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51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八年级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4470362
  • 上传时间:2022-12-11
  • 格式:PPT
  • 页数:51
  • 大小:925.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八年级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短文两篇 统编 语文 年级 上册 第三 单元 10 短文 课件 下载 _八年级上册_(统编)部编版_语文_初中
    资源描述:

    1、 部编本人教版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答谢中书书短文二篇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中感知内容、把握文意,积累文言字词。2.品味语言,通过想象理解作品优美的意境,领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

    2、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情景导入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有陶隐居集。走近作者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征的一封回信。写于南北朝,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因看透了黑暗的人世,而隐居句曲山(今江苏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背景透视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

    3、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书信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也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谈论文学,谈论政治等。文体知识导思1.文章描写了 怎样的自然美景?导思2:文章的语言很美,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结合句子赏析。自然美景语言关键词:思想之美景色之美思考问题读课文思考问题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

    4、注。课文品读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翻译课文原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注释:译文: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翻译课文原文: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四时:四季。俱:都。晓:早晨。歇:消散。颓:坠落。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注释:翻译课文译文: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

    5、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翻译课文原文: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实:确实。欲界:指人间。自:自从。与():参与,这里指欣赏。注释:注释:译文:这里实在是人间天堂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翻译课文课文品读(一)古今异义 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今义:休息。夕日欲颓 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文言知识积累文言知识积累课文品读 (二)一词多义 欲:夕日欲颓 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 与“界”合用,欲界,指人间 自:自康乐以来 自从 自非亭午夜分 如果文言知识积累文言知识积累(三)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名词用作动词,

    6、辉映 (四)名句积累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课文品读 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首句总领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课文品读“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7、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课文品读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有什么妙处?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灵运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怎样理解“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

    8、奇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文品读 不是。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由早到晚。作者依次向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景色的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作者描写的景物有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难点探究 结构缜密。本文属小品,全文分三部分。开头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当中的写景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 林翠竹”,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脉络贯通。最后“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

    9、以感叹总括前文,再以名人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技法总结 语言凝练。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先以“高峰”给人以大体印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象。同样,先以“清流”使人初感,再以“见底”给人以实感。“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几个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本文以四言句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课堂总结答谢中书书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括:欲界之仙都仰视: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晨昏:晓雾、猿鸟;夕日、沉鳞具体叙写 记承天寺夜游

    10、短文二篇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掌握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3.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情景导入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代表作

    11、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走近作者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仍然乐观、旷达,他的记承天寺夜游写的月夜游寺正是他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背景透视导思1.文章描写了 怎样的自然美景?导思2:文章用了怎样的手法来描绘自然美景?自然美景手法关键词:思想之美景色之美思考问题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风格。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

    12、波浪线。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课文品读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欲:想要,准备。户:这里指门。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注释:注释:译文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翻译课文原文: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念:考虑,想到。者:的人。遂:于是,就。至:到。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里。注释:注释:翻译课文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13、柏影也。空明:形容水的澄澈。盖:原来是。注释:注释:译文:译文: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的藻、荇相互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翻译课文原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语气词,“罢了”。注释:注释:译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翻译课文课文品读 寒夜寂寥,“解衣欲睡”,这当儿,月光悄悄地进了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赏析“解衣欲睡,月色入户”。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联系背景说说苏轼为

    14、何要夜游?运用比喻,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澄澈清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作者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来写月色?写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闲人如吾两人”。这里的“闲人”是点睛之笔,既指有闲情逸致、情趣高雅 的人,又是作者的自嘲。作者因被贬而“闲”,“闲”字包含了作者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如何理解“闲人”二字?运用把握作者情感五法,寥寥数语,将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和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蕴含其中,

    15、含蓄深沉。最后三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16、人如吾两人者耳。”?“闲人”即清闲之人,这里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丰富的内涵。首先,“闲人”是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即像作者和张怀民一样,表面上是清闲,实则是情趣高雅。月夜处处都有,却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够欣赏它。在这层含义中,透着作者的清高和自豪。其次,作者在政治上虽有远大抱负,却一直壮志难酬,反而被一贬再贬,成为政治上的“闲人”,这是作者所不愿意的,在这层含义上,“闲人”含着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与失落,赏月“闲人”也成了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文章末尾说的“闲人”有什么特殊含义?答谢中书书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

    17、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而微妙的感情。两篇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是写景的,但景中有情。作者见“入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在月光下,二人“相与步于中庭”,信步漫游,其恬适的心绪又寄托在这相携同步的轻快节奏之中。作者访寺寻友,写月夜美景,然后由眼前景物生发议论,产生感慨,兼及身世:“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写了可以欣赏美景的愉悦之情与遭贬谪的寂寞、苦闷之感,同时又表现出自我排遣内心郁闷的豁达的心胸。技法总结语言凝练。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先以“高峰”给人以大体印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象。同样,先以“清流”使人初感,再以“见底”给人以实感。“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几个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本文以四言句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技法总结记承天寺夜游叙事:月夜赏景描写:月光空明抒发感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苦闷板书设计课堂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八年级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470362.html
    晟晟文业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