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气候学第一章引论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气象气候学第一章引论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气象 气候学 第一章 引论 课件
- 资源描述:
-
1、 发展初期包括发展初期包括16 16 世纪中叶到世纪中叶到19 19 世纪末。世纪末。1593 1593 年意大利学者伽利略(年意大利学者伽利略(GalileoGalileo)发明温)发明温度表度表,1643 1643 年意大利学者托里拆利(年意大利学者托里拆利(TorricelliTorricelli)发明气压表)发明气压表。这一时期气象学与气候学的主要研究成果有这一时期气象学与气候学的主要研究成果有:海平面上风压关系律海平面上风压关系律、气旋模式和结构气旋模式和结构、大大气中光电现象和云雨形成的初步解释气中光电现象和云雨形成的初步解释、大气环流大气环流的若干现象解释的若干现象解释。世界年平
2、均气温分布图、世界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月平均气压分布图、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月平均气压分布图、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等。德德国学者汉恩(国学者汉恩(HannHann)于)于1883 1883 年开始陆续出版了年开始陆续出版了气候学手册气候学手册三大卷。三大卷。在此期间气象学的发展中有三大重要进展:(1)锋面学说(2)长波理论(3)降雨学说 在气候学方面也有长足的进展2.近期近期20世纪世纪50 年代以后年代以后由于电子计算机和新技术如雷达、激光、遥感及人造卫星等的使用,大大地促进了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如下:(1)开展大规模的观测试验 (2)对大气物理现象进行数值模拟试验 (3)把大
3、气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4)气候学领域中的科学革命 1、气象学与气候学和陆地水文学 2、与生物学的关系 3、与地貌学的关系 4、与土壤地理学的关系 1、农业2、交通运输业3、城建4、国防与军队气候系统概念气候系统概念: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统一的物理系统。太阳辐射是这个系统的能源。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气候系统内部产生一系列的复杂过程,这些过程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尺度上有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各个组成部分之
4、间,通过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紧密地结合成一个复杂的、有机联系的气候系统。气候系统的五大子系统气候系统的五大子系统: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成分作用概念两种烟雾类型防治措施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大气层高度(大气的上界)的确定大气层高度(大气的上界)的确定密度上界2000-3000千米物理上界极光-1200千米气温湿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大气中的扰动程度;不同程度上的电离现象。对流层特点 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下层,它的下界为地面,集中3/4大气,90%水汽,日常所见的大气现象均发生在此层,也是对人类生活、产生最有影响的层次。气温随着高度而降低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乱流运动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5、:在对流层内,按气流和天气现象分布特点又可分为三层。在对流层内,按气流和天气现象分布特点又可分为三层。下层下层:又称摩擦层或扰动层。它的范围自地面到:又称摩擦层或扰动层。它的范围自地面到2km高度。下层高度。下层受地面强烈影响摩擦作用、湍流交换十分明显,各气象要素具有明受地面强烈影响摩擦作用、湍流交换十分明显,各气象要素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由于本层的水汽、尘粒含量多,因而低云、雾、霾、显的日变化。由于本层的水汽、尘粒含量多,因而低云、雾、霾、浮尘等出现频繁。浮尘等出现频繁。中层中层:从摩擦层顶到:从摩擦层顶到6km左右高度。这一层受地表影响较小,气左右高度。这一层受地表影响较小,气流的状况基本上
6、可以表征整个对流层空气运动的趋势。大气中的云流的状况基本上可以表征整个对流层空气运动的趋势。大气中的云和降水现象大都产生在这一层。和降水现象大都产生在这一层。上层上层:从:从6km高度到对流层顶。由于这一层离地面更远,受地表高度到对流层顶。由于这一层离地面更远,受地表影响更小,水汽含量极少,气温常在影响更小,水汽含量极少,气温常在0以下,各种云多由冰晶和以下,各种云多由冰晶和过冷水滴组成。在中、低纬度地区上层,常有风速过冷水滴组成。在中、低纬度地区上层,常有风速30m/s的强风的强风带出现。带出现。此外,在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有一个厚度为数百米至此外,在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有一个厚度为数百米至1-
7、2km的过的过渡层,称为对流层顶。此层主要特征是:气温随高度增加变化很小,渡层,称为对流层顶。此层主要特征是:气温随高度增加变化很小,甚至无变化。这种温度的垂直分布抑制了对流作用的发展,上升的甚至无变化。这种温度的垂直分布抑制了对流作用的发展,上升的水汽、尘粒多聚集其下,能见度变坏。对流层顶的温度在低纬度地水汽、尘粒多聚集其下,能见度变坏。对流层顶的温度在低纬度地区平均为区平均为-83,在高纬度地区约为,在高纬度地区约为-53。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增加在平流层内,随着高度的增高,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有上升,自25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明显上升,到平流层顶可达-3左右,平流层这种气温分布的特征,主
8、要是臭氧对太阳紫外线的强烈吸收。虽然25km以上臭氧的含量已逐渐减少,但紫外辐射的强度随高度逐渐增强,而空气密度随高度升高又迅速减小,致使高层吸收的有限辐射可以产生较大的温度增量。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平流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增加,不利于空气对流运动发展。所以叫平流层。飞机在此层飞行不易颠簸。水汽、尘埃含量很少平流层远离地面,加之有逆温层存在,空气无对流运动,水汽、尘埃很少,使得平流层天气晴朗,大气透明程度好。但有时在20-30km处可看到贝母云,它常出现在冬季极区。在在25千米高度上,有一个臭氧千米高度上,有一个臭氧含量相对较高的层次,为臭氧含量相对较高的层次,为臭氧层。由此向上、向下臭氧逐渐层。
9、由此向上、向下臭氧逐渐减少。减少。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降低:顶界温度可降至-83-113,几乎成为大气层中的最低温。其原因是这里没有臭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而氮和氧等气体所能吸收的波长更短的太阳辐射又大部分被更上层的大气吸收了。因此,这里的气温随高度是递减的。有相当强烈的垂直运动:这种下暖上凉的气温垂直分布,有利于导致空气的垂直运动,又称“高空对流层”。该层的80-90km高度上有一个只在白天出现的电离层,叫做D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据探测,在300km高度上,气温可达1000以上,这是因为所有波长0.175m的紫外线辐射,都被该层中的大气物质所吸收的缘故。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因而这层也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