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总论第八章犯罪主观方面.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刑法总论第八章犯罪主观方面.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刑法 总论 第八 犯罪 主观 方面
- 资源描述:
-
1、刑法总论第八章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犯罪主观方面的法律特征犯罪主观方面的法律特征犯罪主观方面的刑法意义犯罪主观方面的刑法意义犯罪主观方面的内容犯罪主观方面的内容犯罪故意犯罪故意犯罪过失犯罪过失犯罪目的和动机犯罪目的和动机无罪过事件无罪过事件期待可能性理论初探期待可能性理论初探刑法上的错误刑法上的错误1 1、概念、概念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的心理态度。2 2、犯罪主观方面的构成要素、犯罪主观方面的构成要素罪过必要要素罪过必要要素犯罪目的选择要素犯罪目的选择要素犯罪动机非构成要件要素犯罪动机非构成要件要
2、素3 3、犯罪主观方面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犯罪主观方面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罪过是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罪过是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犯罪是主客观要件的统一犯罪是主客观要件的统一4 4、犯罪主观方面的法律特征、犯罪主观方面的法律特征犯罪主观方面是指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具有心理学的内容,包括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犯罪主观方面是刑法所否定的心理态度,具有法律否定价值评价内容。只有当主体的心理态度表现为支配实施危害社会行为而被刑法所禁止时,才被认为是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观方面可以通过犯罪行为的客观事实反映出来,具有可知性。5 5、犯罪主观方面的刑法意义、犯罪主观方面的刑法意义对刑法立法的影响对刑法立法的影响对刑法司法
3、的影响对刑法司法的影响犯罪主观要件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志犯罪主观要件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志犯罪主观方面是区分此罪与彼罪的界限犯罪主观方面是区分此罪与彼罪的界限犯罪主观方面对正确量刑的意义犯罪主观方面对正确量刑的意义1、犯罪故意的概念、犯罪故意的概念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一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这一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2、关于犯罪故意的学说、关于犯罪故意的学说“认识主义认识主义”认为:认为:只要行为人对构成要件事实有认识或认只要行为人对构成要件事实有认识或认识到可能发生危害结果时,就成立故意。其结果是造成了故识到可能发
4、生危害结果时,就成立故意。其结果是造成了故意范围的扩大。意范围的扩大。“希望主义希望主义”认为:认为:只有当行为人意欲实施构成要件的内容只有当行为人意欲实施构成要件的内容时或者希望发生危害结果时,才成立故意。从而造成了故意时或者希望发生危害结果时,才成立故意。从而造成了故意范围的缩小。范围的缩小。“盖然性说盖然性说”认为:认为:预见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程度是判断预见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程度是判断故意存在与否的标准。否定了意志因素在故意认定中的作用,故意存在与否的标准。否定了意志因素在故意认定中的作用,是片面的。是片面的。“容忍主义容忍主义”认为:认为:犯罪故意的成立,行为人只要认识到自犯罪故意
5、的成立,行为人只要认识到自己实施行为的性质和后果,且危害结果的发生不违背行为人己实施行为的性质和后果,且危害结果的发生不违背行为人的主观意志的,就是犯罪故意。的主观意志的,就是犯罪故意。3 3、犯罪故意的结构、犯罪故意的结构(1)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明知”的内容:A A、对行为本身的认识、对行为本身的认识B B、对危害结果的认识、对危害结果的认识C C、对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相联系的其他犯罪构、对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相联系的其他犯罪构成要件要素事实的认识。成要件要素事实的认识。(犯罪对象、犯罪手(犯罪对象、
6、犯罪手段、犯罪时间、地点、方法)段、犯罪时间、地点、方法)某女,某女,19891989年年5 5月月2 2日出生,网名日出生,网名“疯女人疯女人”。该女。该女4 4岁岁时父母离异,一直跟奶奶生活。时父母离异,一直跟奶奶生活。20022002年除夕之夜,她进了年除夕之夜,她进了一个网吧,与一个叫一个网吧,与一个叫“百密一疏百密一疏”的男孩在网上聊了一宿,的男孩在网上聊了一宿,第二天晚上她打电话给第二天晚上她打电话给“百密一疏百密一疏”,说自己不想回家,说自己不想回家,想找地方住。当晚,二人便发生了性关系。次日,她又在想找地方住。当晚,二人便发生了性关系。次日,她又在网上遇到了网上遇到了“热血燃烧
7、热血燃烧”,见面后也发生了性关系。,见面后也发生了性关系。2 2月月1818日晚,流连在网上的她遇见了日晚,流连在网上的她遇见了1717岁的浩天(男),话题很岁的浩天(男),话题很快便转到了性上,她主动提出去找他。晚上快便转到了性上,她主动提出去找他。晚上1010点多,浩天点多,浩天和两个表兄弟在鞍山市超级饭店见到了她:长发,大眼睛,和两个表兄弟在鞍山市超级饭店见到了她:长发,大眼睛,身高身高1.651.65米以上,微胖。几个人酒足饭饱后,来到浩天父米以上,微胖。几个人酒足饭饱后,来到浩天父亲的办公室,两个表兄弟先和她发生了性关系,之后是浩亲的办公室,两个表兄弟先和她发生了性关系,之后是浩天。
8、此后,她又与两个网友先后发生了性关系。最后,她天。此后,她又与两个网友先后发生了性关系。最后,她遇到了鞍山市某高校学生陈冬,在他的宿舍住了遇到了鞍山市某高校学生陈冬,在他的宿舍住了1010天后被天后被学校发现。由此案发。直到这时,浩天等才知道,原来一学校发现。由此案发。直到这时,浩天等才知道,原来一直自称直自称1919岁的疯女人,其实还不到岁的疯女人,其实还不到1313岁,她说伪装年龄的岁,她说伪装年龄的理由是怕他们把她当小孩。理由是怕他们把她当小孩。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 2000年年2月月16日关于审理强奸案日关于审理强奸案有关问题的解释,对于已满有关问题的解释,对于已满14周岁不周岁不
9、满满16周岁的人,与幼女发生性关系构成周岁的人,与幼女发生性关系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犯罪的,依照刑法第17条、第条、第236条第条第2款的规定,以强奸罪定罪处罚。款的规定,以强奸罪定罪处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为人不明知是不满关于行为人不明知是不满1414周岁的幼女,双方自愿发生周岁的幼女,双方自愿发生性关系是否构成强奸罪问题的批复性关系是否构成强奸罪问题的批复(20032003年年1 1月月8 8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通过)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通过)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你院关于行为人不明知是不满你院关于行为人不明知是不满1414周岁的幼女而周岁的幼女而与
10、其自愿发生性关系,是否构成强奸罪问题的请示与其自愿发生性关系,是否构成强奸罪问题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行为人明知是不满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行为人明知是不满1414周岁周岁的幼女而与其发生性关系,不论幼女是否自愿,均应的幼女而与其发生性关系,不论幼女是否自愿,均应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强奸罪定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强奸罪定罪处罚;行为人确实不知对方是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罪处罚;行为人确实不知对方是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双方自愿发生性关系,未造成严重后果,情节显著轻双方自愿发生性关系,未造成严重后果,情节显著轻微的,不认为是犯罪。微的,不认为是犯罪。二二0
11、000四年一月十七日四年一月十七日“明知”的程度明知明知“会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涉及: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涉及:A、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B、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明知是否包括对形式违法性的认识明知要求对实质违法性的认识,但不要求对形式违法法性有认识。(基于罪刑法定原则)但是,对于某种刑法所一向不予禁止的行为,在某个特殊的时期或某种特定情况下为刑法所禁止时,则要求行为人对违法性的认识。(限时犯)。(限时犯)不需要认识的内容(客观的超过要素)加重结果其他要素,如数额、次数等(2 2)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希望”: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抱着积极追求
12、的态度,危害结果是行为人实施该犯罪行为的目的。“放任”: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虽不希望、不是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但也不反对和不设法阻止其发生,而是持听之任之、任凭其发生的心理态度。犯罪故意意志因素的对象:危害结果犯罪故意意志因素的对象:危害结果犯罪故意意识因素和意志因素的关系犯罪故意意识因素和意志因素的关系认识因素是意志因素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意志因素是认识因素的发展4 4、犯罪故意的种类、犯罪故意的种类(1 1)直接故意)直接故意“明知必然会希望”“明知可能会希望”某甲想杀死某乙,用枪顶在某乙的脑袋上射击,他明知这种行为必然导致某乙的死亡而仍决意为之,追求某乙死亡的结果发生。某甲的心理态度为
13、何种形式的直接故意?张三想枪杀李四,但只能于晚上趁李四返家途中隔小河射击,由于光线不好,距离较远,张三射击技术又不甚好,因而他对能否射杀李四没有把握,但他不愿意放过这个机会,希望打死李四,并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实施了射杀行为,张三的心理态度属于何种形式的故意犯罪?(2 2)间接故意)间接故意公式:公式:“明知可能放任明知可能放任”间接故意的表现形式:间接故意的表现形式:行为人追求某一个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个危行为人追求某一个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结果的发生。害结果的发生。行为人追求一个非犯罪的目的而放任某种危行为人追求一个非犯罪的目的而放任某种危害结果的发生。害结果的发生。突发性的犯罪,不计后果
14、,放任严重结果的突发性的犯罪,不计后果,放任严重结果的发生。发生。甲欲毒杀妻子乙,便在妻子盛饭时往妻子碗内投下了剧毒药。甲预见到其妻有可能喂饭给孩子吃而祸及孩子,但因杀妻心切,就抱着听任孩子也被毒死的心理态度。事实上妻子乙在吃饭时确实喂了孩子几口,结果母子均中毒死亡。某甲在林中打猎时,发现一只酣睡的猎物,同时也发现了猎物附近的一个孩子,根据自己的枪法和离猎物的距离,甲明知若开枪不一定能打中猎物,而有可能打中小孩,但因打猎心切,甲不愿放过这一机会,又看到周围无其他人,遂向猎物开枪,结果子弹打偏,打死了附近的小孩。(3)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相同之处:相同之处: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
15、结果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区别之处:区别之处:A A、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对危害结果发生的认识程度认识程度不同不同B B、对危害结果的、对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心理态度不同不同1 1、概念、概念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的评价和对案件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的评价和对案件的事实情况有不正确的认识或者缺乏认识,从的事实情况有不正确的认识或者缺乏认识,从而导致主客观不相一致的情况。而导致主客观不相一致的情况。2 2、分类、分类法律上的认识法律上的认识事实上的认识事实上的认识行为人在法律上的认识错误行为人在法律上的认识错误概念概念基本类型及法律处置原则基本类型及法律处置原则假想犯罪:假想
16、犯罪:不构成犯罪不构成犯罪假想不犯罪假想不犯罪法律处置:法律处置:A、对人所共知的自然犯,不能因、对人所共知的自然犯,不能因为行为人不知法律而免除或减轻其责任;为行为人不知法律而免除或减轻其责任;B、对刑法中由空白罪状所规定的法定犯,不知对刑法中由空白罪状所规定的法定犯,不知法律是否影响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应具体分法律是否影响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应具体分析。析。罪名、量刑认识错误罪名、量刑认识错误法律处置:不影响定罪量刑法律处置:不影响定罪量刑行为人在事实上的认识错误行为人在事实上的认识错误概念概念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事实情况有不正确认识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事实情况有不正确认识基本类型及法律处置原则基
17、本类型及法律处置原则客体认识错误客体认识错误行为人意图侵害甲客体,而实际上侵害行为人意图侵害甲客体,而实际上侵害了乙客体了乙客体法律处置原则:以行为人意图侵害的客法律处置原则:以行为人意图侵害的客体定罪体定罪对象认识错误对象认识错误A A、误把甲对象当作乙对象加以侵害,而甲、乙体现相同的、误把甲对象当作乙对象加以侵害,而甲、乙体现相同的合法权益合法权益法律处置原则:构成犯罪的既遂法律处置原则:构成犯罪的既遂B B、误把甲对象当作乙对象加以侵害,而甲对象与乙对象体、误把甲对象当作乙对象加以侵害,而甲对象与乙对象体现不同的合法权益现不同的合法权益法律处置原则:不能仅根据行为人的故意内容或仅根据行法
18、律处置原则:不能仅根据行为人的故意内容或仅根据行为的客观内容认识犯罪,而应在故意内容与客观行为相统为的客观内容认识犯罪,而应在故意内容与客观行为相统一的范围内,认定犯罪。一的范围内,认定犯罪。C C、误把非犯罪对象当作犯罪对象加以侵害、误把非犯罪对象当作犯罪对象加以侵害法律处置原则:故意犯罪的未遂法律处置原则:故意犯罪的未遂D D、误把犯罪对象当作非犯罪对象加以侵害、误把犯罪对象当作非犯罪对象加以侵害法律处置原则:过失犯罪或意外事件法律处置原则:过失犯罪或意外事件(3 3)对行为性质的认识错误)对行为性质的认识错误法律处置原则:过失犯罪或意外事件法律处置原则:过失犯罪或意外事件(4 4)对行为
19、手段的认识错误)对行为手段的认识错误A A、行为人所使用的手段本来会发生危害结果,但行为人误、行为人所使用的手段本来会发生危害结果,但行为人误认为不会发生危害结果认为不会发生危害结果法律处置原则:过失犯罪或意外事件法律处置原则:过失犯罪或意外事件B B、行为人本欲使用会发生危害结果的手段,但由于认识错、行为人本欲使用会发生危害结果的手段,但由于认识错误使用了不会发生危害结果的手段误使用了不会发生危害结果的手段法律处置原则:故意犯罪的未遂法律处置原则:故意犯罪的未遂C C、行为人所使用的手段不可能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但行、行为人所使用的手段不可能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但行为人误认为可以导致危害结果
20、发生为人误认为可以导致危害结果发生法律处置原则:不构成犯罪法律处置原则:不构成犯罪(5 5)因果关系的错误)因果关系的错误A A、行为人误认为自己的行为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犯罪结果,事、行为人误认为自己的行为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犯罪结果,事实上并没有发生这种结果实上并没有发生这种结果法律处置原则:犯罪未遂法律处置原则:犯罪未遂B B、行为人所追求的结果事实上是由其他原因造成的,行为人、行为人所追求的结果事实上是由其他原因造成的,行为人却误认为是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却误认为是自己的行为造成的法律处置原则:犯罪未遂法律处置原则:犯罪未遂C C、行为人的行为没有按照他预想的方向发展及其预想的目的、行为人的行为没
21、有按照他预想的方向发展及其预想的目的停止,而是发生了行为所预见所追求的目标以外的结果停止,而是发生了行为所预见所追求的目标以外的结果法律处置原则:不影响原有故意的内容,对实际发生的重结法律处置原则:不影响原有故意的内容,对实际发生的重结果只负过失的责任果只负过失的责任D D、行为实施了甲、乙两个行为,危害结果是由乙行为造成的,、行为实施了甲、乙两个行为,危害结果是由乙行为造成的,行为人却误认为是由甲行为造成的行为人却误认为是由甲行为造成的法律处置原则:构成犯罪既遂法律处置原则:构成犯罪既遂1、概念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
22、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心理态度。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心理态度。2 2、过失犯罪负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过失犯罪负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3 3、犯罪过失的分类、犯罪过失的分类(1 1)疏忽大意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2 2)过于自信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4 4、疏忽大意过失的构成条件:、疏忽大意过失的构成条件:A、行为人没有预见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行为人没有预见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没有预见没有预见”的内涵:行为人对实施行为的危害的内涵:行为人对实施行为的危害社会的性质、引起的结果完全没有意识到。社会的性质、引起
23、的结果完全没有意识到。“没有预见没有预见”的时间:行为人在实施行为当时没的时间:行为人在实施行为当时没有预见,而不是指行为人从来就对他实施的某种有预见,而不是指行为人从来就对他实施的某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没有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没有认识。认识。B、行为人、行为人“应当预见应当预见”“应当预见应当预见”的内涵:行为人在实施行为时有责任预见也的内涵:行为人在实施行为时有责任预见也有能力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有能力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是区分疏忽大意过失与意外事件的关键是区分疏忽大意过失与意外事件的关键确定确定“应当预见应当预见”
24、的依据:的依据:第一、第一、“应当预见应当预见”,行为人须有预见义务;,行为人须有预见义务;第二、第二、“应当预见应当预见”,行为人必须有预见能力;,行为人必须有预见能力;第三、第三、“应当预见应当预见”,须具备能够预见的客观条件;,须具备能够预见的客观条件;C、没有预见的原因是因为行为人的疏忽大意、没有预见的原因是因为行为人的疏忽大意“疏忽大意疏忽大意”的表现形式:一是消极的不注意;二是行为的表现形式:一是消极的不注意;二是行为人注意力的转移。人注意力的转移。5 5、过于自信过失的构成特征、过于自信过失的构成特征A、认识因素: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认识因素: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