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文翻译中的关键实词推断专练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文翻译中的关键实词推断专练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docx》由用户(一起向未来)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文翻译中的关键实词推断专练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2 高考 语文 二轮 复习 古文 翻译 中的 关键 实词 推断 统编 版高三总 下载 _二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文翻译中的关键实词推断专练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2022届高考第2轮复习:高考古文翻译中的关键实词推断解析与专练 考点: 1. (明)丘濬送太子少保礼部尚书西蜀周公致仕序 2. (清)刘曾汉关夫子春秋楼记 3. (唐)柳宗元答元饶州论政理书 4. 汉初三杰 5.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节选)与史记荆轲传(节选) 【考点研究】 一、字音推断法 如果在文中根据词语的本义或引中义解释不通时,就可以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推断出符合语境的意思,也就是通过同音通假求得本字。 例句实词推断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不。二、字形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形声字、会意字占总字数的8
2、0左右。其义符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例句实词推断 冀得一归觐“觐”字较生僻,但从这个字的构成成分大体可“猜”出与“见”有关,借助上下语境,可推断这里是“拜见父母”的意思。三、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和并列结构非常多,其中位置对应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阅读中完全可以借此来推断词义。 例句实词推断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两句话句式整齐,且前后语意基本相同,由此可由“用”的含义推断出“以”的含义。四、语法推断法 即借助语法结构规律来推断同性,进而推知其意义。 例句实词推断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中“渔樵”作谓语,应释为动词 “捕鱼砍柴”。五、联想推
3、断法 常用的联想法有课文联想法和成语联想法两种。 例句实词推断 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籍:登记。 鸿门宴“籍吏民,封府库”中,籍,登记。 公仰视木顾使者日。顾:回头看。 荆轲刺秦王“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中,顾,回头看。 若济大水有舟楫也。同舟共济:济,渡过。 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屡试不爽:爽,差错。六、语境推断法 即“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例句实词推断 “以公少年易之 ”中“易”原文中“老吏曾腆侮法粥(同鬻,卖)狱”,而且陈希亮刚到任,所以“易”解释为“更换”为错误解释。再者“更换”是“易”的基本义,是望文生义之解,亦断为错。七、猜读推断法 在上述几种方法难以奏效时,可
4、采用“猜读法”,但这里的“猜读”不是瞎蒙乱猜,而是根据语境作出合理的推断。 例句实词推断 郡民赵颍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仕归。句中赵颍昔为太守今为民,且年已八十,可知“致仕”应为“退休”之意。【考题对接】 一、(明)丘濬送太子少保礼部尚书西蜀周公致仕序 送太子少保礼部尚书西蜀周公致仕序 (明)丘濬 太子少保、礼部尚书、西蜀周公尧弼,以年至乞致仕。上命乘传以行陛辞,特敕光禄赐酒馔,内帑赐宝镪三千贯。于时同朝公卿,谓公行不可无言以赠。既而西洛耿公适来,代公与其僚倪张二公议,谓予与公同官;且偕出翰林,有斯文之好,而以赠言见属。 公,蜀人也。自古蜀多文学之士,入皇朝来,百年于兹,而蜀之文名,始大著于公。
5、公始以尚书蔡氏传发解于乡,入对大廷,赐进士及第,擢官翰林、在馆阁二十余年,凡国家大制作、大纂修,无不与焉。既而出教两京太学,为天下儒宗。晋陟春官长贰者,逾十年,稽古礼文之事多所建明。属朝廷更化,大礼仪、大丧纪,丛于一时。如祧庙祔庙之议,皆百年以来无前比者,经公裁酌,遂为定制。他如亲藩典制,外夷朝聘与夫学校科贡之类,举有成规。公于春官邦礼之任,可谓克称而无负矣。然而喋喋者,犹或不满于公,岂孔子所谓命也哉? 盖天之于贤人君子也,每欲成全而扶持之,使其道大行于天下。然亦或有泥之者,使之不尽行。虽若废之,而实所以振励激昂之,使成全其大者焉。公自幼有志于圣贤之学翻阅简册辄有著述之意其在太学也尝与诸生疑辨
6、辑录成书归而进于朝矣。盖当道学大明之世,众人剿说雷同之时,进步于极高之颠,求罅于至足之余,甚欲以其所见表著于世,补昔人之所未备,而为之忠臣。然以拘于职务,方为圣天子所委注,未暇也。兹以年至,方将具疏,乞身于九重,以偿其夙昔之志。而喋喋者乃趣其行,岂天欲成全公之素志,汲汲然惟恐其缓而尚或未决耶?公归矣,古之圣贤不求合于时,而求合于道;不求知于人,而求知于天。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其所著述多在晚年,及是时成一家之言,补先儒之阙,垂后世之训,留不朽之名于天地间,此予素所望于公者也。恶知喋喋于我者,非所以尽忠益于我者哉?公其念之哉!好恶出于一时,是非定于百世,人其如命何?公行矣,予且尾公后。公居西蜀
7、,我居海南,相望数千里间,幸而不死,尚及见书之成。 (选自丘濬集,有删节) 【注释】内帑国库。发解:明清时乡试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考中举人第一名为“发解”。春官:唐光宅年间曾改礼部为春官,后“春官”遂为礼部的别称。 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而喋喋者乃趣其行,岂天欲成全公之素志,汲汲然惟恐其缓而尚或未决耶? (2)补先儒之阙,垂后世之训,留不朽之名于天地间,此予素所望于公者也。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陟春官长贰者 陟:提升,提拔。 B属朝廷更化 属:适逢。 C方为圣天子所委注 委注:信任,重用。 D以偿其夙昔之志 偿:回报。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
8、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且偕出翰林 示赵弱且怯也 B使成全其大者焉 蛟龙生焉 C兹以年至 请以剑舞 D尚及见书之成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为周尧弼公告老还乡所作的赠序,作者因与周公同朝为官,且同出翰林院,还有共同的诗文爱好,所以在众人提议下,当仁不让地接下了写序的任务。 B作者回顾了周公在翰林院、两京太学、礼部等处的工作经历,盛赞周公在典章制度修纂和礼仪文化改革等方面作出的贡献,表达了对周公才干的钦慕之情。 C文章中提及的“喋喋者”对于周公的不满和催行,表面上看是一种排挤,而实质上是为了刺激周公,激励周公退休后专心致志研究
9、圣贤之学,以流芳百世。 D作者不仅是周公的同僚,更是周公的知音,他在叙写周公的履历和遭际时,以古代圣贤为榜样,情不自禁地融入了自己的精神追求,甚至甘愿追随周公而去。 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公 自 幼 有 志 于 圣 贤 之 学 翻 阅 简 册 辄 有 著 述 之 意 其 在 太 学 也 尝 与 诸 生 疑 辨 辑 录 成 书 归 而 进 于 朝 矣 一、(明)丘濬送太子少保礼部尚书西蜀周公致仕序【答案】 1(1)但那些喋喋不休的人竟 然催促他走,(这)难道不是上天想成全周公向来怀有的志向,急切地只担心他延迟或者还没有下定决心吗? (2)弥补先儒的不足,将自己的思想流传后世,在天
10、地之间留下不朽的盛名,这是我向来对周公的期待啊。 【解析】 (1)关键词“趣”,同“促”,催促;“汲汲”,急切地;“惟”,只;“未决”,没有下定决心。 (2)关键词“阙”,不足;“垂”,留下;“素”,向来。 2D【解析】D句意:以满足他向来的志向。偿:满足、实现。解释错误 3A【解析】A均为连词,而且,表并列; B语气词,无实义/兼词,“于此”; C介词,因为/介词,用; D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 4C【解析】C“表面上看是一种排挤。面实际上是为了刺激周公,激励周公辞官退休后专心致志研究圣贤之学,以流芳百世”错。将客观效果当作主观意图了。这其实是作者化不利为有利,鼓励、劝慰周公的。
11、5公自幼有志于圣贤之学/ 翻 阅简册/辄有著述之意/其在太学也/尝与诸生疑辨/辑录成书/归而进于朝矣 【解析】句意为:周公从小有志于学习圣贤之书,阅读书籍后,就有自己著书述学的意愿。他在太学的时候,曾经和各太学生辨析疑虑之处,将它们编辑成书,回来后进献给朝廷。 “自幼有志于圣贤之学”“翻阅简册”“辄有著述之意”的主语都是“公”,故中间应断开; “其”指的是“周公”,其前应断开; “在太学也”为时间状语,其后应断开; “与诸生疑牌”“辑录成书”是周公在“太学”时所做的两件事,中间应断开; “归而进于朝矣”是周公问朝后做的事情,前面应断开。 【译文】 太子少保、礼部尚书、西蜀人周尧弼,因为年老辞官
12、退休。皇帝命令他乘坐驿车离开朝廷,特别赐给他光禄大夫的职位和酒席,从国库中赐给他三千贯钱。那时同朝为官的公卿大臣,都说周公离开朝廷,大家不能不写文赠送。不久西洛耿公正好到来,代替周公和他的同僚倪、张二位商议,说我和周公在同署任职;而且都是翰林院出身,爱好共同的诗文,于是让我写下文章赠别。 周公,是蜀地人。自古蜀地多出文学之士,本朝至今一百多年,然而蜀地文风盛行的名气,是从周公开始发扬光大的。周公最初是凭借尚书蔡氏传在乡试中取得魁首,进入朝廷策对,被朝廷赐进士及第,提拔到翰林院。在翰林院二十多年,但凡是国家的大型撰写、编修,没有不参与其中的。不久出任南京和北京国子监教员,是天下儒学的宗师。升任礼
13、部的正副职长官。过了十年,在考查古事和礼乐仪制方面多有建树。适逢朝廷改革,大型礼仪、重要丧仪,都集中在那一时期。比如远祖庙和袝祭后死者于先祖之庙的议论,都是百年以来没有先例可以参照的,经过周公的裁度考虑,于是成为固定的礼制。其他的像分封帝王宗室亲属的典章制度,外国朝见天子和学校科举之类的事,都提出了固定的礼制。周公在礼部负责国家礼治之事,可以说是尽职尽责而没有辜负朝廷。然而那些喋喋不休的人,有的还对周公不满,难道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天意吗? 大约上天对贤者和君子,往往想要成全,因而扶持帮助他们,让他们的德行在天下广为流传。然而也有时会出现拘泥不化的人,使他们的德行不能完全推行。即使看上去像是在为难
14、他,但实际上是以此来激励振奋他,使他的成就更大啊。周公从小有志于学习圣贤之书,阅读书籍后,就有自己著书述学的意愿。他在太学的时候,曾经和各太学生辨析疑虑之处,将它们编辑成书,回来后进献给朝廷。大约正是道学昌盛的时代,众人都抄袭别人的言论为己说的时候,周公还能在极高的境界中进步,在极满的境界中寻求不足,他很想用将自己的见解记录下来昭著于当世,补充前人没有完备的地方,这样来做一位忠臣。然而他被职务所拘束,又被天子所信任,因此没有闲暇的时间。现在他因为年纪到了,才准备疏文,向朝廷辞官退休,以满足他向来的志向。然而那些喋喋不休的人于是催促他动身,这难道是上天想要成全周公的夙愿,急切地让他离开,唯恐他行
15、动缓慢或者还没有下定决心吗?周公回乡了。古代的圣贤不追求符合时世,而追求符合道义;不追求被他人所了解,而追求被上天所了解。只要还有一口气,这个志向不容稍有懈怠。他的著作大多在晚年,到了那时就能成为自成体系的学术论著,补充先贤的缺失,给后世树立典范,留下不朽的名声在天地之间,这是我向来期望周公能做到的。怎么知道那些喋喋不休的人,不是在尽显忠义有益于我的呢?周公您还是想想这个吧!人的喜好和憎恶出于一时,是非曲直在百世之后才有定论,人能拿命运怎么样呢?周公你走吧,我即将跟随在你的后面(退休)。你住在西蜀,我住在海南,遥遥相望几千里,希望我不会亡故,还能见到你著作完成。 二、(清)刘曾汉关夫子春秋楼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