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版)第四章中国传统建筑课件.pptx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4452775
  • 上传时间:2022-12-10
  • 格式:PPTX
  • 页数:28
  • 大小:2.65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版)第四章中国传统建筑课件.pptx》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中国传统文化 第三 第四 中国传统 建筑 课件
    资源描述:

    1、中国传统文化 (第3版)朱筱新 李军 编著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第四章 中国传统建筑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传统文化 不同类型的中国传统建筑 目录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内容提要 1.早期人类的居室,经历了从竖穴式、横穴式、半地穴式居室,到地面式、干栏式居室的发展历程。在这一过程中,建造技术不断提高。榫卯技术的问世,为建造结构更为复杂的木结构建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因此决定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结构和形制。2.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单体建筑的单数开间、建筑群的布局及城市的整体布局均呈对称

    2、状,形成中轴线,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的平衡、中庸思想。建筑物中的构件、装饰等,则更多地承载着包括思想、观念、历史、传说、审美等内容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3.中国传统建筑分为宫殿建筑、民居建筑、园林建筑等几种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建筑,在建筑的形制、布局及装饰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显示了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特点和社会习俗,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及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中国传统建筑的起源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考古资料证明,进入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我国的先民们就

    3、已经开始建造房屋。北方地区的先民们多选择在临河 的高地上建造自己的居室,最初的居 室是向下掏挖,建造出竖穴式居室;或在黄土断壁上横向掏挖,建造出横穴式居室(后世之窑洞)。竖穴式居室位于地表之下,不仅出入不便,而且雨水会直接灌入穴室内,因此 先民们又继续探索建造进出方便、不受淹灌的居室。先民们不再深挖穴坑,而是设法使居室更接近于地面,遂发明了半地穴式建筑。尽管半地穴式建筑仍借用一定深度的坑壁作为房屋的墙壁,但还需要建造一定高度的墙壁才能满足人们在室内活动的需要。同时,房屋的顶部也需要覆盖,才能遮挡雨雪、御风防晒,因此,搭建屋顶是先民们建造居所时遇到的一个技术性难题。中国传统建筑的起源中国传统文化

    4、(第3版)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在半地穴式建筑的基础上,先民们又发明了地面式建筑。从地穴式到半地穴式,直至地面式建筑的演进过程,标志着早期生活在北方地区的先民们逐渐掌握了木构主体框架的建筑技术,已能建造出结构相对复杂的建筑。此后,北方地区的人们所建造的房屋,基本沿袭了木柱、墙体、屋顶的主体结构。我国南方地区多河湖、沼泽,气候多雨、炎热、潮湿,这里的先民们就发明了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是一种完全木构的架空式建筑,其建造技术和难度均远远超过北方地区的建筑。由于干栏式建筑属纯木构建筑,且于地面上架空建造,木构件之间的结合是否牢固、紧密,直接关系着建筑是否能够承重、坚固。为了解决木构件之间的套接问

    5、题,河姆渡人发明了榫卯结构。在中国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生活在南北方的先民们发明的房屋建筑技术,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和居住条件,更是重要的发明与创造。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村发现了一处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址,即二里头文化遗址,遗址内发掘出两座大型建筑基址。二里头遗址内发现的这处建筑群基址,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规模最大的木结构夯土建筑和庭院式建筑实例,充分证明木结构建筑技术经过不断的创新和完善后,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和发展,并被运用于建造各种形制的建筑。商朝中期的宫殿出现的重檐四面坡式的形制,不仅反映出商朝的统治者注重

    6、通过建筑的形制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也证明这一时期的木结构建筑技术更加成熟。进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发明,斧、锯、锥、凿等铁制工具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修建建筑,木结构建筑技术也更加精细,榫、卯的型式更加多样,加工和制作亦更加精细。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在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中,斗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支承构件。斗拱,亦作枓拱,是由斗形的木块和弓形的短木纵横交错层叠,逐层向外挑出的上大下小的一种托架结构。汉代是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的一个繁荣时期。斗拱结构在汉代的木结构建筑中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随着斗拱结构的广泛应用,加之榫卯技术的成熟,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在汉代

    7、又进入一个高潮时期。在以后的历史中,中国传统建筑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隋、唐至宋代又进入了一个成熟时期。在建造技术上,唐代的木结构建筑又有了新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解决了建造大型建筑所需的梁架大跨度难题,木架结构的斗拱构件型式、用料开始规格化。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技术,有些是对前代的简化,如元代为了节省木材,减少了房屋木构架的木料,采用梁、枋与立柱直接联系的方法,增强木构架整体的稳定性;明代在此基础上,又定型为新的木构架。有些则是新的发明和创造,如明代的民居建筑墙体开始普遍使用砖,促进了制砖技术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中国传统

    8、建筑的起源和发展,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进程,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显示了中华民族不断创新、勇于开拓的精神风貌。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中国传统建筑,植根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基础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因此表现出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和传统文化有着必然联系的鲜明特点。1.中国传统建筑多为木结构建筑 2.中国传统建筑多为院落式的建筑群布局 3.中国传统建筑追求造型与装饰之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中国传统建筑体现的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中国传统建筑,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

    9、建筑群,都讲究对称布局。对称布局体现了平衡的原则,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对称、平衡的原理,既被儒家当作一种思想方法,又被当作一种伦理道德观,即“中庸”思想。平衡的思想与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建筑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对称布局。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建筑群,包括城市布局,都力求左右对称。儒家的平衡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通过对称表现出来。即使不能对称,亦要使整体建筑体现平衡的原则。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无论是宫廷建筑,还是民居,在整体格局上多通过单座建筑所处的位置、建筑的型式等方式,表现出各座建筑之间的差别,体现了主次分明、尊卑有

    10、别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中国传统建筑还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龙、凤是中国古代传说的两种神兽,人们认为它们能带来福祉,即所谓的龙凤呈祥。但龙、凤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多与皇权相联系,而成为皇帝和皇后的象征,所以其大量地成为宫殿建筑的石雕、砖雕、木雕或彩绘等装饰题材。在中国传统建筑的石雕、砖雕、木雕或彩绘等装饰中,还有古代的传说、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以及儒家倡导的孝道等题材。人们选择这些题材作为装饰,不仅是为了美观的需要,还具有教化的作用。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思想,这在中国古代的建筑中也有体现。写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在大自

    11、然中,蓝色是天的颜色,绿色是大 地的颜色,所以在天坛的建筑中,凡表现“天”主题的建筑,顶部均覆盖蓝色的琉璃瓦;凡表现“地”主题的建筑,顶部则覆盖绿色的琉璃瓦。不同类型的中国传统建筑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宫殿建筑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的记载,自夏朝建立后,就曾建造宫室,开始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历史。历朝历代修建的宫殿建筑,因要满足帝王治国理政、日常起居、休闲娱乐和祭祀等需要,所以在建筑的布局和设置上,均以单体建筑为单元,基本分为主殿、配殿和附属建筑几类。由于历史的原因,明朝以前历朝的宫殿建筑均已不存。现完整保存的宫殿建筑,即为

    12、明、清两代的皇宫紫禁城。北京城内的紫禁城,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次年,明成祖朱棣自南京(今属江苏)迁都至北京,开始使用紫禁城。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廷自盛京(今辽宁沈阳)迁至北京,继续沿用紫禁城。宫殿建筑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紫禁城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周筑有高10余米的城墙,城墙外侧建有宽 52米的护城河,四面各建有一座城门(南,午门;北,神武门;东,东华门;西,西华 门),四角各建有一座角楼。按照周礼的规定,皇宫之前需设5道门,紫禁城前实际也建有5道门,即丽正门(正阳门,今称前门)、大明门(大清门、中华门

    13、,已不存)、天安门、端门、午门。紫禁城内遵循前朝后寝(亦称内廷)的格局。前朝和后寝的主体建筑均位于中轴线上,体现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前朝主要有太和殿(明代称奉天殿)、中和殿(明代称华盖殿)、保和殿(明代称谨身殿、皇极殿)三座大殿,亦称前三殿。宫殿建筑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前三殿亦即宫城的主殿,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元日大朝贺仪式的场所,也是新帝登基和皇帝做寿、完婚、册立皇后、命将士出征,以及重大节日接受百官朝贺等的场所。太和殿的建筑规格和形制最高,建筑面积最大,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座木结构宫殿。太和殿面阔11间(明代为9间),进深5间。大殿宽60.

    14、01米,进深33.33米,高26.92米,连同台基通高35.05米,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中和殿,是皇帝赴太和殿行大朝贺仪式前休息、准备和接受执事官员朝 拜的场所。中和殿为方形攒尖顶,面阔、进深均为3间,面积较小,陈设也较简单。保和殿,是皇帝举行殿试和宴请王公及少数民族首领的场所。保和殿为重檐歇山顶,面阔9间,面积小于太和殿。殿内设有皇帝的宝座,以供皇帝主持殿试或宴会时入座。尽管保和殿也是专供皇帝使用的殿堂,但它只是作为皇帝选拔人才的场所,而非举行大朝贺仪式的场所,因此在建筑的形制上,不仅体积比太和殿小,而且殿顶为歇山式。宫殿建筑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紫禁城的后寝,

    15、即内廷,主要有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三座宫殿,亦称后三宫。乾清宫是后寝的主殿,是明朝和清朝前期皇帝居住和批阅奏章、处理日常事务的场所,也是皇帝死后停放灵柩的场所,以示“寿终正寝”。乾清宫为重檐庑殿顶,大殿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交泰殿,是皇后在重大节庆和生日接受朝贺的场所,清朝也用于存放皇帝 的宝玺。交泰殿为方形攒尖顶,大殿面阔、进深均为3间。殿中央亦设宝座,左右两侧陈设铜壶滴漏和机械自鸣钟,作为内廷日常起居的“标准时”。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宫。坤宁宫为重檐庑殿顶,大殿面阔9间,进深3 间。清代按照满族习俗对坤宁宫进行改建,作为宫内举行萨满教祭神的场所和皇帝大婚的洞房。坤宁

    16、宫亦采用重檐庑殿顶,原因就在于具有“母仪天下”地位的皇后是内廷的主人,是众嫔妃之主。宫殿建筑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位于紫禁城中轴线最北端的御花园,是专供皇帝及后妃们游玩、休息的场所。御花园东西宽140米,南北深80米,占地12000平方米。园内既有殿堂及亭、台、楼、阁、廊 等建筑,又有花、木、水、石等景致。御花园内的钦安殿位于紫禁城的中轴线上,是一座重檐盝顶殿宇。以钦安殿为中点,东、西呈散状分布有各种建筑和景致。园内遍植古柏老槐和多种花卉,陈设有多种奇石,还随季节布置花树盆景,以使园内景象富于变化,更丰富了园景的层次。御花园地面用各色卵石镶拼成福、禄、寿等象征性图案,

    17、丰富多彩。著名的堆秀山是宫中重阳节登高的地方,叠石独特,登道盘曲,下有石雕蟠龙喷水,上筑御景亭,可眺望四周景色。紫禁城的建筑和布局,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尊卑有序的礼制等级观念,在紫禁城表现得最为充分。位居中轴线上的前三殿、后三宫与两翼的建筑,在建筑的型式、规模和装饰上都形成鲜明的反差,凸显出主体建筑的核心地位。传统民居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四合院,是中国北方地区很普遍的一种民居建筑,由四座单体房屋围合成一个方形的庭院。其中,尤以北京和山西地区的四合院最具代表性。北京的四合院采用南北纵轴对称的基本布局,由东、南、西、北四面的房屋围合成一 个封闭、独立的院落,作为一个家

    18、庭生活的空间。北京的四合院民居,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长幼有序,尊卑、内外有别的礼制等级观念,就体现在四合院的布局中。以南向为尊、东向次之、西向再次之、北向为卑的位次,决定了四合院正房、厢房与倒座房之间的主从关系,而这也是一种家庭内部的伦理道德规范,旨在使每一位家庭成员都能恰如其分地履行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礼制等级观念也体现在建筑的型式上。传统民居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在山西地区的古代民居中,尤以晋商的住宅“大院”最具代表性。财力雄厚的晋商建造的住宅,亦多采用四合院或三合院的形式。山西四合院虽也采用左右对称的中轴线布局,院落平面方正、整齐,但内部的布局设计灵活,或三

    19、进院、四进院,多至十余进院;或呈“双喜”字形布局;或置跨院、套院,形成大院套小院的格局等,颇具幽深之感。这些“大院”之间,虽布局不同,但无等级、贵贱差别。位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一带的民居,因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的影响,修建了被称为“天井”的民居建筑。这种天井院落是由三座或四座房屋围合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院落,四面的房屋多为两层,通常为一层楼层较高,二层楼层较低,门窗多朝向院落。传统民居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徽派建筑不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更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由此形成独具特色的徽派民居。徽派民居多采用中轴对称或数轴并列的布局,平面布局有“凹”字形、“H”形、“回

    20、”字形、“日”字形等。以天井为核心,外围封闭、内部开敞的天井院落建筑,整体平面的布局规整但又不显呆板,结构紧凑但不显凌乱。井然有序、主次分明的天井院落布局,符合中国传统的“聚族而居”式的生活,也体现了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中国古代礼制等级思想。徽派民居建筑为砖木结构。徽派建筑的整体外观色彩为黑白相间。装饰是徽派民居建筑的特点之一。以精湛的石雕、木雕、砖雕技艺而著称的徽州三雕,被广泛应用于徽派民居建筑中,并得到绝妙发挥。传统民居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江浙民居,亦采用中轴线的布局,大门多建在中轴线上。大户人家的住宅可有两到三条平行的轴线。民居整体建筑由三合院或四合院、敞厅、

    21、天井、通廊等建筑形式,组合成一个内外空间既相互联系又有分隔的开敞通透布局。江浙民居亦采用木雕、砖雕、石雕,对建筑的不同部位进行装饰,其中以木雕最为精巧,技法有线雕、浮雕、圆雕、透雕等。原始社会时期的先民们发明的横穴式居室,在后代也得到延续和发展。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式建筑,主要采用两种建造方式:一是利用黄土山崖、断崖,横向掏挖而成。窑洞顶部为圆拱形,高约3米;平面呈长方形,一般宽34米,进深10米左右。洞口砌有矮墙,装有门窗。二是先在地表向下挖掘,形成一个平底方形深坑,边长约15米,深78米,有的则更大。自地坑至地面筑有台阶,作为出入的通道。坑内四壁有横向掏挖的窑洞,每壁一般掏挖三孔窑洞,由此组

    22、成一个位于地面之下的院落,被称为地坑式或地井式窑洞。园林建筑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中国古代园林,亦称中国古典园林,既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类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一种形式。中国传统园林以自然界中的秀美山河作为原型,寄托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与推崇,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赞美与热爱,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唐朝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国势强盛,文化昌盛,园林建筑亦得到极大的发展。唐代的私家园林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仅洛阳就建有千余座私家园林。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及尚文的社会风气,也为中国古代园林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基础。在唐、宋造园传统的基础上,

    23、元、明、清三代的园林艺术更加成熟,以山水为主题的园林特征逐渐定型。明、清两代的园林建造十分兴盛,以江浙地区最为著名。园林建筑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中国的古代园林,是经过人为加工、创造的一种模仿自然的风景式园林,主要作为休息、游赏和文化娱乐的休闲场所。私家园林是指王公贵族、官僚、士大夫、富商以及平民等修建的宅邸园林。中国古代园林,主要包含山、水、植物、建筑四个要素。其中,前三个要素是自然景观,后一个要素则是人文景观。将自然与人文景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且突出山水的主题,体现了“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自然观。中国古代园林采用的各种造景和手法,多具写意的特点。或形似,或神似,移天缩地,集奇观异景于园中,于小中见大,给人以无限的空间去感悟自然和人生的真谛。课后思考 1.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有哪些?2.对称式的中国传统建筑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是什么?3.中国传统的民居承载了哪些文化?4.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特点有哪些?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版)第四章中国传统建筑课件.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452775.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