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学之公众心理与行为培训讲义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公共关系学之公众心理与行为培训讲义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共 关系学 公众 心理 行为 培训 讲义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四章第四章 公众心理与行为公众心理与行为 第一节第一节 知觉与公众行为知觉与公众行为第二节第二节 需要与公众行为需要与公众行为第三节第三节 态度与公众行为态度与公众行为第四节第四节 流行、流言及舆论流行、流言及舆论第五节第五节 公众心理的其他方面公众心理的其他方面主讲人:辛庆先主讲人:辛庆先第一节第一节 知觉与公众行为知觉与公众行为 一、知觉的概念一、知觉的概念P97P97n 知觉是大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知觉是大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客观事物物的的整体反映整体反映。n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它来自于感觉,但已不同于感
2、觉。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却认识了事物的整体造成人们对客观事实的知觉经常会出现程度造成人们对客观事实的知觉经常会出现程度不同的不同的变形或歪曲现象的主要原因变形或歪曲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知觉的选择性一是知觉的选择性 二是知觉的偏见二是知觉的偏见二、知觉的选择性二、知觉的选择性P97P97 n 所谓知觉的选择性就是在知觉的过程中,为了清所谓知觉的选择性就是在知觉的过程中,为了清晰地反映对象,人们总是从事物中自觉地(主动晰地反映对象,人们总是从事物中自觉地(主动地)或不自觉地(被动地)选择知觉对象的心理地)或不自觉地(被动地)选择知觉对象的心理过程。过程。(一)客观因素(一)客观因素P98
3、P981.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在周围环境中,那些刺激作用强烈而突出的事物,在周围环境中,那些刺激作用强烈而突出的事物,一开始特别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成为知觉一开始特别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成为知觉对象。对象。如响亮的声音、突出的色彩、醒目的标志等刺激如响亮的声音、突出的色彩、醒目的标志等刺激物物2.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客观事物本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客观事物本身的特征,并在它们的对比作用中加强这种差别。因身的特征,并在它们的对比作用中加强这种差别。因此,对象与背景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对关系。此,对象与背景之
4、间有着明显的相对关系。3.3.对象的组合对象的组合知觉所反映的事物整体,不一定只是一个对象。知觉所反映的事物整体,不一定只是一个对象。有时,在一定条件下我们也能把若干事物组合成有时,在一定条件下我们也能把若干事物组合成一个整体,作为知觉对象。一个整体,作为知觉对象。如:空间相近、性质与形状相似、共同包围空间、如:空间相近、性质与形状相似、共同包围空间、空间或时间上连续排列空间或时间上连续排列(二)主观因素(二)主观因素P98P98n 在知觉过程中个人某些主观因素的作用,在不同在知觉过程中个人某些主观因素的作用,在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知觉的选择性,表现为方面和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知觉的选择性,
5、表现为主体主体主动地主动地感知对象。这属于知觉的主动选择性。感知对象。这属于知觉的主动选择性。包括需要和动机、兴趣、性格、气质、经验知识包括需要和动机、兴趣、性格、气质、经验知识n 1.1.需要和动机(名词解释)需要和动机(名词解释)n 2.2.兴趣兴趣P99P99n 3.3.性格(名词解释)性格(名词解释)n 4.4.气质气质n 5.5.经验知识经验知识1.1.需要和动机(名词解释)需要和动机(名词解释)需要是人对客观现实的需求(包括自然需求和社会需需要是人对客观现实的需求(包括自然需求和社会需求)的主观反映。求)的主观反映。而动机是人们为了满足需要而激励着主体采取行动的而动机是人们为了满足
6、需要而激励着主体采取行动的内隐性意向,二者密切相关。内隐性意向,二者密切相关。2.2.兴趣兴趣P99P99兴趣是动机的进一步发展,一般指热切地追求知识或兴趣是动机的进一步发展,一般指热切地追求知识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外现性意向。从事某种活动的外现性意向。3.3.性格(名词解释)性格(名词解释)性格是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在意志、自尊心、情绪、对人态度、权力需求、性格在意志、自尊心、情绪、对人态度、权力需求、竞争心理等方面的特征影响着知觉的选择性。竞争心理等方面的特征影响着知觉的选择性。4.4.气质气质气质主要是受神经过程的特性决定的行为特
7、征,气质主要是受神经过程的特性决定的行为特征,它往往与性格交织在一起。它往往与性格交织在一起。气质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气质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典型类型,它们对知觉选择性的影响,主四种典型类型,它们对知觉选择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定时间内知觉的速度和数量上。要体现在一定时间内知觉的速度和数量上。5.5.经验知识经验知识这是指个体过去通过认知积累的、与当前知觉这是指个体过去通过认知积累的、与当前知觉有关的经验知识。有关的经验知识。n 知觉的偏见是人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由于特殊知觉的偏见是人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由于特殊的主观动机或外界刺激,对事物产生一种片面或的主
8、观动机或外界刺激,对事物产生一种片面或歪曲印象的心理过程。歪曲印象的心理过程。n 主要包括:主要包括:首因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晕伦效应晕伦效应、定定型作用型作用三、知觉的偏见三、知觉的偏见P99P99n(一)首因效应 即第一印象的强烈影响。n 例:新朋友、初次面试者形象n(二)近因效应 即最近或最后印象的强烈影响。n 例:发言要么第一个,要么最后一个n(三)晕伦效应(光环效应):即一种片面的知觉n 例:名人效应是一种典型的光环效应。n 歌星、影星n(四)定型作用:固定的僵化印象对人知觉的影响,又叫刻板印象n如:教师是文质彬彬的、商人是唯利是图的,国营企业商品质量可靠,个体户经常以次
9、充好n 以上几种常见的知觉现象是以上几种常见的知觉现象是“心理定势心理定势”的具体的具体表现。表现。n 心理定势心理定势是人的认知和思维的惯性、倾向性,即是人的认知和思维的惯性、倾向性,即按照一种固定了的倾向去认识事物、判断事物、按照一种固定了的倾向去认识事物、判断事物、思考问题,表现出心理活动的趋向性和专注性。思考问题,表现出心理活动的趋向性和专注性。(名词解释)(名词解释)n 它既有积极的定向作用、推动作用、稳定作用,它既有积极的定向作用、推动作用、稳定作用,也有消极的妨碍作用、惰性作用、误导作用。也有消极的妨碍作用、惰性作用、误导作用。第二节第二节 需要与公众行为需要与公众行为P100P
10、100 n 此章节在公共关系学中具有此章节在公共关系学中具有很关键很关键的作用,的作用,公众行为是公共关系开展的前提。因此此章公众行为是公共关系开展的前提。因此此章节除了可能出现选择题外,也可能出现简答节除了可能出现选择题外,也可能出现简答题或者论述题,考生要给予充分的重视。题或者论述题,考生要给予充分的重视。一、需要理论的要点一、需要理论的要点n 需要是人对特定目标的渴求与欲望,是推动行为需要是人对特定目标的渴求与欲望,是推动行为的直接动力。的直接动力。n 早在早在19431943年年,美国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马斯洛在在人类动机人类动机理论理论一文中一文中首次提出首次提出了需要层次论
11、,并于了需要层次论,并于19541954年在其名著动机与人格中作了进一步阐述。年在其名著动机与人格中作了进一步阐述。n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n 1 1、人类五种基本需要、人类五种基本需要 2 2、需要是有层次的、需要是有层次的 3 3、行为是由优势需要决定的。、行为是由优势需要决定的。二、需要的五个层级二、需要的五个层级P101P101 1 1、生理的需要、生理的需要n 这是人类为了维持其生命最基本的需要,也是需要层次的基础。2 2、安全的需要、安全的需要n 当一个人的生理需要得到了一定的满足之后,他就想满足安全的需要。即不仅考虑
12、到眼前,而且考虑到今后,考虑自己的身体免遭危险,考虑已获得的基本生理需要及其他的一切不再丧失和被剥夺。3 3、社交的需要、社交的需要 当生理及安全的需要得到相当的满足后,社交的需要便占据主导地位。因为人类是有感情的动物。他希望与别人进行交往,避免孤独,希望与伙伴和同事之间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他希望归属于一个团体以得到关心、爱护、支持、友谊和忠诚。n 4 4、尊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n 当一个人开始满足归属感的需要后,不仅要满足做群体中的一员,而且要产生自尊的需要。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工作、人品、能力和才干给予承认并给予较高的评价,希望自己在同事之间有一定的声誉和威望,从而得到别人的尊重并发挥一定的影
13、响力。n 5 5、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n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当自尊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成为第一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要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力并获得成就的需要,它是一种“希望能成就他独特性的自我的欲望,希望能成就其本人所希望成就的欲望”。这种需要往往是通过胜任感和成就感来获得满足的。n三、五种需要的排列关系。三、五种需要的排列关系。n 马斯洛认为,对一般人来说,这五种需要由低到马斯洛认为,对一般人来说,这五种需要由低到高依次排成一个阶段,当低层次的需要获得相对高依次排成一个阶段,当低层次的需要获得相对的满足后,下一个需要就占据了主导地
14、位,成了的满足后,下一个需要就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了驱动行为的主要动力。驱动行为的主要动力。n 生理生理需要和需要和安全安全需要属需要属低级需要低级需要,n 尊重尊重的需要与的需要与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的需要属于高级需要高级需要,n 社交社交的需要为中间层次,基本上也属于的需要为中间层次,基本上也属于高级需要高级需要。四、优势需要决定行为四、优势需要决定行为马斯洛认为,在马斯洛认为,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存,人存在多种需要,其中有一种在多种需要,其中有一种占优势地位占优势地位的需要的需要决定决定着人们的着人们的行为行为。要争取公众的支持就必须满足公众的需要。公众
15、要争取公众的支持就必须满足公众的需要。公众的行为往往同时受多种需要的支配,在一定的条的行为往往同时受多种需要的支配,在一定的条件下,多种需要中会有一种件下,多种需要中会有一种最为迫切、起主要支最为迫切、起主要支配作用配作用的的“优势需要优势需要”。公关人员应该把这一点作为制定公关政策的依据,公关人员应该把这一点作为制定公关政策的依据,并作为评估公关效果的标准之一。并作为评估公关效果的标准之一。第三节第三节 态度与公众行为态度与公众行为P103P103 n 一、态度及其结构一、态度及其结构n 态度是人们在认识和行为上态度是人们在认识和行为上相对固定的倾向相对固定的倾向,包括人对事物和社会包括人对
16、事物和社会认知认知的倾向、的倾向、情感情感的倾向和的倾向和意图意图的倾向,这些倾向一经形成就比较稳定、的倾向,这些倾向一经形成就比较稳定、比比较持久较持久地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和看法,影响地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和看法,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向和方式。着人们的行为方向和方式。n 一般来说,态度由认知、情感、意图三个因一般来说,态度由认知、情感、意图三个因素构成素构成。n 其一,认知,是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认知。其一,认知,是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认知。n 包括感知、思维、理解、看法等包括感知、思维、理解、看法等。认知是主体。认知是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整体了解和评价,特别是对对象的价对态度对象的整体了解和评
17、价,特别是对对象的价值评价,这是态度形成的值评价,这是态度形成的基础基础。n 其二,情感,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其二,情感,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n 情感因素情感因素是主体对于对象的是主体对于对象的情绪反应情绪反应,即对某,即对某类事物或人喜爱或厌恶的体验和生理、心理反应类事物或人喜爱或厌恶的体验和生理、心理反应n 其三,意图,指主体作用于态度对象的行为准备状其三,意图,指主体作用于态度对象的行为准备状态。态。n 态度并非行为,而行为以态度作为内在动力。态度并非行为,而行为以态度作为内在动力。态度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向行为过渡的临界点,态度态度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向行为过渡的临界点,态度是
18、行为的准备状态,行为是态度的表现状态。是行为的准备状态,行为是态度的表现状态。二、态度的特性二、态度的特性P104P104(多选或简答)(多选或简答)态度的六个特性态度的六个特性n(一)态度的社会性(一)态度的社会性n(二)态度的针对性(二)态度的针对性n(三)态度的协调性(三)态度的协调性n(四)态度的稳定性(四)态度的稳定性n(五)态度的两极性(五)态度的两极性n(六)态度的间接性(六)态度的间接性三、影响和改变态度的因素三、影响和改变态度的因素P105P105 (简答或多选)(简答或多选)n 态度的改变可分为两种:态度的改变可分为两种:n 其一,态度的其一,态度的一致性改变一致性改变,指
19、改变原有态度的强,指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而其方向不变。度,而其方向不变。n 态度的一致性改变是态度的一致性改变是“量量”的改变的改变。n 其二,态度的其二,态度的不一致性改变不一致性改变,指以新的态度取代,指以新的态度取代旧的态度时其方向改变了。态度的不一致性改变旧的态度时其方向改变了。态度的不一致性改变是态度是态度“质质”的改变的改变。n(一)社会因素(一)社会因素n 社会因素是指社会上各种事物,包括社会制度、社会因素是指社会上各种事物,包括社会制度、社会群体、社会交往、道德规范、国家法律、社社会群体、社会交往、道德规范、国家法律、社会舆论、风俗习惯等等。会舆论、风俗习惯等等。例网购、吸烟例
20、网购、吸烟n(二)团体因素(二)团体因素n 团体因素包括一定的信仰、目标、组织形式、规团体因素包括一定的信仰、目标、组织形式、规章制度、行为规范、成员与团体的关系等,也是章制度、行为规范、成员与团体的关系等,也是一种强有力的客观因素。一种强有力的客观因素。n(三)宣传因素(三)宣传因素n 宣传因素是指在宣传过程中由宣传者的威信、宣宣传因素是指在宣传过程中由宣传者的威信、宣传内容、宣传方式方法等结合成为一种客观的说传内容、宣传方式方法等结合成为一种客观的说服力,影响着被宣传者有关态度的形成和改变。服力,影响着被宣传者有关态度的形成和改变。n(四)个性因素(四)个性因素n 主观的个性因素含个性倾向
21、性因素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因素。主观的个性因素含个性倾向性因素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因素。n 1.1.个性倾向性因素个性倾向性因素n 个性倾向性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意识倾向性特征,个性倾向性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意识倾向性特征,主要有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因素。它主要有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因素。它们作为各种心理动力而调节着主体的行为,态度受这个系统们作为各种心理动力而调节着主体的行为,态度受这个系统中诸因素的影响。中诸因素的影响。n 需要是态度的形成和改变的一个心理动力。需要是态度的形成和改变的一个心理动力。n 2.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n 个性心理特征
22、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心理特征,包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三个因素。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三个因素。n(五)态度系统特性因素(五)态度系统特性因素n 一个人形成某些态度,这些态度往往相互组合成为一个态度一个人形成某些态度,这些态度往往相互组合成为一个态度系统。系统。四、霍夫兰的说服模式四、霍夫兰的说服模式P106P106 n 霍夫兰认为人的态度的改变主要取决于霍夫兰认为人的态度的改变主要取决于说服者的说服者的条件条件、信息本身的说服力信息本身的说服力以及以及问题的排列技巧问题的排列技巧。n(一)说服者的条件(一)说服者的条件n 霍夫兰认为,一个对某问题享
23、有声誉的人总比无声誉的人霍夫兰认为,一个对某问题享有声誉的人总比无声誉的人更能引起更多人的态度改变。声誉的最主要成分是更能引起更多人的态度改变。声誉的最主要成分是专门知专门知识(或专家身份)识(或专家身份)和和超然的态度超然的态度。n(二)信息本身的说服力(二)信息本身的说服力n 霍夫兰认为,如果对方本来就赞同说服者的意见,只讲正霍夫兰认为,如果对方本来就赞同说服者的意见,只讲正面理由可以坚定其原有的态度;如果对方原先或当时反对面理由可以坚定其原有的态度;如果对方原先或当时反对说服者的主张,把正反两方面的理由都说出来,比只讲一说服者的主张,把正反两方面的理由都说出来,比只讲一方面理由更好;如果
24、对方教育程度高,说出两方面的理由方面理由更好;如果对方教育程度高,说出两方面的理由更为有效;如果对方教育程度低,说一方面理由较好;如更为有效;如果对方教育程度低,说一方面理由较好;如果对方教育程度低,并且原来就赞同说服者的立场,则一果对方教育程度低,并且原来就赞同说服者的立场,则一定要用正面理由,若说出正反两方面的理由,反而可能导定要用正面理由,若说出正反两方面的理由,反而可能导致他犹豫不定。致他犹豫不定。n(三三)问题的排列技巧问题的排列技巧n 在霍夫兰看来,首先提出宣传论点,可以引起公众注意,在霍夫兰看来,首先提出宣传论点,可以引起公众注意,易形成有利的气氛;最后提出论点有利于公众记忆。易
25、形成有利的气氛;最后提出论点有利于公众记忆。n 如果传播内容是受众赞同的或可能接受的,那么,把它们如果传播内容是受众赞同的或可能接受的,那么,把它们首先提出比较有利;如果首先唤起公众的需求,然后再提首先提出比较有利;如果首先唤起公众的需求,然后再提出问题,则更易于被公众接受。出问题,则更易于被公众接受。第四节第四节 流行、流言及舆论流行、流言及舆论P107P107 n 在公共场合下的在公共场合下的流行、流言、舆论流行、流言、舆论是是大众心理现大众心理现象的三种表现形式。象的三种表现形式。(一)流行的概念(一)流行的概念 n 流行流行(或时尚)是一种群众性的社会心理现象,是(或时尚)是一种群众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