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登泰山记》ppt课件33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16-2《登泰山记》ppt课件33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登泰山记 16 泰山 ppt 课件 33 统编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下载 _必修 上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登泰山记登泰山记姚姚 鼐鼐文人登泰山,多选春秋良时,姚鼐却选择了一条特殊的路线和一个特殊的日子。一般人不会穿泰山西北谷抵达泰安,也不可能借机去考察齐长城。姚鼐偏要“越长城之限”,实地考察古长城之貌,其精神令人由衷敬佩。作者登山这天,是除夕的前一夜,观日出时正值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除夕。冬天登山已不多见,选择除夕观日出则更加少见。在万家团聚共度良时之日,作者于泰山之巅皑皑白雪之中翘首迎接新一轮红日喷薄而出,这不是也表现了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吗?正如他在诗中所写:“男儿自负乔岳身,胸中大海光明暾。即今同立岱宗顶,岂复犹如世上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欣赏精彩片段,品味形象而优美的语言。2.学习课
2、文写景状物的写法,提高审美能力。3.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热爱大好河山的感情。【学习重难点】1.积累重要文言词语,熟读课文。2.欣赏精彩片段,学习写景状物的写法。了解作者了解作者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清代杰出的散文家,安徽桐城人。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写作背景写作背景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告成,以御史记名。乾隆三十九年(17
3、74)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相关知识相关知识桐城派中国清代散文流派。创始人方苞。继承发展者虽众,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刘大櫆和姚鼐。因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派,时在乾隆末期。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方苞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义经法纬之说,是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泰山古称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426平方公里。主峰玉
4、皇顶,海拔1532.8米。泰山的南北面,各有一条大河。南面,有向西流走的汶水;北面,有向东流去的济水。南北水域的分界处有春秋战国时齐国所筑的长城遗址。泰山的最高处是日观峰。基础梳理一、重一、重点字音点字音姚鼐(ni)汶水(wn)石磴(dng)徂徕(c li)戊申(w)樗蒱(ch p)石罅(xi)绛皓(ho)同舟共济(j)济水(j)人才济济(j)二、通二、通假字假字1.须臾成五采(同“彩”,色彩,颜色)2.多平方,少圜(同“圆”,圆形的,指山石)三、古三、古今异义今异义1.至于泰安(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2.是月丁未(古义:这,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3.复循西谷(古义:再,又;今
5、义:往复,重复)4.戊申晦(古义: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今义:昏暗,夜晚)5.多平方(古义: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义:数学名词)四、词类活用四、词类活用1.汶水西流(名词作状语,向西)2.崖限当道者(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五五、特殊句式、特殊句式1.1.判断句判断句(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者,也”表示判断)(2)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所不至也。(句末语气词“也”表示判断)(3)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用副词“皆”表示判断,“皆”相当于“都是”)2.2.定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崖限当道者”一句中,“限当道”为“崖”的定语,后置了)
6、3 3.省略句省略句(1)(省略主语“余”)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2)(省略主语“余”)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3)(省略主语“余”)皆不及往。(4)(省略主语“余”)观道中石刻,(承前省略主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5)(省略谓语“见”)苍山负雪,(承前省略主语“雪”)明烛天南。(6)(省略主语“树”)生(省略介词“于”)石罅。(7)复循西谷(省略谓语“走”)(8)余始循(省略宾语代词“之”,环水)以入。(9)中谷(省略宾语代词“之”,水)绕泰安城下。任务一梳理课文思路【活动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第二段:记述登
7、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任务二赏析文章内容【活动2】阅读第一段,分析:该段是如何介绍泰山的地理形势的?第一段对泰山地理形势的介绍很有特点。作者鸟瞰泰山采用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法:先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流,是面;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是线;然后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点明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是点。这个“点”为下文叙述登山路线和观日出做好了铺垫。寥寥三十余字,将泰山的地理位置、河流走向及南北分界,交代得一清二楚。句式整饬,朗朗上口。【活动3】阅读第二段,思考:1.作者是如何介
8、绍登山的过程的?作者先连用“乘、历、穿、越、至”五个动词写出自己的行进路线,语句清晰如水,又起伏跌宕,宛如一条游动的长龙。然后介绍了登山的时间丁未日,也就是十二月二十八日;旅伴泰安知府朱孝纯;山路状况登山的道路是石板砌成的台阶,有七千多级,可见山之高;登山的路线是:南麓登山循中谷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顺带介绍古人登山的习惯和“东谷”的古称,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余所不至也”,略含未经东谷的遗憾之情。还写了当时登山的天气情况:大雾弥漫,台阶冰雪溜滑,几乎无法攀登。作者只客观记述,并未流露出为难之情,可见作者的乐观旷达。2.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泰山夕照图?座座青苍的山峰,身披皑皑的白雪,银光照
9、亮了南天,苍山与白雪相互衬托,雪光与日光交相辉映,凭高俯瞰,远处古老的泰安城郭恬静地沐浴着夕阳的余晖,汶水和徂徕山相依拥抱,宛如自然天成的山水图画,环绕山间的云雾宛如轻柔的腰带在飘荡,朦朦胧胧,恍恍惚惚,似动非动,别具风味。3.你认为这幅风景画中哪些词语用得精妙?苍山负雪: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由被动变为主动,赋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表现了冰雪之盛,使人想象到苍山宛如一位富有强大生命力的巨人,匍匐在那里,银装素裹,富有神韵。明烛天南:“烛”是一种光化反应。晴日直射雪山,雪山又把吸收的光能反射天南,绘出积雪映照南面天空的夺目光彩,呈现出雪光与日光争辉的奇景。半山居雾:一个“居”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