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5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医科大学精品课件:炎性肠病(研究生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金钥匙文档
  • 文档编号:443769
  • 上传时间:2020-04-07
  • 格式:PPT
  • 页数:157
  • 大小:12.07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医科大学精品课件:炎性肠病(研究生课件).ppt》由用户(金钥匙文档)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医科大学 精品 课件 炎性肠病 研究生
    资源描述:

    1、炎症性肠病 Inflammatory Bower Disease (IBD),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病理科,IBD包括二种病因不明的胃肠道疾病 溃疡性结肠炎(UC)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IBD的一般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1、IBD的发病率在上升,城市高于农村;发达国家发病率高。 2、CD的发病数比UC少,二者比例约0.3-0.8:1;60岁以后,UC的发病率远远超过CD; 3、IBD发病年龄有三个高峰:20-24, 40-44, 60-64岁; 4、CD病人中,女性占比例较大,约1.9:1。,病因,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IBD的发病是由遗传学决定的、免疫作用介导的

    2、炎性损伤机制。,1、遗传因素; 2、外部因素:环境、职业、饮食、口服药物等; 3、感染因素:病毒、细菌等; 4、免疫因素:,Crohns 病(CD),临床特征 CD的症状和体征较隐匿,非特异,常使对CD的诊断延误至起病后数月甚至数年才能作出; 临床表现根据病变累及的范围、部位、炎症严重程度而不同; 目前,区别CD和UC最可靠和最敏感的手段是内窥镜直视下的结肠黏膜活检。,CD的临床特征(与受累肠部位相关),孤立性小肠受累:厌食,体重减轻,晨起腹胀,腹痛,饭后的(GI)痉挛,不同程度腹泻,乳糖酶缺乏,锌缺乏。 回肠病变:除上述症状外,还可有维生素B12和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障碍 。 结肠受累:腹泻,痉

    3、挛,大便急,出血。 回盲部受累:阑尾炎样表现,梗阻。,CD的大体病理特征,CD可累及从口腔到肛门的全消化道。其中回结肠CD占30%-50%,小肠占25-50%,限于结肠占15-30%。 在小肠,病变呈跳跃性或节段性(又称“阶段性肠炎”),从病变区域到受累区域的转变常是突然的。 典型的CD累及末段回肠的远侧15-25cm,通常还与右侧结肠病变相关联。,病变分布,CD肠管的表面特征,(1) 浆膜炎:纤维素性粘连;粟粒状浆膜病变。 (2) 蔓生的脂肪(creeping fat):肠系膜对侧的浆膜面被增生脂肪包裹。 (3) 肠管柔韧性的改变。 (4) 炎性假瘤。,CD肠管内所见,溃疡性病变 假息肉或炎

    4、性息肉 粘膜鹅卵石样改变 肠管狭窄,溃疡性病变,(1) 鹅口疮样溃疡:为CD早期的溃疡,从针尖 大小的出血性病灶到小而边缘清楚的浅溃疡。 (2) 匍行性溃疡:为不连续、大小不等、形态 不规则、边缘清楚的溃疡,溃疡间粘膜正常。 (3) 纵行溃疡:位于肠系膜附着侧之粘膜面, 沿肠纵轴连续的溃疡,有时还形成铁轨样 征。 (4) 裂隙样溃疡:可累及肠壁深层甚至全层, 或穿透肠壁形成肠瘘。,鹅口疮样溃疡,位于淋巴样组织(淋巴小结)的表面,为最早期的肉眼可见的黏膜改变; 这种早期溃疡在结肠易见,小肠因绒毛遮盖而不易见; 有时这些微小的溃疡可能是疾病唯一或主要的现象,预示着数周或更长时间以后可能发展成CD的

    5、其他更明显的病变。,匍行性溃疡或线状溃疡,鹅口疮样溃疡扩大形成不连续的匍行性或线状溃疡,并可进一步扩大形成宽基溃疡,相邻溃疡纵向和横向地相连;,未受累黏膜呈岛屿状位于溃疡病变之间,形成鹅卵石样外观;见于1/4的病例,是由于粘膜裂缝和裂隙之间的粘膜下层高度充血水肿而使粘膜隆起所致。 线状溃疡愈合后,可留下较长的铁轨样疤痕;,透壁性炎还易形成垂直溃疡,形成裂隙和瘘管,继之累及邻近器官和腹壁,最终形成紧密粘连。,假息肉或炎性息肉,CD的假息肉有些是炎性增生性的,有些是残留的黏膜岛; 结肠内有时可形成较大的突入腔内的假息肉,好发于横结肠和脾曲,其表面成筛状,除可见较大的分叶状息肉外,还可见细长线状的息

    6、肉。,狭窄,透壁性炎、纤维肌肉增生、瘢痕导致狭窄; 可有多处;最严重和最典型的狭窄常累及回盲瓣,水管样狭窄(狭窄处肠壁弥漫性增厚僵硬,管腔狭窄); 狭窄致不全性、间断性肠梗阻; 小肠、大肠、肛直肠狭窄是CD的特征之一。,CD肠壁内其它所见,瘘管 脓肿 穿孔,瘘管,60%病人可形成内瘘或外瘘;病变如在直肠,还易形成直肠阴道瘘; 小肠比结肠多见; 瘘管自发形成,曾有手术史并且有病变肠管残留者更易形成瘘。,脓肿,可在肠壁上、肛周,也可形成腹腔内或后腹膜脓肿。,穿孔,少见,因病变过程缓慢,在穿孔之前肠壁已粘连,较少引起急腹症; 穿孔多来自肠壁内较深的裂隙或穿过肠壁的瘘管,可因某些医疗操作或因合并缺血等

    7、引起。,CD的组织学改变,上皮和黏膜的改变,病变呈节段性或跳跃性分布(尤其在小肠)是CD的特征之一; 病变程度因受检组织是病变的早期还是晚期,是取自相对正常的肠段(上皮可以完全正常)还是取自病变明显的肠段(常呈急性损伤或呈再生性改变)而不同;,可见隐窝和绒毛明显扭曲变形,由于有腺管分支的存在,扭曲变形的腺管在切片上呈不规则腺管。 隐窝炎、隐窝积脓、上皮退变及溃疡形成(但不如UC广泛)。,常可见幽门腺化生(尤其在回肠),潘氏细胞化生(潘氏细胞数量增加,尤其在左半结肠)。 局灶性黏膜纤维化也提示CD。,假息肉,再生性改变见于溃疡的边缘,而远离溃疡的黏膜,除了在固有膜基底部有淋巴、浆细胞浸润外,无其

    8、他明显异常; 杯状细胞消失和反应性上皮增生见于重度炎症的部位; 在腺隐窝的深部有活跃的凋亡。,鹅口疮样溃疡,形态与口腔溃疡相似; 开始于肠黏膜淋巴小结(Peyers patches);,刀刻样裂隙,另一种溃疡形态,与肠长轴呈直角,形成较深的裂隙(约25-30%的病例可见); 裂隙可分支,并可穿入肠壁深部,导致粘连、瘘管和脓肿以及肠周炎性假瘤; 瘘管内有急性炎细胞和肉芽组织,也可以衬组织细胞,此种细胞与肉芽肿内的上皮样细胞相似,巨细胞也可见到。,脉管扩张症,CD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黏膜下淋巴管扩张,并常伴有水肿和淋巴组织增生,在扩张的脉管周围可见浆细胞、嗜酸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 病变后期,水肿被

    9、纤维化代替。,炎性浸润,透壁性炎:炎性浸润也常围绕着黏膜下淋巴管和血管并透过肌层达浆膜。 淋巴细胞聚集:通常位于黏膜-黏膜下层交界处,可有或无生发中心;在无肉芽肿的情况下也可仅见淋巴细胞聚集灶,有时对于确立CD的诊断,后者可能比前者更有帮助;明显的淋巴细胞聚集灶也常累及CD病变中的浆膜脂肪组织中,也可散在分布于肠壁的全层。 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的形成。 隐窝炎和隐窝脓肿:并不多见。,息肉,炎性增生性息肉:在大肠和小肠均可见,由肉芽组织和不等量的炎细胞构成,有时表面覆盖再生的上皮。 黏膜岛:一些息肉包含有黏膜、黏膜肌层、水肿的黏膜下层、黏膜下纤维化组织、以及平滑肌增生,表明其是残存的黏膜岛。,肉

    10、芽肿的意义,结节病样肉芽肿对于诊断CD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存在是区别CD和UC的一个较可靠的组织病理学指标。,肉芽肿的鉴别,黏液性肉芽肿: (1)破裂的隐窝可释放黏液到固有膜内,刺激黏液肉芽肿的形成,其中可有成熟的巨噬细胞和异物巨细胞。 (2)以巨细胞成分为主;与破裂的隐窝有联系或指向其周围;黏液染色阳性。 黏液性肉芽肿非CD特有,它也见于任何可使隐窝破坏伴上皮细胞脱落的其它情况。,肉芽肿的形态,CD的肉芽肿 为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 较小,局限,界清,由上皮样组织细胞聚集而成,可有或无郎罕氏巨细胞,周围常有淋巴细胞套; 较陈旧的病变常呈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和透明变性; 肉芽肿不多,也可以没有; 分

    11、布:回肠的肉芽肿比结肠少见;沿血管、淋巴管或神经分布;浆膜、邻近系膜和腹膜;淋巴结:很少见到肉芽肿。,溃疡底部多核巨细胞。,有肯定坏死或化脓的肉芽肿,病变中容易见到肉芽肿,或是融合性肉芽肿,均应考虑其他病变如结核。,血管病变,血管闭塞性动脉内膜炎; 慢性静脉炎及其它血管病变; 使动脉血管腔狭窄、静脉管壁不规则硬化伴增厚。,神经病变,CD病人中,自主神经丛常增生,从黏膜层、黏膜下层到肌层都可见到大而异常的、不规则或纺锤形的神经纤维束或神经干,其中常见增加了的节细胞,偶而可见明显的丛状神经瘤样增生与弯弯曲曲的厚壁小动脉伴行。,溃疡愈合后的继发改变,纤维化 可见黏膜肌层增厚或重复,常伴有明显的黏膜下

    12、纤维化,致使不能明确区分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及固有肌层。,黏膜化生,幽门腺化生,尤其多见于回肠,化生的细胞具有幽门腺和布氏腺相似的特征 大肠常见潘氏细胞化生,小肠的潘氏细胞数量增加。,CD与肠结核的鉴别诊断,(1) 临床特点:如有肠瘘、肠壁或器官脓肿、肛门直肠周围病变、活动性便血、肠穿孔等并发症或病变切除后复发等,应多考虑CD。 (2)如伴随其他器官结核,血中腺苷酸脱氨酶(ADA)活性升高,PPD皮试强阳性,应多考虑肠结核。,(3)病理活检:CD可有结节病样肉芽肿、裂隙状溃疡、淋巴细胞聚集,但无干酪样坏死;肠结核的肠壁病变肉芽肿多见,可融合成大的肉芽肿,可有干酪样坏死。对伴有坏死性肉芽肿的病变,

    13、一定要做抗酸染色和TB-PCR检测。 鉴别有困难者,宁可偏向结核,建议先行抗结核治疗。有手术适应症者可行手术探查,除对切除病变肠段做常规病理检查外,还要进行抗酸染色和结核PCR检测,尤其是伴有坏死性肉芽肿的病变。,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UC),UC内镜下所见,急性期改变:包括充血、多发性小溃疡、脆嫩细小的肉芽弥漫分布、脓性渗出物、炎性假息肉。 慢性期改变:直肠变窄、直肠瓣变钝、黏膜灰暗、失去正常的血管分布。,UC的病变部位,以结肠的连续性病变为主要特征,病变可表现为: 直肠-乙状结肠炎:45%以上; 全结肠炎:20-62%; 左侧结肠炎:17-22%;,UC的肠

    14、管外观,一般情况下,UC肠管的外表面看上去正常(因炎性病变主要限于黏膜层);慢性者,整个肠管长度缩短。 中毒性巨结肠:肠管极度扩张,肠壁纸样菲薄、脆,处理时极易破碎,还可有浆膜炎及渗出物,可能有穿孔。,UC的粘膜面变化,溃疡 (1)粘膜红色充血、出血、糜烂、溃疡; (2)大范围的浅表溃疡,位于肌层以上;,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持续性UC: 黏膜显得平滑、萎缩、或呈不同程度的颗粒状; 有时肠管缩短,此乃肌层异常增生所致,以远端结肠和直肠较明显,肠管看上去呈收缩状、僵直、壁厚。,UC的组织学特征,活动期UC的特征,UC急性活动的标志是出现中性粒细胞; 固有膜内急性炎细胞的数量与病变活动的程度有一定

    15、关系,根据炎细胞浸润的程度,大致可分为轻、中、重度。,隐窝炎、隐窝积脓,活动性结肠炎的一个早期特征是形成隐窝炎,指中性粒细胞浸润入粘膜上皮层内;隐窝炎又发展成隐窝脓肿和溃疡; 隐窝脓肿则是指中性粒细胞在隐窝腔内聚集。,溃疡的形成,隐窝脓肿在溃疡形成中起作用,脓肿向两侧和黏膜下扩散,表面黏膜脱落形成溃疡,溃疡还可扩散到黏膜下和邻近相对正常的黏膜; 一般情况下,溃疡小而浅,严重的UC,溃疡较大、地图状,可累及到粘膜下层; 已损伤的黏膜继发细菌感染进一步使损害扩大。,注意“隐窝脓肿”的意义,如果主要根据隐窝脓肿的存在就诊断UC是不可靠的,因为隐窝脓肿可见于许多有急性炎症的病变如CD、急性自限性结肠炎

    16、。 虽然不是UC特有,但当脓肿很明显,并累及几乎所有的隐窝时,病变大多为UC而不是CD。 反之,如果在慢性炎症的背景中仅见散在个别隐窝脓肿,特别是中性粒细胞仅限于固有膜而隐窝完全不受累时,则病变更有可能是CD。,内镜活检诊断IBD,IBD需要作活检的理由,确立IBD的诊断(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肠炎); 区别UC与CD; 确定病变范围(确定诊断,并为可能的手术作准备); 确定病变严重度并监测治疗效果; 排除有无并发的缺血性或感染性肠炎; 有长期病史者,检查有无异型增生及程度,有无肿瘤。,活检诊断IBD时 必须观察的组织学指标,结构变化(主要是隐窝结构): 隐窝方向(扭曲) 隐窝长度:从黏膜肌层到隐

    17、窝基底部的距离 隐窝分支 隐窝表面绒毛状转化 隐窝与固有膜面积比例,上皮变化 黏液含量 是否有潘氏细胞或幽门腺细胞 是否有上皮内淋巴细胞或嗜酸性粒细胞 隐窝炎和隐窝脓肿 内分泌细胞增生 有无特殊微生物,固有膜变化: 有无炎症,炎症性质(急性?慢性?)炎症范围(局灶或弥漫,浅表或基底,隐窝内还是固有膜内,限于黏膜还是超出黏膜) 有无特殊微生物 有无纤维化 有无肉芽肿(如有,肉芽肿的特征和位置如何),慢性化的指标,结构变形伴明显的隐窝分支和萎缩; 绒毛状结构; 潘氏细胞和幽门腺化生; 出现淋巴滤泡; 黏膜肌上方明显的浆细胞。,关于IBD的诊断,在IBD中,没有一个特征是肯定出现的,而且随着疾病的发

    18、展,病理特征也随着变化,因此,必须把所有病理特征综合起来考虑,才能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 当病变组织中见到隐窝结构变形,固有膜内淋巴、浆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均增多,表面绒毛化,隐窝萎缩,基底部淋巴细胞聚集,以及位于基底部的孤立的巨细胞等现象时,诊断IBD的符合率可达87-100%。,活检诊断CD和UC,局灶性炎症呈断续分布,或某处活检示溃疡糜烂、隐窝破坏伴隐窝脓肿形成,而邻近黏膜相对正常,则UC可被排除,CD的诊断可确定。 一个活检标本中,其病变均示IBD,又有局灶性纤维化,可诊断为CD。 如有显著的回肠病变,则宁可诊断CD,而不是UC伴返流性回肠炎。,在有些UC病人可见炎症浸润穿过黏膜肌层达黏膜下层的上半部,呈条带状,与其上方黏膜的炎症是连续的; 如果黏膜层和黏膜下层的炎症不连续、有空隙,或黏膜下层的炎症呈灶性分布,其病变很可能是CD。,还有一点,就是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必须临床、肠镜、病理所见三结合,才能得出比较明确的诊断或倾向性意见。 如果能明确CD或UC,则尽量明确诊断,如不能明确区分两者,而组织学确是IBD,则也应明确诊断为IBD,而不是一些模棱两可的描述性诊断,这样才能给临床治疗指明方向。,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医科大学精品课件:炎性肠病(研究生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43769.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