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 统编版高二.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福建省泉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 统编版高二.docx》由用户(一起向未来)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省泉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 统编版高二 福建省 泉州市 2021 2022 学年 高二上 学期 期末 教学质量 检测 语文试题 统编 版高二 下载 _考试试卷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福建省泉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 统编版高二保密启用前 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泉州市高中教学质量监测 高二语文 2022.01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信息类文本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知行关系是伦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传统思想,尤其儒
2、家传统,特重知行关系的讨论,知行之中,则一向更重行。孔子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荀子曰:“知之不若行之。”许伸云总括说:“由孔子以下,所讨论知识者均着重力行,即身体力行。”宋明儒家大多主张“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重行在道理上跟“知之匪艰,行之维艰”的古训相连既然行比知艰难,当然要把重点放在行上。近世多数论者继承重行的主导精神,梁漱溟、陶行知等学者,不止在理论上继承重行的传统,而且积极投入现实,教育民众,改造社会。 关于知行关系的说法以知为先行为后,这是常识的看法:我们先知道一个道理,然后应当努力实行之。朱熹多强调知行相成,“涵养、穷索,二者不可废一,如车两轮,如鸟双翼”,但若
3、分开来说,多半会持常识的看法,知先行后“义理不明,如何履践?如人行路,不见便如何行?”朱熹又说:“知行常相需,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 我们常常知道什么是善却不能行。知善而不能行是道德上的大弱点,因此,道德家反复强调知易行难,要求我们知行合一。然而,在有些哲学家那里,知行合一不仅是一种普遍要求,更是一种“本体论刻画”。苏格拉底有“德性即知”的著名论断,照他的说法,没谁明知一事是恶而为之。中国传统中也有同样的提法,伊川说:“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人为不善,只为不知,知之则至之。”这种意义上的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核心学说之一,他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一旦明白了道理,没有不行的。
4、他又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这些说法不只在劝勉人们言行一致或勇于实行所知的道德,而是主张:知行合一说的是知行原本就是一体若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摘编自陈嘉映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 材料二: 王行环的微信签名是“心中有良知,行为有担当”,他说,“这种知行合一是最美科技工作者的美之所在,也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内核。” 在雷神山,他将这种精神发扬开来。 2020年2月8日早晨6点钟,王行环接到电话,说“需要你接管雷神山医院!” 国有难,我必战。可跑到雷神山医院一看,这哪里是医院?分明是工地啊!各种施工的车辆、四处
5、忙碌的工人,雷神山有32个病区,当时仅有2个病区即将完工。 “那个时候真不能等,一张床救一个人的命啊。”彼时,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暴发,为尽快收治患者,临危受命的王行环,创新性地提出“边建设、边培训、边治病、边研究”的策略,建好一个病区就开放一个。 就这样,经过10多个昼夜的奋战,来自全国各地的3202名医护人员、1000余名后勤保障志愿者、13000名建设者,迅速建成了拥有32个病区、1500张床位的“重症救治堡垒”。 再后来发生的事情,就为大家熟知了。雷神山医院从管理、后勤、感控、医护等层面锻造了一支抗疫精锐之师,确保应收尽收、应治尽治。通过同质化管理,重症救治体系构建,创造了近98的救治成
6、功率、医院零感染、安全生产零事故、环境零污染的雷神山奇迹,成为国际抗疫“中围力量”的象征。 “我们根据前期的经验和教训做了第一个指南,培训医护人员规范操作,从而把死亡率降到最低。”王行环所说的“指南”,是与王永炎院士共同制定的全球首部符合WHO方法学的新冠肺炎诊治指南,英文版于2020年2月6日发表,阅读量超过33万次。 “中国人很团结也很有情怀,都知道危险但还是逆行而来,很好地诠释了心中有良知、行为有担当的精神。”王行环说。 经过67个日夜的鏖战,雷神山医院“关门大吉”。自嘲为“手术痴”的王行环,能重新站在手术台面前,别提有多开心了。 从医30年,作为我国泌尿外科微创医学领域的开拓者之一,王
7、行环始终把“解决问题”作为创新的动力和方向。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百年来被视为前列腺增生治疗领域的“金标准”。然而,这一疗法面临诸多国际性难题:出血多、存在水中毒风险、手术死亡率高达8 历经近20年执着探索,王行环带领团队创建了微创等离子前列腺切除手术体系,发明了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全新模式的腔内手术器械,使我国跃入该领域世界领先行列。迄今治愈超过200万例,未见死亡病例报道。 (摘编自刘垠王行环:知行合一是科学家精神重要内核)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特别看重作为伦理学核心内容之一的知行关系的讨论,可见儒家的有些学说属于伦理学范畴。 B. 梁漱
8、溟、陶行知、王行环等学者都继承了重行的传统思想,积极投入现实,服务社会,造福百姓。 C. 对于知行合一,苏格拉底、伊川与王阳明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说,他们的看法是不一致的。 D. 多方抗疫力量明知危险依然逆行而来,共助武汉抗疫,彰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精神。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孔子以来,儒家各代论者多对“知行”问题有过讨论,因而“知行”问题是儒家关切的首要问题。 B. 儒家认为行比知难,还把重点放在行上,着重于力行,表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行比知难 认识。 C. 雷神山医院成为国际抗疫“中国力量”的象征,与其同质化的管理、重症救治体系的构建关系
9、密切。 D. 全球首部新冠肺炎诊治指南的发表,为全球各国摸索出抗疫的经验,全球各国普遍采用中国的做法。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一第2段“知为先行为后”这一说法的一项是( ) A.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墨子兼爱) B. 当时,我的想法是,孩子是无罪的,应当很好地安置她们。(聂荣臻大战中的插曲) C. 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当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张岱年修辞立其诚) D. 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 朱熹对知与行的关系有何
10、主张?主要采用哪种论证方法来阐述其主张?请简要说明。 5. 王行环是如何实现知与行的“合一”的?请简要分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药品 余清平 井冈山红军医院里,脸色蜡黄的张子清师长在等医务主任王云霖。他是边哼着歌边等的。“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餐餐吃得精打光 ”这首歌,井冈山红军战士个个耳熟能详。 张子清因脚踝受伤,不得不躺在井冈山小井红军医院里。一颗罪恶的子弹“驻扎”在他的踝骨里。红军医院太缺少医疗器材,医务主任王云霖已经给他的脚踝动了五次手术,也没取出弹头。 张子清的伤口早就化脓了,腐烂的肌肉发出恶臭味,这一躺下,就是大半年
11、,但是,他的指挥才能却没有“躺下” 。每隔几天,他都要战士抬着去巡查各个哨口、关隘。 那是1928年4月27日,张子清跟着毛委员去迎接朱军长率领的湘南红军上井冈山。他指挥工农革命军第一团,在酃县城外的湘山寺、龙王庙等地,阻击三倍于己的湘敌,激战五小时,歼敌千余人。不幸的是,在追击敌人的时候,他的踝骨中弹。 看看时间到了中午,王云霖主任还没到,张子清看了看伤口,从床铺下抽出一把小刀,咬着牙,一刀一刀,割去腐肉,疼痛令他的额头淌下豆粒大的汗珠,病房里的战士们看了,也咬紧牙关,在心里给他们的师长鼓劲。战士们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红军中早就传开了张师长刮骨疗伤的故事。在没有医疗器材和麻醉药的情况下,王
12、云霖主任仅用一把小刀,在火上烤热了,先后五次直接割开他的伤口,用钳子在他的骨头上夹那罪恶的弹头,可是,无法取出弹头。 此后,张子清不再做手术了,让红军医生将精力放到其他伤员身上。他唯一的最好的消炎镇痛药就是食盐。然而,井冈山的食盐也很紧缺,他就让战士们给他储备了一些金银花等草药。敌人围困得太紧了,食盐、粮食都奇缺,红军战士不得不节衣缩食。饭虽说是大米煮的,可米少南瓜多,不过,米香味倒是不吝啬,依旧在战士们的鼻端缭绕,菜是野菜和竹笋,没有食盐的菜难以下咽。 张子清艰难地伸手在床头下摸摸,那里有一小包食盐,这是他清洗伤口消炎的“救命灵丹药”,他舍不得用。他想自己是共产党员、红军干部,必须带头廉洁,
13、关心战士。 张子清曾经也有过两包盐。 第一包,是红小鬼刘小虎带来的。 刘小虎是毛委员派来的联络员。刘小虎没说食盐是谁送的。张子清自然猜得出赠送者是毛委员。那次,毛委员来探视他,看到他疗伤,痛心地说: “张子清是红军的关云长!当年关云长做刮骨疗毒的手术,咬得牙关铮铮响。现在张子清切开脚板用钳子夹弹头,痛得昏过去也不说苦,这不是与关云长一样吗?” 井冈山的食盐是珍稀之物,红军干部不搞特殊,张子清知道,肯定是毛委员为了给他清洗伤口舍不得吃节省下来的。 第二包,是警卫班战士们凑的。警卫班战士省吃俭用,将食盐留下给他们的张师长清洗伤口。可是,这两包食盐,张子清一点也没用,都暗中给了王云霖主任,用于其他重
14、伤员清洗伤口。现在,张子清枕头下又有了一包盐,是炊事班战士们省下给他的。他又在等王云霖主任来。 张子清用小刀刚刚清理好伤口,刘小虎来了,手里捧着一个黄黑色的土钵,里面盛着米汤,还有一碗南瓜,放在小凳子上,劝说,师长,您不能不吃东西,吃了才有精神养伤。 张子清努力将嘴角向上拉伸,算是微笑,说小刘,你也得多吃点。师长,今天的菜好吃,有盐味,是特地多放的。 平时,这些盐是有严格控制的,多数时候,南瓜汤里只有一点盐。张子清知道,今天是红军前委开会决定,为了粉碎敌人的“围剿”,打破敌人的包围,由毛委员带领部分红军去赣南开辟新的根据地。今天菜里多放盐,是让战士们吃了有精神行军。 张子清端起土钵,用嘴吹一吹
15、,抿一口,点点头,嗯,好吃。 下午,王云霖主任进来给张子清检查伤口。他顺势将盐包放在王主任口袋里,嘱咐说,王主任,部队要行动,战士们的伤口得仔细清洗,我这点盐,你看着用。 这怎么行?张师长,您的伤口急需清洗,这是您的救命盐。别担心我,我留守井冈山,伤口有金银花清洗。张子清说。 (有删改) 文本二: 张子清是井冈山斗争时的一位红军师长,我军初创时期的优秀军事指挥员。他英勇善战,沉静坚毅,关心同志。半个多世纪以来,井冈山老区一直流传着一个“张师长送盐”的故事。 红四军下山后,张子清留下担任红五军参谋长。1929年春井冈山失守后,张子清转移到井冈山一个山洞里达数月之久。1930年春,张子清转移到永新
16、里田养伤。这时,他的伤势越来越重,身体越来越弱。5月,张子清在里田的一个祠堂住地与世长辞,年仅29岁。 (摘编自柏柳编著苏区英风录老一辈革命家在江西)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 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写脸色蜡黄的张子清在医院里哼着战士们都耳熟能详的歌,等待王云霖来为他治疗,体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B. 王云霖五次为张子清师长动手术,却未能取出张子清踝骨里 弹头,表明红军医务人员医术水平不高,导致张子清的伤口化脓腐臭。 C. 脚踝上的伤口是张子清和战士们的痛点,小说写这一痛点引出了对主人公负伤经历的叙写,这样的安排避免了小说叙事的平铺直叙。 D. 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