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课程改革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深入推进课程改革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深入 推进 课程 改革 课件
- 资源描述:
-
1、 l课程改革是人才强国战略的历史性选择l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观念的重要实践推进素质教育的道路是曲折的:90年代初期打“外围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90年代中期打“攻坚战”,课堂教学主渠道成为共识,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但课堂生命活力仍难以焕发,人们开始反思:在现有课程体系下,课堂教学能有实质性突破吗?就这样,认识的深化和实践的逼近终于把课程改革推向了前台,课程改革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l课程改革是课程文化的重要转变和发展l课程改革是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创新 l课程改革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个平台 l课程改革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l课程改革有助于改造国民性,推进社会发展进程希望学生
2、:多一点个性张扬,少一点自我贬抑;多一份自信与自尊,少一点自轻与自贱;多一点自主判断、自主选择、自主承担,少一点轻信盲从和不负责任;多一点饱含尊严的社会性,少一点奴性和曲意逢迎。这就需要我们去创设充分开放、充分民主、平等与自由精神的校园生活环境,以及一切社会生活环境。等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走向领导岗位后,这种课改所铸造的开放意识、民主作风、平等关系以及思想言论的自由将发挥作用.l确立了新的课程目标l着力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l强调学生的主动性l确立了以人为本的评价观念l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l调整了现行的课程管理政策l强调合作与对话l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3、l教育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是以理念变革为先导的 1982年11月15日,文汇报发表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的评论员文章,把教育的经济作用浓缩为十个字。明确提出“教育先行”口号。“教育先行”的理念扭转了先前关于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同步的认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文凭、重学历之风迅速兴起 80年代中后期,素质教育的观念的提出,教育界对教育的目的、价值等进行了空前的反思,制定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更加符合教育规律,促进了教育的健康发展。l推进课改理念的转变,要处理好继承、发展、创新的关系l推进课改理念的转变,要批判性的做好拿来主义的文章l人们在更新观念中前进,又在前进中不断更
4、新观念l新课程需要教学观念:从“传统”走向“现代”价值观:将“教育就是为了升学”转变为“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的最大价值”。课程观:将“课程是固定的,封闭的,一成不变的”转变为“课程是灵活的,开放的,可变化的生态系统。”教学观:将“教学是课程的传递,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变为“教学是课程的发展和创新,是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观:将“教师是真理的化身,是学生命运的主宰者”转变为“教师是探究知识的组织者,是学生合作的伙伴,是学生学习的督导者”。质量观:将“以学业成绩、考试分数作为教学质量的惟一标准”转变为“以促进学生生存与发展为本,将知识化为能力,将能力化为财富的教学质量”
5、。学习观:将“学习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阶段目的性”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终身受益性”。人才观:将“培养少数高、精、尖人才为宗旨”转变为“人才是多层次、多元化、专业化为宗旨,人人都有作为,人人都能成才”。评价观:将“评价是评判、是监督、是检查、是选拔与淘汰”转变为“评价是了解、是促进、是提高、是完善的过程”。l基础教育中“基础”的起点应该 放在什么地方?“基础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理解。“基础性”在不同的国度,也有不同的情形。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基础教育的“基础”偏简、偏易、偏浅,而我们国家基础教育的“基础”正好相反:偏繁、偏难、偏深。l基础教育的“基础”究
6、竟如何来界定,才符合教育自身的科学规律呢?继续教育阶段能够分担多少教育内容呢?这应该由终身教育制度的完善程度和学习化社会的繁荣程度来决定。基础教育“基础”起点的降低程度与终身教育制度的完善程度、学习化社会的繁荣程度一般成反比。l我国基础教育的“基础”如何科学定位?“基础”起点的放低,现在已成不争的事实,那么,基础教育领域中的另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是:“基础”的起点应该放低到什么程度为止呢?有人主张,把我国基础教育“基础”的起点放低到与欧美国家一样的水平。根据前面说的“反比”规律,我国基础教育的“基础”起点下降的幅度不能太大。l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基础?“创新取向”的基础的构成:精神层面:培养学生具
7、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精心呵护、培养学生的自由及自主、独立思考、反思和怀疑批判的精神,以及热爱探索、热爱学习的情感。知识与技能层面:让学生掌握必备的、有价值的基础知识和有利于他们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技能和能力。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知识可以分成三类:陈述性知识(关于“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关于“做什么”的知识)、策略性知识(用于调控自身认知过程的知识)。学习习惯层面: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意味着学生在学习上具有一种内化的、稳定的、自动化的良好学习品质,它往往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当然也为创新奠定了必要基础。学习方式方
8、法层面:好的学习方式方法是学生获得必备的知识与创新能力的工具,甚至就是学生创新素质的组成要素。新课程十分重视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了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理念,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为具体形式的学习方式。l“教师主体”现象课改前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教师主体的主要表现就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怎么教,就怎么学;教多少,学多少;以教师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传输,你接收。l“教师主体”有传统文化的影响 因为教师受过专门的教育训练,受社会、国家和党的委托,在教学活动中,决定着教与学的方向、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等。l“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内
9、涵的解读“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逻辑起点。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在质上的规定。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在量上的要求。让学生主动发展:“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真谛。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时代特征。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终极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必要条件。充分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社会要求。l理想的课堂教师必须彰显主体性在对待教材问题上,新
10、课程强调“用教材教”,教师对待教材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而且作为课程开发主体的教师,不仅仅“用教材教”,其自身也是课程的一部分。在处理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时,教师也应当体现主体性。宏扬学生的主体性,但这并非要以削弱甚至消解教师的主体性为代价。教师的主体性还表现在对自我的认同和自我反思方面。l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核心是树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教师的教应该百分之百为了学生的学,以承认并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为基础的。在这个前提下,教师的责任是:将学生引导入门,诱导学生的学习思路,指导学习方法,疏导学习疑难,耐心辅导学有困难的学生。将“主导”具体化为这“五导”,课堂才会真正成为学生的天地。l教师如
11、何在课堂中成长 提高组织和管理能力管理能力提高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提高灵活应变和处理能力应变能力提高深刻理解和剖析能力反思能力 l“三维目标”的提出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l“三维目标”在实施层面上出现了虚化的现象 在实施层面上出现了“双基”淡化和“三维目标”虚化的现象,知识、技能这个担负着极其重要常规任务的基础性目标该实的不实了;过程、方法目标出现了“游离”的现象,游离于知识、技能目标之外,游离于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之外,游离于学生发展之外;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出现了“贴标签”的现象,一些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
12、育,象讲知识要点一样,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这种教育显得空洞乏味的、苍白无力,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l应当重新认识和定位“双基”的内涵“双基”不仅仅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当包括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以及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以及创业意识、实践能力、人生规划能力等,这是新时期为学生全面打好基础的基本内涵。l抓“双基”与推行新课改并不矛盾没课改之前,只提出了“双基”的目标,但实际教学中也存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并不能认为现在提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双基”就不重要了,它仍然是第一
13、位的目标。l新课程为什么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人存在方式的转变。l自主学习具体地讲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参与并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l合作学习至少有以下5个方面的要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 积极的互相支
14、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 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的解决组内冲突 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 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l探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以及探究性学习的5个基本特征1、发现和提出问题:根据日常经验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2、收集证据:根据问题搜集事实和证据;3、形成解释:根据搜集到的证据形成解释或假设;4、评价结果:根据其他解释对自己的解释进行评价;5、检验结果:学习者交流和验证他们提出的解释。l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要处理好三对关系 自主与引导 合作与独立 探究与接受l新的学习方式需要注意的方面从自然
15、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三个层面来解读学生的学习任务:掌握生存的常识和技能,以便独立地面对世界;遵从生活的律则与规范,以便和谐地与人相处;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以便有尊严地立于天地之间所有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课外的探究活动必须回归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分关注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强调教育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解放学生的内部力量,发掘学生的生命潜能,提升学生的生命意义与价值,从而使教育关注生命本身,关注生命的鲜活性、体验性、主体性、独立性和完整性,为学生生命的充分发展提供一个广阔、自由的空间,放飞学生的思想精灵。l对生命教育的理解一是对生命的了解和爱护。了
16、解生命、关爱生命、尊重生命;二是对生命智慧的开启和使用。认识生命的本质,提高生命的质量,追求生命的价值。人的生命除了了解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之外,还有潜能无限的生命智慧有待开发和实现,这本身也是生命意义和生命快乐的根源之一,这是学校生命教育应着重强调的,从根本上解决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和学习测量的问题;三是生命教育应该是教育本质的转换和提升。l“以人为本”观念在课堂的重要体现生命是最基本的价值,又是一切价值的前提,没有了生命,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源,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端。人生的意义,在世俗层次上即幸福,在社会层次上即道德,在超越层次上即信仰,皆取决于对生命的态度。
17、l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教育的最高追求面对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是通过保证每个人的利益,来保证民族和社会的整体利益,这是教育的最高追求l面向全体学生是教育的最大效益让教育凸显生命的灵动 生命具有有限性的特征,我们应该更加珍惜时间生命具有唯一性和不可重复性的特征,更要珍惜生命生命具有独特性的特征就是要重视生命精神性的延伸l教学要回归的生活世界包含的5个层面回归现实生活世界回归精神层面的生活世界回归动态更新的生活世界回归未来的生活世界回归学生内心的生活世界l回归生活世界必须处理好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关系。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和来源,科学世界依托并服务于生活世界,两者的关系的本质
18、是实践与理论的关系。生活是复杂的,生活不是纯净的,生活中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要回归科学的生活、回归文明的生活、回归道德的生活,那是提纯了的生活,而不是简单的日常生活。基础教育中的学生,作为一个受教育者,他的发展必须以一定的确定性知识获得为前提,也就是说,学生必须首先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学生不可能事事去尝试、事事去亲自体验,因而客观主义的知识观是基础教育的根本。在教育过程中,与其说知识来自于个体的主观的建构,倒不如说是对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的模拟式的、简约式的建构,实质上是一种建构式的接受。倡导建构的、主观的、不确定的知识
19、观是错误的。l必须认真分析知识与能力的概念知识即学识、学问。从通常意义上来说,知识多,办法就多,水平就高,能力就强。中小学阶段需要培养的能力主要是指辨别真假信息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记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判断选择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规划设计能力等等,l要特别注意课改后“轻视知识”的倾向l正确理解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敢于批判一些不科学的观点必须把知识与能力有机统一起来,知识是一个大圆,能力是一个比知识稍小一点的圆,二者相交重叠了绝大部分,随着知识大圆的不断扩大,能力小圆也不断扩大并向大圆中移动,随着能力小圆不断扩大,知识大圆也不断扩大,而且重叠部分越来越多。能力知识l把接受式学习等同
20、于灌输的观点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实践中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l在学习方式多样化的背后,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的倾向“对话”变成“问答”。有活动却没有体验。合作、探究有形式无实质。l在课改的新形势下讲授法仍是最优秀最主要的教学方法之一l对新课程提倡的合作、探究教学方式不仅要得其形更重要的是得其神新课程提倡合作、探究,有些教师得其形而忘其神,不考虑是否需要,组织学生一会分组讨论,一会表演,一会看多媒体演示,忙个不停,造成教学情境过分晃动,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合作、探究式教学耗时是讲授法的1.4倍之多。探究式学习主要用来打开重要知识网络中的一些“结”和“扣”,一些能讲清楚的事实性的知识是没有必要探究的。l
21、适度保持教材的稳定性符合有步骤、分阶段推进课改的精神l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建设者的理念在实施层面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教材受到冷落。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过早或过多地补充内容,海阔天空,大谈从网络上查阅资料,教学失去了认知的支撑。还有的教师片面强调教学与生活联系,大量补充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进行删减或更换,被狭隘的“生活教育观”所限制。为了情景化而设置情景。联系实际成为一种装饰。大多都牵强附会。搜集和处理信息的形式主义。l要实事求是的看待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关系“教”教材是教书,出发点是传授,是以知识为本位的;用教材“教”是教人,用教材“教”立足
22、点放在学生身上,注重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同步发展,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一方面鼓励部分优秀骨干教师积极探索用教材教的方法和途径,另一方面教好教材仍是绝大多数教师的重要任务。何为“预设”和“生成 ”?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的预先设计。生成:是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切调整,以及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的有价值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学生出色的、出人意料的回答,教师精当的点拨或讲解,使课堂闪光,使学生顿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l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主导地位的前移l非预设性的课其实更需要预设教师是
23、一个舵手,应该使得教学的那艘大船朝正确方向行驶l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是照本宣科走教案,还是顺学而导注重生成,体现了两种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也是不成熟教师与优秀教师的试金石l封闭式教学过程是预设性的,开放式教学过程是生成性的以教案为本位实际上是以教师为本位,这样的教学本质上是封闭式教学。教学方案应该为课堂上的创造性教学提供一个教学思路或大致的框架,而不应该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紧箍咒”。反对以教案为本位,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备课,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人”。l生成性教学对教师的实践智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l电化教学的出现和发展标志着教学手段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l电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应用
24、的重大意义 从宏观意义上看,电化教学极大地扩展了教育时空;从中观意义上看,电化教学从组织形式上改变了单一的班级制集体授课模式,使学生的学习从教师的直接控制变为间接控制甚至是自我控制,使个别化教学成为可能,为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培养提供了条件;从微观意义看,电化教学根本改变了教师的手工劳动方式,改善了教师的劳动条件、提高了教学效率,丰富多样立体化的视听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注意力、学习的自主性,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果,改善了教育质量。正因如此,D匹尔比姆说:从世界范围来看,“教育技术的兴起并不亚于历史上任何一次教育革命。”l要避免教师投人太多的精力开发一次性课件l信息技术与课程
25、整合主要目的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l课堂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教师与文本及解读文本理性话语间的平等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l教育评价理论从“客观判断”到“理解式对话”课程标准评价实质上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对话。v最古老的考试,倒也是一种“对话”,v自泰勒以来的评价(人称“第二代评价”)强调“描述”,v第三代教育评价强调判断,v以古巴和林肯为代表的第四代评价,主张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心理建构”,评价过程即是一个协商对话、多方参与的过程,而非一方控制一方。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质性研究方法。如何实现“走向理解的评价”要实现真正的对话式评价就要给受评者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