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广东省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docx

  • 上传人(卖家):一起向未来
  • 文档编号:4497345
  • 上传时间:2022-12-14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6.26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广东省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docx》由用户(一起向未来)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广东省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广东省 2023 届高三 上学 开学 联考 语文 统编 版高三总 复习 下载 _考试试卷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广东省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2023届新高三开学联考 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

    2、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现今,在互联网引领的时代下,各种思想意识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单一或相对简单的中华民族精神表现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社会环境下时代的发展。口述历史就是通过收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式。进一步说,它是由准备完善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影像等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的一种研究历史的方式。 就其基本的科学属性而言,口述历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就其科学性质来

    3、讲,口述历史首先是一种科学方法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口述历史是以普通人为主体的,不同以往的历史学论著更多的是关于权力精英的声音。口述历史不仅以真实的历史方式再现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而且为历史研究本身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使得有关历史的“声音”日趋多元和逼真。口述历史的载体也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日益多样化。20世纪40年代随着电子音像技术的进步,在搁置了几千年之后,口述历史复兴于20世纪中期。此外,口述历史功能作用是多元性的。实际上,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对民间、社会资料的发掘。这也是各种研究最基本的需要,这说明了口述历史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积淀的产物

    4、,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的斗争,这反映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如何运用新的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主题。 口述历史最为显著的作用就是“保存了即将逝去的过去的声音”。历史上有许多事件,由于各方面的局限性,我们不能留下书面记录,人们需要了解历史真相,必须对当事人或知情人进行口头调查,并收集口头凭证。比如在党的早期的许多重要的会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以及党在白区的斗争活动等,由于当时斗争的严峻形势,或出于安全原因,没

    5、有留下书面材料。今天,那段历史对我们的历史研究和民族精神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事人或知情者对那段历史的口述回忆就显得十分重要。在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客观要求下,就必须大力加强对口述历史的研究。 (摘编自赵彬彬、张慧峰以口述历史形式彰显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二: 许多人对“口述历史是否值得相信”这一问题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这源于诸多影响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因素不能被完全忽视或消除,因此研究者们应该尽力去完善和细化口述历史的研究过程。 对于那些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尽管他们亲身参与到了事件的进程中,但也犹如盲人摸象一般,容易将他们看到或经历过的视为历史事实的全部,事实上谁都没有把握说自己可以掌握历

    6、史完整的真相。很多口述访谈的被访者以普通平民居多,他们的文化知识有限。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会影响他对一个事件的理解深度。因此,平民的身份导致了认知能力的受限,且单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来看,他所能接触到的信息也是单一而有限的。尤其是在交通闭塞、通信初步发展的时期,普通民众能够接收到信息的渠道只有报纸、广播或电报,更遑论那些只能够通过信件才可以勉强进行信息交换的古老年代。历史是多元且复杂的,而当人们无法获取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作为参考,只能基于自身的眼界去判断某个事物的时候,他的位置就决定了他的立场和角度,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且降低历史真相的可信度。 人的记忆力是有

    7、限的。基于这一点,口述者愿意并且可以陈述的回忆也是有限且具有选择性的。经历过相同历史事件的人,如果在这个事件中他们所记忆的片段是相同或相似的,那么这段口述历史的可信度自然而然就提升了。但是,如果他们在脑海中所提取的记忆有限,忽略了某些细节之处,甚至是他们有意而为之,从而导致不同的口述者陈述相同事件时发生偏差,那么这也会极大地影响到口述历史的可信度。 访谈者在获得口述历史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访谈者的业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一段口述历史的成功与否。所以,对于访谈者来说,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是非常必要的,以免在访谈过程中因为自身背景知识的缺乏而误读了口述者所表达的内容。 (摘编自黄心怡

    8、借用新闻访谈技巧提升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实践探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A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口述历史属于历史学的范畴,但它是通过收集和使用普通人口述的史料来研究历史,与那些历史学论著有很大不同。 B口述历史这种形式能够开辟历史研究的新领域有多种原因,其中电子音像等科学技术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 C在革命战争年代,有些历史事件的文字资料因为形势特殊而不能留下来,要了解真相就应该对相关人员做口头调查。 D过去交通闭塞,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这就决定了被访者的认知是有限的,不能还原历史事实的全部真相。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口

    9、述历史的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B口述历史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历史形式,仍然存在很多环节需要努力加以完善。 C口述历史能不能做到真实可信,访谈者的业务能力高低也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D在访谈节目中,能否谨慎地选择访谈对象,有时也会影响口述历史的可信度。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相关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雷蒙阿隆历史哲学:“历史总是为生活服务的,它提供范例,评价过去。” B科林伍德自传:“历史著作有开始也有结束,但它们描写的事件却并不如此。” C胡也频认为:“历史永远是陈旧的,新的生活不能把历史作为根据。” D布罗代尔说:“历史应该是一首能够用多种声部唱出的、听得见的歌曲。

    10、” 4在新的形势下,口述历史这种形式有何重要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4分) 5假设你是一位亲历某历史事件的普通人,一个月后要参加某电视台的访谈节目,为确保口述历史的真实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应该如何去做。(4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怀石投江 曹尧德 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短暂,时光的流逝如闪电,似流星,若瞬目,不觉东方已经泛白,雄鸡已经啼鸣。 白马咴咴嘶鸣,并不断地用前蹄刨那栏厩,发出一阵阵单调而枯燥的“嘣嘣”声。这声音提醒了屈原,该给白马添些草料了。然而当屈原来到马厩一看,槽里的草料满满的,昨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点未少。这情景使屈

    11、原大吃一惊,他认为白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夜不饮不食。屈原并未掌灯,借着从木窗棂透进来的微弱晨曦,依稀可见那白马扇着两耳,喷着响鼻,双目半睁半闭,焦躁不安地拽着缰绳走来走去。屈原又在草中多撒了些麸皮,加少许水,用料权搅拌均匀,亲切地拍着白马的黄脑袋说:“吃吧,我的老伙计,吃饱了好有力气赶路”白马摇摇头,嗅也不嗅、闻也不闻,伸出长舌舔着主人的手背,两眼挂着混浊的泪水 回到房中,屈原满脸泪痕地坐在窗前,整理着他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响动将小媭从梦中惊醒,她迷迷糊糊地问道:“爹,天亮了吗?” 屈原信口答道:“早着呢,尚可睡一大觉。” 小媭低声催促道:“爹,您好几夜不曾合眼了,还是上床睡一会儿吧

    12、。” “这就睡,这就睡。”屈原这样应着,重返马厩,深情地望一眼那耳断头低的白马,然后到角落的乱草堆里取出那对硕大的石锁,这是他请石匠毛老爹专门加工的,一个足有三十余斤重,已经在这里掩藏了多日。他将石锁装进了被套里,一头一个,不偏不倚,放在马的鞍背上。一切准备停当,屈原返回堂屋,走到小媭床前。其时小媭睡得正香,她身体微胖,肌肉松弛,脸皮浮肿,嘴角挂着浅浅的微笑,大约正在做着什么美梦。见了女儿的这一美滋滋的睡态,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 此时,天光已经大亮,太阳快要出山了。屈原先吹熄了屋内的灯盏,然后走到外间舀一盆清水再次洗脸,为的是洗净满面泪痕,不让女儿生疑。盥洗之后,他又在正

    13、间静静地站了一会,想想还有些什么未尽之事或处理得不甚周到之处,然后返回西间,踱至女儿床前轻声唤道:“儿呀,快快起来,今天是端午节,华夏大地处处皆祭图腾,爹应友人之邀,欲到遥远的地方去主祭。你给我缝的那件长袍置于何处?快些拿来我穿。” 小媭闻听爹爹喊她,一个骨碌爬了起来,翻身下床。她知道爹爹要穿着自己亲手缝的袍子过节,还要出远门去做客,主祭,甭提心里有多高兴啦,急忙打开木箱,将折叠得规规整整的长袍,双手捧着交给父亲。 屈原接过长袍,抖开,穿好,又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然后将那柄陆离长剑挂在腰间,似欲出征的将军。 屈原打马跑了一段路程,然后缓缰而前,沿着罗江堤向西南方向走去。一路之上,百姓

    14、们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枯槁的形体,没有一个不感到痛心的,大家不断地和他打着招呼,询长问短,但今日屈原的话却特别少,很令众人吃惊纳闷儿。 一位渔翁手拿渔网,站在江边问道:“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屈原点了点头。 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剜野菜,见了屈原,硬是要拉他进屋去歇一歇,屈原摇了摇手。 正在这时,曾经将屈原安置到桃花园去避暑养病的那位老渔父从湘江打鱼归来,见了屈原连忙迎上前去,心急火燎地说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 屈原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

    15、出了很远,很远 屈原骑着马走了一阵,翻身下马,攀上悬崖的顶峰,面对巨谷深渊而立,上顶天,下柱地,岿然崛耸,似巨峰,若山崖,类石雕。 屈原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筒山头乌云滚滚,脚下则是山摇地动,泥沙软绵;举首环顾,天是昏濛濛的,地是黑沉沉的 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 拜过之后,屈原用尽平生之力将被套从马背上掀了下来,从中取出石锁和麻绳,用麻绳系紧了石锁,一头又系紧了自己的一只腿,然

    16、后抱起那对硕大而沉重的石锁,纵身跃入罗渊。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一跃啊!就在这纵身一跃的刹那间,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转瞬即逝,炸雷落地,只震得山崩地裂,峰峦坍塌。正当这风暴雨狂之际,一颗明星划破铅灰色的苍穹,流向西北她陨落了! (有删改) 【注】节选自屈原传第36章,题目为临时所加。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马不饮不食、焦躁不安甚至两眼含泪的表现,既折射出它与屈原的深厚感情,也暗示着屈原的一场悲剧即将到来。 B面对熟睡的女儿,“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示了他刚强背后也有一片柔情。 C文中用“接”“抖”“戴”“挂”

    17、等一系列动词描述了屈原出行前的装扮过程,仪式感很强,表现其对过往政治生涯的眷恋。 D在屈原投江的刹那,“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山崩地裂”,作者极尽浪漫的笔法,昭示了屈原投江的象征意义。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那对石锁在乱草堆里已掩藏多日,说明屈原早就萌生了以死明志的想法。 B屈原对女儿编织了自己受友人之邀去远方做主祭的谎言,实属无奈之举。 C屈原攀上悬崖面对深渊而立,一个刚正不阿、顶天立地的形象跃然纸上。 D屈原最后的一跳,既是对当权者的警示,也是对其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 8文中两次写到屈原“面向西北”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屈原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

    18、分析。(6分) 9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在屈原投江之前,围绕屈原“何故而至此”的问题,重点描写了渔父和屈原的对话,突出了屈原刚正不阿、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但是,在本文中“渔翁”“老渔父”和屈原的表现却与之有很大不同,这样处理有何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

    19、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

    20、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与?”曰:“闻之。”“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B燕秦

    21、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C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D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庶子,战国时指年轻的家臣,这一职位与甘罗的年龄非常相称。 B孺子,多指儿童。文中甘罗只有十二岁,年龄尚小,所以张唐以此称之。 C具币,文中指准备盘缠,其中“具”与现在“开具证明”的“具”意思相同。 D郊迎,指古代出城迎接宾客的一种隆重仪式,以此表明对来访者的尊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

    22、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信侯为了伐赵,派刚成君去燕国做大臣,最终使燕太子丹入秦做了人质,以此稳定了秦燕的关系,为将来联合燕国一起伐赵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B张唐婉拒了文信侯令他去做燕相的请求,这让文信侯颇感不快,此时甘罗冒死表示愿意劝说张唐,文信侯虽有怀疑,但最终还是同意了他的建议。 C甘罗虽然年幼,但他面对张唐从容自信,拿武安君和张唐作比较,抛出一连串的问题,以武安君被文应侯绞死的结局为警示,最后成功说服张唐。 D甘罗在张唐答应入燕为相之后,又前往赵国进行游说。甘罗告诉赵王,秦燕相亲对赵国不利,并向赵王提出了割地给秦国的建议,赵王当即答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3、。(8分) (1)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4分) (2)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4分) 14甘罗能成功游说张唐和赵王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南乡子 陈亮 风雨满苹洲。绣阁银屏一夜秋。当日袜尘何处去,溪楼。怎对烟波不泪流。 天际目归舟。浪卷涛翻一叶浮。也似我侬魂不定,悠悠。宋玉方悲庾信愁。 【注】陈亮,南宋爱国词人,政治上力主抗金。宋玉,楚国诗人,曾事楚顷襄王,为楚国士大夫。庾信,南北朝时期文学家,祖籍南方,后半生居于北方,饱尝分裂时代特有的人生辛酸。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

    24、确的一项是(3分) A词开篇两句,既点明时令,也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氛围,奠定全词基调。 B词人对比往昔欢聚的情景和如今独对烟波的处境,不由得潸然泪下。 C下片紧承上片的烟波,写到浪卷涛翻,舟中的人心魂不定,情寓其中。 D词人将秋景之悲凉与心境之苦楚融为一体,自然贴切,读来令人动容。 16从全词看,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写祖母的一段文字,简洁而又细腻,其中“_”和“_”这两个举动,饱含了祖母对孙子的呵护、牵挂和勉励之情。 (2)短歌行中,曹操巧引诗经中的“_

    25、,_”两句,借写姑娘思慕爱人,委婉地表达了渴盼贤才的心情。 (3)在古诗中,很多诗人常常借用头发斑白来表达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等复杂的感情,如“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他并不是一位农民伯伯,而是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共和国少将张连印。退休后,他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左云县张家场村。 望着一片光秃秃的荒山,张连印下定决心:“作为一个退休的老兵,我想把植树造林作为自己退休后的最后一个战场。”但改变生态环境,不像房前屋后栽几棵树那么容易,它需要科学指导,整体规划。张连印带兵是内行,干这活儿却是外行。但是他_,放下曾

    26、经的特殊身份,拜专家为师,学习植树防沙的知识。此外,他还通过去部队老战友那里走访、到林业部门咨询相关政策、与金融部门进行接洽等多种形式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到处奔波。 在荒山上,张连印_,总是抢在劳动第一线,带头与村民们吃住在一起。由于经验不足,第一年栽下的树苗成活率还不到50。在成片枯死的树苗前,张连印一坐就是半天,心情很差。在失败的打击下,他没有灰心,而是_,及时总结,又悉心请教当地农技专家,逐步摸索出适合家乡气候的植树方法。 (1)四年多的风餐露宿,四年多的含辛茹苦,四年多的甜酸苦辣,张连印终于收获了硕果。荒山绿化面积达到3000余亩。(2)黄鹂鸟来了,杜鹃来了,黄羊也来了。 18请在文中

    27、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句话大家常挂在嘴边。“百步”只是一种比较虚的说法。饭后适当散散步,对于大多数健康的人来说,有助放松心情,还能促进胃肠蠕动,所以一直被视为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不过,_。正确的做法是,饭后不要马上散步,最好饭后休息二三十分钟,再开始散步较为适宜。如果饭后马上散步,血液需运送到全

    28、身其他部位,胃肠的血液供应就相应减少,_,对于一些体质较差甚至是多病的人来说,最容易诱发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 在北方的冬季,_,有些人在餐厅进餐时吃得红光满面,大汗淋漓,如果饭后匆忙离开,在外面瑟瑟的寒风刺激下行走,汗腺及皮下组织中的毛细血管骤然收缩,容易引起风寒头痛,甚至可能加大心脏的供血负担。这种情况下,我们更不建议“饭后百步走”。 2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见小明出了大门,小强忙催促道:“我们快走吧,要迟到了!” B刘老师对小明说:“要记住,我们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C既然我们话不投机,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还是各回各家吧! D对

    29、我们的警告,请不要置若罔闻,要积极配合,而不是逃避。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这句诗出自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笔下的关于天赐的诗。在被任命为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的时候,博尔赫斯的眼睛已近乎失明,但这并不妨碍他通过书籍来思考世界。博尔赫斯之所以将图书馆设想为天堂的模样,有他眼睛失明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他对书籍的作用有深刻理解。如果说我们每个人的现实亲身经历是认识世界的第一视角的话,那么,我们没有亲身经

    30、历的,但通过读书读出来的内容便是第二视角,这个视角可以给我们带来两方面的体验:其一,这个视角可以让我们的视野变得更广大,可以让我们看到更透彻的东西;其二,这个视角会给我们带来某些启示和联想,让我们把看似没有联系的事物联系起来,更接近事物的本质。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三联考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 2022年8月2日 1.D【解析】依据文意,因果关系不成立。“交通闭塞,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只是原因之一,而且结论表述也过于绝对。 2B【解析】“新的研

    31、究历史形式”表述不合文意。原文有“在搁置了几千年之后,口述历史复兴于20世纪中期”的表述。 3D【解析】D项最能体现历史多元性的特点,口述历史同样需要多角度去看待,才能提高历史真相的可信度。其他选项所讲历史的特点,均与口述历史的可信度问题关系不大。 4.填补了历史空白,丰富了治史的方法。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形式。(每点2分)【解析】依据材料一的内容,从研究历史的方法和对中华民族精神传播的角度去整合相关信息即可。 5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不断扩大知识储备,尽量多了解与历史事件真相相关的信息。口述历史过程:努力克服有选择性地回忆,更不会故意忽略关键的细节,力争做到客观全面。(每点2分) 【解

    32、析】题目考查的实质是结合材料二的内容,提取出影响口述历史可信度因素的有效信息,然后从正面阐释即可。 6.C【解析】“表现其对过往政治生涯的眷恋”错误。屈原整理装束是要以有尊严的形式赴死,意在昭告世人、警示统治者。 7D【解析】“对其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错误。屈原只是在无力挽救国运的情况下,无奈做出投江的选择,并非是对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 8第一次面向西北,想象秦兵入侵下的楚国,战火不断,生灵涂炭,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为无力挽救国家的命运而感到痛心不已。第二次面向西北,他行三拜九叩大礼,对国都与故土,既有对国都与故土的依依不舍,更有以死报国的决绝之情。(每点3分)【解析】结合文本的相关内容,透过

    33、屈原的想象之景和他的动作行为,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屈原的身份地位以及他的理想抱负去思考。 9从“渔翁”“老渔父”的角度看,他们的问询关心的是屈原的健康状况和百姓的前途命运,这样就能更好地将屈原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百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侧面凸显屈原的爱国情怀。从屈原的角度看,面对“渔翁”“老渔父”的问询,他无力倾诉,只是将满腔的悲愤表现在动作神情上,面对国破家亡的现状,他已将个人的荣辱生死置之度外,其忧国忧民的形象也因此而愈显高大。(每点3分)【解析】首先要比较出二者在表现形式上的不同点,然后针对两种表现,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出其作用和效果的侧重点。 10A【解析】特别注意“故”的含义,“燕太子”不能断开。 11C【解析】“开具证明”中的“具”有陈述、写出之意,与“具币”中的“具”含义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广东省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497345.html
    一起向未来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