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外国文学选讲》课件第五讲.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世纪外国文学选讲》课件第五讲.pptx》由用户(momomo)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世纪外国文学选讲 20 世纪 外国文学 课件 第五
- 资源描述:
-
1、 1.作为游戏的戏剧 2.表达存在的戏剧 3.作为减法的戏剧 萨缪尔贝克特()是世纪年代欧美“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是一位用法语、英语两种文字写作的剧作家、诗人、小说家。贝克特的早期创作主要是小说,世纪年代初,贝克特转向戏剧创作;贝克特发表法语版剧作 等待戈多,该戏剧演出后,引起轰动,被认为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贝克特因“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贝克特早期致力于小说创作,但一度陷入困境。等待戈多是作家在苦恼之余聊以解忧而诞生的,这部不经意写作的戏剧,却成为贝克特从小说创作转向戏剧创作的契机。贝克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大多是失去积极的行
2、动能力之人,与世隔绝;如 莫洛伊中的主人公莫洛伊双腿残疾,借助脚踏车才能行动;马龙之死中的马龙却是将死之人。贝克特在表现他们的生活时,更倾向于他们“使他的唯我论的最后方面活跃起来”贝克特笔下的人物形象极力通过对过去的回忆,发掘往昔生活中的美,获得精神的自由。然而当他们体会到“如果人们是从往昔的光亮中去思考影像那就没什么遗憾了,但是人们想不到将用什么想呢”,他们便意识到,生活的枯燥单调造成了人类精神的平庸空虚。记忆变成“一个毫无意义没有出路的荒谬”,人们记忆中的一切只是微不足道的琐屑之事的堆砌。贝克特决定还原生活本身的乏味与人类生存的无奈。贝克特在 莫洛伊中,让身患残疾的主人公莫洛伊独自去看望住
3、在附近的母亲。莫洛伊制订计划并付诸行动,却被一系列出乎意料的事件耽搁下来。无论他如何努力,他都无法达到目标。莫洛伊深切地感受到,人类的一切努力最终归于徒劳。贝克特由此奠定他对世界人类生存的看法,世界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样和谐有序,人类只是在世界中漫无目的地流浪。在贝克特看来,人们只有摆脱思想的惰性和习惯的程式,才能为自身赢得思想和存在的可能。贝克特把 等待戈多界定为“这是一个游戏,一切都是游戏 这是为了生存而进行的一场游戏”。贝克特对游戏的看法,类似于尼采:艺术家的游戏是“不带任何价值色彩”“只是出于永恒的天真无邪”而进行的建造和毁灭的活动。贝克特在 等待戈多中,赋予戏剧以破坏性与建构性的双重特
4、性。贝克特在 等待戈多中呈现世界的荒诞图景与人类惨淡荒凉、孤独绝望的生存境遇,但不是让人们在无意义的生活中沉沦下去,而是引导人们质疑已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贝克特将戏剧与人类生存关联起来,却不为人类提供任何改造世界的方案,而是促使人们审视自身生存的真实。贝克特将等待作为人们实现自身存在的本体行动,然而等待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延迟方式,而非消极的无所作为。人们在等待中,能够洞察自身意识中各种支配性的幻象,重新审视自身的生存。贝克特采取了极简的戏剧艺术手法 不再表现世界的完整或贯注深层的意义,而是将现实缩减为零度,促使人们割刈思想观念中的各种杂草。在贝克特看来,人们只有摆脱思想的惰性和习惯的程式,才
5、能为自身赢得思想和存在的可能。可以说,贝克特的 等待戈多是一部作为游戏的戏剧、表达存在的戏剧、作为减法的戏剧。整部戏剧没有具体的戏剧事件和明确的发展脉络,取消了人们建构戏剧意义的一切可能性,就像在玩一场没有任何目的的游戏。等待戈多共有两幕。第一幕,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与弗拉季米尔出现在一条乡间的小路上,旁边是一棵光秃秃的小树。他们无所事事,一直在斗嘴中打发时光。从他们不合逻辑、东拉西扯的对话中,观众了解到他们是在等待戈多。波卓手持鞭子,用绳子牵着幸运儿上场。两个流浪汉误以为波卓是戈多,一番饶舌后,波卓与幸运儿下场。这时来了一个孩子,自称是戈多的送信人。这个孩子告诉两个流浪汉,戈多说他今天不来了
6、。第二幕,爱斯特拉冈与弗拉季米尔仍然在等待戈多的到来。两人有一句没一句,前言不搭后语地说着废话。波卓和幸运儿再次上场,与前一幕不同的是,波卓变成了瞎子,幸运儿变成了哑巴,他们在舞台上停留一会儿后,再次离场。孩子又上场,带来了戈多的口信:戈多说他今天不来了,明天准来。爱斯特拉冈与弗拉季米尔决定上吊自杀,爱斯特拉冈解下系裤子的绳子,他们把绳子绑在旁边的小树上,结果绳子断了,自杀没有成功。在作品的结尾,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始终停留在原地,他们说着“该走了”,却在舞台上纹丝不动地“等待戈多”。在这两幕剧中,第二幕的开端就是对第一幕开端的重复,而第二幕的结尾再度回到了第一幕的开端。戏剧中的人物也似乎失
7、去了关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明确概念 “可是哪一个星期六?还有,今天是不是星期六?今天难道不可能是星期天?或者星期一?或者星期五?”空荡荡的乡间小路,隐喻着人类的处境,即人类被遗弃在一个既无始源也无归处的荒原上,孤独无依。荒原把人们牢牢地锁在其中,销蚀着人类的所有情感和行动 主人公在舞台上走动和停留,还不时地朝舞台的深处凝望,似乎在期盼着荒原之外的世界 如果说舞台本身代表某种实在性的话,那么舞台之外的、人们难以企及的世界则将这种实在性悬置起来。但是这个看似超越荒原的世界本身的似有似无,却消解了舞台所代表的实在性,并进一步将舞台上显示的荒原景象变成一个超越时空的、抽象的先验空间,传达出人类无所作为
8、、无家可归的意味。戏剧中的人物失去人的主体性,对世界产生了陌生感与不适应感,因而他们的行为与语言都显得荒谬可笑 贝克特认定,在战后的西方世界中,人类的主体性消失殆尽,人类与自然、宇宙的关系无法达到和谐融合。等待戈多中的主人公不再是认识世界并把握生活的主体,而是在冷漠无情的命运的践踏下脚跟无线、生如蓬转的游荡者。爱斯特拉冈就是受尽屈辱和折磨的芸芸众生的化身,人类遭受的苦难并无来由,而且毫无意义可言 爱斯特拉冈,这个名字来自法语,意为龙蒿,是一种生命力非常顽强的植物。龙蒿作为人物的名字,并非强调人物的坚定意志,而是指出人物像随处散落的卑微低贱的野草一样,只能无所作为、得过且过地度日。爱斯特拉冈的生
9、活中充斥着莫名其妙的困扰和打击。他无处可去,晚上在路边、沟里等地方过夜,常常遭到殴打,但他不认识打他的人,也不知道打他的是不是同一群人。对于这一切,爱斯特拉冈却安之若素,似乎这种遭遇对他而言已经是家常便饭。弗拉季米尔意为“掌控世界”,但戏剧中的弗拉季米尔并没有显赫的地位和杰出的才能,而是孑然一身四处游荡,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法主宰。他在舞台上的动作呆板僵硬,滑稽搞笑。他把帽子摘下来,看看帽子,拍打帽子,好像要把里面的东西抖搂出来,接着再把帽子戴上,过后又把帽子摘下这一系列神经质的举动,表明人类无法把握自己的思想和支配自己的行为,这和其姓名的“掌控世界”之义形成巨大的反差。在贝克特看来,无论是精英阶
10、层还是普通大众,整个人类都面临着失去主体性的普遍境遇,人们在难以言表的挫败与痛苦中不知所措。在人类理性与非理性之间形成相互转化的游戏,凸显两者之间的含混性,表现人类无法看清自身生存本质的悲哀。爱斯特拉冈与弗拉季米尔对波卓的误认,意味着他们将自己的希冀、梦想都投射在波卓身上。人们翘首以待的救世主,原来竟然是位专制暴君。作品由此暗示的是否是这样一种状况:人类渴望的并非解放和自由,而是奴役和专制?在第一幕中,波卓 与幸运儿上场,首先出现在舞台上的是脖子上系着一条绳子的幸运儿,他拿着一大堆沉重的行李,被鞭子抽打着,缓慢地、吃力地走上舞台。随后出场的是拉着绳子的波卓,他专横跋扈,粗鲁残暴。爱斯特拉冈与弗
11、拉季米尔开始见到背着重物的幸运儿倒在地上,急切地想上前帮助他。可见,爱斯特拉冈与弗拉季米尔对波卓的暴虐非常反感,这表明爱斯特拉冈与弗拉季米尔还有着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是对戈多的企盼,却使他们丧失了清醒的头脑。他们为波卓的气势所震慑,竟然转向了对波卓的盲目崇拜。爱斯特拉冈与弗拉季米尔毫不犹豫地将之认定为戈多,并把自己维系在他身上。他们急不可耐地向他祈祷,博取他的眷顾,接受他的统治。贝克特通过两个流浪汉的“误认”,指出人类的理性与非理性之间并无清晰的界限。人们从理性转向非理性,只是一念之差。波卓毫不怜悯地对幸运儿呼来斥去,幸运儿却对波卓俯首帖耳,毫无反抗之意。爱斯特拉冈与弗拉季米尔突然意识到,人类渴
12、望得到拯救,却有可能依附、屈从于野蛮专制的强权,从而付出自由与生命的代价,沉沦在万劫不复的深渊中。“世界犹如戏耍动物的血腥残酷的马戏团,到处都在上演强者欺凌弱者与弱者听任摆布的戏码”爱斯特拉冈与弗拉季米尔分别在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上成为幸运儿角色的戏拟:爱斯特拉冈请求波卓将吃剩的、本应留给幸运儿的鸡骨头赏赐给自己。幸运儿对爱斯特拉冈的攻击,表明幸运儿把爱斯特拉冈看成了自己的竞争者、同类。弗拉季米尔的不知何物的沉思冥想与幸运儿貌似雄浑其实空洞的长篇大论实则一样愚蠢可笑。戏中戏”是西方戏剧的一种艺术技巧,即在一部戏剧(主剧)内部安排另一出戏剧(从剧)促使戏剧情节发生突转,将戏剧冲突推向高潮。戏中戏”
13、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戏剧中的人物作为观众,观看正在演出的戏剧(从剧),如莎士比亚的 哈姆雷特 二是戏剧中的人物自己当演员,表演自编自导的戏剧(从剧),如皮兰德娄的 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 三是介于前两者之间的一种“戏中戏”形式,人物既生活在戏剧(主剧)中,又表演着戏中之戏(从剧),如让日奈的 女仆 在第一种“戏中戏”中,戏剧中的人物在他们观看的戏剧(从剧)中得到启迪,对他们生活在其中的现实(主剧反映的现实)有更透彻的把握。在第二种“戏中戏”中,戏剧中的人物推翻戏剧本身(主剧)为他们设定的生活,用他们自己表演的戏剧(从剧)来宣告他们自身的现实。前两种“戏中戏”都设置戏剧与生活的距离,区别在于:第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