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张继荣《现代交换技术》第3章方案.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西电张继荣《现代交换技术》第3章方案.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交换技术 西电张继荣 现代 交换 技术 方案
- 资源描述:
-
1、第3章 电路交换技术第3章 电路交换技术3.1 概述概述 3.2 电路交换机的硬件结构电路交换机的硬件结构 3.3 数字交换网络的结构数字交换网络的结构 3.4 电路交换机的控制软件电路交换机的控制软件 3.5 电路交换机的指标体系电路交换机的指标体系 3.6 电路交换典型机电路交换典型机 思考题思考题 第3章 电路交换技术3.1 概概 述述3.1.1 电路交换的特点电路交换的特点 通过第1章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电路交换的过程,它具有的特点总结如下:(1)电路交换是一种实时交换,适用于对实时性要求高的通信业务。(2)电路交换是面向连接的交换技术。在通信前要通过呼叫为主叫、被叫用户建立一条物理
2、连接。如果呼叫数超过交换机的连接能力,交换机向用户送忙音,拒绝接受呼叫请求。从另一个角度看,交换机的功能是在入口侧根据内部资源情况,决定接受或放弃新到达的呼叫,并对已处在通信中的每一个呼叫保证通信完整性。第3章 电路交换技术 (3)电路交换采用静态复用、预分配带宽并独享通信资源的方式。交换机根据用户的呼叫请求,为用户分配固定位置、恒定带宽(通常是64 kb/s)的电路。话路接通后,即使无信息传送,也需要占用电路。因此电路利用率低,尤其是对突发业务来说。(4)在传送信息期间,没有任何差错控制措施,控制简单,但不利于可靠性要求高的数据业务传送。根据上述特点,电路交换机使用了如下控制技术:利用呼叫处
3、理完成交换网络入端口到出端口之间内部通道的预占;使用局间信令完成中继线上带宽资源的预占。由于呼叫建立阶段已获得了全部的通信资源,通信阶段无需缓存和差错控制机制,因此采用同步时分交换就可以满足要求。第3章 电路交换技术3.1.2 电路交换机的分类电路交换机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电路交换机进行分类。1模拟交换机和数字交换机模拟交换机和数字交换机 送入交换机的信号可以是模拟信号,也可以是编码后的数字信号。按交换网络传送的信号形式,可以将电路交换机分为模拟交换机和数字交换机。第3章 电路交换技术 2空分交换机和时分交换机空分交换机和时分交换机 交换机的交换网络可以用空分阵列组成,也可以用共享存储器
4、或共享总线的时分交换单元组成。按交换网络的接续方式,可以将电路交换机分为空分交换机和时分交换机。第3章 电路交换技术 3布线逻辑控制和存储程序控制交换机布线逻辑控制和存储程序控制交换机 对交换机的控制可以用逻辑电路控制,也可以用存储器中的程序控制。按控制方式可以将电路交换机分为布线逻辑控制交换机和存储程序控制SPC(Stored Program Controlled)交换机,简称程控交换机。第3章 电路交换技术3.2 电路交换机的硬件结构电路交换机的硬件结构 典型的电路交换系统是电话交换系统。本节以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机为例,说明电路交换机的组成。电路交换机的总体结构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本节主要
5、介绍电路交换机的硬件结构。其硬件结构分为话路子系统和控制子系统,如图3.1所示。话路子系统主要由接口电路和交换网络组成。第3章 电路交换技术 接口的作用是将来自不同终端(电话机、计算机等)或其它交换机的各种信号转换成统一的交换机内部工作信号,并按信号的性质分别将信令送给控制系统,将业务消息送给交换网络。交换网络的任务是实现各入、出线上信号的传递或接续。控制子系统对话路子系统进行控制,如监视用户线和中继线的状态,处理用户或其它交换局发送的信令,按信令要求控制交换网络接续,通过接口发送信令,协调交换机工作等。它由处理机、存储器、外部设备和远端接口等部件组成。外部设备有外存、打印机、维护终端等,是交
6、换局维护人员使用的设备。远端接口包括至集中维护操作中心CMOC(Centralized Maintenance Operation Center)、网管中心、计费中心等的数据传送接口。存储器用来存储程序和数据,可进一步分为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第3章 电路交换技术图3.1 数字交换系统的硬件功能结构数字交换网络模拟用户线模拟用户接 口模拟用户 线用户级模拟用户接 口远端模块数字用户线数字用户接 口数字中继线数字中继接 口模拟中继线模拟中继接 口信令设备话路子系统控制子系统处理机远端接口存储器打印机外存维护终端用户级数字中继接口数字中继接口第3章 电路交换技术3.2.1 话路子系统话路子系统
7、话路子系统包括模拟用户接口、用户级、远端模块、数字用户接口、数字中继接口、模拟中继接口、信令设备、交换网络等部件。1模拟用户接口模拟用户接口 模拟用户接口是数字程控交换机连接模拟用户线的接口电路。模拟用户的传输线路为二线模拟线,终端和交换机之间采用直流环路信令方式。终端向数字交换网络传送话音信号、音频数据和双音多频信号,交换机向模拟话机提供直流馈电和振铃信号,并完成测量等功能。每一个模拟用户均要经模拟用户接口电路连接交换网络,因此这种接口电路占的比例最大,对它的组成和功能有一个基本要求,归纳起来为BORSCHT,如图3.2所示。第3章 电路交换技术图3.2 实现BORSCHT功能的用户电路带通
8、滤波器平衡网络低通滤波器编/译码器CHB,S扫描OT,R测试振铃第3章 电路交换技术 BORSCHT的含义如下:B(Battery feed):馈电。所有连接在交换机上的终端,均由交换机馈电。程控交换机的馈电电压一般为-48 V。通话时馈电电流在20100 mA之间。馈电方式有恒压馈电和恒流馈电两种。O(Over-voltage):过压保护。程控交换机内有大量的集成电路,为保护这些元器件免受从用户线进来的高电压、过电流的袭击,一般采用二级保护措施。第一级保护是在用户线入局的配线架上安装保安器,主要用来防止雷电。但由于保安器在雷电袭击时仍可能有上百伏的电压输出,对交换机内的集成元器件仍会产生致命
9、的损伤,因此,在模拟用户接口电路中一般还要完成第二级过压保护和过流保护。第3章 电路交换技术 R(Ring):振铃。振铃信号送向被叫用户,用于通知被叫有呼叫进入。向用户振铃的铃流电压一般较高。我国规定的标准是用7515 V、25 Hz交流电压作为铃流电压,向用户提供的振铃节奏规定为l s通,4 s断。高电压是不允许从交换网络中通过的,因此,铃流电压一般通过继电器或高压集成电子开关单独向用户话机提供,并由微处理机控制铃流开关的通断。此外,当被叫用户一摘机,交换机就能立刻检测到用户直流环路电流的变化,继而进行截铃和通话接续处理。第3章 电路交换技术 S(Supervision):监视。用户话机的摘
10、/挂机状态和拨号脉冲数字的检测,是通过微处理机监视用户线上直流环路电流的有、无状态来实现的。用户挂机空闲时,直流环路断开,馈电电流为零;反之,用户摘机后,直流环路接通,馈电电流在20 mA以上。对于脉冲话机,拨号时所发出的脉冲通断次数及通断间隔,也以用户直流环路的通断来表示。微处理机通过检测直流环路的这种状态变化,就可以识别用户所发出的脉冲拨号数字。这种收号方式主要由软件程序实现,称为软收号器。第3章 电路交换技术 对于双音多频DTMF(Dual-tone Multi Frequency)话机,用户所拨号码以双音多频信号形式出现在线路上,交换机内要有专用收号器对号码进行接收和识别。专用收号器也
11、叫“硬收号器”。C(Codec):编译码。数字交换机只能对数字信号进行交换处理,而话音信号是模拟信号,因此,在模拟用户电路中需要用编码器把模拟话音信号转换成数字话音信号,然后送到交换网络进行交换。反之,通过解码器把从交换网络输出的数字话音转换成模拟话音送给用户。第3章 电路交换技术 H(Hybrid):混合电路。数字交换网络完成4线交换(接收和发送各1对线),而用户传输线路上用2线双向传送信号。因此,在用户话机和编/解码器之间应进行2/4线转换,以把2线双向信号转换成收、发分开的4线单向信号,而相反方向需进行4/2线转换;同时可根据每一用户线路阻抗的大小调节平衡网络,达到最佳平衡效果。这就是混
12、合电路的功能。第3章 电路交换技术 T(Test):测试。交换机运行过程中,用户线路、用户终端和用户接口电路可能发生混线、断线、接地、与电力线相碰、元器件损坏等各种故障,因此需要对内部电路和外部线路进行周期巡回自动测试或指定测试。测试工作可由外接的测试设备来完成,也可利用交换机的软件测试程序进行自动测试。测试是通过测试继电器或电子开关为用户接口电路或外部用户线提供的测试接入口而实现的。第3章 电路交换技术 2用户级用户级 用户级是用户集线器LC(line Concentration)的简称,它完成话务集中的功能。一群用户经用户级集中后以较少的链路接至交换网络,以提高交换网络的利用率。集中比一般
13、为2 l8 l。用户级和用户接口电路还可以设置在远端,常称为远端模块,见图3.1中的虚线框。远端用户级与母局之间用数字链路连接,链路数与远端用户级的容量及业务量大小有关。远端模块的设置带来了组网的灵活性,节省了用户线的投资。第3章 电路交换技术 3数字用户接口数字用户接口 连接用户终端且环线采用数字传输的交换机接口称为数字用户接口。已标准化的数字用户接口有基本速率接口BRI(Basic Rate Interface)和基群速率接口PRI(Primary Rate Interface)。这两个接口的传输帧结构分别为2BD和30BD,线路速率分别为192 kb/s和2.048 Mb/s。其中,“B
14、”是64 kb/s的业务信道,“D”是信令信道,在BRI中D是16 kb/s,在PRI中D是64 kb/s。数字用户接口应具有图3.3所示的功能结构。过压保护、馈电和测试功能的作用及实现与模拟用户接口类似。当用户终端本身具有工作电源时,接口还可以免去馈电功能。第3章 电路交换技术图3.3 数字用户接口的基本功能信令插入和提取(S)复用器/分路器收发器测试控制系统交换网络(T)馈电(B)过压保护(O)用户线(R)第3章 电路交换技术 数字用户线采用专用信令链路传送信令(DSS1信令)。发送方将信令插入专用逻辑信道,以时分复用方式和信息一起传送,接收方从专用逻辑信道提取信令。交换网络接续的信道是6
15、4 kb/s的数字信道,而环线的传输速率可能高于或低于64 kb/s。因此,在接口和交换网络之间,需要插入一个多路复用器与分路器,以便将环线信号分离或合并为若干条64 kb/s的信道。第3章 电路交换技术 收发器的主要作用是实现数字信号的双向传输。曾经提出的方案有空分、频分、时分和回波抵消法四种。空分法即在两个方向各使用一对独立的双绞线,由于不经济,因此很少使用。频分法即在两个方向使用一对传输线,各使用不同的频段,由于占用频带宽,传输距离近,现在也很少使用。时分法是将收发脉冲压缩,在两个方向使用不同时间段送出信号,所需频带至少是收发信号带宽的2倍,电路易集成。但传输距离近,不适合长距离通信。回
16、波抵消法采用混合线圈实现2/4线变换,在同一对线上可以同时传送两个方向的信号,它所需的频带窄,传输距离长,是目前数字用户线采用的主要技术。此外,收发器中还要有均衡器和扰码器。均衡器用来补偿数字信号传输时产生的非线性衰减和时延,消除码间干扰;扰码器的作用是在发送数据中加入一个伪随机序列,破坏传送数据中可能出现的全1、全0或某种信号周期重复的规律性,可以减少相邻信号的串扰和定时信号的误判。收发器的原理框图见图3.4。第3章 电路交换技术图3.4 收发器的原理框图数据 缓存器解扰器线路解码均衡器抽样接收滤波 器定时恢复锁 相回 波抵消器脉冲整形线路编码扰码器数据时钟用户侧交换局侧第3章 电路交换技术
17、 4模拟中继接口模拟中继接口 模拟中继AT(Analog Trunk)接口是数字交换机为适应局间模拟环境而设置的接口电路,用来连接模拟中继线。模拟中继接口具有测试、过压保护、线路信令监视和配合、编/译码等功能。第3章 电路交换技术 5数字中继接口数字中继接口 数字中继DT(Digital Trunk)接口是数字交换系统与数字中继线之间的接口电路,可适配PCM一次群或高次群的数字中继线。数字中继具有码型变换、时钟提取、帧同步和复帧同步、帧定位、信令插入和提取、告警检测等功能,见图3.5。如果交换局间的传输采用同步数字序列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则可以
18、将交换机多个中继输出信号装入到SDH端机的不同容器中,再复接成STM-1(155 Mb/s)或STM-4(622 Mb/s)的SDH帧信号传送。第3章 电路交换技术图3.5 数字中继的原理图时钟提取码型变换帧同步插入复帧同步插入信令插入告警检测帧同步复帧同步信令发送信令接收指示帧定位码型变换信令提取线路侧交换网络侧内部时钟第3章 电路交换技术6信令设备信令设备图3.6 本局呼叫的信令过程主叫话机交换机摘机被叫话机拨号音号码回铃音振铃摘机通话挂机催挂音挂机释放消息转输呼叫时间第3章 电路交换技术 对于随路信令CAS(Channel Associated Signaling)系统,信令有监视信令、
19、地址信令、各种音信令和铃流。监视信令完成呼叫监视、应答等功能,它分散在用户接口和中继接口电路中。其它两种信令体现在图3.1的信令设备中,包括各种音信号(拨号音、忙音、回铃音等)发生器、双音多频信号接收器、多频信号发送和接收器。铃流发生器单独设置,通常放在用户模块中。第3章 电路交换技术 除铃流信令外,其它音信令和多频信令都是以数字形式直接进入数字交换网络,并像数字话音信号一样交换到所需端口。音信令的数字化原理和话音完全一样。如果交换局间使用公共信道信令CCS(Common Channel Signaling),那么图3.1中的信令设备主要完成7号信令第二功能级的功能,第一功能级的功能由数字中继
20、完成,第三和第四功能级的功能由控制系统完成。第3章 电路交换技术 7交换网络交换网络 对电路交换而言,呼叫处理的目的是在需要通话的用户之间建立一条通路,这就是交换功能。交换功能由交换机中的交换网络实现。交换网络可在处理机的控制下建立任意两个终端之间的连接。数字交换系统的交换过程如图3.7所示。第3章 电路交换技术图3.7 数字交换系统的交换过程11甲aTS1bTS1aTS1PCM13030乙bTS30abTS30PCM2TS30数字交换网络bTS1PCM1aTS30PCM2第3章 电路交换技术 在数字交换机中,每个用户都占用一个固定的时隙,用户的话音信息就装载在各个时隙之中。例如,有甲、乙两个
21、用户,甲用户的发话信息a或受话信息都固定使用时隙1(TS1),而乙用户的发话信息b或受话信息都固定使用TS30。如果这两个用户要互相通话,则甲用户的话音信息a要在TS1时隙送至数字交换网络,而在TS30时隙将其取出送至乙用户。反过来,乙用户的话音信息b也必须在TS30时隙送至数字交换网络,而在TS1时隙从数字交换网络中取出送至甲用户。这就是话音交换,它实质上是一种时隙交换。第3章 电路交换技术3.2.2 控制子系统控制子系统 控制子系统的主要设备是处理机。处理机的数量和分工有各种配置方式,但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的配置方式:集中控制、分散控制和分布式控制。1集中控制集中控制 早期的程控交换机
22、都采用这种控制方式。假设某一交换机的控制系统由多台处理机组成,每一台处理机均装载全部软件,可以完成所有控制功能,访问所有硬件资源,这种控制方式就叫集中控制方式,见图3.8。第3章 电路交换技术图3.8 集中控制方式资源1资源2资源r程序1程序2程序p处理机1处理机2处理机m第3章 电路交换技术 集中控制的主要优点是:处理机能掌握整个系统的状态,可以访问所有资源;控制功能的改变一般都在软件上进行,比较方便。但是,这种集中控制的最大缺点是:软件要包括各种不同特性的功能,规模庞大,不便于管理;系统较脆弱,一旦出故障会造成全局中断。第3章 电路交换技术 2分散控制分散控制 所谓分散控制,就是在给定的系
23、统状态下,每台处理机只能访问一部分资源和执行一部分功能。处理机之间的功能可以静态分配,也可以动态分配。分配方法有多种。1)单级多机系统 图3.9为单级多机系统示意图。该系统中各台处理机并行工作,每台处理机有专用的存储器,也可设置公用存储器,用作各处理机间的通信。多处理机之间的工作划分有容量分担与功能分担两种方式。第3章 电路交换技术图3.9 单级多机系统处理机0存储器0公 共存储器处理机1存储器1处理机n存储器n交换网络第3章 电路交换技术 (1)容量分担:每台处理机只承担一部分容量的呼叫处理任务。例如,800门的用户交换机中,每台处理机控制200门。容量分担实际上也相当于负荷分担,是面向固定
24、的一群用户的方式。容量分担的优点是处理机数量可随着容量的增加而逐步增加,缺点是每台处理机要具有所有的功能。第3章 电路交换技术 (2)功能分担:每台处理机只承担一部分功能,只需装入一部分程序,分工明确。缺点是容量较小时,也需配置全部处理机。在大型程控交换机中,通常是将容量分担与功能分担结合使用。还应注意的是:不论是容量分担还是功能分担,为了保证系统安全可靠,每台处理机一般均有其备用机,按主/备用方式工作,也可采用N1备用方式。对于控制容量很小的处理机,也可以不设备用机。第3章 电路交换技术 2)多级处理机系统 在交换处理中,有一些工作执行频繁而处理简单,如用户扫描等;另一些工作处理较复杂,但执
25、行次数要少一些,如数字接收与数字分析。至于故障诊断等维护管理工作则执行次数更少而处理更复杂。可见,在交换处理中处理复杂性与执行次数成反比。多级系统可以很好地适应以上特点。用预处理机处理执行频繁而简单的功能,可以减少中央处理机的负荷;用中央处理机执行分析处理等较复杂的功能,也就是与硬件无直接关系的较高层的呼叫处理功能;用维护管理处理机专门执行维护管理的各种功能。这样,就形成了多级系统。第3章 电路交换技术图3.10 三级多机系统交换网络预处理机预处理机预处理机中央处理机维护管理处理机第3章 电路交换技术 在图3.10所示的三级系统中,实际上采用了功能分担与容量分担相结合的方式:三级之间体现了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