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城乡住区规划资料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18章-城乡住区规划资料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8 城乡 规划 资料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18章 城乡住区规划绪论 居住区规划的基本知识居住区规划的基本知识二、居住区规划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位置第一节 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 一、住区的概念与类型(一、住区的概念与类型(P485)住区住区,是城乡居民定居生活的物质空间形态,是关于各种类型、是城乡居民定居生活的物质空间形态,是关于各种类型、各种规模居住及其环境的总称。各种规模居住及其环境的总称。1.1.住区的类型住区的类型(1 1)按)按城乡区域范围城乡区域范围不同的划分:不同的划分:城市住区、独立工矿企业和科研基地的住区、乡村住区;城市住区、独立工矿企业和科研基地的住区、乡村住区;(2 2)按)按建设条件建设条件不同划分:新建住区、旧
2、住区;不同划分:新建住区、旧住区;(3 3)按)按住宅层数住宅层数不同划分:不同划分:低层住区低层住区、多层住宅多层住宅、中高层住区中高层住区、高层住区或混建住区高层住区或混建住区。2.2.住区规模住区规模(1)影响住区规模主要因素)影响住区规模主要因素住区的规模包含人口及用地两个方面,一般以住区的规模包含人口及用地两个方面,一般以人口规模人口规模为主为主要标志。要标志。住区规模受以下因素影响:住区规模受以下因素影响: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城市道路交通方面的影响;城市道路交通方面的影响;居住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影响;居住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影响;其他影
3、响,如住宅的层数对居住区的人口和用地规模都有很其他影响,如住宅的层数对居住区的人口和用地规模都有很大的影响。大的影响。合理的服务半径合理的服务半径,是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步行距,是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步行距离,一般最大为离,一般最大为8001000米。米。城市干道的合理间距城市干道的合理间距一般在一般在6001000米之间,城市干道米之间,城市干道间用地一般在间用地一般在36100公顷,成为大型居住区用地开发的基本公顷,成为大型居住区用地开发的基本规模。规模。(2)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版)中住区规模的划分:版
4、)中住区规模的划分:城市住区:城市住区: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3个基本层次。个基本层次。居住区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小区组团户户数1 11.61.6万万300030005000500030030010001000人口人口3 35 5万万1 11.51.5万万1000100030003000二、住区规划编制的内容1 1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包括改建范围);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包括改建范围);2 2确定住区要实现的功能和目标;确定住区要实现的功能和目标;3 3确定规模:人口数量或户数及用地大小;确定规模:人口数量或户数及用地大小;4 4拟订居住建筑类型、层数比例、数
5、量、布置方式;拟订居住建筑类型、层数比例、数量、布置方式;5 5拟订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标准、分布和布置方式;拟订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标准、分布和布置方式;6 6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对外出入口位置、泊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对外出入口位置、泊车量和停泊方式;车量和停泊方式;7 7拟定绿地、活动、休憩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拟定绿地、活动、休憩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8 8拟定有关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拟定有关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9 9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1010进行必要
6、的公共参与和专家咨询。进行必要的公共参与和专家咨询。一、住区的组成 1.组成要素:物质要素、精神要素 2.组成内容:根据工程类型可分为两类:建筑工程: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生产性建筑、市政公用设施用房及建筑小品等 室外工程:道路工程、绿化工程、工程管线及挡土墙、护坡等 第二节 住区的组成、功能与规划结构 3.用地组成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 2011居住用地居住用地本标准将住宅和相应服务配套设施看作一个整体,本标准将住宅和相应服务配套设施看作一个整体,共同归为共同归为“居住用地居住用地”(R)大类,包括单位内的职工)大类,包括单位内的职工生活
7、区(含有住宅、服务设施等用地)。为加强民生保生活区(含有住宅、服务设施等用地)。为加强民生保障、便于行政管理,本标准将中小学用地划入障、便于行政管理,本标准将中小学用地划入“教育科教育科研用地研用地”(A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 2011 本标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居住用地(本标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居住用地(R)按设施水)按设施水平、环境质量和建筑层数等综合因素细分为平、环境质量和建筑层数等综合因素细分为3个中类,满个中类,满足城市(镇)对不同类型居住用地提出不同的规划设计及足城市(镇)对不同类型居住用地提出不同的规划设计及规划管理要求。其中:规划管理要求
8、。其中:“一类居住用地一类居住用地”(R1)包括别墅区、独立式花园住宅、)包括别墅区、独立式花园住宅、四合院等。四合院等。“二类居住用地二类居住用地”(R2)强调了保障性住宅,进一步体现)强调了保障性住宅,进一步体现国家关注中低收入群众住房问题的公共政策要求。国家关注中低收入群众住房问题的公共政策要求。三类居住用地三类居住用地”(R3)在现状居住用地调查分类时采用,)在现状居住用地调查分类时采用,以便于制定相应的旧区更新政策。以便于制定相应的旧区更新政策。二、住区的功能二、住区的功能居住功能居住功能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高效性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高效性环境保护、维持生态过程环境保护、维持生态过程
9、社会互动功能社会互动功能对多样性的包容对多样性的包容1、中国古代的里坊制和街巷制、中国古代的里坊制和街巷制三、住区规划理论三、住区规划理论的发展的发展 空间秩序空间秩序物质秩序物质秩序社会秩序社会秩序里坊制内向型整体结构配合社会秩序 是自给自足的计划型坊主、贵族家族统治街巷制里坊被打破外向开放市场交换的外向结构保甲等制度 2、最初的街坊、最初的街坊 目的:目的:早期工业革命后,二十世纪初为改善城市居住环境将居住早期工业革命后,二十世纪初为改善城市居住环境将居住空间与其混杂的空间分离开空间与其混杂的空间分离开 型制:型制:由街道划分构成街坊由街道划分构成街坊 周围建筑规整围合,中间有公共建筑周围
10、建筑规整围合,中间有公共建筑 其间为公共场地其间为公共场地 (100米见方)米见方)3、“邻里单位邻里单位”理论理论 1929年美国建筑师佩里(年美国建筑师佩里(C.A.Perry)提出了邻里单位的理论。)提出了邻里单位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控制居住区内部的车辆交通以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基础和出发点:控制居住区内部的车辆交通以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的安宁。的安宁。同时他认为区内应拥有足够的生活服务设施,以活跃居民的公共生活同时他认为区内应拥有足够的生活服务设施,以活跃居民的公共生活,以利于社会交往,密切邻里关系。,以利于社会交往,密切邻里关系。六条基本原则:(1)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
11、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邻里单位内部;(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应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住气氛;(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越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越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约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邻里单位约人左右,规模小的邻里单位约30004000人;人;(4)邻里单位的中
12、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服)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广场或绿地上;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广场或绿地上;(5)邻里单位占地约)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英亩(合64.75hm2),每英亩),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Km););(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公共活动中心。实例:哈罗新城实例:哈罗新城邻里单位对我国的影响 邻里单位理论:邻里单位理论:社会秩序:社会秩序:不再强调血缘社会,要形成地缘社会不再强调血缘社会
13、,要形成地缘社会 不同阶层的人应住在一起不同阶层的人应住在一起 物质秩序:物质秩序:内向聚合:内部有公共生活服务设施内向聚合:内部有公共生活服务设施 空间秩序:空间秩序:对外封闭,内部自成系统对外封闭,内部自成系统 4、扩大街坊(苏联)、扩大街坊(苏联)空间秩序:提高道路间距以保持行车速度,几个小坊合并空间秩序:提高道路间距以保持行车速度,几个小坊合并在一起,周围空间多做绿化活动用地在一起,周围空间多做绿化活动用地 物质秩序:公建设施水平提高,满足人们增长的公共活动物质秩序:公建设施水平提高,满足人们增长的公共活动需求需求 社会秩序:导致人的意识观念和人际观念的彻底变化社会秩序:导致人的意识观
14、念和人际观念的彻底变化5、居住区与居住小区、居住区与居住小区20世纪世纪50年代,各国在居住区规划和建设实践中又进一步年代,各国在居住区规划和建设实践中又进一步总结和提出了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的组织形式,居住小区总结和提出了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的组织形式,居住小区的基本特征为:的基本特征为:(1)以城市道路或自然界限(如河流)划分,不为城市)以城市道路或自然界限(如河流)划分,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2)小区内应设有一整套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小区内应设有一整套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设施;(3)小区规模一般以设置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下限)小区
15、规模一般以设置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下限的依据,以小区公共服务设施最大的服务半径为控制用地的依据,以小区公共服务设施最大的服务半径为控制用地规模上限的依据。规模上限的依据。我国从我国从20世纪世纪50年代末开始按居住小区的组织形式先年代末开始按居住小区的组织形式先后建成了不少居住小区,至今仍沿用这种组织形式,并对后建成了不少居住小区,至今仍沿用这种组织形式,并对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的各项用地指标、技术经济指标及公共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的各项用地指标、技术经济指标及公共服务设施内容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服务设施内容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住区的组织形式住区的组织形式 将四五个或更多小区组织起来,居住小区仍保持
16、将四五个或更多小区组织起来,居住小区仍保持其独立性,另外增设更加完善的公共中心,这种其独立性,另外增设更加完善的公共中心,这种住宅区被称为居住区。住宅区被称为居住区。它是一个城市中住宅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它是一个城市中住宅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地区,是一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常生活服务的社区。6、扩大小区、扩大小区 扩大小区就是在干道间的用地内(一般约扩大小区就是在干道间的用地内(一般约100-150公顷)公顷)不明确划分居住小区的一种
17、组织形式。不明确划分居住小区的一种组织形式。其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公交站点布置在扩大小区边缘。其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公交站点布置在扩大小区边缘。7、居住综合体、居住综合体 将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公共服务设将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组合体。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组合体。如:马赛公寓、前苏联在如:马赛公寓、前苏联在20世纪世纪70年代中期年代中期作为试点的齐廖摩什卡新生活大楼等。作为试点的齐廖摩什卡新生活大楼等。8、居住综合区、居住综合区 居住和工作环境布置在一起的一种居住组织形居住和工作环境布置在一起的一种居住组织形式。式。有居住与无害工业结合的综合区,有
18、居住与文有居住与无害工业结合的综合区,有居住与文化、商业服务、行政办公等结合的综合区。化、商业服务、行政办公等结合的综合区。9 9、美国的新城市主义美国的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最引人注目的理论就是新传统邻里区开发和公共交通新城市主义最引人注目的理论就是新传统邻里区开发和公共交通导向的邻里区开发导向的邻里区开发。它们共同的出发点是建立公共中心,形成以它们共同的出发点是建立公共中心,形成以步行距离为尺度的居住社区。步行距离为尺度的居住社区。新城市主义带来的新生活是具有传统特色、高密度、小尺度和亲新城市主义带来的新生活是具有传统特色、高密度、小尺度和亲近行人的建筑空间近行人的建筑空间。新城市主义的产
19、生背景新城市主义的产生背景二战后,美国城市中心区在二战后,美国城市中心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出现城市化的过程中,出现“城市城市病病”。在私人小汽车急剧增加。在私人小汽车急剧增加的带动下,大量城市人口向郊的带动下,大量城市人口向郊区迁徙。区迁徙。美国郊区化带来了相应问题美国郊区化带来了相应问题1、城市中心衰退、城市中心衰退2、传统的郊区生活模式存在的、传统的郊区生活模式存在的问题问题1)过于依赖汽车)过于依赖汽车2)缺少邻里观念)缺少邻里观念3)通勤距离过长)通勤距离过长3、郊区蔓延、郊区蔓延城市中心化城市中心化 (UrbanismUrbanism)城市郊区化(城市郊区化(SuburbanismS
20、uburbanism)新城市主义(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New Urbanism)“新城市主义新城市主义”的两种模式的两种模式两种模式两种模式 “传统邻里开发传统邻里开发”模式(模式(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Development,简称,简称TNDTND模式)模式)提出者:安德雷斯提出者:安德雷斯杜安尼(杜安尼(Andres Duany)Andres Duany)和伊丽莎和伊丽莎白白普拉特(普拉特(Elizabeth PlaterElizabeth PlaterZyberkZyber
21、k)(DPZDPZ)“公共交通导向开发公共交通导向开发”模式(模式(TransitTransitoriented oriented developmentdevelopment,简称,简称TODTOD模式)模式)提出者:彼得提出者:彼得卡尔索普(卡尔索普(Peter CalthorpePeter Calthorpe)从不同形式、不同层面阐述了新城市主义的思想从不同形式、不同层面阐述了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四、相关概念 1、社区与住区、社区与住区社区一词近十年才在中国被广泛使用。它既指居住地社区一词近十年才在中国被广泛使用。它既指居住地界也包含社区文化与社区管理。按照社会学的解释,社区界也包含社区文化
22、与社区管理。按照社会学的解释,社区是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具有一种密切的社会关系(即人是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具有一种密切的社会关系(即人际关系)。际关系)。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tonnize)提出了形成社区的四个条)提出了形成社区的四个条件:件:(1)有一定的社会关系;)有一定的社会关系;(2)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3)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4)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在以上四个条件中,社会关系指一定地域内居民之间在以上四个条件中,社会关系指一定地域内居民之间有相互交往与协作;公共服务设
23、施则保证了居民有生存与有相互交往与协作;公共服务设施则保证了居民有生存与生活的物质基础;文化价值认同感表示为居民相互认可的生活的物质基础;文化价值认同感表示为居民相互认可的生活方式、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相同或互不冲突的习俗生活方式、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相同或互不冲突的习俗和宗教信仰;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则反映了社区居民的居和宗教信仰;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则反映了社区居民的居住生活和社会生活发生在一定的地域范围之内,它没有明住生活和社会生活发生在一定的地域范围之内,它没有明确的规模大小,既可以是居住区,也可以是居住单元或其确的规模大小,既可以是居住区,也可以是居住单元或其他居住组织形式。他居住组织形
24、式。住区是对所有现代居住组织形成的统称。住区是对所有现代居住组织形成的统称。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不断发展,要求居住的组织形式应具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不断发展,要求居住的组织形式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把居住区、居住小有更大的灵活性。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把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单元、扩大小区、居住综合体等各种居住组织形区、居住单元、扩大小区、居住综合体等各种居住组织形式统称为住区。式统称为住区。2、居住区与社区含义解释、居住区与社区含义解释 比较社区的概念及其要素可知,社区具有物质形态空间与比较社区的概念及其要素可知,社区具有物质形态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双重内涵。社会空间的双重内涵。居住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