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工计量学方案.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热工计量学方案.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计量学 方案
- 资源描述:
-
1、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热工测量的意义 第二节 测量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 测量误差的分析与处理 第四节 仪表或测量系统的静态性能指标第一节 热工测量的意义 及时反映热力设备的运行工况,为运行人员提供操作依据;为热工自动化系统准确及时地提供信号;为运行的经济性计算提供数据。第二节测量的基本概念 一、测量测量是人们借助专门工具,通过试验和对试验数据的分析计算,将被测量x0以测量单位U的倍数显示出来的过程。被测量的真值只能近似地等于其测量值x:热工测量是指压力、温度等热力状态参数的测量,通常还包括一些与热力生产过程密切相关的参数的测量。0 xU0 xxU 二、测量方法二、测量方法按测量结果的获取方式来分
2、按测量结果的获取方式来分(1)直接测量法:使被测量直接与测量单位进行比较,或者用预先标定好的测量仪器进行测量、从而得到被测量数值的测量方法,称直接测量法。(2)间接测量法:通过直接测量与被测量有某种确定函数关系的其他各变量、再按函数关系进行计算,从而求得被测量数值的方法,称为间接测量法。按被测量与测量单位的比较方式来分(1)偏差测量法:测量器具受被测量的作用,其工作参数产生与初始状态的偏离,由偏离量得到被测量值,称为偏差测量法。(2)微差测量法:用准确已知的、与被测量同类的恒定量去平衡掉被测量的大部分,然后用偏差法测量余下的差值,测量结果是已知量值和偏差法测得值的代数和。(3)零差测量怯:用作
3、比较的量是准确已知并连续可调的,测量过程中使它随时等于被测量,也就是说,使已知量和被测量的差值为零,这时偏差测量仅起检零作用,因此,被测量就是已知的比较量。三、测量误差三、测量误差测量误差是被测量参数的测量值测量误差是被测量参数的测量值x x与其真值与其真值的之差。的之差。真值常用的方法有:真值常用的方法有:(1 1)用标准物质(标准器)所提供的标准值,例如)用标准物质(标准器)所提供的标准值,例如水的三相点。水的三相点。(2 2)用高一级的标准仪表测量得到的值来近似作为)用高一级的标准仪表测量得到的值来近似作为真值。真值。(3 3)对被测量进行)对被测量进行N N次等准确度测量,各次测量值次
4、等准确度测量,各次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近似为真值。的算术平均值近似为真值。N N越大,越接近真值。越大,越接近真值。常见的测量误差表达方式:1.绝对误差2.实际相对误差3标称相对误差4.折合误差折合误差一般用于比较测量仪表的优劣。折合误差也称引用误差。0 xxmaxmin100%AAA0100%100%xxxxx0000100%100%xxxxx 四、测量系统四、测量系统为了实现一定的测量目的,将测量设备按一定为了实现一定的测量目的,将测量设备按一定方式进行组合的系统称为测量系统,也称检测方式进行组合的系统称为测量系统,也称检测系统。系统。(一)测量系统的组成1传感元件(1)输出信号必须随被测参
5、数的变化而变化,即要求传感元件的输出信号与输入的被测信号之间有稳定的单值函数关系,最好是线性关系,而且可复现。(2)非被测量对传感元件输出的影响应小得可以忽略。若不能忽略,将造成测量误差。在这种情况下,一般要附加补偿装置进行补偿或修正。(3)传感元件需尽量少地消耗被测对象的能量,并且不干扰被测对象的状态或者干扰极小。2传送变换元件(1)单纯起传输作用。(2)将感受件输出的信号放大,以满足远距离传输以及驱动显示、记录装置的需要。(3)为了使各种感受件的输出信号便于与显示仪表和调节装置配接,要通过变换件把信号转换成标准化的统一信号,各种感受件的输出信号都被转换成统一数值范围的气、电信号。这时的传送
6、件常称为变送器。这样,同一种类型的显示仪表常可用来显示不同类型的被测量。3显示元件 显示元件的作用是向观测者显示被测参数的量值。(1)模拟式显示:(2)数字式显示:(3)屏幕画面显示:第三节第三节 测量误差的分析与测量误差的分析与处理处理 根据测量误差性质的不同 一、系统误差一、系统误差(一)系统误差的概念(一)系统误差的概念在同一条件下(同一观测者,同一台测量器具,相同在同一条件下(同一观测者,同一台测量器具,相同的环境条件等),多次测量同一被测量,绝对值和符的环境条件等),多次测量同一被测量,绝对值和符号保持不变或按某种确定规律变化的误差。号保持不变或按某种确定规律变化的误差。恒值系统误差
7、恒值系统误差 变值系统误差变值系统误差产生原因:产生原因:测量仪表本身的原因测量仪表本身的原因仪表使用不当仪表使用不当测量环境条件发生较大改变。测量环境条件发生较大改变。(二)消除系统误差的一般方法1消除系统误差的来源 在测量工作投入之前,仔细检查测量系统中各环节的安装及连接线路,使其达到规定要求,尽量消除误差的来源。2在测量结果中加修正值 对不能消除的系统误差,在测量之前,对检测系统中的各仪表进行检定,确定出修正值。对各种影响量如温度、气压、湿度等要力求确定出修正公式、修正曲线或修正表格以便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3采用补偿措施 在检测系统中加装补偿装置(或自动补偿环节),以便在测量中自动消除系
8、统误差。4改善测量方法采用较完善的测量方法,消除或减少系统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常用两种方法:(1)交换法;交换法是消除定值系统误差的常用方法,也叫对置法。此种方法的实质是交换某些测量条件,使得引起定值系统误差的原因以相反方向影响测量结果,从而消除其影响。(2)对称法;对称法是消除线性系统误差的有效方法。二、随机误差二、随机误差(一)随机误差的概念(一)随机误差的概念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被测量时,绝对值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被测量时,绝对值和符号不可预知地变化着的误差称为随机误差。和符号不可预知地变化着的误差称为随机误差。误差的大小和正、负都是不确定的。误差的大小和正、负都是不确定的。产
9、生原因:随机误差大多是由测量过程中大量彼此独立的微小因素对测量影响的综合结果造成的。(二)随机误差特性:随机误差的概率密度服从于正态分布。图1-6 概率密度分布曲线1对称性。随机误差出现的概率,即绝对值相等的正误差和负误差出现的次数相等,以零误差为中心呈对称分布。重复的测量次数越多,则误差分布图形的对称性越好。2单峰性。绝对值小的随机误差比绝对值大的随机误差出现的概率大。从概率分布曲线看,零误差对应误差概率的峰值。3有界性。在一定条件下,随机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的范围或绝对值很大随机误差出现的概率几乎为零。4抵偿性。在同样条件下,对同一量的测量,随着测量次数的增加,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或
10、总和)趋向于零。该特性是随机误差的最本质特性,换言之,凡具有抵偿性的误差,原则上都可以按随机误差处理。三、疏忽误差三、疏忽误差明显歪曲了测量结果,使该次测量失效的误差称为疏忽误差。含有疏忽误差的测量值称为坏值。出现坏值的原因有:测量者的主观过失,如读错、记错测量值;操作错误;测量系统突发故障等。处理:存在这类误差的测量值应当剔除。四、测量的精密度、正确度和准确度四、测量的精密度、正确度和准确度(1 1)精密度:精密度: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测量的重复性程度称为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测量的重复性程度称为精密度。精密度反映了测量值中的随机误差的大小。精密度。精密度反映了测量值中的随机误差的
11、大小。随机误差愈小,测量值分布越密集、测量的精密度愈随机误差愈小,测量值分布越密集、测量的精密度愈高。高。(2 2)正确度:正确度: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测量值偏离被测量真值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测量值偏离被测量真值的程度称为正确度。正确度反映了测量结果中系统误的程度称为正确度。正确度反映了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的大小,系统误差愈小、测量的正确度越高。差的大小,系统误差愈小、测量的正确度越高。(3 3)准确度:准确度:精密度与正确度的综合称准确度,它反映了测量结果精密度与正确度的综合称准确度,它反映了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综合数值,即测量结果与真中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综合数值,即测
12、量结果与真值的一致程度。准确度也称为精确度值的一致程度。准确度也称为精确度。五、误差的综合五、误差的综合1 1随机误差的综合随机误差的综合若测量结果中含有若测量结果中含有k k个彼此独立的随机误差,个彼此独立的随机误差,它们的标准误差分别为它们的标准误差分别为1 1,2 2,k k,则它们的综合效应所造成的综合标准误差则它们的综合效应所造成的综合标准误差为为21kii2系统误差的综合(1)代数合成:(2)绝对值合成:在测量中只能估计出各系统误差分量1,2,m的数值大小,而不能确定其符号时,可采用最保守的合成法。对于m10的情况,绝对值合成法对误差的估计往往偏大。1mii1mii(3)方和根合成
13、:当测量中系统误差的分量比较多(m较大)时,各分量最大误差值同时出现的概率是不大的,它们之间还会互相抵消一部分。21kii 第四节第四节 仪表或测量系统的静态仪表或测量系统的静态性能指标性能指标 1准确度 这是表征仪表指示值接近被测量值程度的质量指标。(1)仪表的示值误差 绝对误差:相对误差:x100%100%100%xx(2)仪表的基本误差:在规定的工作条件下,仪表量程范围内各示值误差中的绝对值最大者:仪表的折合误差 超出正常工作条件引起的误差称为仪表的附加误差。maxj maxmax100%yA(3)仪表的准确度等级:某类仪表在正常工作条件下,为了保证质量,对各类仪表人为规定了其基本误差不
14、能超过的极限值,此极限值称为该类仪表的允许误差。工业仪表准确度等级的国家标准系列有0.005,0.01,0.02,0.04,0.05,0.1,0.2,0.4,0.5,1.0,1.5,2.5,4.0,5.0等等级。仪表刻度盘上应标明该仪表的准确度等级。数字越小,准确度越高。仪表最大折合误差表示的允许误差去掉百分号后余下的数字值为该仪表的准确度等级。仪表的允许误差=准确度等级%。2变差输入量上升(正行程)和下降(反行程)时,同一输入量相应的两输出量平均值之间的最大差值与量程之比的百分数称为仪表的变差。1-9 测量仪表的变差max100%bHA3线性度(或非线性误差)实际特性曲线往往偏离线性关系,它
15、们之间最大偏差的绝对值与量程之比的百分数,称之为线性度。4重复性和重复性误差同一工作条件下,多次按同方向输入信号作全量程变化时,对应于同一输入信号值,仪表输出值的一致程度称为重复性。对于全范围行程,在同一工作条件下从同方向对同一输入值进行多次连续测量所获得的输出两极限值之间的代数差或均方根误差称为重复性误差,它通常以量程的百分数表示。5分辨率引起仪表示值可察觉的最小变动所需的输入信号的变化,称仪表的分辨率。也称灵敏限或鉴别阀。6灵敏度仪表在到达稳态后,输出增量与输入增量之比,称为仪表的灵敏度。7漂移在保持工作条件和输入信号不变的条件下,经过规定的较长段时间后输出的变化,称为漂移,它以仪表量程各
16、点上输出的最大变化量与量程之比的百分数来表示。六、仪表的检定六、仪表的检定检定是为了评定仪表的计量性能,并与规定的检定是为了评定仪表的计量性能,并与规定的指标比较,以确定仪表是否合格。进行检定工指标比较,以确定仪表是否合格。进行检定工作应遵循国家法定性技术文件:国家计量检定作应遵循国家法定性技术文件:国家计量检定规程。规程详细规定了被检仪表的技术条件;规程。规程详细规定了被检仪表的技术条件;检定用的标准测量器具和设备;检定项目、方检定用的标准测量器具和设备;检定项目、方法和步骤,检定结果处理;检定证书的格式和法和步骤,检定结果处理;检定证书的格式和填写要求等。填写要求等。检定方法:检定方法:示
17、值比较法:示值比较法:就是使被检仪表与标准仪表同时去测量同一被测量,比较两者的指示值,从而确定被检仪表的基本误差、变差等质量指标。一般要求标准仪表的测量上限应等于或稍大于被检仪表的测量上限。标准仪表的允许误差为被检仪表误差的1/31/10。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忽略标准仪表的误差。将标准仪表的指示值作为被测量的真值。检定点常常取在仪表标尺的整数分度值(包括上、下限)上和经常使用的标尺刻度附近,必要时可适当加密检定点。第二章 温度测量 第一节 温度计测量概述 第二节 热电偶 第三节 热电阻 第四节 温度变送器 第五节 显示仪表第二章 温度测量 第一节 温度测量概述 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反映物体内
18、部热运动状态的物理量称为温度。接触测温的理论依据:一切达到热平衡的物体具有相同的温度。一、温标量度温度高低的尺度叫温度标尺,简称温标。经验温标 热力学温标 国际实用温标温标的三要素 温度计 固定点 温标方程 现行温标:国际温标90版(ITS90)二、国际实用温标二、国际实用温标ITS一90国际实用温标的主要内容如下:(1)热力学温度(符号为T)是基本的物理量,其单位为开尔文(符号为K),定义lK等于水的三相点的热力学温度的1273.16。摄氏温度t90T90一273.15其单位为摄氏度(符号为)。(2)ITS一90定义了17个固定点的温度,如表2-2所示。(3)规定了不同温度范围内复现热力学温
19、标的标准仪器,建立了标准仪器示值与国际温标温度之间关系的插补公式,从而使连续测温成为可能。ITSITS一一9090整个温标分四个温区,其相应的标准整个温标分四个温区,其相应的标准仪器为仪器为(1 1)0.655.0K0.655.0K之间,之间,T90T90是用是用3He3He和和4He4He蒸汽蒸汽压温度计来定义的。压温度计来定义的。(2 2)3.024.5561K3.024.5561K(氖三相点)之间,(氖三相点)之间,T90T90是是用氦气体温度计来定义的。用氦气体温度计来定义的。(3 3)13.8033K13.8033K(平衡氢三相点)(平衡氢三相点)961.78961.78(银凝固点)
20、之间,(银凝固点)之间,T90T90是用铂电阻温度计来是用铂电阻温度计来定义的。定义的。(4 4)961.78961.78(银凝固点)以上,(银凝固点)以上,T90T90借助于借助于一个定义固定点和普朗克辐射定律定义,所用一个定义固定点和普朗克辐射定律定义,所用仪器为光学或光电高温计。仪器为光学或光电高温计。三、温标的量值传递三、温标的量值传递温度仪表,按照它们的准确度不同分为若干等级,按温度仪表,按照它们的准确度不同分为若干等级,按照等级制定传递系统,再根据传递系统表逐级向下传照等级制定传递系统,再根据传递系统表逐级向下传递,开展检定工作。通过检定,将国家基准所复现的递,开展检定工作。通过检
21、定,将国家基准所复现的计量单位的量值,从标准逐级传递到实用计量器具和计量单位的量值,从标准逐级传递到实用计量器具和实际使用的工业仪表上去。实际使用的工业仪表上去。通常把温度测量仪表按其在量值传递中的地位分为:(1)基准器。它是国家单位量值传递系统中准确度最高的测量器具,作为统一全国计量单位量值的最高依据。它不用作一般意义的测量。(2)标准器(包括一、二、三等级)。它作为检定依据用的计量器具,具有国家规定的准确度等级。(3)实验室和工厂用的工作仪表,它用于日常测量。四、温度测量方法简介四、温度测量方法简介测温方法通常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大类。测温方法通常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大类。1接触式测温
22、仪表膨胀式温度计图2-1 双金属温度计原理图(a)条形双金属;(b)螺旋形双金属表2-2 双金属温度计结构(a)轴向型;(b)径向型 (c)万向型1表壳;2刻度盘;3活动螺母;4保护套管;5指针轴;6感温元件;7固定端(c)(2)压力表式温度计:(3)热电阻温度计:(4)热电偶温度计:2非接触式测温仪表第二节第二节 热电偶热电偶 一、热电偶测温的基本原理一、热电偶测温的基本原理两种不同的导体或半导体材料两种不同的导体或半导体材料A A和和B B组成的回路。组成的回路。如果如果A A和和B B所组成回路的两个接合点的温度所组成回路的两个接合点的温度t t和和t t0 0不相同,则回路中就有电流产
23、生,即回路中不相同,则回路中就有电流产生,即回路中有电动势存在,这种现象叫热电效应。有电动势存在,这种现象叫热电效应。测量端或热端测量端或热端 参比端或冷端 热电动势 EAB(t,t0)图2-3 热电偶回路tt0当两个结点温度不相同时,回路中将产生电动势。当两个结点温度不相同时,回路中将产生电动势。热电极热电极A A右端称为:右端称为:自由端自由端(参考(参考端、冷端、冷端)端)左端称为:左端称为:测量端测量端(工作(工作端、热端、热端)端)热电极热电极B B热电势热电势AB 结论:(1)只有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才能组成热电偶回路,相同材料组成的闭合回路不会产生热电动势。(2)热电偶回路中热电动
24、势的大小只与组成热电偶的材料的性质及两端接点处的温度有关,而与热电偶丝的直径、长度及沿程温度分布无关。(3)若组成热电偶的材料确定后,且t0己知并恒定,则fAB(t0)为常数,热电动势EAB(t,t0)只是温度t的单值函数。因此,测量热电动势的大小,就可以求得温度t的数值,这就是用热电偶测量温度的原理。二、热电偶的基本定律1均质导体定律由一种均质导体(或半导体)组成的闭合回路,不论导体(半导体)的几何尺寸及各处的温度分布如何,都不会产生热电势。应用:可检查热电极材料的均匀性。2中间导体定律由不同材料组成的热电偶闭合回路中,若各种材料接触点的温度都相同,则回路热电势的总和等于零。应用:显示仪表接
25、入热电偶回路;液态金属或金属壁面 (一)对热电极材料的要求(二)标准化热电偶 标准化热电偶是指制造工艺较成熟、应用广泛、能成批生产、性能优良而有稳定并已列入专业或国家工业标准化文件中的那些热电偶。1铂铑10-铂热电偶(分度号S)最高温度可达1300,短期使用可达1600;不能在还原性气氛及含有金属和非金属蒸汽中使用 优点:热电特性稳定、复制性好,测量准确度高 缺点:热电势率较小,热电特性是非线性的、价格较贵,机械程度较差,高温下铂电极对污染很敏感2镍铬-镍硅(镍铬-镍铝)热电偶(分度号K)廉价金属热电偶 最高温度为1200,短期测温可达1300。温度和热电势关系较近似于直线关系。但其准确度比S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