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灸方法》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刺灸方法》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刺灸方法 方法 课件
- 资源描述:
-
1、刺灸方法ppt课件刺灸法(needling and moxibustion techniques)刺法:古称“砭刺”,即指使用不同的针具或非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manipulation techniques)或方式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以防治疾病的方法。灸法:是指用艾火治病的方法。广义的灸法既是指采用艾绒等为主烧灼,熏熨体表的方法,又可包括一些非火源的外治疗法。针具与刺法的源流一、针具的起源与发展砭石是最初的针具。说文解字:“砭,以石刺病也。”山海经“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素问异法方宜论“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砭石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砭石以下,有骨针、竹针、陶针等的
2、应用。夏、商、周时代,冶金术的发明,使针具进入了金属时代。“九针”就是萌芽于这个时代。春秋战国时代,有了铁器的发明,砭石逐渐被九针所取代。针具由砭石到九针,标志着针具的形成。金属针具的广泛应用,为针刺法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二、刺法的起源和发展内经:九刺、十二刺、五刺等;提出了徐疾补泻、呼吸补泻、捻转补泻、迎随补泻、提插补泻、开阖补泻等。难经:强调了针刺时双手协作的重要性。唐宋时期,针刺手法一直继承内难之说。金元时代提出了子午流注按时取穴的时间针刺学说。针经指南创立了“针刺十四法”明代神应经提出了“催气手法”徐凤金针赋提出了一整套的复式补泻手法,对烧山火、透天凉也作了系统的论述。杨继州针灸大成
3、提出了“刺有大小”,有“大补、大泻”,“平补、平泻”,“下针十二法”和针刺“八法”灸法的起源和发展一、灸法的起源灸法的起源与火的应用有紧密的关系。说文解字“灸,灼也”“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攻,即指艾灸。二、灸法的发展庄子盗跖“丘所谓无病自灸也。”孟子离娄“今人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芮”第一节、毫针刺法一、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养(一)毫针的构造(二)毫针的规格寸 inch0.51.01.52.02.53.03.54.04.5毫米mm
4、15254050657590100115号数2627282930313233直径0.450.420.380.340.32 0.30 0.28 0.26号数越大号数越大,针就越细针就越细,号数越小号数越小,针就越粗针就越粗.(三)毫针的检查 1、检查针尖 2、检查针身 3、检查针根 4、检查针柄二、毫针刺法的练习 1、指力练习 2、手法练习 3、自身练习三、毫针的选择和消毒(一)毫针的选择 1 针具质量的选择 2 针具规格的选择 灵枢官针“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二)消毒1.针具器械的消毒(1)高压蒸汽灭菌法(2)药液浸泡消毒法(3)煮沸消毒法2.医者手指的消毒3.针刺部位
5、的消毒4.治疗室内的消毒蒸汽灭菌装置消毒法四、体位选择1.仰卧位2.侧卧位3.俯卧位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4.仰靠坐位5.俯伏坐位6.侧伏坐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五、毫针刺法(一)进针法刺手:押手:难经七十八难“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两指持针法多指持针法1 单手进针法 直刺直刺(短针短针)2 双手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 适用于短针进针;适用于短针进针;(2)挟持进针法 适用于长针进针;适用于长针进针;(3)舒张进针法 适用于皮肤松弛适用于皮肤松弛或皱纹部位或皱纹部位;(4)提捏进针法适用于皮肉浅薄的部位;适用于皮肉浅薄的部位;3 针管进针法(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1、角度 (1)直
6、刺 900 (2)斜刺 450 (3)平刺 150 2、深度:察形气定深浅.观年龄定深浅.辩病情定深浅.识部位定深浅六、行针手法(一)基本手法 1 提插法 2 捻转法(二)辅助手法1 循法2 弹法3 刮法4 摇法5 飞法6 震颤法七、得气(needle sensation)“气至”、“针感”,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1、得气标志:得气:患者感觉:酸、胀、麻、重、痛、特殊等;医者感觉:针下沉紧,涩滞等感觉。未得气:医者有虚滑、空松、如插豆腐感;患者无感觉。标幽赋“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钓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灵枢
7、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金针赋“气速效速,气迟效迟”2、针刺不得气的原因:腧穴定位不准确;针刺角度有误;深浅失度;机体功能低下。3、促使针刺得气的方法:留针候气:催气:八、毫针补泻手法(一)单式补泻手法 1、基本补泻 (1)捻转补泻 左转时角度小,用力轻为补;右转时角度大,用力重左转时角度小,用力轻为补;右转时角度大,用力重为泻。为泻。(2)提插补泻 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为补;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为补;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为泻。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为泻。2、其他补泻(1)疾徐补泻 进针慢、退针快,少捻转为补;进针快
8、、退针慢,多进针慢、退针快,少捻转为补;进针快、退针慢,多捻转为泻。捻转为泻。(2)迎随补泻 针尖随着经脉循行的方向,顺经斜刺为补;针尖迎着针尖随着经脉循行的方向,顺经斜刺为补;针尖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迎经斜刺为泻。经脉循行的方向,迎经斜刺为泻。(3)呼吸补泻 呼气时进针,吸气时退针为补;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呼气时进针,吸气时退针为补;吸气时进针,呼气时退针为泻退针为泻(4)开阖补泻 出针后迅速按压针孔为补;出针时摇大针孔为泻。出针后迅速按压针孔为补;出针时摇大针孔为泻。(5)平补平泻 进针后均匀地题插、捻转,得气后出针;进针后均匀地题插、捻转,得气后出针;(二)复式补泻手法 1 烧山火 2 透
9、天凉(三)影响针刺补泻效应的因素1、机体的功能状态;2、腧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3、针具及手法等因素。九、留针与出针 1、留针法 作用:候气.调气.留针时间:1530min.2、出针法 先以左手拇食指或食中固定被刺腧穴周围皮肤,右手持针轻微捻转退至皮下,没有沉紧感觉时迅速拔出.十、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一)晕针 原因:初诊病员体质虚弱,精神过于紧张,或当劳累、空初诊病员体质虚弱,精神过于紧张,或当劳累、空腹、大泻、大出汗、大出血后,或针刺手法过重,体位不当腹、大泻、大出汗、大出血后,或针刺手法过重,体位不当等均可引起晕针反应。等均可引起晕针反应。症状:晕针时,病人突然出现头晕眼花、出冷汗、胸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