异状况,区划要符合客观实际,为达此目的必须对区划的一般方法论进行研究(的必须对区划的一般方法论进行研究(包包括地域分异规律、区划等级系统、区划原括地域分异规律、区划等级系统、区划原则和方法等则和方法等)。)。v区划原则的研究与制定、贯彻是区划工作区划原则的研究与制定、贯彻是区划工作的重要一环。的重要一环。18v目前使用的区划原则大体分两类五种目前使用的区划原则大体分两类五种v一类是由区划本身特点决定的,目的在于一类是由区划本身特点决定的,目的在于解决分解决分区区问题,主要有
17、发生统一性原则、区域共轭性原问题,主要有发生统一性原则、区域共轭性原则和综合性原则等;则和综合性原则等;v另一类是由地域分异和区域单位的整体性决定的,另一类是由地域分异和区域单位的整体性决定的,目的在于目的在于解决区域划界解决区域划界问题,主要有相对一致性问题,主要有相对一致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等。原则、主导因素原则等。19v自然区划的基本特征自然区划的基本特征v(1)区划划分出来的区域单位,由于其结构单元之间存)区划划分出来的区域单位,由于其结构单元之间存在着空间联系而保持统一性和空间上的不可分性。在着空间联系而保持统一性和空间上的不可分性。v(2)区划对象必须是能够形成有规律的地域结合的)
18、区划对象必须是能够形成有规律的地域结合的“地地域现象域现象”。v(3)区划是反映历史上形成的对象和现象的地域联系的)区划是反映历史上形成的对象和现象的地域联系的区域系统方法。区域系统方法。v(4)区划既可自上而下划分,亦可自下而上合并。)区划既可自上而下划分,亦可自下而上合并。v(5)任何区划对象都可以按照区域原则或类型原则来加)任何区划对象都可以按照区域原则或类型原则来加以系统化。以系统化。v自然区划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区划应遵循发生统一性、自然区划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区划应遵循发生统一性、区域共轭性和综合性三项基本原则。区域共轭性和综合性三项基本原则。20v遵循发生统一性原则的必要性遵循发生统
19、一性原则的必要性P98v任何区域单位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进行自然区划必须探讨区域分异产生的原因与过程,以形成该区域单位整体特性的发展史为区划依据。v 对发生统一性原则的理解及其基本内容:对发生统一性原则的理解及其基本内容:1)伊萨钦科认为,发生统一性的具体内容包括地域产生自然)伊萨钦科认为,发生统一性的具体内容包括地域产生自然地理分异的过程、原因和时代,各自然地理单位的发生统一性程地理分异的过程、原因和时代,各自然地理单位的发生统一性程度和发展途径的共同性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的紧密程度。度和发展途径的共同性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的紧密程度。2)宋采夫概括为三个基本内容:)宋采夫概括为三个基
20、本内容:查明每个区域单位的形成原因及以后的发展;查明每个区域单位的形成原因及以后的发展;查明其古地理历史的一般情况及确定在这一历史中最重要的转查明其古地理历史的一般情况及确定在这一历史中最重要的转折阶段;折阶段;查明作为历史发展产物的现代自然条件。查明作为历史发展产物的现代自然条件。21 3)陈传康等认为,认识如下几点是正确理解发生统一性原则的)陈传康等认为,认识如下几点是正确理解发生统一性原则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任何区域单位,无论其形成和发展是由外部因素或内在因素任何区域单位,无论其形成和发展是由外部因素或内在因素,或两者兼而有之所造成的,它都是在地域分异因素作用下形成的或两者兼而有之所造
21、成的,它都是在地域分异因素作用下形成的统一整体,它都有自己的统一发展过程。统一整体,它都有自己的统一发展过程。区域单位的发生统一性以形成该区域单位整体特征的历史为依区域单位的发生统一性以形成该区域单位整体特征的历史为依据,而不应理解为其组成成分、要素和部分的所有特征形成的同据,而不应理解为其组成成分、要素和部分的所有特征形成的同时性。时性。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年龄,但它不等于该区域的固体基础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年龄,但它不等于该区域的固体基础(地质地貌)年龄。对区域单位形成和演变的研究,当然可以追(地质地貌)年龄。对区域单位形成和演变的研究,当然可以追溯到相当久远的地质时期,但与现代自然环境关系最
22、密切的主要溯到相当久远的地质时期,但与现代自然环境关系最密切的主要是第四纪,尤其是晚更新世末、全新世初以来的环境变化。现代是第四纪,尤其是晚更新世末、全新世初以来的环境变化。现代环境主要是通过这一时期的一系列变化造成的,而且这些变化过环境主要是通过这一时期的一系列变化造成的,而且这些变化过程迄今尚未结束,仍直接地影响着当代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程迄今尚未结束,仍直接地影响着当代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区域单位的发生统一性是相对的,不同等级或同一等级的区域区域单位的发生统一性是相对的,不同等级或同一等级的区域单位其发生统一性的程度和特点不一。这是从发生上划分区域单单位其发生统一性的程度和特点不一。
23、这是从发生上划分区域单位的依据。位的依据。区域单位的等级越高年龄越大,等级越低年龄越小。区域单位的等级越高年龄越大,等级越低年龄越小。22v原则的内容及理解原则的内容及理解 划分区域单位时,必须注意其内部特征的一致划分区域单位时,必须注意其内部特征的一致性。不同等级的区划单位的一致性是相对的,性。不同等级的区划单位的一致性是相对的,各有不同的标准。各有不同的标准。区域单位一致性的相对性质,表明其本区域单位一致性的相对性质,表明其本身存在着一个等级系统,因此无论是自下而上身存在着一个等级系统,因此无论是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区划都因遵循相对一致性原则。或自上而下区划都因遵循相对一致性原则。23 自然
24、区划所划分出来的必须是具有个体性的、区域上完整的自然区域,这称为区域共轭性原则。区域共轭性产生于区域单位空间不可重复的客观事实。任何一个区域单位永远是个体。不能存在彼此分离的任何一个区域单位永远是个体。不能存在彼此分离的部分。即是说,两个相邻而自然特征相差很大的地域,部分。即是说,两个相邻而自然特征相差很大的地域,应划归不同的区域单位;两个自然特征类似的而彼此应划归不同的区域单位;两个自然特征类似的而彼此隔离的区域也不能划为一个区域单位。隔离的区域也不能划为一个区域单位。根据这个原则,尽管山间盆地与其邻近山地在形态特征方面存在很大差别,但必须把两者合并为更高级的区域单位。同理,尽管自然界可能存
25、在两个自然特征很类似,而彼此隔离的区域,但不能把它们划为一个区域单位。24v综合性原则:v在自然界,没有纯粹地带性的自然区域,也没有纯粹非地带性的自然区域。因此,进行综合自然区划必须综合分析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表现程度和结果。v任何自然区域都是由各个自然地理要素组成的整体。因此,进行综合自然区划必须综合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过程,认识其地域分异的具体规律性。v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区域自然地理综合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相似程度和差异程度,才能保证划分出的地域单位是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25v主导因素原则:v进行综合自然区划时,必须在形成各自然区域特征的诸要素中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