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容器设计复习-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压力容器设计复习-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压力容器 设计 复习 课件
- 资源描述:
-
1、1压力容器设计复习 潘家祯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基本概念2第一章 压力容器设计概论 压力容器设计复习 3第一章 压力容器设计概论 这一章内容主要阐述了化工容器的特点,从安全性和经济性两方面分析了设计压力容器的基本要求,同时通过介绍压力容器质量保证体系这一重要概念,从而明确本课程的性质、对象、范围及方法。4第一章 压力容器设计概论(1)明确本课程的主要任务和主要研究对象。(2)了解压力容器的应用特点和设计压力容器的基本要求。(3)充分认识压力容器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的必要性并了解其基本内容。(4)一般了解国内外主要的压力容器规范。1.1 基本要求5第一章 压力容器设计概论 1.2 内容要点(
2、1)“压力容器设计”的任务是研究容器在压力、温度和化学介质等作用下的受力、变形和失效的规律,为合理设计容器截面形状和尺寸提供有关强度、刚度、稳定性分析和密封性的基本理论和方法。6第一章 压力容器设计概论 1.2 内容要点(2)压力容器设计是以材料力学、机械零件、金属材料等课程为基础的一门专业主干课,因此学习本课程不仅要掌握压力容器的一般设计方法,重在掌握基本原理和设计思想,学会综合运用其他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全面考虑、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7第一章 压力容器设计概论 1.2 内容要点(3)压力容器的本身特点决定其安全性是核心问题,因此设计容器应当是以安全为前提,综合考虑质量保证的各个环节,
3、尽可能做到经济合理,可靠的密封性,足够的安全寿命,即使容器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要求,此外,材料消耗低,制造、操作、安装和维修方便等。8第一章 压力容器设计概论 1.2 内容要点(4)压力容器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是更严格意义上的安全性,它是近代系统工程学在压力容器领域中的应用,所以也称“压力容器安全系统工程”,它包括了安全监察、检验、设计制造、使用管理以及安全评估等方面。就一台容器而言,包括了设计、材料、制造与制造过程中的检验、在役检验与监控四个方面。其中,设计是先导,材料是基础,制造是关键,检验是保征。9第一章 压力容器设计概论 1.2 内容要点(5)正确选择和合理使用材料是压力容器设
4、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证容器的结构合理,安全使用和降低制造成本至关重要。除了适合工艺过程要求外,材料的选择必须考虑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两方面的要求。前者包括适当的强度、良好的塑性和较好的韧性,后者包括良好的冷热加工性能,较好的可焊性和适宜的热处理性能等。因钢材具有上述众多优点而成为主要的容器用材,但不排斥特殊的场合使用有色金属、非金属材料等。10第一章 压力容器设计概论 1.2 内容要点(6)压力容器用钢按化学成分与用途主要有三类,即普通碳素钢、低合金(高强度)钢、不锈耐酸钢和耐热钢。普通碳素钢与低合金钢又可根据制造容器的特殊要求派生出压力容器用钢。压力容器用钢区别一般用钢主要在于降低了钢
5、中的硫、磷的含量,增加了冲击功的指标和提高了质量检验要求。11第一章 压力容器设计概论 1.2 内容要点(7)压力容器的设计和制造都需遵循一定的标准规定,这类标准和规范是综合了理论、试验和经验的产物,在法律上是强制性的。我国的压力容器设计规范主要有GB150“钢制压力容器”以及JB4732“钢制压力容器分析设计标准”。同时作为政府部门对压力容器安全监督的法规主要是“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此外还有关于材料、制造、检验等必须遵循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这些共同组成以GBI5O为核心的标准体系,是压力容器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中加强法制的具体表现。12第一章 压力容器设计概论 1.2 内容要点(
6、8)从安全的重要程度对压力容器分类,对于压力容器的技术管理和安全监督具有特殊的意义。这里,容器的类别按压力高低、容器大小、介质的危害程度以及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划分成三类,其中的三类容器最为重要。要求也最为严格。132.1 回转壳体的薄膜应力2.2 压力容器的不连续应力2.3 圆形平板的应力第二章 容器设计的理论基础压力容器设计复习 142.1 回转壳体的薄膜应力第二章 容器设计的理论基础本节通过介绍薄壳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主要讨论回转薄壳的无力矩理论以及在轴对称条件下的薄膜应力和变形的计算。152.1 回转壳体的薄膜应力轴对称问题是容器壳体的应力分析和强度计算的最基本问题,
7、对轴对称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是薄壁容器的工程设计的理论基础,同时无力矩理论所得结果总可以作为分析壳体在载荷、结构突变处附近局部区域弯曲问题(有力矩理论)的特解,因此掌握好本节内容将有助于后续各节的学习。第二章 容器设计的理论基础162.1 回转壳体的薄膜应力 2.1.1基本要求(1)了解回转薄壳应力分析中采用两种计算理论的基本原理与意义。(2)掌握回转壳体几伺特性的基本定义,学会对几种典型回转壳体第一曲率半径和第二曲率半径的计算。第二章 容器设计的理论基础17(3)熟练掌握利用无力矩壳体理论求解轴对称问题的基本方程式计算常用容器壳体的薄膜应力以及薄膜平行圆径向位移和经线转角。(4)正确理解无力矩理
8、论的应用条件。2.1 回转壳体的薄膜应力 2.1.1基本要求第二章 容器设计的理论基础182.1 回转壳体的薄膜应力 2.1.2 内容要点(1)工程实际中,薄壳指的是壳体厚度与其中间面最小主曲率半径的比值不超过1/10的薄壁壳体结构。薄壁容器的外壳一般是这种,且其几何上对称于某一轴线的结构,故称回转薄壳。容器薄壳通常承受的外部载荷对称于同一轴线,且支承条件也是轴对称。由于载荷、结构是轴对称的,因而壳内的应力和变形均具有轴对称特点,解这类壳体问题统称为回转壳体的轴对称问题。第二章 容器设计的理论基础192.1 回转壳体的薄膜应力 2.1.2 内容要点(2)分析壳体的应力有两种基本理论“无力矩理论
9、(薄膜理论)”与“有力矩理论”。对于轴对称问题,壳体中面微元四个边上存在法向力N、N,弯矩M、M和横向力Q等五个内力分量(它们是沿微元侧边分布的单位长度的力与力矩)。若N、N相对于M、M、Q大得多,可将后者忽略为零。大大简化了计算。这种壳体理论就是“无力矩理论”、反之考虑全部内力,就是“有力矩理论”。第二章 容器设计的理论基础202.1 回转壳体的薄膜应力 2.1.2 内容要点(3)回转壳体中几何特征中的第一主曲率半径(Rl)和第二主曲率半径(R2)是计算壳体薄膜应力的两个重要几何参数。从定义出发,Rl是壳体上任意点的经线曲率半径,因此可以直接由描述经线形状的关系式确定:而R2是垂直于该点经线
10、切线的截面切割壳体中面而成的曲线的主曲率半径。,xfy 12321yyR第二章 容器设计的理论基础212.1 回转壳体的薄膜应力 2.1.2 内容要点 由于Rl的中心Ol、与R2的中心O2都在中面的法线上,和第二主曲率中心O2在回转轴线上,R2为壳体中面上考察点沿法线至回转轴的长度,或利用R2与垂直于回转轴与垂直于回转轴与中面相割的平行圆半径的关系式求解(见图)。注意Rl、R2可以是常数,如球壳、锥壳和圆柱壳,也可以是逐点变化的,如椭球壳,尖顶壳等。第二章 容器设计的理论基础222.1 回转壳体的薄膜应力 2.1.2 内容要点(4)按无力矩理论计算回转壳体薄膜应力是薄壁容器强度计算的理论基础。
11、若对于圆柱或球形薄壳,受均匀气压下可采用材料力学“截面法”计算周向内力N和经向内力N,但是对一般回转壳,因沿经线的内力不相同,只能采用从壳体上取微体的力平衡分析得到以下两个基本方程。以求解壳体上任意点的薄膜内力(仅考虑受法向分布面载荷Pz),即第二章 容器设计的理论基础232.1 回转壳体的薄膜应力 2.1.2 内容要点将式(2-1)中的N 从代入式(2-2),并将所得表达式两边乘以sin,于是化为:(2-1)(2-2)微体平衡方程式。第二章 容器设计的理论基础242.1 回转壳体的薄膜应力 2.1.2 内容要点(2-2)从壳体通过角截出一部分,F表示作用在该壳体上所有外部载荷的轴向合力,因轴
12、对称,N沿角截出的壳体作用边为常数。所以根据轴向的平衡条件(见图),即为式(2-2)。区域平衡方程式第二章 容器设计的理论基础252.1 回转壳体的薄膜应力 2.1.2 内容要点(2-2)(2-1)和(2-2)两个方程式是求解回转薄壳轴对称问题的无矩内力的基本方程式;解题的难点通常是如何采用直接的方法,根据外部载荷的具体情况,截取部分壳体列出轴向力平衡确定F以求出N。N确定以后,可由式(2-1)得出N。(2-1)第二章 容器设计的理论基础262.1 回转壳体的薄膜应力 2.1.2 内容要点(2-3)(5)在壳体的理论分析中,考虑的是内力,而容器的工程设计关心的壳体内部各点的应力。对于上述的N、
13、N,相当于矩形杆承受轴向载荷所引起应力的合力,因这种应力沿厚度均匀分布,因此环向薄膜应力N和经向薄膜应力N的计算式为(其中t为壳体的厚度):tNtN根据薄膜理论的假设,径向应力Z0第二章 容器设计的理论基础272.1 回转壳体的薄膜应力 2.1.2 内容要点(6)轴对称加载的回转壳体,产生轴对称变形。当薄膜应力已知时,可以求出这种变形。并称为薄膜变形。由于分析壳体不连续性概念与计算不连续应力的考虑,关注的是容器边缘处的薄膜平行圆径向位移(或平行圆半径增量)与经线转角。注意按教材的规定,平行圆径向位移的符号约定为平行圆半径增大为负,反之为正;转角以回转轴左侧的经线为准、逆时针转动为正,反之为负。
14、在以后壳体不连续分析时所采用的符号要与之一致。第二章 容器设计的理论基础282.1 回转壳体的薄膜应力 2.1.2 内容要点(7)壳体的无力矩工作状态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壳体的抗弯刚度非常小实际不能抵抗弯曲,只能是无矩应力状态;第二种情况是壳体既然有厚度,就具有限的抗弯刚度,但由于特定的壳体形状、加载方式以及支承条件使弯曲应力比薄膜应力小很多形成事实上的无力矩应力状态。第一种情况虽属于无力矩理论范围但不是我们研究的对象而实现第二种的无力矩工作状态就必须满足三个限制条件,即:第二章 容器设计的理论基础292.1 回转壳体的薄膜应力 2.1.2 内容要点 壳体的曲率,厚度和物理性质或作用在壳体上的
15、载荷都是连续的且没有突然的变化;壳体的边界上没有力矩和横向力作用;壳体边界上的法向位移及转角不受限制。第二章 容器设计的理论基础302.1 回转壳体的薄膜应力 2.1.2 内容要点下图是容器上不满足无力矩理论应用条件的一些局部区域的实例。第二章 容器设计的理论基础31第二章 容器设计的理论基础压力容器设计复习 2.1 回转壳体的薄膜应力2.2 压力容器的不连续应力2.3 圆形平板的应力322.2 压力容器的不连续应力 2.1.1 基本要求(1)了解圆柱壳轴对称弯曲问题的一般解法,掌握长圆柱壳受均匀分布的边缘载荷作用时计算弯曲应力的基本步骤。(2)掌握容器不连续效应的基本概念以及不连续应力的意义
16、和特征。(3)学会用变形连续性条件和迭加原理计算容器在形状、载荷、温度等不连续情况下应力的方法。第二章 容器设计的理论基础332.2 压力容器的不连续应力 2.1.1 内容要点(1)前一节压力容器受内压作用时,考虑遍布全壳沿壁厚均匀分布的法向应力,或称薄膜应力。但壳体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使得壳体中弯曲引起的应力比薄膜应力小得多,因而忽略不计。实际容器壳体,由于不同的薄膜应力而引起的不同位移将发生较大的弯曲变形,它产生的弯曲应力数值可以很大,仅用薄膜应力描述应力状态就不充分了,需要采用有力矩理论考虑壳体的弯曲。第二章 容器设计的理论基础342.2 压力容器的不连续应力 2.1.1 内容要点(2)
17、当考虑较简单的圆柱壳对称弯曲问题时,壳体中不仅有薄膜内力N、N,(其中还包含弯曲成分),还存在弯曲内力M、M、Q。如果仅考虑力平衡关系,不能求出未知内力,如同材料力学中的静不定问题,要综合考虑力平衡条件、变形(几何)条件和物理条件三个方面,最后归结为求解弯曲问题的微分方程,即 第二章 容器设计的理论基础352.2 压力容器的不连续应力 2.1.1 内容要点2342XZ444-112 -13 ,4ddEtDRtDRNDpwxw,式中 该方程通解等于齐次方程的通解加上一个不为零的特解,可以近似把薄膜解当作一个特解,于是膜膜齐wxCxCxCxCwwwsincosesincose43x21x第二章 容
18、器设计的理论基础362.2 压力容器的不连续应力 2.1.1 内容要点 为了应用方便,w齐可表示为长圆柱壳在其边缘上只承受均匀分布的边缘剪力Q0和边缘弯矩M0作用的弯曲解形式(见图),即(以下w齐用w(Q0,M0)表示)xQxxMDxMQcoscossin2ew003),(00第二章 容器设计的理论基础372.2 压力容器的不连续应力 2.1.1 内容要点由此得到各内力的表达式为:第二章 容器设计的理论基础382.2 压力容器的不连续应力 2.1.1 内容要点在受载端的挠度和转角为:第二章 容器设计的理论基础392.2 压力容器的不连续应力 2.1.1 内容要点(3)实际容器都是由两种(或两种
19、以上)不同形状或厚度或材料的壳体组合而成,在外加载荷(机械载荷或热载荷)作用下,相邻壳体连接处的薄膜变形不相同,就发生了局部弯曲以保持器壁的连续性,在这些部位发生较高的附加应力,称为边缘效应或不连续效应,产生的附加应力,称为不连续应力。第二章 容器设计的理论基础402.2 压力容器的不连续应力 2.1.1 内容要点(4)工程上分析容器壳体连接处不连续效应的方法称为不连续分析,其基本方法分别是求出各部分在连接处由压力p和边缘载荷Q0,M0引起的变形,然后利用变形连续条件和叠加原理,得到只包含未知边缘载荷Q0,M0所组成的线性代数方程组,即 00000000M2Q2p2M1Q1p1M2Q2p2M1
20、Q1p1第二章 容器设计的理论基础412.2 压力容器的不连续应力 2.1.1 内容要点 据此确定Q0,M0,再后将压力引起的薄膜内力和由边缘载荷引起的弯曲内力迭加,便得到壳体中的总内力。因此一旦得到上述结果,就可求得如下圆柱壳体内外表面的总应力:20000200M,QM,QpMNpM,QxpxMxpxx6M6MttNtNttN内压引起的薄膜应力内压引起的薄膜应力Q0,M0引起的弯曲应力弯曲引起圆筒半径伸长或缩短产生的周向拉压应力第二章 容器设计的理论基础422.2 压力容器的不连续应力 2.1.1 内容要点(5)这是总体结构不连续应力,基本特征之一是局部性,影响半径与(Rt)是同一量级;其二
21、是自限性,局部屈服或较小畸变就能消除附加应力发生的条件,因此对于在静载的塑性材料,不连续应力可以通过边缘结构的合理设计,限制其应力水平过高,但是在容器受到交变载荷的作用,或材料在工作环境下呈现脆性时,确定不连续应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高应力可成为疲劳失效的发源地或直接导致脆性破裂。第二章 容器设计的理论基础43第二章 容器设计的理论基础压力容器设计复习 2.1 回转壳体的薄膜应力2.2 压力容器的不连续应力2.3 圆形平板的应力442.3 圆形平板的应力 2.1.1 基本要求第二章 容器设计的理论基础(1)理解薄板弯曲理论的基本假设及其含义。(2)了解求解圆板轴对称弯曲问题的基本原理和步骤(3
22、)掌握圆板在常用边界条件和几种简单受力下应力和挠度的计算。(4)了解用叠加法对实际容器结构中环板弯曲应力的计算方法。452.3 圆形平板的应力 2.1.1 内容要点第二章 容器设计的理论基础(1)圆板或圆形环板是压力容器的重要构件。按板厚 t 与中面特征尺寸 l(例如直径、边长)相比,t/l 1(工程上,t/l 1/5)称为薄板,否则称为厚板。板在横向载荷作用下,将产生弯曲变形,板的最大弯曲挠度 w 与板厚相比,当 w/t 12mm时,接管DN80mm,当壳体的Tn12mm时,接管DN50mm。3.3 开孔与补强设计 3.3.2 内容要点第三章 中低压容器设计91(4)由于开孔应力集中的局部性
23、,一般采用局部补强结构l 贴板补强的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使用经验成熟,但补强面积分散,作用并不大,而且补强圈与壳体搭接处刚度大,焊接易产生裂纹。抗疲劳性能差。温度较高时,热应力较大。l 厚壁管补强的结构简单,制造方便,补强面积集中,能有效降低应力集中系数。l 整锻件补强的补强面积集中,能最有效降低应力集中系数。焊接接头为对接焊,质量容易保证,抗疲劳性能好。但制造麻烦,成本高。3.3 开孔与补强设计 3.3.2 内容要点第三章 中低压容器设计92(5)补强设计准则有等面积法、极限分析法、压力面积法等。其中等面积法是开孔补强计算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l 等面积法:该法是在有效补强范围内,使补强金属
24、截面积不小于开孔失去的有效金属截面积,它是以开孔后截面的一次总体平均应力不致升高为依据的。当小开孔时,开孔边缘的应力是以局部薄膜应力为主的,因此上述假设适用。开孔直径较大时,开孔边缘除有很大局部薄膜应力外,还有很高的弯曲应力,故等面积法应对开孔最大直径加以限制。3.3 开孔与补强设计 3.3.2 内容要点第三章 中低压容器设计93(5)补强设计准则有等面积法、极限分析法、压力面积法等。其中等面积法是开孔补强计算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l 极限分析法:以开孔补强结构发生塑性失效的极限载荷为依据,并将最大应力控制在2y内的设计方法,在GB150中,将此法称为“开孔补强设计的另一方法”。3.3 开孔与
25、补强设计 3.3.2 内容要点第三章 中低压容器设计945 等面积法的计算3.3 开孔与补强设计 3.3.2 内容要点第三章 中低压容器设计953.3 开孔与补强设计 3.3.2 内容要点第三章 中低压容器设计96(3)有效补强范围宽度外侧高度内侧高度nntTdBdB222)(11实际外伸高度hdthn取小值取大值)(22实际内伸高度hdthn取小值3.3 开孔与补强设计 3.3.2 内容要点第三章 中低压容器设计973.3 开孔与补强设计 3.3.2 内容要点第三章 中低压容器设计wXYZtn图3-2 等面积补强简图开孔削弱的截面积A0壳体计算壁厚外多余的金属面积A1 有效补强区内另外增加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