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中国秘书史》课件02-第一章.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新编中国秘书史》课件02-第一章.pptx》由用户(momomo)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编中国秘书史 新编 中国 秘书 课件 02 第一章
- 资源描述:
-
1、第一章中国古代的秘书机构和秘书职务第一节中国秘书工作的起源一、关于中国秘书工作起源的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秘书工作是随文书的产生而出现的。探讨中国文书的起源,必须紧紧抓住两点:一是中国文字的出现,二是中国阶级社会的出现。”因此,公务文书的出现也就是秘书工作的出现,“不但是在有了文字以后,而且是在有了阶级统治以后才有可能”另一种观点认为:“秘书工作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文字和有领导部门的社会组织。”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推断,从广义的范围来说,我国的秘书工作起源于部落联盟的昌盛时期,即黄帝至禹时期,约距今四千五百年至四千一百年之间;从狭义的范围而论,它起源于黄帝时期,即距今约四千五百年至四千
2、四百年之间的龙山文化晚期,最迟当启端于尧舜时期”二、秘书工作产生的条件社会组织领导集团的出现尽管文书档案工作是秘书部门诸项业务中占有相当大比重的工作,但秘书工作的范围则远远大于文书档案工作的范围。文字的出现只是文书档案工作产生的必要条件,而不能笼统地说它是秘书工作产生的必要条件。当社会组织发展到一定规模并形成相对稳定的领导人或领导集团的时候,为这些领导提供辅助管理工作的秘书工作也就随之出现了,而不管这时是否已经有了文字和公务文书。因此,社会组织领导集团的出现,既是秘书工作产生的必要条件,也是秘书工作产生的充分条件。文字或公务文书的出现不是秘书工作产生的前提条件,两个旁证:第一,我国古代的契丹族
3、,自公元4世纪起即活跃于北方,其社会发展阶段处于原始社会后期,到7世纪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部落联盟,9世纪末进入奴隶制社会,公元916年,原来的部落联盟首领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辽国,而直到这时,契丹族仍然没有文字(既没有创造出本民族的“契丹文”,也没有借用汉字),而是“刻木契记事”。公元920年,阿保机才命从侄耶律鲁不古和耶律突吕不创制契丹文字。而在这之前,契丹族的部落联盟管理活动和建国过程中,早已有了秘书工作。与此类似,北方女真族在1115年建立奴隶主国家大金之后,才创造出女真文字。契丹文刻木记事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有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少数民族也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或奴隶社
4、会阶段,没有自己的文字,也不使用汉字,其部落内部进行管理并不使用公务文书,但其首领(酋长)却配助手,这些助手帮助酋长做一些搜集信息、传达命令、筹备集会和对外联络的工作,这些工作显然具有秘书工作的性质三、原始社会组织发展情况及其领导集团的形成虽然原始人群已经是一种社会组织,但其组织结构极其简单,没有形成发号施令的领导者或领导集团,因此不具备秘书工作产生的条件。氏族(以血统关系结成的稳定的社会基本经济单位)胞族(若干血缘相近的氏族联合而成)部落(由两个以上血缘相近的胞族或氏族构成,它通常有自己的地域、名称、方言、宗教、习俗,并形成了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和部落首领。)部落联盟(若干部落联合而成)四、关
5、于我国秘书工作起源的推断在原始社会后期,当若干氏族联合组成规模较大的部落时,就产生了为部落领导集团活动提供辅助管理服务的秘书工作,其时间距今至少有五千年;而到了四千四百年之前的黄帝时期,我国秘书工作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第二节先秦时代的秘书机构和秘书职务一、说文解字话“史”官说文:“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徐铉注:“记事者当主于中正也。”“手”持“中”形,而“中”乃“串”字之省,“串”象若干木片或竹简以线相连之形,与“册”相同,即古代的简牍文书档案。“又”为手形,手者,持也,可解释为“掌管”,这样,“史”字本身就有“掌管文书档案(的人)”的意思。二、上古传说中的史官仓颉大约是对创造文
6、字过程中贡献较大的一些人的统称。“龙颜四目,生有睿德”“史官”之名始见于夏代,而且在有关尧、舜、禹的传说中,也没有提到“史官”一职。因此,“黄帝设置史官”可能是后人根据当时的官制套用于黄帝时代的一种说法。史记汉书都说仓颉、沮诵是黄帝的史官,负责记录黄帝言行。传说仓颉是汉字的发明者。三、夏代的史官据夏小正,夏朝官制有所谓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共一百二十人,总数几倍于唐虞之时。重要官职有后稷、司徒、司马、司寇、司空、太史、秩宗等,其中太史和秩宗属秘书官职。夏桀之时,太史终古拿出其保管的“图法”(即图版和法典档案)向夏桀展示,并哭着劝谏夏桀收敛其荒淫无道的行为,但夏桀不听劝告,于是“终
7、古乃出奔如商”。四、商代的史官商朝建立了机构庞大的中央政府,所设官职多达四十余种,官位二百四十个,较夏代增加一倍,分为政务官、武官、史官和事务官四类,其中史官主要从事秘书工作。商代史官中除太史仍为商王的机要秘书长外,还有名目繁多的而又分工明确的各类史官,如尹、乍(同“作”)册、卜、工、史、北史、卿史等(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第一类是神职史官,包括贞卜史官和祭祀史官。第二类是人事史官,包括作册史官和记事史官。从工作性质上看,人事史官职掌的事务更近似于今天的秘书工作。五、我国最早的综合性秘书机构太史寮和西周的史官太史寮是我国最早的综合性秘书机构,在商代末年即已出现,但成型于西周,是为王室服务的秘书
8、处。太史寮中有等级不同分工明确的“五史”。太史也写作“大史”,为太史寮之长,属六卿之一,兼管神职与人事。具体说,亦即一方面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管理国家典籍,另一方面又管理祭祀、天象和历法。太史是周王朝中职位显赫的职官,相当于中央政府的秘书长。小史太史的副手,相当于掌管贵族人事档案的秘书官员。内史也称“作册”,是为商王起草机要文件的文字秘书。外史其职在于书写天子下达京畿以外的命令,掌理四方邦国的史记以及三皇五帝的典籍。御史也称“柱下史”,常侍立于朝堂殿柱之下,接收四方文书,负责保管档案和典籍,属太史寮中职位最低的秘书官。六、西周及以前其他秘书官职1、传说中的“纳言”
9、尚书舜典载,舜曾对担任纳言职务的龙提出要求:“帝曰:龙!朕堲谗说殄行,震惊朕师。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大意是:龙啊!我非常讨厌那种说坏话和阳奉阴违的人,因为这种人常常以一些错误的话使我的民众震惊。命令你担任纳言的职务,早晚代我发布命令,或向我汇报下面的意见,都必须忠诚老实。)诗大雅烝民说纳言“出纳王命,王之喉舌”,郑玄解释说,纳言“如今尚书,管王喉舌也”。孔安国则解释道:“纳言,喉舌之官,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必以信。”一种上通下达、出纳君命的官员,当是典型的秘书官职,故有的史家称纳言为舜的秘书长。2、巫祝和秩宗巫祝是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不事生产的神职人员,巫负责在神人之间传
10、达信息,祝在祭祀活动中负责致祝词,巫祝从事的工作带有秘书工作的性质。秩宗是传说中的尧、舜两王都设置的官职之一,其职责是司典宗教祭礼。在夏代官制设置中,也有秩宗一职。到夏商时期,巫祝与史官逐渐融合,演变为贞卜史官和祭祀史官,夏、商、西周三代官制中的太宗、太祝、太卜等均具有巫祝的性质。3、西周天子的宫廷秘书宰“宰”在商代是国王的专职厨师,因经常接近天子而逐渐成为国王的亲信,西周时周王让宰掌管宫廷事务,宰成为宫廷内务总管、宫廷秘书首领,相当于王宫的办公厅主任。七、春秋战国时期史官地位的衰落太史一职,在西周是“太史寮”主官,位高权重,相当于中央政府的秘书长,而到春秋战国时期,其职权削弱到仅掌记录、管理
11、史料和天文历法。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主要秘书官仍叫史官,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干脆另设秘书官职,例如秦国的尚书、魏国的主书、齐国的掌书、楚国的左徒等等。原因有二:一是社会动荡,王室衰微。王室和诸侯连自身地位也得不到保障,以管理文书档案为主要职责的史官,社会地位下降也就成为必然了。二是私学兴起,文化普及。文化人大量补充进秘书队伍,充当国君的顾问、谋士,史官对于国君的重要意义也就减弱了。第三节秦汉两代的秘书机构和秘书职务一、秦代中央政府主要秘书机构御史府御史府是主要的秘书机构御史府的主要职掌有:(1)受理公卿、百官和民众对皇帝和中央政府的上书。(2)掌管版籍、地图、法律等重要文书档案。(3)负责对大
12、小官员的监督和考察。(4)受命处理皇帝临时交办的特殊事项。(5)受命代皇帝巡视各郡县,并监理郡务。除第三、五两项类似于今天的监察、纪检、组织部门的工作外,其余四项都是秘书部门(办公厅)处理的事务,因此可以说御史府相当于中央政府的办公厅,而御史大夫则相当于皇帝的秘书长或办公厅主任。二、秦代皇宫的秘书官职为皇帝处理具体事务的秘书官:尚书通典卷二十二:“秦时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谓之尚书。”可知其地位不高,只管殿内文书的收发,起上情下达或下情上达的作用。太史令史官,负责记录大事,有时代朝廷起草文书,地位也不高。符玺令负责保管皇帝印玺的人员。参谋性质的秘书官,是皇帝的谋士:博士为皇帝的专职谋士。
13、秦始皇有博士七十人,组成了庞大的皇帝智囊团,其为首者称博士仆射。博士一般通晓古今,学识渊博,备皇帝咨询。最高统治者设专门的参谋机构,这在秘书工作史上是一大进步。给事中侍于殿中,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侍中本属丞相府中办理文书的官员,因丞相常派他们往来宫中,故称侍中,后来成为侍从于皇帝左右、出入内宫的近臣。三、秦代中央各府衙、地方政府和军队中的秘书官职丞相府、太尉府等各大府衙内设有长史一职,协助主官处理公务,是府衙的秘书长。另有主簿一人,具体掌管府中的秘书业务。秦代实行郡县制,各郡县主官为郡守、县令(长),副职郡丞、县丞兼管秘书工作,其下则有主簿、记室令史、书史等专职秘书人员。四、御史府秘书职能被
14、尚书台逐步取代西汉前期,沿袭秦制,御史府仍为中央政府主要秘书机构,其职权有所增大。御史大夫配有副职御史中丞,下隶御史三十人、侍御史十五人,分别处理中央与地方往来文书,并配符玺侍御史专管皇上的玉玺符节,治书侍御史则在皇帝身边记录言行。汉武帝为削弱“三公”之权,启用了皇宫所属尚书,掌管中央政府的机要,并以宦官为尚书之职,称为“中书”。西汉末年,汉成帝将尚书署升为尚书台,以尚书仆射为其主官,并复用士人充任。哀帝时,尚书台已经成为皇帝实际上的机要秘书处。东汉光武帝时,中枢机要进一步“政归台阁”,不仅取代了御史府的大部分秘书职权,而且取代了丞相府的一部分行政权,成为皇帝以下各官府的权力中心,而丞相府和御
15、史府反倒成为陪衬。到东汉中期以后,实权又逐渐转移到太尉府。汉成帝建尚书台前,尚书仅四人,建台时增至五人。东汉光武帝时尚书台编制猛增至六十余人,尚书台内有尚书令一人为主官,尚书仆射一人为其副,六曹尚书各一人,每曹又有尚书侍郎六人,尚书令史三人。五、汉代皇宫其他秘书官职尚书台之外两类秘书职务:以参谋言谏为主要职责的秘书职务:博士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博士的职责转为专事学术研究,负责儒家经学的阐释、讲授、传播,成为学者,失去了皇帝智囊的作用。郎官郎官是代替博士职能的殿廷侍从,能直接接近皇帝,其中起参谋、顾问作用,带有秘书性质的郎官主要有:(1)谏大夫,直言进谏;(2)中大夫后称光禄大夫,备
16、顾问应对,并常被派往各地办理救灾、选士、社会调查等事宜;(3)议郎专掌顾问应对的低级参谋。宦官充任的贴身秘书:中常侍出入宫廷,侍从皇上,传达诏令,掌管机要文书。侍中往来殿中奏事,后被提升为“切问近对”的侍从顾问,品秩虽低,权力颇大,并有了办事机构“侍中寺”。黄门侍郎侍从皇上,传达诏命。中书令汉武帝时设此官,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令,掌管机要文书,颇有实权。六、王国、地方政府中的秘书机构和秘书官职王国内秘书机构和秘书官员设置,与中央相似。“七国之乱”后,王国权力被削弱,其官职设置遂与地方郡府相同。州、郡、县各级地方政府中的秘书官职名称基本相同,如副职“丞”均兼掌秘书事务;主簿在各级政府中都是主要的秘书
17、官职,相当于今天的办公厅主任;书佐则是负责起草公文的文字秘书。各级政府中还设置了专门的秘书机构“记室”,专管起草、收发文书,相当于今天的秘书处(科)。七、以“秘书”冠名的秘书官职的出现汉书刘向传载:“诏向领校中五经秘书。”这里的“五经秘书”,皆指图书秘文。此“秘书”是指物,而不是指人。东汉延熹二年(159),汉桓帝刘志在朝廷首置“秘书监”一职,其职责是“掌典图书、古今文字,考合异同”(太平御览卷二百三十三)。其职掌看,仅是管理图书档案的官员,不是主要的秘书官职。建安二十一年(216),汉献帝封曹操为魏王,“魏武佐汉,初建魏国,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文献通考卷五十),下隶秘书左丞和秘书右丞两副
18、职。秘书令统领魏王府整个秘书工作,掌管王命的撰拟、传达等事务,其职责类似现代的政府秘书长。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废汉称帝后,就把“秘书令”改为“中书令”。此后各朝直到清代末年,以“秘书”冠名的官职如“秘书郎”“秘书丞”之类,都不是主要秘书官。第四节从魏晋南北朝到元代的秘书机构和秘书职务一、“霸府”现象和“三省制”的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个王朝,都是由手握军权的权臣建立的。他们在正式取得皇位前,任用一批人组成一套机构,完全在正规官制之外,自由行使权力,历史上称这些权臣所独自掌握的实权机构为“霸府”。尚书省:尚书省:汉武帝开始,尚书和尚书台地位日渐重要,魏晋以后,尚书台(南朝梁改称尚书省)从皇宫内廷
19、独立出来,成为中央执行政务的行政机关。中书省:中书省:尚书台(省)由内廷的机要文书机构变为外廷的行政机构以后,出于收发文书、起草和传达诏令的需要,从魏晋开始,另设中书省为文书处理机关,其长官为中书监和中书令。门下省:门下省:晋代时,将自东汉起就设于内廷的侍中寺改称门下省,以侍中为长官。“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二、中书省内的官职设置和职能的变化中书省主官初为中书监和中书令两职,隋废中书监,只留中书令(隋代为避隋文帝之父杨中之讳,改“中书”为“内史”,唐初恢复)。中书舍人为中书省内最主要的秘书官,南朝梁陈时设中书舍人5人,唐代定额为6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