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5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16.1《赤壁赋》ppt课件25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

  • 上传人(卖家):Q123
  • 文档编号:4439374
  • 上传时间:2022-12-09
  • 格式:PPTX
  • 页数:25
  • 大小:618.86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16.1《赤壁赋》ppt课件25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赤壁赋 16.1 ppt 课件 25 统编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下载 _必修 上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赤壁赋苏轼(宋)理 解 全 文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我说:“客人你也知道那江水和月亮吗?水像这样(不断流去),却并没有流走;月亮不断地圆缺,却终于没有消减和增长一词多义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理 解 全 文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变化);如果从不变的方面来看,那么万物和我们都是永恒的。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宾语前置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zng,表示让步语气,意思是“乃、连、尚且

    2、”。理 解 全 文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只有江上的秋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的便成为声音,眼睛看到的便成为色彩,取用它们没有人禁止,享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有它们。”文 本 探 究第四自然段又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态度?针对客的悲情,苏子面对秋江秋月,顺手拈来,以水与月设喻,融会古今,从变与不变的不同角度去看待消长、盈虚、得失。表达了其豁达乐观,随遇而安的态度。文 本 探 究针对客所发出的人生悲叹,苏子是如何劝说客的?苏子从两个角度来劝说客。一、是“变”与“不变”是

    3、相对的,无论水、月或人自身,都时时在变,又皆可无尽,因此不必为“吾生之须臾”与“长江之无穷”而悲伤。二、是要忘怀得失,顺其自然,知足常乐。非我所有者一毫莫取,可取用不竭者,如清风明月,则尽情享用。文 本 探 究苏子从两个角度来劝说客: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看,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看,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人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从“取与不取”的角度,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摒弃(不取)禄禄官位蜗角虚名,而取无穷的自然万物(清风明月)为“吾

    4、生”所享用。苏子认为,应该忘怀得失,顺其自然,从中得到乐趣。这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结 构 梳 理四、写苏子说理喜变:逝者、盈虚不变:未尝、卒莫水与月曾不能以一瞬物与我皆无尽也又何羡乎?且夫吾与子之所共适旷达乐观的态度清风、明月理 解 全 文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客人高兴地笑起来,(于是)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光,酒杯盘碟杂乱地摆着。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舟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显出白色。文 本 探 究 文章最后为什么以酒后一片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的景象作结?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深刻含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和人生态度?呼应开头,

    5、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之既白”呼应“月出于东山”。结构浑然一体。用“杯盘狼藉”的杂乱来反衬内心世界的舒坦和宁静。最后写“客喜而笑”,情感转悲为喜。此时已不是开头那种单纯的山水之乐了,“笑”是分外欣慰和轻松,苏轼通过自我调节达到了精神上的满足。这种结尾表明一种情怀和人生态度: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文 本 探 究五.主客同欢 作者的这种释然、超脱,却是政治失意后的精神苦闷的自我排遣,在旷达的外表下潜藏着作者的抑郁和悲伤。总 结 全 文整 体 感 知 1.作者思路怎样,全文以什么为线索?感情线索:乐悲乐(具体如下)时间线索:月初

    6、出东方既白叙事线索:夜游听曲主问客答主辩客喜 先写月夜泛舟,饮酒赋诗,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化无常,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 体 感 知2.本文突出的意象是什么?该意象又是如何运用于文中的?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整 体 感 知 3.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逐步升华。第3 段通过主客的问答,使本文的思想感情转

    7、入悲凉。苏轼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故事作答,文理转折自然。客人连用了两个问句,这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客人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的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整 体 感 知 3.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第4 段文章思想感情得以深化,又一次泛起波澜。苏轼针对客人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际上也是宽慰自己。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人生观,他倾向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是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身处逆境时仍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而后,苏轼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

    8、能强求的方面进一步申说。整 体 感 知 4.说说课文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苏轼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将抒情和说理都依托于景物描写,因景而生情,借物而喻理,写景、抒情、说理三者结合得非常紧密。文中描绘清风、江水、明月的写景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文中抒情的部分,始终不离开这几处景物描写,这就是因景而生情。作者正是在看到江上的清风明月之后,产生了“遗世独立”之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之情。整 体 感 知 文中说理部分也紧紧扣住这几处景物描写,用自然景物来隐喻哲理,阐发哲理。这就是借物而喻理。如第二段中“

    9、客”关于人生无常的议论,都离不开自然景物,“羡长江之无穷”一句扣住江水,“抱明月而长终”一句扣住明月,“托遗响于悲风”一句扣住清风。这几句表明了“客”虚无消极的人生观,它的内涵无不借助这一具体而实在的自然景物表达出来。4.说说课文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整 体 感 知5.本文是宋代文赋的代表作,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融诗、赋、文为一体,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综合运用。先通过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明月升起、大江辽阔等的叙写和描绘,寓情于景,渗透着欢快之情,达到了“飘飘乎”“羽化而登仙”的程度,可见乐到了极点。接着,叙写了对“美人”的思慕,描绘了阵阵悲凉的箫声,传达了不可言状的哀伤。然后以主

    10、客问答的形式揭示了哀伤的原因,最后集中进行议论,从哲理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及宇宙的看法,在思想上得到了解脱。行文有偶有散,错落有致,挥洒自如,犹如行云流水,极尽变化,既有整饬之美,又有通达流转之妙。偶句中用韵贴切,转换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声调铿锵和谐,增强了文章的音乐美。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虽然沿袭汉赋,但并不像汉赋那样古板凝重,而是运用得十分灵活巧妙,恰好表现了作者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整篇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诗情画意俱现。整 体 感 知6.赤壁赋怎样体现了儒、释(佛)、道三家思想的融合和苏轼独

    11、特的文化品格?儒家入世,佛家超世,道家避世,三者原本有矛盾,但苏轼却将其统一了起来:治世以儒,治心以佛,治身以道。这就形成了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式的旷达自适。赤壁赋以水月之喻化解人生忧患。在困苦环境中追求道德人格品质的自我完善,这固然是儒家士大夫追求精神完美的思想的一种反映,同时又带有庄子相对主义和佛家虚无主义的色彩。事物的瞬息变化中蕴含着永恒,苏轼的“变”与“不变”之论正是得自佛、道思想的启示。而佛、道思想又须用儒家的浩然正气来支撑,才能避免虚无空寂。苏轼用这种思想方法,把“吾生之须臾”与“长江之无穷”统一了起来,表现出他独特的文化品格。整 体 感 知7.苏轼对赤壁情有独钟的原因是什么?(

    12、1)赤壁的秀美可以抚慰灵魂。(2)寻求人生的平衡点。也就是所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3)寄托自己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和惆怅。(4)气度的宽宏,曹操虽败仍不失英雄风范,苏轼虽处境艰难仍心怀壮志整 体 感 知 赤壁赋写于苏政治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贫困,心情极其苦闷的时期。在沉重的精神压力下,苏内心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他开始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感慨世事的纷扰和虚无,他哀叹人生如梦,他渴望从那唯一不变而又与世事无关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中,求得慰藉和超脱。在黄州的四年,他过着清苦恬淡的生活,与和尚为友,同渔樵杂处置地耕田,种桑养牛。然而,苏轼毕竟是一个胸怀旷达,政治上有抱负的人。他想从佛老思

    13、想中寻求慰藉,寄情山水,幻想出世。可是,他终究未能超脱也不甘超脱。黄州的山水勾起了他对古人的怀念,他触景生情,倾吐了自己对曾经大显身手、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崇敬、颂扬的感情,同时也流露了自己治世立业的壮志。整 体 感 知 总之,苏轼的内心是复杂的、矛盾的。消极退隐和积极进取,疾世愤懑与逍遥山水的两重情绪,在与世无争的的思想后面,流露出不甘妥协的积极精神和鄙弃富贵、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亭”“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16.1《赤壁赋》ppt课件25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439374.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