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06-输导体系研究方法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06-输导体系研究方法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石油 地质 综合 研究 方法 06 输导 体系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五章第五章 输导体系研究方法输导体系研究方法 输导系统输导系统:所谓油气运移所谓油气运移输导系统输导系统系指连接源岩与圈闭的系指连接源岩与圈闭的运移通道所组成的输导网络。它作为油气成藏中连运移通道所组成的输导网络。它作为油气成藏中连接生烃与圈闭之间的接生烃与圈闭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桥梁与纽带”,在某种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含油气盆地内各种圈闭最终能否成为油气上决定着含油气盆地内各种圈闭最终能否成为油气藏及油气聚集的数量,而且还决定着油气在地下向藏及油气聚集的数量,而且还决定着油气在地下向何处运移,在何处成藏及何处运移,在何处成藏及 成藏类型。成藏类型。输道体系的结构控制油气的成藏和油气分布输
2、道体系的结构控制油气的成藏和油气分布一、油气二次运移通道和输导体系一、油气二次运移通道和输导体系1 1油气二次运移通道的类型油气二次运移通道的类型q微观上:微观上:孔隙和裂缝孔隙和裂缝q宏观上:宏观上:输导层、断层和不整合面输导层、断层和不整合面(1 1)输导层)输导层输导层是具有发育的孔隙、裂缝或孔洞等运移基本空间输导层是具有发育的孔隙、裂缝或孔洞等运移基本空间的渗透性地层的渗透性地层q碎屑岩输导层:碎屑岩输导层:砂岩层、砾岩层等;砂岩层、砾岩层等;q碳酸盐岩输导层:碳酸盐岩输导层:受孔缝发育的控制。高孔渗相带、受孔缝发育的控制。高孔渗相带、裂缝发育带和溶蚀孔缝发育裂缝发育带和溶蚀孔缝发育各
3、种沉积环境形成的砂体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各种沉积环境形成的砂体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砂体输导体系的输导效率:砂体输导体系的输导效率:与砂体的孔渗性有关与砂体的孔渗性有关高孔渗性砂体是优势运移通道高孔渗性砂体是优势运移通道溯源运移溯源运移(2 2)断层)断层断层通道:沿断层面分布的破碎带,发生断层通道:沿断层面分布的破碎带,发生沿断层面的运移沿断层面的运移克拉2烃 源 岩 层 系膏泥岩盖层超压喀东深1N(2 2)断层)断层断层通道:沿断层面分布的破碎带,发生断层通道:沿断层面分布的破碎带,发生沿断层面的运移沿断层面的运移y=0.0947xR2=0.9578020406080100120140040
4、0800120016002000断距(m)断裂带宽度(m)断层的输导效率与断层的规模、断层的活动性和活动历史有关断层的输导效率与断层的规模、断层的活动性和活动历史有关 (3 3)不整合面)不整合面不整合面通道:由不整合面上下高渗透性岩层形成的油气油不整合面通道:由不整合面上下高渗透性岩层形成的油气油气运移的通道。气运移的通道。q不整合面的三层结构:不整合面的三层结构:底砾岩底砾岩、风化壳、风化壳、风化淋滤带风化淋滤带Line2704测线 佳木河组顶部不整合为一区域性角度不整合,具明显的上超/下削接触关系。完整的不整合自上而下可划分为正常沉积层、风化粘土层和风化淋滤层等三层结构。v不整合是具三层
5、结构的“地质体”底砾岩:分布连续,平均厚15m。砂 岩:分布较为局限,厚度为220m 泥 岩:分布相对局限,一般在2070m之间,平均40m。粘土岩:古土壤层,岩性致密,厚 228m之间,平均为10m。风化淋滤层:岩石类型多样,有砂砾岩、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泥岩等。由于受风化作用的程度不同,厚度变化较大,在20300m之间。不整合三层结构及其控油气特征不整合三层结构及其控油气特征v结构层的特征及识别标志 底砾岩和砂岩的储集空间类型相同,以粒间孔和粒间溶孔为主,可构成“连通孔隙带”.裂缝,克84,3028.76m 不整合三层结构及其控油气特征不整合三层结构及其控油气特征v结构层的特征及识别标志风
6、化淋滤层风化淋滤层不整合三层结构及其控油气特征不整合三层结构及其控油气特征v结构层的特征及识别标志型不整合 A型不整合 B型不整合 不整合三层结构及其控油气特征不整合三层结构及其控油气特征v不整合类型的划分 古地形及风化淋滤作用强度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类型的不整合在平面上的分布!不整合三层结构及其控油气特征不整合三层结构及其控油气特征v不整合结构层形成机制 证据之一:证据之一:斜率法和运移系数法均表明地层尖灭带内原油主要以侧向运移的方式进行运移。不整合三层结构及其控油气特征不整合三层结构及其控油气特征v作为地层尖灭带油气运移通道地层尖灭带地层尖灭带证据之二:地层尖灭带油气均紧邻佳木河组顶部不整合上
7、、下分布。不整合三层结构及其控油气特征不整合三层结构及其控油气特征v作为地层尖灭带油气运移通道佳木河组顶部不整合面v控制地层尖灭带油气的空间分布不整合三层结构及其控油气特征不整合三层结构及其控油气特征烃类流体沿构造脊运移模式 在流体势的作用下,烃类流体总是沿构造脊进行运移。v控制地层尖灭带油气的运移方向不整合三层结构及其控油气特征不整合三层结构及其控油气特征2 2输导体系与运移方式输导体系与运移方式(1 1)输导体系:)输导体系:从烃源岩到圈闭的油气运移通道的空间组合从烃源岩到圈闭的油气运移通道的空间组合q单一型的输导体系:单一型的输导体系:q复合型的输导体系:复合型的输导体系:砂体断层输导体
8、系、不整合断层输导体系砂体断层输导体系、不整合断层输导体系(2 2)输导体系的构成:)输导体系的构成:由输导层、断层、不整合等通道单独构成由输导层、断层、不整合等通道单独构成(3 3)输导体系类型和与油气运移方式)输导体系类型和与油气运移方式 侧向输导体系与侧向运移侧向输导体系与侧向运移q由输导层或不整合单独构成,或由输导层和不整合共同构成由输导层或不整合单独构成,或由输导层和不整合共同构成q可以将盆地中心生成的油气输送到盆地边缘的圈闭中可以将盆地中心生成的油气输送到盆地边缘的圈闭中q输导的范围大输导的范围大输导层不整合输导体系输导层不整合输导体系输导层输导层不整合输导体系不整合输导体系垂向输
9、导体系与垂向运移垂向输导体系与垂向运移主要由断层构成,可以沟通不同时代的烃源岩和储集主要由断层构成,可以沟通不同时代的烃源岩和储集层,使深部烃源岩生成的油气运移到浅层成藏层,使深部烃源岩生成的油气运移到浅层成藏 q垂向运移的特点垂向运移的特点v输导效率较高输导效率较高v垂向运移一般具有周期性,垂向运移一般具有周期性,呈呈“幕式运移幕式运移”或或“幕式成幕式成藏藏”。1 12 21 1ENKJ+TJ+TKKKKJ+TJ+TJ+TEN3 3F1F1F5F5F4F4F4F4F2F2阶梯状输导体系与阶梯状运移阶梯状输导体系与阶梯状运移q阶梯状输导体系由断层与输导层或不整合面构成阶梯状输导体系由断层与输
10、导层或不整合面构成v断层输导层型输导体系断层输导层型输导体系v断层不整合型输导体系断层不整合型输导体系v断层输导层不整合型输导体系断层输导层不整合型输导体系 马鞍山断阶带和尖山断隆阶梯式断层马鞍山断阶带和尖山断隆阶梯式断层-不整合输导体系特征图不整合输导体系特征图砂体分布特征决砂体分布特征决定了莫里青断陷定了莫里青断陷油气以近距离运油气以近距离运聚为主,而断裂聚为主,而断裂和基岩不整合面和基岩不整合面也为较长距离运也为较长距离运移创造了条件。移创造了条件。莫里青断陷莫里青断陷伊6井油藏剖面图 输道层断层花岗岩E2s1E2s2基底油气运移方向E2s3大南凹陷大南斜坡五星构造带大南凹陷大南凹陷五星
11、构造带输导体系特征图五星构造带输导体系特征图原生气藏次生气藏油气运移方向E2sh1E2yE3qE3w岔路河断陷万一段次生气藏形成过程示意图断断 陷陷运移通道运移通道输导体系输导体系运移特征运移特征优势运移方向优势运移方向莫里青莫里青双阳组砂体、基双阳组砂体、基岩不整合、断裂岩不整合、断裂凹陷内砂岩直排式凹陷内砂岩直排式输输导体系;导体系;尖山断隆基尖山断隆基岩不整合断裂岩不整合断裂输导输导体系体系近距离运移;沿基岩不近距离运移;沿基岩不整合断裂侧向运移较整合断裂侧向运移较远,但规模较小。远,但规模较小。生烃凹陷内生成的油气直生烃凹陷内生成的油气直接近距离进入与烃源岩交接近距离进入与烃源岩交互的
12、砂体。凹陷内近距离互的砂体。凹陷内近距离为优势运移方向为优势运移方向鹿鹿 乡乡双阳组砂体、基双阳组砂体、基岩不整合、断裂岩不整合、断裂双二段连续性砂体双二段连续性砂体输输导体系导体系;基岩不整合;基岩不整合输导体系输导体系侧向运移为特征:沿双侧向运移为特征:沿双二段连续性砂体的侧向二段连续性砂体的侧向运移,沿基岩不整合的运移,沿基岩不整合的侧向运移。侧向运移。沿大南斜坡双二段连续性沿大南斜坡双二段连续性砂体向五星构造带运移为砂体向五星构造带运移为优势运移方向。优势运移方向。岔路河岔路河断裂,双阳组、断裂,双阳组、奢岭组、永吉组奢岭组、永吉组和万昌组砂体和万昌组砂体断裂砂体断裂砂体输导体系输导体
13、系沿断裂垂向运移、沿断沿断裂垂向运移、沿断裂和砂体向东南缘和万裂和砂体向东南缘和万昌构造运移昌构造运移梁家构造带和万昌构造运梁家构造带和万昌构造运移为优势运移方向移为优势运移方向伊通地堑各断陷油气运移特征伊通地堑各断陷油气运移特征伊伊46伊伊45井地质(油藏)剖面示意图井地质(油藏)剖面示意图二、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二、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1 1影响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主要地质因素影响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主要地质因素q油气运移主要受三种力的作用:油气运移主要受三种力的作用:v浮力:向上(上倾方向)运移浮力:向上(上倾方向)运移v水动力(压力):水动力(压力):从剩余压力高值区向剩余压力低值区运移从剩余
14、压力高值区向剩余压力低值区运移v毛细管力(阻力):毛细管力(阻力):沿阻力最小的方向运移沿阻力最小的方向运移优势输导体系优势输导体系q主要地质因素主要地质因素(1)(1)地层的产状与区域构造格局地层的产状与区域构造格局在浮力作用下,油气运移方向主要受地层产状和在浮力作用下,油气运移方向主要受地层产状和区域构造格局区域构造格局(坳陷和隆起的分布)的控制坳陷和隆起的分布)的控制9154826NgEdEs1Es3Ek2+3Ek173 坳陷坳陷 坳陷坳陷隆起隆起(1)(1)地层的产状与区域构造格局地层的产状与区域构造格局在浮力作用下,油气运移方向主要受地层产状和在浮力作用下,油气运移方向主要受地层产状
15、和区域构造格局区域构造格局(坳陷和隆起的分布)的控制坳陷和隆起的分布)的控制油气运移的大方向由盆地中心向盆地边缘运移,油气运移的大方向由盆地中心向盆地边缘运移,从从凹陷区向隆起区运移凹陷区向隆起区运移 位于坳陷附近的隆起带及斜坡带是油气运移的位于坳陷附近的隆起带及斜坡带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主要指向长期继承性发育的古隆起带对油气的聚集最为长期继承性发育的古隆起带对油气的聚集最为有利有利(1)(1)地层的产状与区域构造格局地层的产状与区域构造格局在浮力作用下,油气运移方向主要受地层产状和在浮力作用下,油气运移方向主要受地层产状和区域构造格局区域构造格局(坳陷和隆起的分布)的控制坳陷和隆起的分布)的
16、控制(2)(2)优势运移通道的分布优势运移通道的分布 q优势运移通道孔渗性好,优势运移通道孔渗性好,毛细管力小,油气运移阻毛细管力小,油气运移阻力小,是油气运移的优势力小,是油气运移的优势方向方向优势运移通道受砂体分布优势运移通道受砂体分布的控制:的控制:三角洲、水下扇、三角洲、水下扇、扇三角洲等砂体。扇三角洲等砂体。(2)(2)优势运移通道的分布优势运移通道的分布 优势运移通道受断裂分布的控制优势运移通道受断裂分布的控制(2)(2)优势运移通道的分布优势运移通道的分布 优势运移通道受断裂分布的控制优势运移通道受断裂分布的控制剩余压力等值线烃源岩层系膏泥岩盖层(1)断裂活动期-超压流体排放与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