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docx

  • 上传人(卖家):一起向未来
  • 文档编号:4497398
  • 上传时间:2022-12-14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6.25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docx》由用户(一起向未来)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湖北省 武汉市 新洲区 部分 学校 2021 2022 学年 一下 学期 期中 联考 语文试题 统编 下载 _必修 下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20212022学年度下学期期中 新洲区部分学校高中一年级目标检测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022.4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提出的教育主张,其首倡者则是商鞅。韩非认为:“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大,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就是法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一个基本概括。 韩非提出“以法为教”是对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的发展。商鞅认为:“法令者,

    2、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韩非后来解释说:“以表示目,以鼓语耳,以法教心。”法是一种依据或准则,有了法,就使人行为有规矩可循。百姓知法、守法,社会就安定;官吏知法、执法,就不会残害百姓。因此,不论吏民,都要教其知法、畏法、守法,这样国家就没有不强盛的。 法家主张将法令文书公之于众,并使家喻户晓,由此实现着法治教育。在秦国“以法为教”颇为成功。当商鞅失势,仓皇出走时,竟然找不到一个躲身之处。因为商鞅曾规定:留人住宿而所留者无身份证,要罪及舍主人。所以,秦国的强大与普遍的法治教育有很大关系。 如果说“以法为教”主要表达了法家推行法治教育的内容,而“以吏为师”则主要表达了法治教育的实现手段。 尽管“以

    3、吏为师”是古已有之,但这仅是形式上近似。实质上,法家提出的“以吏为师”其着眼点不在“师”而在“吏”,或者说是在“法”而不在“教”,即为了实行法治,选择那些知法的宫吏来担任法令的解释者和宣传者,仅此而已。因此,法家所谓“师”并非教师意义上的“师”。 韩非发展了商鞅设置吏师的主张和实践,明确把这种制度表述为“以吏为师”,以保证“以法为教”。但韩非的“以吏为师”中还包含着一层意思:理想的国家与社会是不需要许多人来从事文化、知识和教育工作的,这样的人一多,就会破坏社会秩序。妥善的做法就是“以吏为师”。这样,韩非就更为强调了法的教育,而否定了知识教育及其实施者,走向了极端。 材料二: 儒家认为教育与政治

    4、生活、经济基础密不可分,高度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据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众多)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之,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这段话语明确表达了“庶”“富”“教”三者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基础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具有促进作用。“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意思是说用政治手段治理他们,用刑罚整顿他们,百姓只求免于犯罪,不会有廉耻之心;用道德来说服他们,用礼教来规训他们,百姓不但会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民心归顺。孔子认为任何政令和刑律

    5、都不如教育(化)有效果,强调了教育(化)活动对于社会生活的重大作用。 材料三: 道家以顺应自然为最高教育理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道的最根本最高级最本质的本性。在教育领域内,“道法自然”就是一切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唯教育规律是从。淮南子说,道法自然,绝非“漠然不动”,“听其自流”,而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吕氏春秋说:“凡举事无逆天数,必顺其时,乃顺其类”,即顺应本性。 老子认为尊重教育对象的自主意识,不靠外在的强制措施和方式,尊重其客观规律,要“希言自然”,顺其本性,顺其自然,“顺势”去“善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这种主张要求教育同人的自然本性相一致。能

    6、适时而言,适时而行,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要在教者的引导下去观察,去体悟,去分析,按着本性去充分发展,从而完成教育的目的。 1下列选项对文章材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材料一可知,作者认为,普遍开展的法治教育对秦国最后走向强大发挥了很大作用。 B.韩非子认为理想的国家与社会不需要从事知识、文化、教育的人,因为他们都是社会秩序的不稳定因素。 C.论语子路的记载说明,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已经清楚认识到经济和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D.淮南子“循理而举事”的思想强调“道法自然”,遵循规律,但也绝不是完全被动的遵从。 2下列选项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非子认为

    7、如果整个社会都知法、守法,则天下太平,国家强盛,所以从君主到百姓每个人都应该遵守法律。 B.法家重视官员的榜样作用,认为官吏的言传身教比法律的内容更重要。 C.孔子认为政令、刑罚不会让人产生廉耻之心,所以必须要用道德教化、礼教规劝来改变他们。 D.道家的教育观强调靠外在的强制措施和方式,而不重视靠教育对象自主去完成教育目的。 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 B.一民之轨,莫如法。 C.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 D.养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 4简要分析材料一论证结构。(4分) 5第一单元课文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

    8、提出“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庖丁解牛中庄子认为做事要“依乎天理”,所说的道理是如何证明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关于教育的相应观点的?(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呼吸秋千 【德】赫塔米勒 第一章收拾行装 当时我把所有的家当都带上了。说是我的,其实它们原先并不属于我。它们要么是改装过的,要么是别人的。猪皮行李箱是以前装留声机用的。薄大衣是父亲的。领口镶着丝绒滚边的洋气大衣是祖父的。灯笼裤是埃德温叔叔的。皮绑腿是邻居卡尔普先生的。绿羊毛手套是费妮姑姑的。只有酒红色的真丝围巾和小收纳包是我自己的,是前一年圣诞节收到的礼物

    9、。 1945年1月还在打仗。大冬天的,我要被送到俄国人那里去。天晓得是什么鬼地方。这消息让大家震惊。每个人都想送我点儿什么,指望它们兴许能派得上用场,虽然它们什么忙也帮不上,因为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帮得上忙。因为我上了俄国人的名单,这是铁板钉钉的事,所以大家都心思不一地送了我点儿东西。我收下了它们。十七岁的我心想,这次离家来的正是时候。不一定非得是上俄国人的名单,只要能离开家,只要将来情况不会变得太糟,于我而言甚至是件好事。我要离开这针尖大的小城,这里所有的石头都长着眼睛。我一点儿都不害怕,而是掩饰着自己迫不及待的心情。还有几分良心不安吧,因为那份让我的亲人绝望的名单,于我却是颇可以接受的处

    10、境。他们担心我在异地他乡会出事儿。我只想去一个没有人认识我的地方。 我只想离开家,哪怕是要进劳动营。我母亲不知道,她对我的了解有多么少,而且我走后,她想我肯定会多过我想她。这些让我深感歉疚。 我小时候有一次在楼下的院子里玩,母亲在阳台的窗口大吼道;“如果你不马上回来吃饭,还要我再叫一次的话,你就待在那儿别回来了。”我还是在下面多待了一会儿,等我上去时,她就说:“你现在可以收拾书包去闯世界了。你想干嘛就干嘛。” 母亲边说着边把我拽进房间,拿出个小背包来,把我的羊毛帽子和夹克塞了进去。 我问她:“我是你的孩子,你叫我去哪儿啊?” 很多人都认为,打点行装是件熟能生巧的事,就像学唱歌或者祈祷一样,可以

    11、无师自通。我们从未练习过,也没有箱子。父亲当年参加罗马尼亚军队上前线打仗时,就没什么行李好收拾。部队什么都会发,这是装备的一部分。除了离家外出或是抵御严寒,我们想不出为了什么别的理由收拾衣物。我们手头没有该带的东西,于是就即兴发挥。用不上的成了必备的,必备的就是唯一正确的,而这只是因为手头恰巧有这些东西。 母亲把留声机从客厅拿出来,放到厨房桌上。我用螺丝刀将留声机箱子改装成了行李箱。 我在系鞋带时,忽然想起多年前某个夏季,我们在文奇山度假时的情景。那时母亲穿着一件自己缝制的水兵服。我们正在草地上散步,她突然倒在深草中装死。我当时八岁,吓得要命,觉得天塌到草里去了!我紧闭双眼,不敢看天会如何将我

    12、吞噬。这时母亲跳了起来,猛摇着我问道:“喜不喜欢我?我还活着呢。” 鞋带系好了。我坐到桌边,等待午夜来临。午夜到了,巡逻队却迟迟未到。等了三个小时,都快让人受不了了,他们才来。母亲帮我穿那件带黑丝绒滚边的大衣。我穿上了,她哭起来。我戴上绿手套。在木地板的门厅内,就在挂煤气表的地方,祖母说:“我知道你会回来的。” 我并没有刻意去记这句话,只是不经意地把它带到了劳动营。我并不知道,它会一直伴随着我。但是,这样一句话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我所有带去的书加在一块,也没有它对我的作用大。因为我真的回来了,所以我有权说:“这么句话能让人活下来”。 (有删改) 第二章收拾行装 巡逻队来带我走时,是1945年1月

    13、15日凌晨三点钟。寒气渐重,气温零下15度。我们上了带遮蓬的卡车,穿过空旷的街市,直奔展览厅。它原是萨克森人举行各种盛大庆典活动的地方,如今成了集中报到处。厅内已经挤了三百来号人。地上铺着床垫和草褥。整夜都不断有车开抵,卸下集中来的人,包括附近一些村子的村民。清晨时分已经有五百来号人了。人们轻声地聊了很多,聊的时候双目圆睁;人们也轻声地哭了很多,哭的时候。 双目紧闭。空气中混杂着旧羊毛、被汗浸透了的恐惧、肥腻的煎肉、香草饼干和白酒的味道。有个女人把头巾摘了下来。她肯定是乡下人,把辫子在后脑勺绕了两圈,并用一把半圆形的羊角梳将它盘在头中央。我坐在站着的人群和行李堆间,像个观众。 我不记得是怎么到

    14、的火车站。牲口车厢非常之高。我也想不起上车的过程,因为我们在牲口车厢度过了那么多个日日夜夜,好像我们本来就一直待在里面似的。我记不得我们坐了有多久。我的想法是,只要还在车上,我们就不会有事的。只要还在车上,就一切平安。 火车开了十二天,也许是十四天,不知多久没有停。然后又停下来,不知多久没有开。 在牲口车厢里,男人们学会了有事没事喝上几口,女人们则学会了有事没事唱上几句:“林中月桂吐艳,战壕白雪皑皑。一封短短信笺,字字伤我心怀。” (有删改) 【注】呼吸秋千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塔米勒的长篇小说。故事开始于“二战”结束时,当时的苏联把战争中与纳粹政权合作过的部分德国人流放到乌克兰的劳动营。小说

    15、主人公17岁德国男孩里奥,便是其中之一。在劳动营的监禁中,他受尽非人的待遇。文本仅摘选小说的第一章和第二章。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章与第二章,有时间前后的关联,但内容却有所不同,第一章展现了“我”与家人分别时的情景,第二章则描绘了一幅被流放者的众生群像。 B.小说开篇点题,直接进入叙述,强调“我”带上了全部家当,但只有围巾和收纳包是自己的,文字间充满心酸悲凉。 C.小说回忆母亲倒进深草而“我”被吓到的一段,展现了幼时的“我”对母亲的依恋,让人印象深刻。 D.小说中的“我”虽然有着青春期的叛逆,但是却沉稳坚定,不希望别人知道“我”迫不及待想离开家的真实心理

    16、。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从人物内心出发,刻画“我”离家时的细腻的心理,表现了鲜明的人物性格。 B.小说文笔洗练,行文散文化。用一种充满诗性的语言,展现了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 C.小说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了“我”所住的小城之小,用比拟的修辞手法暗示了“我”.迫切想离开家,而不怕上俄国人的名单的原因。 D.小说插叙“我”小时候和母亲发生冲突时的旧事,当时“我”的情感与现在要分离时“我”对母亲的情感是一样的。 8祖母说:“我知道你会回来的。”小说主人公里奥为什么觉得“这样一句话有自己独立的生命”?(4分) 9第一章和第二章在表达的情感

    17、上有哪些关联和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

    18、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民约法三章

    19、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合齐、赵共击楚。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六月,魏王豹谒归视亲疾,至国,即绝河关反汉,与楚约和。汉王使郦生说豹,不下。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丛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王

    20、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 B.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 C.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 D.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婴缻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 11下列对文中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把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叫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

    21、淮阴,就是淮河的南岸区域。 B.布衣,即为布制衣服,为古代庶人之服,这里借指平民。“布衣之交”“布衣出身”这些词语中的“布衣”均为此意。 C.寡人,古代君王的自称。表示君王自称的词语还有“朕”“孤”“不谷”。秦王赢政称帝前,普通人皆可自称“朕”,赢政称帝后,“朕”成为皇帝一人的专称。 D.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八书、十表。列传是记述贵族王侯的历史事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信出身贫寒,却不甘居人后。先后投奔项梁、项羽都因不受重用而离开;又投奔刘邦,也因不受重用再次离开。 B.韩信才华出众,深受萧何赏识。

    22、萧何在韩信逃离时,毫不犹豫追回了他,又极力请求刘邦礼待重用韩信。 C.韩信见识独到,颇能看清形势。他冷静分析了刘邦和项羽的优劣形势,指出刘邦夺取天下的关键是任用贤才。 D.韩信足智多谋,善于带兵打仗。刘邦与齐王、赵王合击楚军却大败,韩信收集溃散的人马与汉王会合摧垮楚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4分) 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4分) 14韩信见解独到、足智多谋,请结合文本谈谈他认为汉王怎样才能一举平定三秦?(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23、下面小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注】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上。辞汉月:指离开京城。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星芒尽:指战争结束。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霍嫖姚:即霍去病,汉武帝时名将,曾做过嫖姚校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B.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的场景,在“弯弓”与“插羽”之间就迅速地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

    24、后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这一景象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D.尾联是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嫖姚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独有”二字略有讽刺当政者之意。 16.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塑造将士们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鼓励四位弟子各言其志,唯独子路受到孔子的“哂笑”,原因是“,”。 (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晚秋时节江流及峰峦的壮美。 (3)古诗词中常用“孤舟”或“扁舟”意象营造意境

    25、,这小舟承载着诗人的情感,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共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二十四节气倒计时”“黄河之水天上来”等中华文化展示惊艳全场;“瑞雪祥云”“鸿运山水”等服饰穿戴;“雪如意”“冰玉环”等冬奥场馆造型。不仅北京冬奥会是一场文化盛宴,也是一场体育盛会,彰显着中国风采,传承出中国自信。 透过北京冬奥会这扇窗,世人能看到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深厚,也能一览当代中国的发展面貌。在科技、智慧、绿色、节俭理念引领下,北京冬奥会从硬件建设到软件提升,从竞技比拼到大众普及,从赛事筹办到地方发展,顺应了新时代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26、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从愿景变成现实。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独树一帜精美绝伦积累沧海桑田 B.别具一格精美绝伦积淀沧海桑田 C.别具一格美轮美奂积淀日新月异 D.独树一帜美轮美奂积累日新月异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仅北京冬奥会是一场文化盛宴,也是一场体育盛会,彰显着中国风采,传递出中国自信。 B.不仅北京冬奥会是一场体育盛会,也是一场文化盛宴,彰显着中国风采,传承出中国自信。 C.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也是一场体育盛会,彰显着中国风采,传承出中国自信。 D.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也是一场文化

    27、盛宴,彰显着中国风采,传递出中国自信。 20“科技、智慧、绿色、节俭”是2022北京冬奥会的理念。请任选两个理念,为本届北京冬奥会各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紧扣关键词;使用对偶或对称句;语言表达简明、得体;每条不超过20个字。(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国庆期间,某名在今年夏天迅速走红的网红歌手,因为恶搞国歌而遭网友举报封禁直播间,账号下架,影音作品冻结。无独有偶,不久前,网友举报某网红主播在早期直播中,公然把南京大屠杀、东三省沦陷等民族惨痛记忆作为调侃的笑料。其结果是,这名主播被彻底封杀。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眼见这一届网红,也凉得“风驰电掣”。有些人从“草

    28、根”一夜之间身家飙至千百万,却因为一些不当言行,顷刻之间跌回尘埃,好似提早做完了一场人生大梦。 出事以后,有人辩解自己是“一时口快”“一不小心”,但所谓“无心之失”,()。一个人的德行修养,不光体现在平凡时、逆境中如何自处,更体现在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际能不能保持一分自知之明。 这是一个鼓励个性发展的时代。各种网络直播平台、短视频平台,。但网络不是规则、法律和道德约束不到的“盲区”“飞地”。底线守不住,纵然有再惊艳的作品,背后有再众多的粉丝、再强大的平台,。毕竟,“三观”不跑偏、道德不失范,才有行稳致远不“翻船”的“压凳石”。 2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毕竟是

    29、给自己的推脱辩解之词 B.其实是某些人的有意为之的做派而已 C.毕竟不过是对自己缺少正确认识而已 D.其实都是德行缺位的必然之果 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习近平 在全人类之中,凡是坚强、正直、勇敢、仁慈的人,都是英雄!-贝多芬 “如果英雄意味着个人主义,那么我认为不需要。如果英雄意味着觉醒,意味着伟大,那么我认为迫切需要。”-网友在“知乎”上如是说。 读了以上文字,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

    30、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套作,不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4届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1.(3分)B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不需要从事知识、文化、教育的人”错。原文是“理想的国家与社会是不需要许多人来从事文化、知识和教育工作的”,并不是不需要这样的人,是不需要“许多人”。 2.(3分)C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从君主到百姓每个人都应该遵守法律”错。“因此,不论吏民,都要教其知法、畏法、守法”,可知君主不在守法之列。 B.“法家重视官员的榜样作用,认为官吏的言传身教比法律的内容更重要”错。原文说“实质上,法家提出的以吏为师其着

    31、眼点不在师而在吏,或者说是在法而不在教,即为了实行法治,选择那些知法的官吏来担任法令的解释者和宣传者,仅此而已”,可见法家认为法律内容比法律宣传更重要,并不需要官吏的榜样作用。 D.道家的教育观不强调靠外在的强制措施和方式,而较为重视自主完成。故选C 3. (3分)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是法家倡导“以法为教”,主张将法令文书公之于众,并使家喻户晓,由此实现着法治教育;“以吏为师”,选择那些知法的官吏来担任法令的解释者和宣传者。 A.意思是,法,是天下的规程,万事的准则。主张法治,符合材料一的观点。 B.意思是,统治老百姓最好的办法没有比推广德行、施行德政

    32、、宣扬道德更好的办法了。强调法治的重要性,符合材料一的观点。 C.意思是,执行法令的官吏,担任现职的官吏,有不实行君主法令的,也犯了死罪,决不赦免。而且刑罚株及到了他们的父、母、妻子的身上。强调的是“以吏为师”,符合材料一的观点。 D.意思是,(成为贤人)要培养天地间坚毅不屈 浩然正气,效法古今完美道德的圣贤。此处“法”为效仿之义,不是法治的意思,不符合材料一的观点。故选D。 4. (4分)材料一论证结构为“总分”,(1分)开头即说明全文观点:法家 教育主张,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1分)接下来分别论述了“以法为教”的具体内容和作用,以及“以吏为师”的内容和缺陷 。(2分) 本题考查学

    33、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开头即亮出观点,“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提出的教育主张”,表明法家的教育主张,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二、三段讲“以法为教”,首先阐明其来源于商鞅,再说明韩非对他的发展,阐明其内涵是“以表示目,以鼓语耳,以法教心”,还有其作用“法家主张将法令文书公之于众,并使家喻户晓,由此实现着法治教育。在秦国以法为教颇为成功”;四段是过渡段,由“以法为教”过渡到“以吏为师”; 五、六段讲“以吏为师”,阐述了它的内容“即为了实行法治,选择那些知法的官吏来担任法令的解释者和宣传者”,也说明了它的弊端,“韩非就更为强调了法的教育,而否定了知识教育及其实施者,走向了极端”。可见材料一采用的是“总分”的论证结构。 5. (6分)孟子认为开展学校教育,反复向民众讲述孝悌 道理,就会使老者过上好的生活,促进社会生活和谐,可以证明材料二中“教育的发展对社会生活具有重大作用”的观点;庄子认为做事要依照客观规律即所说的“天理”,可以证明材料三中“一切按教育规律办事”、“尊重其客观规律”的观点。(每点3分)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497398.html
    一起向未来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