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犯罪心理学(第2版)》课件4第四章 犯罪心理学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momomo
  • 文档编号:4500680
  • 上传时间:2022-12-15
  • 格式:PPT
  • 页数:48
  • 大小:2.14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犯罪心理学(第2版)》课件4第四章 犯罪心理学课件.ppt》由用户(momomo)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犯罪心理学第2版 犯罪心理学第2版课件4第四章 犯罪心理学课件 犯罪心理学 课件 第四
    资源描述:

    1、第四章 犯罪决策第四章犯罪决策第一节 决策与犯罪决策第二节 犯罪决策的理论模型第三节 犯罪决策的策略取向第四章犯罪决策 教学目标1.理解决策的基本概念,掌握犯罪决策的特点2.掌握犯罪情境与犯罪决策的关系及一般规律。3.了解法学、心理学对犯罪决策模式的相关理论与观点。4.掌握犯罪决策的各种策略取向。第四章犯罪决策 章节导引 2009年11月22日下午,史文文(男,15岁)趁张爱花家中无人,翻墙潜入其家中行窃,窃得1000多元现金及“黄鹤楼”“黄山”香烟各一包。当被前来取锯的张爱花发现并询问时,他无言以对。这是一起十分简单的入室盗窃案件,由于被事主发现,作案人史文文面临着怎么办的抉择。从法律标定和

    2、行为后果上,我们可以做如下预测:第四章犯罪决策 章节导引(1)行为结果并不严重,盗窃标的大约1100元左右,没有造成很大的社会危害。(2)由于行为人是未成年人,加上行为后果半不严重,可能不会受到刑事处罚。(3)史文文的选择包括主动承认错误,赔礼道歉,得到事主的原谅;如果这不是他第一次盗窃,属于惯偷,按照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应该由当地公安机关进行行政处罚。责成其家长进行教育监管,严重的送工读学校。(4)如果选择逃跑,在情节上属于相对严劣,在处罚的严厉程度上可能有稍许严重的变化。第四章犯罪决策 章节导引在本案中,史文文如果选择(3),我们常常称之为相对理性的决策。如果选择(4),属于非理性决策。那么

    3、史文文会如何选择,其后果又将怎样呢?第一节第一节 决策与犯罪决策决策与犯罪决策第一节决策与犯罪决策F决策F犯罪决策F犯罪情境在决策中的作用一、决策 决策是指人们对某些行动方案的知觉和具有正面或负面的后果和成功的可能性等考虑的基础上做出抉择的过程。对决策定义需注意的关键词:非单一选项 对各种可能的可知性 正负后果 成功的可能性二、犯罪决策 犯罪决策与我们日常的生活决策、事业或婚姻决策没有机制上的不同,所有对于决策的概念认识都适用于犯罪决策。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法律风险也就是行为之后受到刑罚惩罚的可能性属于稳定变量,理论上无论谁犯罪都应该受到惩罚。犯罪心理学研究犯罪决策的重点,就是为什么有的犯罪人

    4、将惩罚风险视为小概率的随机变量,或者对该风险抱有无所谓的态度。三、犯罪情境在决策中的作用(一)主动型犯罪主动型犯罪是已经存在犯罪意向,并积极创造和寻找犯罪机会以实现目的的类型特点:先有行为决策,然后积极创造条件,主动寻找机会以落实决策该类犯罪人犯罪风险系数最高,危险性最大,更具敢为性 (二)相对主动型犯罪相对主动型犯罪是已经存在犯罪意向,用非法手段实现目的属于决策的重要选项之一,并且等待犯罪机会以实现目的的类型特点:根据条件状况也就是犯罪情境而决策,犯罪情境对是否实施行为起到制约作用在个人预测上以低风险高收益为判断标准(三)主动被动型犯罪主动被动型犯罪是利用犯罪情境实施的犯罪行为特点:突发的情

    5、境在行为人意料之外,必须被动地面对,但是否行为、采取何种行为却是个体能够主动选择的个体判断为低风险高收益 案例分析2006年的许霆案件也是属于典型的主动被动型犯罪。2006年4月21日晚10点左右,许霆在广州天河区黄埔大道某银行的ATM取款机取款,结果发现取出1000元后,账户只扣款1元。于是连续取走5.4万元。回到住所后,许霆告诉同伴郭某,二人再次回到取款机前取款,许霆共进行171次操作,取走现金17.5万元。广州中院一审认定被告许霆以非法侵占为目的,伙同同案人采用秘密手段,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行为已构成盗窃罪,遂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许霆上诉,二审认

    6、定许霆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许霆案件中取款机的突发故障就是行为人意料之外的情境,为非法谋取现金提供了可能性,但是进行171次的操作,显然又是主动选择的,所以正是这种主动被动性,让广大群众普遍认为一审的无期徒刑过重,对其抱有一定的同情。(四)相对被动型犯罪相对被动型犯罪是原本没有犯罪意向,特殊的情境状况促使行为人产生犯罪行为选择,最终导致犯罪。特点:行为人之所以实施犯罪,很大程度上与情境刺激下陷入应激状态有关高风险低收益 学术前沿 激情(Catathymia)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沃坦姆(Wertham,1937)引入司法领域的,他用这一概念来解释无缘由的凶杀暴力事件。在这些事件中,犯罪人的思维

    7、随着由内部冲突所引起的情绪而改变。莱维奇和施莱辛格(Revitch,Schlesinger,1981)及施莱辛格(Schlesinger,2004)更新了激情的概念,并将其区分为急性形式和慢性形式。案例分析 2006年8月11日下午,海淀城管大队海淀分队副分队长李志强和同事在中关村科贸电子商城北侧路边执法时,准备依法扣押在那里违法卖烤肠的崔英杰的三轮车。崔英杰是一个在部队表现良好曾获“优秀士兵”称号的退武军人,从未有违法违纪记录。当执法人员将崔英杰的三轮车抬上执法车时,崔英杰情绪激动,手持切香肠的小刀将刀刺入李志强的颈部,崔英杰随后逃走。案例分析 2007年4月10日上午在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宣

    8、判,该院以被告崔英杰犯故意杀人罪一审判处其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现场录像画面显示,十几个执法人员围绕在崔英杰周围,崔英杰手里紧握小刀本能地舞动,口气却软弱:把车给我留下,其他你们拿走。城管的声音在说,你把刀放下,把刀放下。争执的最后场面是崔英杰单膝跪地,左手仍死抓住三轮车不放。“我哀求他们,什么东西都可以拿走,就是请把我的三轮车留下,因为那是我头天刚刚借钱买的。”崔英杰在庭审中形容当时心情。相关链接v 激情犯罪:行为人在强烈、短暂、爆发式的情绪激昂、理智失控状态下所实施的犯罪行为。v 应激犯罪:行为人在出乎预料的突发情境状态中,因高度紧张和压力制约导致行为失常所引起的犯罪。v

    9、瞬间犯罪人:在很短的时间内突发性地产生犯罪动机并完成犯罪行为的作案人。v 机会犯罪人:直接受情境中偶然出现的利于作案的条件刺激影响,并因此实施了犯罪行为的行为人。(五)被动型犯罪被动型犯罪是迫于情境压力而实施的犯罪行为。特点:在当时情境中,可供选择的决策选项较少,往往与自己的生命安危有关服从或屈从而选择犯罪 学术前沿 Revitch、Schlesinger(1981,1989)和 Schlesinger(2004)等基于对反社会行为本身的分析,开发了一种谋杀犯罪分类系统,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涵盖所有心理维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起到预测作用。一小部分谋杀犯是由于原发性精神病学的原因/神经病学的原因,

    10、其他谋杀犯罪人则从假设上可归于以下类别:环境(由社会因素引起)因素引发的犯罪、情境性谋杀、冲动性谋杀,激情谋杀、重复性强迫谋杀(compulsiverepetitive murders,它是由于内源性因素驱动的)。第二节第二节 犯罪决策的理论模型犯罪决策的理论模型第二节犯罪决策的理论模型法学角度的探讨期望效用理论的观点前景理论对犯罪决策的分析一、法学角度的探讨 主要关注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是否出于自己明确意识到并可以控制的自由意志,研究犯罪人的理性 古典主义犯罪学&实证犯罪学 刑事古典学派:功利主义&报应主义 法律经济学&行为法律经济学二、期望效用理论的观点 只有在gpf的情况下才会进行犯罪 g

    11、:从犯罪中获得的收益,pf:预期的惩罚 (p为惩罚的概率,f为惩罚的强度)所有的犯罪行为和可能的结果在任何一个犯罪决策中都会得到考虑 个体对同等额度的收益与损失在任何情境下感受都会一致三、前景理论对犯罪决策的分析认知心理学家Kahneman和Tversky共同提出理性有限,存在主观偏差犯罪决策的问题存在广泛而相关的两个方面:一是对需做出决策的问题进行表征 二是对各个选项进行价值评估(一)个体犯罪决策的编辑阶段框架效应的影响Tversky&Kahneman:编辑阶段的基本功能是形成决策问题的框架Slovic:整体生涯的策略似乎更有说服效果Johnson:信息呈现方式的差异可能会导致个体对惩罚概率

    12、的感知的不同(一)个体犯罪决策的编辑阶段锚定效应的影响决策的结果或目标值可能会向着初始值(锚)的方向接近而产生估计偏差Cervone&Peake:事先的“锚”可以影响个体对自己完成任务的估计,进而影响其在任务中的坚持性(一)个体犯罪决策的编辑阶段可得性启发式的影响概率是由事件能够被个体想起的容易程度来加以判断的Nisbett:某件单独案例的清晰生动的信息也有助于对被捕和被惩罚的可能性的主观感知的提升(二)个体犯罪决策的评价阶段值函数的特征对犯罪决策的影响犯罪行为的收益与损失是基于其在参照点上下的变化程度而得到评估的个体的风险态度是获益情境下的风险规避和损失情境下的风险寻求(二)个体犯罪决策的评

    13、价阶段权重函数对犯罪决策的影响破案率的小幅度增加,对潜在犯罪人产生的威慑力难以达到同等幅度的增加“确定效应”第三节第三节 犯罪决策的策略取向犯罪决策的策略取向第三节犯罪决策的策略取向自信式取向侥幸式取向放任式取向无判断取向一、自信式取向对个人能力、作案情境、风险控制持有乐观态度,趋向于选择预案中可获得收益最大化的选项对个人能力的自信丰富的犯罪经验、周密的计划制定、合理的人员分工、充分的工具准备、情境的选择与控制案例分析 1999年12月至2007年1月,北京千万富商夏克明指使并伙同其弟夏克治及杨辉、陶纯,残忍地将生意伙伴、夏克明的情人、情人的丈夫及杨辉妻子等8人杀害,手段极其残忍,起因却仅仅是

    14、因为一些个人纠纷。夏克明团伙多次杀死自己人际关系圈的熟人而未被及时侦破的原因,在于他们犯罪手法的隐蔽性。杀人之前,先在其他社区租赁民房,将被害人诱骗至出租房后,杀人分尸。然后开车出北京城区,沿途在河道、树林等偏僻地点抛弃尸块,通过不暴露尸源,掩盖犯罪事实。一、自信式取向对情境控制的自信 源于对时、空、对象的判断与选择,对被监视与目击的控制,对被害人防备与反应的预测,对随机变化的对应预案等一、自信式取向对风险控制的自信 核心在于保证犯罪得手,而对风险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如何干扰警方的侦查、怎样躲避目击者和摄像机监控等反侦察技术的使用上二、侥幸式取向又称随机取向,是一般财产性犯罪中最为多见的形式。犯罪

    15、人对个人能力、情境判断、风险控制抱有不确定态度,趋向于根据情境状态,选择预案中可获得收益相对最大化的选项。二、侥幸式取向需要的紧迫性和对决策行为的心理预期直接影响侥幸式取向以往犯罪经验,特别是成功经验对该类型犯罪的强化作用很大三、放任式取向是对个人能力、情境判断、风险控制不做权衡与判断,以实现目标为唯一取向,不考虑或忽略风险的犯罪。放任式取向的犯罪动机总是与犯罪人的价值观、情感需要、挫折状态有关,其最重要的特点是不将包括自己生命在内的已有收益计入犯罪成本。三、放任式取向典型犯罪形式:因宗教、政治、民族等问题导致的恐怖主义犯罪为宣泄个人情感,表达社会敌意,希望制造社会疼痛的犯罪因极度仇恨以消灭他

    16、人生命为个人使命的犯罪经典案例:2008年政法大学弑师案件四、无判断取向是对当前状况不具有知觉或知觉错误,对行为及后果未予考虑的形态与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违法性认知有关应用篇分类细化是理解犯罪决策模型的关键 从20世纪50年代起,许多心理学家和实务工作人员便开始提出多种对谋杀进行分类的方法。勃兰凯尔(Brancale,1955)提出一个仅有两个基本类别的分类系统,他将谋杀者简单地划分为可控型及精神病型。朗伯格(Bromberg,1961)也将谋杀犯大致分为两类:正常型及精神病态型。特内(Tonay,1969,1972)提出一个谋杀犯的“三叉分类”自我功能协调型、自我功能失调型(分离型)及精神病型

    17、。哈勒克(Halleck,1971)将谋杀划分为适应良好及适应不良两类。古特马赫(Guttmacher,1960)和威尔克(Wilk,1974)都运用精神病诊断作为分类的核心基础。应用篇 古特马赫(Guttmacher,1960)和威尔克(Wilk,1974)都运用精神病诊断作为分类的核心基础。西蒙(Simon,1971)基于诊断及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的关系将谋杀划分为三类;这一分类获得了实证研究的支持。萨法提(Salfati,2000)基于犯罪现场行为将谋杀者分为工具性(有其逻辑目的)或表达性(为了宣泄情感)两类,这一分类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莱维奇(Revitch)、施莱辛格(Schlesi

    18、nger,1981,1989)和施莱辛格(Schlesinger,004)等基于对反社会行为本身的分析,开发了一种谋杀犯罪分类系统 司法机关多从侦查学视角来理解谋杀并对其进行分类,这种视角主要关注犯罪现场特征而不是心理维度。道格拉斯(Douglas)等人(1992)划分出43种不同的谋杀类型,包括职业谋杀、个体原因谋杀、性谋杀及群体原因谋杀。复习思考题1.收集郑民生杀人案的资料,根据本章知识分析其犯罪决策的过程、特点、原因。2.破案率的高低对犯罪决策有影响吗。3.对不同类型犯罪进行细致分类,对研究犯罪决策的价值是什么。4.如何用实验方法分析放任式犯罪决策的收益与风险。推荐阅读书目 1.庄锦英:决策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2.简祯富:决策分析与管理全面决策质量提升的架构与方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3.美理查德波斯纳:法律理论的前沿,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4.印阿马蒂亚森:理性与自由,李风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5.美丹尼尔卡尼曼等:不确定状况下的判断,方文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犯罪心理学(第2版)》课件4第四章 犯罪心理学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500680.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