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45张)(课件2).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33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45张)(课件2).pptx》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件2 33 人口 迁徙 文化 认同 45 课件
- 资源描述:
-
1、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区域文化发展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区域文化发展内容要求内容要求:从人类历史上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不同方式切入,从人类历史上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不同方式切入,展现不同文明、不同人群之间的联系与互动,理解文化交流展现不同文明、不同人群之间的联系与互动,理解文化交流与传播在文明进步之中的重要作用。着重通过文化交流与传与传播在文明进步之中的重要作用。着重通过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主要方式、途径和载体,展现中外历史上重要文化产品播的主要方式、途径和载体,展现中外历史上重要文化产品和文化成就交流传播的过程,以及对不同文化发展变化所产和文化成就交流传播的过程,以及对不同文化发展变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通过
2、学习有助于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生的重要影响,通过学习有助于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越文明优越。教学提示:教学提示:通过多种渠道、从多个方面,使不同文化在通过多种渠道、从多个方面,使不同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吸纳,使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在传播中得以发交流中相互吸纳,使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在传播中得以发展和扩大影响。展和扩大影响。从世界文化交流与发展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从世界文化交流与发展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及历史特点,如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价值及历史特
3、点,如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等,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连续性等,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下探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方式,在问题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下探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方式,在问题的引领下促进学生对优秀文化的特色及影响等进行分析。的引领下促进学生对优秀文化的特色及影响等进行分析。在新情境下运用多种类型的材料,对历史上的文化交流与在新情境下运用多种类型的材料,对历史上的文化交流与传承进行探究,形成对人类文化发展的正确认识。传承进行探究,形成对人类文化发展的正确认识。学业要求:学业要求:了解人类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基本方式、途径、了解人类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基本方式、途径、方法和手段(唯
4、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通过学习,方法和手段(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通过学习,扩大国际视野,增强国际理解,拥有博大胸怀,树立爱国主扩大国际视野,增强国际理解,拥有博大胸怀,树立爱国主义和关怀人类共同命运的观念;能够认识到世界各国、各地义和关怀人类共同命运的观念;能够认识到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都为创造人类文化作出了贡献,不同文化之间要区、各民族都为创造人类文化作出了贡献,不同文化之间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加强交流互鉴,促进共同发展(唯物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加强交流互鉴,促进共同发展(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一、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 概念:概
5、念: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长期性的改变。(一)中国史上的人口迁徙(一)中国史上的人口迁徙中国古代人口迁徙:中国古代人口迁徙:1 1、秦代和西汉:、秦代和西汉:(1)“实关中实关中”,如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如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年)“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目的在于加强统治,把关目的在于加强统治,把关中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政治中心。中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政治
6、中心。(2)戍边和开发新区,其中最著名的有北戍五原、云戍边和开发新区,其中最著名的有北戍五原、云中,南戍五岭,人数均达数十万人,对长城沿线和华南的开中,南戍五岭,人数均达数十万人,对长城沿线和华南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发起了重要作用。2 2、(魏晋、唐宋)中原人口南迁的三次高潮、(魏晋、唐宋)中原人口南迁的三次高潮时期时期/事件事件原因原因一次一次两晋之际两晋之际/八王之乱八王之乱统治阶级内部、少数民族内迁、统治阶级内部、少数民族内迁、环境恶化环境恶化二次二次唐中期唐中期/安安史之乱史之乱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三次三次两宋之际两宋之际/靖康之变靖康之变民族矛盾民族矛盾3 3、清代、清代
7、(1)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组织了对台湾的大移民。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组织了对台湾的大移民。(2)清朝初期统一台湾后,即不准移民携带家眷。清朝初期统一台湾后,即不准移民携带家眷。清代中叶政策有所松动,从而引起对台移民的高潮。清代中叶政策有所松动,从而引起对台移民的高潮。清代后期完全解除了对移民的限制,还在厦门、汕头、香港等地清代后期完全解除了对移民的限制,还在厦门、汕头、香港等地设立设立“招垦局招垦局”,以提供资助和优惠来促进对台湾的移民。,以提供资助和优惠来促进对台湾的移民。(3)湖广填四川湖广填四川中国近代的人口迁移中国近代的人口迁移 (1)走西口:)走西口: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山西、陕西、河北人,
8、打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山西、陕西、河北人,打通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通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2)闯关东:(广义)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关谋生;)闯关东:(广义)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关谋生;(狭义)清朝同治年间到民国时期,中原地区百姓到关东谋生。(狭义)清朝同治年间到民国时期,中原地区百姓到关东谋生。(3)蹚古道:(西南丝绸之路,由陕西商人与古代西南边疆的)蹚古道:(西南丝绸之路,由陕西商人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茶马互市)(4)下南洋:欧洲列强统治南洋区域时期引华人去开发。)下南洋:欧洲列强统治南洋区域时期引华人去开发。(5)赴金山:清朝中后期,洋人骗取大量廉
9、价劳动力赴美国旧)赴金山:清朝中后期,洋人骗取大量廉价劳动力赴美国旧金山。金山。(6)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城乡人口西迁:(抗日战争时期最大的人口迁移潮)华北、城乡人口西迁:(抗日战争时期最大的人口迁移潮)华北、华中、华东等城乡人民在华中、华东等城乡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逼迫之下或处于抗日本帝国主义的逼迫之下或处于抗战需要向西南西北迁移(如:河南人沿陇海铁路的西北大迁战需要向西南西北迁移(如:河南人沿陇海铁路的西北大迁徙)。徙)。4 4、新中国、新中国: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立后到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1)这一时期,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表
10、现)这一时期,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表现为:规模小,频率低,受国家政策影响。为:规模小,频率低,受国家政策影响。1954年年1960年,年,活跃时期;活跃时期;1961年年1976年,低潮时期;年,低潮时期;1977年年1984年,年,回升时期回升时期(2)从迁移方向上看:我国人口净迁出地区有:辽宁、山东、)从迁移方向上看:我国人口净迁出地区有:辽宁、山东、上海、四川;迁入与迁出持平的地区是西藏;其余地区为人上海、四川;迁入与迁出持平的地区是西藏;其余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地区。口净迁入地区。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后特点:特点:中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属自发中国人口迁移日趋活
11、跃,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属自发流动,流动,受到行政体制和市场规律的双重影响。受到行政体制和市场规律的双重影响。流向:流向:一是从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一是从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市和工矿地区。原因:原因:主要是务工和经商。同时,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同时,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的迁移人数也逐步增多。迁移人数也逐步增多。(二)(二)世界世界范围内的范围内的人口人口迁徙迁徙1、20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目的地主要是尚待开发的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目的地主要是尚待开发的“处女地处女地”15世纪发现新大陆后,先是西班牙、葡萄牙,接
12、世纪发现新大陆后,先是西班牙、葡萄牙,接着是荷兰,而后是英国、法国开始了开拓美洲的殖民政策,着是荷兰,而后是英国、法国开始了开拓美洲的殖民政策,他们带来了两类移民:他们带来了两类移民:(1)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移民来自欧洲,他们迁)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移民来自欧洲,他们迁移到新大陆的目的是掠夺金银财宝、发财致富;移到新大陆的目的是掠夺金银财宝、发财致富;(2)移民来自非洲,他们是这些殖民者贩运到美洲的奴隶。)移民来自非洲,他们是这些殖民者贩运到美洲的奴隶。2、欧洲人口大量迁往美洲、欧洲人口大量迁往美洲19世纪到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一次世界大战前这段时间,欧洲世纪上半叶的一次世界大
13、战前这段时间,欧洲各国在自身人口增长的压力和北美急需劳动力的拉力共同各国在自身人口增长的压力和北美急需劳动力的拉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涌向美国的移民潮作用下,形成了涌向美国的移民潮3、两次世界大战阻滞了正常的国际人口迁移,然而战争一、两次世界大战阻滞了正常的国际人口迁移,然而战争一结束,国际人口迁移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出现了结束,国际人口迁移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一些新特点材料一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沃野千里,有土无人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
14、廷把东北地区视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东、河北等地“闯关东闯关东”者日盛,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不
15、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材料二材料二 1689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19世纪初,黑龙江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 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16、,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镇。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镇。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 1904年,清政府全面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1100万万人。人。1
17、911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安边章程。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安边章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三)(三)典例分析典例分析(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 1)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
18、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定居、生产。(2 2)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概念:概念:中国古代的国家认同,主要的不是民族认同或宗教认同,中国古代的国家认同,主要的不是民族认同或宗教认同,而是一种文化认同。人们恪守一种以文化差异为区分的国家观念,中而是一
19、种文化认同。人们恪守一种以文化差异为区分的国家观念,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面貌,使之成为中国的象征;这种文化的获得,或原地区先进的文化面貌,使之成为中国的象征;这种文化的获得,或者是向这种文化的靠拢,则成为是否获得华夏族资格(即中国资格)者是向这种文化的靠拢,则成为是否获得华夏族资格(即中国资格)的主要判断依据的主要判断依据”。文化认同作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基。文化认同作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基础的价值取向,为中国数千年来的政治统一奠定了坚实的信念和基础。础的价值取向,为中国数千年来的政治统一奠定了坚实的信念和基础。二、文化认同二、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作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政治认
20、同基础的价值取向,文化认同作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基础的价值取向,为中国数千年来的政治统一奠定了坚实的信念和基础。文化认同具为中国数千年来的政治统一奠定了坚实的信念和基础。文化认同具有标识民族特性、塑造认同心理、规范社会行为、培育统一意识、有标识民族特性、塑造认同心理、规范社会行为、培育统一意识、凝聚民族精神、强化统一意识等功能。凝聚民族精神、强化统一意识等功能。近年来,全国卷试题命题用语中也多次出现近年来,全国卷试题命题用语中也多次出现“文化认文化认同同”“”“文文化适应化适应”“”“文化反思文化反思”等词语。等词语。1 1、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
21、国家,民族关系始终处于重要地位。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始终处于重要地位。要从中华民族发展趋势、从历史上统一和要从中华民族发展趋势、从历史上统一和“分裂分裂”以及从历以及从历史上的民族政策等方面来认识中国的民族关系,中国各民族史上的民族政策等方面来认识中国的民族关系,中国各民族之间交流越来越频繁,关系亦越来越密切。之间交流越来越频繁,关系亦越来越密切。强调文化融合的重要性,针对研究民族融合的某些误区,强调文化融合的重要性,针对研究民族融合的某些误区,提出从我国历史特别是新疆历史上的民族融合过程来看,文提出从我国历史特别是新疆历史上的民族融合过程来看,文化融合才是民族融合的主要形式和必由
22、之路。化融合才是民族融合的主要形式和必由之路。(一)文化认同的相关问题(一)文化认同的相关问题2 2、民族地区国家认同。民族地区国家认同。土司地区国家认同的实质是西南少数民族逐渐融人中华土司地区国家认同的实质是西南少数民族逐渐融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进程,推动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进步与发展。民族大家庭的进程,推动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进步与发展。有清一代,包括蒙古族的有清一代,包括蒙古族的“满满 化化”与与“汉化汉化”在内的在内的满汉满汉“互化互化”,是中国文化与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中国文化与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互化互化”就是民族相互认同,相互包容,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其结就是民族相互认同,相
23、互包容,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其结果,满洲及满文化与汉族及汉文化融为一体。满汉融合,实果,满洲及满文化与汉族及汉文化融为一体。满汉融合,实际也是中华各民族不断融合的一个缩影。际也是中华各民族不断融合的一个缩影。3 3、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文化认同作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基础的价值文化认同作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基础的价值取向,为中国数千年来的政治统一奠定了坚实的信念和基础。取向,为中国数千年来的政治统一奠定了坚实的信念和基础。文化认同具有标识民族特性,塑造认同心理、规范社会行为,文化认同具有标识民族特性,塑造认同心理、规范社会行为,培育统一意识、凝聚民族精神,强
24、化统一意识等功能。纵观历培育统一意识、凝聚民族精神,强化统一意识等功能。纵观历史,当统一形成共识然而阻力重重之时,文化认同的力量更能史,当统一形成共识然而阻力重重之时,文化认同的力量更能显示出显示出“硬实力硬实力”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土尔息特东归的历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土尔息特东归的历史。中国古代的国家认同,主要的不是民族认同或宗教中国古代的国家认同,主要的不是民族认同或宗教认同,而是一种文化认同。人们悟守一种以文化差异为认同,而是一种文化认同。人们悟守一种以文化差异为区分的国家观念,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面貌,使之成为区分的国家观念,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面貌,使之成为中国的象征中国的象征;这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