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种群和群落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二生物种群和群落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 种群 群落 课件
- 资源描述:
-
1、考纲要求展示考纲要求展示知识内知识内容容要要求求种群的种群的特征特征种群的种群的数量变数量变化化群落的群落的结构特结构特征征群落的群落的演替演替知识网络构建知识网络构建第第1 1、2 2节种群的特征、节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种群的数量特征一、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是指在一定的种群是指在一定的_内,同种生物的内,同种生物的_。基本特征有:。基本特征有:_、出生率与死亡率、出生率与死亡率、_、_。3.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种群_和和_的直的直接因素。接因素。5.性别比例:种群中性别比例:种群中_个体数目的比例。利用个体数目的比例。利用_(信息素信息素)
2、诱杀诱杀_个体,破坏性别比例,个体,破坏性别比例,降低该种群数目。降低该种群数目。二、种群数量的变化二、种群数量的变化1.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_形式。形式。(2)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提出问题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提出问题_用适用适当的当的_形式表达形式表达检验或修正。检验或修正。(3)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数学方程式:优点是科学、数学方程式:优点是科学、_。曲线图:优点是曲线图:优点是_。2.种群增长的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含义:型曲线含义:_条件下的种群,以条件下的种
3、群,以_为为横坐标,横坐标,_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大致呈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大致呈_。3.种群增长的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含义:在型曲线含义:在_条件下,种群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_的增长曲线,呈的增长曲线,呈“S”型。型。4.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_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所能维持的种群_数量,又称数量,又称_。5.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_、食物、食物、_、传染病等。、传染病等。(2)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的影响。6.研究种群数量变化
4、的意义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_,以及濒危,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动物种群的_,都有重要意义。,都有重要意义。【自我校对】【自我校对】一、一、1.自然区域个体的总和种群密度自然区域个体的总和种群密度 年龄组成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性别比例 2.样方法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 3.大小大小 密度密度 4.增长型增长型 稳定型稳定型 衰退型衰退型 5.雌雄性引诱剂雌雄性引诱剂 雄雄性性二、二、1.(1)数学)数学(2)提出合理的假设数学()提出合理的假设数学(3)准确)准确直观直观 2.在食物在食物(养料养料)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
5、敌害等理想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时间种群数量时间种群数量 “J”型型 3.有限稳定有限稳定4.不受破坏不受破坏最大最大K值值 5.(1)气候)气候 天敌天敌 6.保护和利用拯救和恢复保护和利用拯救和恢复种群 一、概念:种群是指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一、概念:种群是指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1.两个要素:两个要素:“同种同种”和和“全部全部”。2.两个条件:两个条件:“时间时间”和和“空间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即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3.两个方面两个方面宏观方面:种群是生物
6、繁殖的基本单位。宏观方面: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微观方面: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微观方面: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二、特征及相互关系二、特征及相互关系1.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直接决定种群密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因素。度变化的因素。3.性别比例是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性别比例是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4.三种类型年龄组成的比较三种类型年龄组成的比较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的原因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
7、度的原因性别比例性别比例繁殖机会繁殖机会出生率出生率种群密种群密度度各年龄阶段各年龄阶段中雌雄个体中雌雄个体数量相当数量相当雌雄个体就雌雄个体就有充分的交有充分的交配繁殖机会配繁殖机会决定了较高决定了较高的出生率的出生率将逐渐将逐渐增大增大雌多于雄或雌多于雄或雄多于雌雄多于雌个体间交配个体间交配繁殖机会较繁殖机会较少少出生率低出生率低将逐渐将逐渐减小减小【例【例1】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和和b的特征分的特征分别属于别属于()A.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物种的个
8、体,一个鲤鱼种群 B.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C.种群,一个鲤鱼种群种群,一个鲤鱼种群 D.种群,一条鲤鱼种群,一条鲤鱼【解析】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是个体的特征,而出【解析】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是个体的特征,而出生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等特征是个体无法体现的,只生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等特征是个体无法体现的,只能体现于种群中。所以答案为能体现于种群中。所以答案为A。【答案】【答案】A1.1.种群的特征是个体所不具有的,个体只能具有性别、种群的特征是个体所不具有的,个体只能具有性别、年龄、出生、死亡等特征。年龄、出生、死亡等特征。2.2.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可以有多个种群,
9、但一个种群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可以有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内的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内的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1.脊椎动物在自然界长期存在的基本单位是脊椎动物在自然界长期存在的基本单位是()A.个体个体 B.雌雄成对雌雄成对()C.种群种群 D.群落群落【解析】种群是生物生存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解析】种群是生物生存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不论是无脊椎动物还是脊椎动物,也不论是动物还是单位。不论是无脊椎动物还是脊椎动物,也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都是如此。个体离开了群体后都植物,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都是如此。个体离开了群体后都将不能长期生存。雌雄成对是种群内部的求
10、偶繁殖行为,不将不能长期生存。雌雄成对是种群内部的求偶繁殖行为,不是生存的基本单位。群落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而有机组合是生存的基本单位。群落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而有机组合在一起的多种生物的集群,群落内部的各种生物都以种群为在一起的多种生物的集群,群落内部的各种生物都以种群为基本单位存在的。基本单位存在的。【答案】【答案】C种群密度的调查取样调查法一、原理一、原理一般情况下,要逐一计算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是比较困难的,一般情况下,要逐一计算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是比较困难的,因此,研究者通常只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用来估计整个种因此,研究者通常只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用来估计整个种群的密度,此方法称取样调
11、查法。群的密度,此方法称取样调查法。二、方法二、方法1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一般用于活动频繁、活动范围广的动物一般用于活动频繁、活动范围广的动物N N1M M1N:该种群数量;:该种群数量;N1:第一次捕获并标志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并标志的个体数;M:表示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表示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M1: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中含有的第一次标志的个体数中含有的第一次标志的个体数(1)主要方法: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放回原来的环境主要方法: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放回原来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再进行重捕,称为标志重捕法。中,经过一段时间再进行重捕,称为标志重捕法。(2)注意事
12、项:注意事项:被标志的动物不能有大量的出生或死亡、不能有大规模的迁入或迁出,被标志的动物不能有大量的出生或死亡、不能有大规模的迁入或迁出,已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已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被标志的动物应尽量分布均匀后再进行捕获。被标志的动物应尽量分布均匀后再进行捕获。在做标志时,标志物不应太大、太明显,防止其他动物对标志动物的排在做标志时,标志物不应太大、太明显,防止其他动物对标志动物的排斥或改变与捕食者之间的关系。斥或改变与捕食者之间的关系。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产生伤害。如选用着色标志时,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产生伤害。如选
13、用着色标志时,要注意色素无害、溶剂无毒,如果用切趾、剪翅等方法标志动物时,不能要注意色素无害、溶剂无毒,如果用切趾、剪翅等方法标志动物时,不能影响被标志动物正常的活动或者导致其产生疾病等。影响被标志动物正常的活动或者导致其产生疾病等。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3)计算公式:标志总数计算公式:标志总数/N重捕个体中被标志的个体数重捕个体中被标志的个体数/重捕数重捕数(注:注:N代表代表种群内个体总数种群内个体总数)。2.样方法样方法一般用于植物,应注意以下几点:随机选取样方、计算一般用于植物,应注意以下几点:
14、随机选取样方、计算平均值、样方的长和宽各平均值、样方的长和宽各1m、一般不选用蔓生和丛生的、一般不选用蔓生和丛生的植物。植物。(1)实验步骤实验步骤确定调查对象确定调查对象选择调查地段选择调查地段确定样方确定样方(符合随机取样符合随机取样原则原则)设计计数记录表设计计数记录表实地计数记录实地计数记录计算种群密度。计算种群密度。(2)样方的选取样方的选取样方数目的确定:取样的多少随调查地段的总体面积样方数目的确定:取样的多少随调查地段的总体面积而定,总体面积大,选取的样方多些;总体面积小,选而定,总体面积大,选取的样方多些;总体面积小,选取的样方少些,一般地说,选取的样方越多,求得的种取的样方少
15、些,一般地说,选取的样方越多,求得的种群密度越接近实际情况。群密度越接近实际情况。样方大小的确定:选取的样方大小随植物类型而定。一样方大小的确定:选取的样方大小随植物类型而定。一般地说,北温带地区每个样方的大小,乔木为般地说,北温带地区每个样方的大小,乔木为100 m2,灌,灌木为木为16 m2,草木为,草木为1 m2。常用的取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当调查的总体为非长条形时,可用此法五点取样法:当调查的总体为非长条形时,可用此法取样。先确定对角线的中点作为中心抽样点,再在对取样。先确定对角线的中点作为中心抽样点,再在对角线上选择四个与中心样点距离相等的的点作为样点。角线上选择四个与中
16、心样点距离相等的的点作为样点。如图所示。如图所示。等距取样法:当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可用此法取样。等距取样法:当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可用此法取样。先将调查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先将调查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的方法,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的方法,叫做等距取样法。如图所示:叫做等距取样法。如图所示:(3)计数:计数: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压在样方边线上的个体遵照计上压在样方边线上的个体遵照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一般统计上边、左边及相邻夹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一般统计上边、左
17、边及相邻夹角上的个体即可角上的个体即可),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例【例2】运用标志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调查,下列哪一】运用标志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调查,下列哪一个假设不符合要求个假设不符合要求()A.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B.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C.被标记的动物物种有明显的群聚现象被标记的动物物种有明显的群聚现象D.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物的影响,标记
18、物不脱落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物的影响,标记物不脱落【解析】在进行标志重捕时应该将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解析】在进行标志重捕时应该将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全混合,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无关。【答案】【答案】C2.有关样方选取的叙述正确的是有关样方选取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要是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样方数目一定为只要是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样方数目一定为10个个B.只要是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样方的大小一般为只要是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样方的大小一般为1 m2C.样方的大小和数目是固定的样方的大小和
19、数目是固定的D.对乔木的调查取样与双子叶植物的调查取样完全相同对乔木的调查取样与双子叶植物的调查取样完全相同【解析】调查种群密度时取样的样方的大小和数目是不固【解析】调查种群密度时取样的样方的大小和数目是不固定的,能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即可。样方数目太少会导定的,能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即可。样方数目太少会导致其统计结果误差大,太多会多花费时间和精力。样方的致其统计结果误差大,太多会多花费时间和精力。样方的大小也不是固定的,一般来说测定对象个体大,样方面积大小也不是固定的,一般来说测定对象个体大,样方面积则大。例如双子叶草本植物取样则大。例如双子叶草本植物取样1m2即可,而乔木取样一般即可,而乔
20、木取样一般为为100 m2。【答案】【答案】B种群数量变化一、种群数量变化内涵一、种群数量变化内涵1.在自然界,种群数量总是在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在自然界,种群数量总是在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处于动态变化中,这种动态变化病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处于动态变化中,这种动态变化包括种群数量的增长、波动与下降等。在某些极端因素困包括种群数量的增长、波动与下降等。在某些极端因素困扰下,甚至还会出现物种扰下,甚至还会出现物种(种群种群)的灭绝,从而导致物种丰的灭绝,从而导致物种丰富度富度(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下降。下降。2.“J”型增长曲线与型增长曲线与“S”型增长曲线的分型增
21、长曲线的分析析(1)曲线图解曲线图解(2)联系: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由环境阻力大小联系: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由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引起的。不同,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引起的。“J”型曲线反映的种群增长率是一定的;而型曲线反映的种群增长率是一定的;而“S”型型曲线反映的种群增长率是先增大而后减小,在处达到最曲线反映的种群增长率是先增大而后减小,在处达到最大,达大,达K值时增长率为零。值时增长率为零。(3)种群种群“S”型增长曲线分析型增长曲线分析(4)K值变动的示意图及应用值变动的示意图及应用1.1.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下降等;而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下
22、降等;而“S”“S”型曲线型曲线与与“J”“J”型曲线都只是研究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型曲线都只是研究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2.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不需要设对照实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不需要设对照实验。取样的先后顺序本身已构成了种群数量变化的前后对照。验。取样的先后顺序本身已构成了种群数量变化的前后对照。3.3.封闭环境中的种群数量变化模型:封闭环境中的种群数量变化模型:因在封闭环境中,无外源物质和能量因在封闭环境中,无外源物质和能量的补充,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与的补充,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与“S”“S”型曲线相比多了一个衰亡期。如恒定型曲线相比多了一个衰亡期。如恒定
23、容积培养液中酵母菌或细菌的增长曲容积培养液中酵母菌或细菌的增长曲线如图所示:线如图所示:4.K4.K值变动的示意图值变动的示意图(1)(1)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生物的K 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 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机制使种群密度回当种群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机制使种群密度回到一定范围内。到一定范围内。(2)(2)环境遭受破坏,环境遭受破坏,K 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 K
24、值会上升。值会上升。5.5.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与种群增长率曲线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与种群增长率曲线(1)(1)图乙的图乙的O Of f段相当于图甲的段相当于图甲的a ac c段;段;(2)(2)图乙的图乙的f f点相当于图甲的点相当于图甲的c c点;点;(3)(3)图乙的图乙的f fg g段相当于图甲的段相当于图甲的c cd d段;段;(4)(4)图乙的图乙的g g点相当于图甲的点相当于图甲的d de e段。段。二、研究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二、研究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1.有利于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以及濒危动物种有利于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群的拯救和恢复
25、。2.为人工养殖及种植业中合理控制种群数量、适时捕捞、为人工养殖及种植业中合理控制种群数量、适时捕捞、采伐等提供理论指导。采伐等提供理论指导。三、存活曲线三、存活曲线存活曲线是表示一存活曲线是表示一个种群在一定时期个种群在一定时期内存活量的指标,内存活量的指标,也是衡量种群增长也是衡量种群增长的基本参数。一般的基本参数。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如分为三种类型,如图所示:图所示:型:曲线呈凸型,表示在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型:曲线呈凸型,表示在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而一旦达到生理寿命,则其死亡率大大增加。例如,大型亡,而一旦达到生理寿命,则其死亡率大大增加。例如,大型兽类和人的存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