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第2课时精品教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灯笼》》第2课时精品教案.docx》由用户(云出其山)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灯笼 灯笼 课时 精品 教案 下载 _八年级下册_(统编)部编版_语文_初中
- 资源描述:
-
1、灯笼 第2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重点语段的品析,体会作者对家国天下所寄寓的情感。2.学习作者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等写作方法。3.理解“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等写作方法。2.理解“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等写作方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作家吴伯箫的笔下,灯笼既能联结浓厚亲情,又能承载乡俗文化。灯笼对作者自己乃至民族都有重要的意义。那么,灯笼还引发了
2、作者的哪些情思呢?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灯笼。设计意图:回顾旧知,连接新知。二、问题探究(一)合作探究一1.探究任务文章第11段谈历史,抒壮志“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为什么第12段又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背景链接: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九一八”事件的炮火击破了无数文人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吴伯箫十分愤懑。这一时期,他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旋律。对中国人民奋起斗争抱着迫切的期待。2.过程安排(1)重点研读文章第11、12段,结合背景链接,尝试理解这两句似乎矛盾的话语背
3、后蕴含的情感。(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形成共识,并润色语言。(3)小组指派一名同学进行记录,一名同学作为小组代表进行汇报。3.成果展示作者借灯笼表达自己对时局的担忧,希望中华儿女团结起来,抵御日寇,保家卫国,抒发了作者浓浓的爱国情。作者所抒发的情感由小到大,饱含浓浓的家国情怀。教师点拨:灯笼在文中除了起线索的作用外,还有何作用?明确:灯笼是作者情感的载体。设计意图: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探究,帮助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为下文的分析做准备。(二)合作探究二在回忆的诸事中寄寓情感,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征。你还能找出本文其他的写作特征吗?1.探究任务默读课文,探究本文的写作特色。2.探究过程(1)独立思考,
4、借助阅读提示和先前所学,从语言、表达方式、写作手法等多个角度探究。(2)小组成员间交流,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究,力求言简意赅。(3)整理小组结论,选择一位小组成员代表本小组进行发言。3.成果展示预设一:材料琐碎,主题集中。课文所述之事多而杂,时间纵跨千年,地域横跨万里,但紧扣“灯笼”来表达;同时依据情感线索安排材料次序,恰当地谋篇布局。总而言之,“灯笼”是课文的话题,可以拢起各种材料;情感是课文的暗藏线索,它既串联起各种材料,又是课文灵魂所在、主旨所在。自由而有序,自由而别致。预设二: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描写、叙述、议论和抒情融于一体,自然而然地交错进行,创造了散文的艺术境界。第3段叙述祖父外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