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5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心理创伤的基本概念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4442057
  • 上传时间:2022-12-10
  • 格式:PPT
  • 页数:25
  • 大小:72.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心理创伤的基本概念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心理 创伤 基本概念 课件
    资源描述:

    1、 和春技術學院 黃進南l創傷定義:l(1)根據張氏心理學辭典對創傷(trauma)的解釋為泛指個體遭受到的身體或精神上的創傷(張春興,民78)。l(2)Monahon(1993)指出界定創傷的關鍵詞彙可說是由非比尋常的(extraordinary)、無法預測的(unpredictable)、突發的(sudden)、淹沒的(overwhelming)、損毀解體的(shattering)與不斷轉變的l(transforming)。而無助感的形成往往是標定創傷的核心情緒轉化機制。(3)Caruth(1995)認為創傷的意涵是對極度震撼、猛烈事件的反應,事後不斷出現不自主的幻象、惡夢或其他相關行為,伴

    2、隨著當下或之後的麻木無感。(4)阮秀莉(民91)進而指出,創傷指向另一個深層的受傷,牽涉到禁忌的事件或認知,造成不確定、不明白的恐懼,以及不解的癥結,成為深深的壓抑,如果沒有經過化解,會一再以變形的方式發作,擾亂常規。l心理創傷界定l(1)Herman(1992)認為個體處於危機會遭遇心理創傷,而心理創傷是一種無力感(powerless)的折磨,是因為個體面對著一個具淹沒力量的事件,導致其感到無助和無力,這樣的事件也摧毀了個體對感覺和意義的聯結。l(2)Everly和Mitchell(1999)認為心理創傷代表一種劇烈災難引起心理上的失衡(psychological disequilibriu

    3、m),這種失衡是個體無法以平常使用的因應技巧來面對心理創傷所導致。l(3)劉家雯(民92)認為心理創傷是一種複雜的、強烈的內在負向情緒反應,不一定會被個體所意識到或直接表達出來,這樣的情緒反應會使個體處於一種無助的狀態,阻礙個體因應環境的功能。l(4)Giller(2003)指出不同的學者專家對心理創傷的定義有不同的方式,其並認為心理創傷是一種個體主觀的經驗,這樣的經驗決定了一件事是否為創傷的。因此,心理創傷是個體對某一事件或持續的狀況之個人特殊經驗,這種特殊經驗導致個體失去統整其情緒經驗的能力而遭淹沒(overwhelmed),以及個體主觀經驗到生命、身體完整性、神智健全的威脅。所以,當個體

    4、遭受到淹沒時,創傷事件或情境將會產生心理創傷,讓個體感受到害怕死亡、消滅、毀壞或精神異常等。l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l根據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四版(DSM-IV),創傷後壓力疾患係指個體經歷一種創傷事件,同時具備下列兩項:個體曾經驗到、目擊、或被迫面對一或多種事件,這些事件牽涉到實際發生或未發生但構成威脅的死亡或嚴重的身體傷害,或威脅到自己或他人身體的完整性;個體的反應包括強烈的害怕、無助感、或恐怖感受。個體在臨床上有三個主要的特徵,(1)創傷事件反覆持續地被再體驗;(2)持續逃避與創傷有關的刺激,並有著一般反應性的麻木;(3)持續有警醒度增加的症狀(孔繁鐘和孔繁錦編譯,民89)lFo

    5、a和Meadow(1998)指出,歷經創傷之後是否會發展演變為長期的、偏態的PTSD,可以從前創傷因素、創傷相關因素、後創傷因素三個層面來探討。l前創傷因素意指個人在災難事件前的性格特質、生活史是否遭到其他類型的災難事件、先前的心理病理狀態及社會生活功能等。l與創傷相關因素包括災難事件的本質(如屬於天然的、人為的或技術的災害)、災難事件的嚴重程度、個人在受創期間與災難發生後的心理社會反應經驗階段等(如是否持續地過度恐懼、憤怒、感到自我罪惡感、產生嚴重解離性反應)。l後創傷因素含蓋社會支持,個人對災難事件的情緒上的、認知上的、行為上的運作功能,包含個人對事件意義賦予的方式、生活信念重組與人生觀改

    6、變情形等。l因此,Foa與Meadows指出,經歷創傷事件係個人是否會發展成PTSD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l陳淑惠等人(民89)針對199位九二一震災受創者心理反應的研究分析,結果發現受創者的反應有l惡兆的預期/影像的反覆(含創傷後症狀與鬱灼無助感)、l身心症候群(含心身症狀叢結與日常作息失調)、l刻意逃避/心理麻木與功能不良因應等心理(次)結構。l陳淑惠等人進一步將創傷後的反應視為認知功能性的反應,認為個體在面對創傷事件及結果時,認知系統會出現三種反應l第一是闖入反應(intrusion reaction),l第二為疏離逃避或抑制性反應,l第三是過度警覺反應,l因為個人無法將創傷經驗整

    7、合至過去的生活經驗中,所以創傷經驗相關記憶會不停闖入個人腦海中,使個人有機會理解、分類並整合創傷經驗,但在個人還無法成功整合之前,每一次的闖入反應都會帶給個人巨大的情緒痛苦。因此,個人會出現疏離逃避或抑制性反應,避免想到任何與創傷事件有關的線索,以逃避可能出現 l吳英璋、王嘉琳、徐堅璽、蕭仁釗(民92)指出災變下個人的心理反應有(1)創傷經驗重複出現與過敏狀態;(2)否認、麻木等壓抑性反應;(3)複雜的情緒團,例如否認、不安、呆滯;(4)罪惡感或過度冷靜;(5)基本信念的衝擊與心靈的影響,例如懷疑、不信任別人、猜忌別人的動機,停止社交活動等。而創傷下的心理重建即為一種特殊的意義賦予歷程。l創傷

    8、的共同反應有(引自許琳英、莊雅婷、陳志鵬等人譯,民89):l1.生理反應:神經亢奮、神經過敏、肌肉緊繃、胃不舒服、心跳加速、暈眩、缺乏活力、疲倦、磨牙。l2.心智反應:對自己、別人、世界的想法改變,對周圍環境高度警覺,意識模糊、自我游離、難以專注、注意力欠缺或記憶困擾,難以下決定,腦海中闖入影像,夢魘。l3.情緒反應:恐懼、無法感覺安全、悲哀、憂傷沮喪、罪惡、憤怒、焦躁、麻痺、沒有感覺、無法享受任何事情、失去信任、失去自尊、感覺無助、與別人保持情感上的距離、激烈或極端的感受、長期感覺空虛、遲鈍而後有極端的感受。l4.行為反應:變得退縮或孤立自己、容易受驚、逃避特定的場所或環境、變得敵對和咄咄逼

    9、人、飲食習慣改變、體重減輕或增加、靜不下來、性行為增加或減少。l陳信昭等人(民89)指出:l初期反應:l1.認知上和行為上的因應能力受到打擊。l2.陷入高度易受暗示的情況。l3.經驗到恐懼、脆弱、不足感及依賴。l4.表現受損。l續發反應:l1.在認知上l 對自己產生懷疑、自我挫敗、失去信心。l2.在情緒上l 持續恐懼、焦慮、無力感。l3.在行為上l 人際退縮、不談創傷事件l(反應循環圖如附件)lHodgkinson(1991)認為有下列三個因素:l1.災害本身:l 包括發生原因、突然發生情形、災害的強度l 影響的廣度、持續時間的長度、造成傷亡情l 況。l2.個人特質:l 個人面對重大挫折或生活

    10、危機事件的信念、l 態度、能力。l3.災後的處理lHerman(1998)認為只有在“充分的說”,l並且整理成“完成的自我故事”,l才有可能眞正徹底的解決個人的災變經驗。l金樹人(民89)除了強調個人災變經驗分享的重要性外,並認為心靈重建的另一個重要原則是l恢復一個人的內在力量,恢復學習或適應的正常功能。l蕭文(民89)在探討災變事件的前置因素和復原力在創傷後壓力症候反應心理復健上的影響之研究指出,正向復原力的協助建構,是可以讓個案在地震後的創傷逐漸到達適應良好,並改善個體的自我價值觀。這些復原力的建構可以包括個案急需要的人際支持網絡支持、在個案當下的生活裡,需要至少一位以上的重要他人的人際互

    11、動、鼓勵個案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以增進個案的自我價值感、協助個案說出未來的期望,以增進其方向感、鼓勵個案盡量做到日行一善,增進對自我的自信。lBrooks(1994)認為具有復原力的人必然具有同理他人的氣質、支持性的家庭關係、對生活具有相當的控制力和希望感、同時在生活中至少有一個以上的重要他人的人際互動關係、擁有某種能力或嗜好,自我具有清楚的認同、清楚知道自己未來的目標、具備問題解決的能力和技巧、具有良好的自控信念和能力、以及能面對自己所犯的錯誤。lFrazier、Tashiro、Berman、Steger 與 Long(2004)針對171位16歲至50歲遭受性攻擊的女性倖存者進行研究,結果

    12、發現在遭遇性攻擊後的正向生活改變的影響因素,主要有社會支持、接近宗教和以宗教方式因應、以及能控制復原的歷程。他們發現社會支持和正向改變呈正相關;倖存者使用較多的因應取向,例如認知重建和情感表達,倖存者自陳較多的正向生活改變;有宗教信仰的倖存者自陳較多的正向生活改變。另外,倖存者若覺得對復原歷程較有控制,則陳述較多的正向生活改變。lTedeschi和Calhoun(1995)認為個體能夠從災變中成長,最重要的是使危機可處理化(management),使危機可以理解化(comprehensible),以及發現生活是不斷存續著意義(meaning),能夠協助個體達到可處理及理解其危機,反芻(rumi

    13、onation)的歷程是重要的。反芻包括回顧災變事件的負向影響,尋求意義,與他人分享感受。l兩位學者認為一旦讓災難或危機可理解之後,個人如何看待自己、自己的生命成長都將產生實質的變化。當個人的生命成長時,將對災難有一個新的、正向的評價和看法,同時對自己也有正向的改變,這些改變能有效地處理災變所帶來的困境。因此,這樣的成長將基於對自己、他人、對世界的信任,在安全、信任、控制、自尊及親密的需求得到滿足。l在許文耀和陳燕錚(民88)以災變後成長轉換概念,針對經歷九二一地震的三位高中生的研究,結果發現並非三位受訪者皆有災難後成長的轉換,其中的原因為何?許文耀和陳燕錚引用Saokvine、Tennen與Affleck的觀點:假設要從不幸之中找到福祉,深受個人對自己、世界及他人的觀點之影響。換言之,個人的自我與個性扮演一個極重要的角色。l1.對心理創傷有正確的認識。l2.對心理創傷的復原歷程和因素l 有正確的認識。l3.養成團隊工作的模式和默契。l4.培養心理創傷的諮商輔導能力和技巧。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心理创伤的基本概念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442057.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