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赤壁赋》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中语文《赤壁赋》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赤壁赋 高中语文 课件 下载 _其他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9 9赤壁赋赤壁赋1识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_,又字和仲,号“_”,世人称其为“_”。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_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子瞻东坡居士苏东坡豪放其散文与_并称欧苏;诗与_并称_;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等。与父亲_、弟弟_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欧阳修黄庭
2、坚苏黄苏洵苏辙2明背景1079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已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后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堂”、“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3注字音(1)窈窕_(2)徘徊_(3)扣舷_
3、(4)桂棹_(5)嫠妇_ (6)须臾_(7)愀然_ (8)舳舻_(9)酾酒_ (10)横槊_(1)Yo tio(2)pi hui(3)xin(4)zho(5)l(6)y(7)qio(8)zh l(9)sh(10)shu(11)渔樵_ (12)江渚_(13)匏樽_ (14)肴核_(15)溯流光_ (16)倚歌而和_(17)余音袅袅_(11)qio(12)zh(13)po(14)yo(15)s(16)y(17)nio(18)hnhn(19)zhnchn(20)zhsh(21)zncn(22)liomu (23)hhhuhuh(24)xnxn(25)dudu(26)jij (27)jnjn(28)p
4、inbin 5解词义(1)举酒属客:_(2)凌万顷之茫然:_(3)飘飘乎如遗世独立:_(4)扣舷而歌之:_(1)劝人饮酒(2)越过(3)离开,脱离(4)敲击(5)倚歌而和之:_(6)正襟危坐而问客曰:_(7)方其破荆州:_(8)固一世之雄也:_(9)而今安在哉:_(5)循,依(6)端正的,正直的(7)当(8)原来,本来(9)哪里,何处(10)哀吾生之须臾:_(11)托遗响于悲风:_(12)而卒莫消长也:_(1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_(14)而吾与子之所共适:_(10)哀叹(11)寄托(12)最终,到底(13)简直,竟然(14)享受(15)动词,唱名词,歌词名词,歌声(16)名词,阴历的每月十
5、五日动词,眺望 (17)动词,攻克,打下方位名词,位置低的,与“上”相对(18)动词,像动词,往,到 6辨用法(1)之哀吾生之须臾_惟江上之清风_耳得之而为声_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助词,的代词,它月出于东山之上_凌万顷之茫然_扣舷而歌之_不知东方之既白_助词,不译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无意义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2)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_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_月出于东山之上_徘徊于斗牛之间_托遗响于悲风_介词,在介词,表被动介词,从介词,在介词,给(3)而羽化而登仙_扣舷而歌_倚歌而和之_侣鱼虾而友麋鹿_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_连词,表承接
6、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4)其而不知其所止_其声呜呜然_何为其然也_方其破荆州_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代词,它,指船代词,指箫代词,这样代词,他,指曹操代词,它们,指水与月(5)乎浩浩乎如冯虚御风_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_相与枕藉乎舟中_山川相缪,郁乎苍苍_形容词词尾,不译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吗相当于“于”,介词,在形容词词尾,不译 7识通假(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_(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_(3)山川相缪,郁乎苍苍_(4)肴核既尽,杯盘狼籍_(1)“属”通“嘱”,劝人喝酒(2)“冯”通“凭”,乘(3)“缪”通“缭”,盘绕(4)“籍”通“
7、藉”。狼藉,凌乱8分古今(1)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_;今义:_。(2)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_;今义:_。(1)古义:这里指明月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2)古义:文中指内心所思慕的人;今义:美貌的女子(3)白露横江古义:_;今义:_。(4)凌万顷之茫然古义:_;今义:_(3)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4)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9判活用(1)舞幽壑之潜蛟_(2)泣孤舟之嫠妇_(3)西望夏口_(4)东望武昌_(5)侣鱼虾而友麋鹿_(1)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2)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3)西:名词用作状语,向西 (4)东:名词用作状语,向东(5
8、)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朋友(6)下江陵,顺流而东也_(7)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8)月明星稀,乌鹊南飞_(9)羽化而登仙_(6)下:方位名词用作动词,攻占;东: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7)渔樵: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8)南:名词作状语,向南(9)羽:名词作状语,像长了翅膀一样10析句式(1)凌万顷之茫然_(2)客有吹洞箫者_(3)何为其然也?_(4)而今安在哉?_(5)而又何羡乎!_(1)定语后置(2)定语后置(3)宾语前置(4)宾语前置(5)宾语前置(6)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_(7)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_(8)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_(9)徘徊于斗牛
9、之间_(10)月出于东山之上_(6)省略句,谓语省略(7)判断句(8)被动句(9)介宾短语后置(10)介宾短语后置11积名句(1)清风徐来,_。(苏轼赤壁赋)(2)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_。(苏轼赤壁赋)(3)_,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4)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_,_。(苏轼赤壁赋)(5)舞幽壑之潜蛟,_。(苏轼赤壁赋)(1)水波不兴(2)歌窈窕之章(3)纵一苇之所如(4)余音袅袅不绝如缕(5)泣孤舟之嫠妇(6)寄蜉蝣于天地,_。(苏轼赤壁赋)(7)_,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8)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_,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_。
10、(苏轼赤壁赋)(9)但愿人长久,_。(苏轼水调歌头)(6)渺沧海之一粟(7)哀吾生之须臾(8)耳得之而为声而吾与子之所共适(9)千里共婵娟(10)大江东去,浪淘尽、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11)_,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12)竹外桃花三两枝,_。(苏轼惠崇春江晚景)(11)千古风流人物(11)欲把西湖比西子(12)春江水暖鸭先知(13)日啖荔枝三百颗,_。(苏轼惠州一绝)(14)_,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13)不辞长作岭南人(14)不识庐山真面目12通语篇(1)文章第1段,写_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
11、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这是本文_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2)文章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_。作者饮酒_,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_的胸怀。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_转入_,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1)夜游赤壁正面(2)客人悲凉的箫声乐极怅惘、失意欢乐悲凉(3)文章第3段,写_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_。(4)文章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之_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苏轼以_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
12、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_”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_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_。(3)客人赤壁的历史古迹(4)人生无常江水、明月哀吾生之须臾宇宙绝对化(5)文章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_为_,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_,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6)赤壁赋通过泛游赤壁的_,以及主客之间的_,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_,又由_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虽_却仍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5)悲喜游赏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