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7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4429139
  • 上传时间:2022-12-08
  • 格式:PPT
  • 页数:74
  • 大小:762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新闻 传播 名誉权 案例 讨论 课件
    资源描述:

    1、2022-12-8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讨论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一、名誉权的权利主体一、名誉权的权利主体1、自然人 自然人在我国,不论性别财产地位,皆享有平等人格权。其本质是一种精神权利和与此相关的经济权利2、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企业、事业单位、社团、机关、个体户 法人是拟制人格,因此其名誉权主要是财产权利。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3、死者、死者“死者名誉权受到损害的,其近亲属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我国不同法律部门对近亲属的界定是不一样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规定,民事诉讼中的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

    2、、外孙子女。)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下列在我国享有受法律保护的名誉权主体有:下列在我国享有受法律保护的名誉权主体有:1、小兰出生在中缅边境出生,父母早亡,无法考证,主要居住在我国境内,国籍不明,是个无国籍人。经常被人谩骂为杂种。2、乡村梦想是几个大学生组织的NGO,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发表言论,认为这一组织侵吞捐款。3、清末太监小德张的养孙诉电视剧宦官小章子侵害死者名誉权。4、据称是秦始皇嫡系后代的嬴姓人士状告某期刊侵犯秦始皇名誉权。5、某局长被下属乱传贪污,将下属告上法庭。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二、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构成二、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构成1、损害事实客观存在、损害事实客观存在 A 作品已

    3、经发表、传播。即侵权行为至少需要有受害者之外的第三人知晓。B 引发损害事实:a社会对受害人评价降低,引发家庭不和、朋友误解等 b受害人精神痛苦,如悲伤、忧郁、绝望、羞辱等。如果没有进一步引发身体损害,这类损害比较难以取证。我国对精神损害的赔偿也相当保守。c造成受害者的财产损失 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下面造成名誉权侵害的行为有下面造成名誉权侵害的行为有1、记者张某在采访笔记中对采访领导肆意谩骂,该笔记被小偷窃得,小偷敲诈不成,将笔记公布。2、王女士与邻居争吵,该邻居是骂架高手,尽辱骂之能事在众人围观下骂得王女士无还口能力,王女士从此觉得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郁郁寡欢。3、王记者与面包店店主争吵,

    4、说店主卖假货,但当时正好无人,没人知晓此事,王记者威胁要通过自己的媒体曝光。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造成名誉权侵害的原因造成名誉权侵害的原因l新闻法规缺失是导致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根本原因l新闻体制的变化是导致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根本原因l新闻失实是导致新闻侵害名誉权的主要原因l新闻观念的变化,法律意识淡薄,业务素质不高是导致侵权的直接原因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2、作品有侵害名誉权的违法性质、作品有侵害名誉权的违法性质 主要有诽谤和侮辱两种方式 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A、诽谤 (defamtion)陈述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a、陈述:包括故意的捏造和传播,也包括过失的传播 b、虚假:严重失

    5、实,基本失实 c、涉及他人社会评价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下面不会构成诽谤的新闻传播行为是:下面不会构成诽谤的新闻传播行为是:1、王记者通过某个线人得知当地房管局长贪污,于是报道了相关事实,后经查,这些“事实”乃线人伪造。2、王编辑收到记者发来的新闻照片,一群少先队员正在认真打扫卫生,而老师却在一旁观看。于是配上文字“如此学雷锋”,对老师加以批评。校方指出实情,教师只是暂时休息。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l3、葛小姐在某酒店就餐。警察正好来扫黄,电视台记者随行采访,将葛摄入镜头,配以“查获卖淫女4名”的解说词,次日在当地电视台播出,引发人们误解。l4、1989年四川家庭与生活报发表新闻大明星偷漏

    6、税百万元,虽不指名,但影射刘晓庆明显,经查,刘的确偷漏税,总额约1万元。l5、刘某患有麻风病,不想为人们所知,当地一报社得知消息,发表一篇文章麻风病人在我市出现,报道了刘某患病在医院治疗的情况。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B、侮辱、侮辱(insult)即以暴力、口头、书面方式使人蒙受耻辱。按惯例,报纸、杂志、网络、电视、广播的内容都为书 面,所以我们只探讨书面侮辱。侮辱与诽谤不同,诽谤以虚假陈述为最主要特征,侮辱以辱骂和丑化为主要特征。过失可构成诽谤,而侮辱则是故意的。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下面造成名誉权侵害的行为有:下面造成名誉权侵害的行为有:1、某地严打,一批强奸、抢劫、诈骗犯被定罪,并送去

    7、监狱服刑,该地报纸拍手称快,说这样的色狼、强盗、骗子终于被绳之以法了。2、某著名音乐人醉驾,某网站上网友大量围观,众多网友发表评论,称其为畜生、混账、王八、SB、应该千刀万剐等语言颇多。3、某教授性侵犯女学生案发,一审判决强奸罪成立,二审审理过程中,一家报纸发表某大学老师评论称其为强奸犯,戏称是叫兽。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4、1998年,重庆某报社发表了题为这家伙,我认识的文章,对多次制造假新闻的孙某进行批评,文章这样描绘孙某:“油腻腻的领带脏黑得酷似海带,更令人恶心的是粉刺丛生的脸上时有点点的脓血渗出,一张嘴,焦黄的牙齿缝里露残存的菜渣”5、某电视台偷拍不排队现象,镜头只拍下半身,王先生在

    8、镜头出现时间很长,于是其裤头长时间在镜头出现,连裤链都清清楚楚,朋友们都认出是王先生,使得他颇受尴尬。6、娱乐记者小牛最擅长抓拍明星尴尬时刻,某明星到当地演出,小牛抓拍了一批该明星打哈欠、斜眼、摔倒、走光、化等照片,卖给某报社,报社将其刊出,引来众多市民的眼球。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3、具有特定指向、具有特定指向 一般包含下列几种情况:A 以真实姓名所写事实和虚构类作品 B 没有真实姓名,但情节、地点等相关信息可以确定为特定人 C 影射,采用谐音、类比等暗示手法进行丑化。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下列行为构成侵害名誉权的有下列行为构成侵害名誉权的有1、某新闻评论报道了该市贪污窝案,最后悲愤地说

    9、“无官不贪”,与社会主义中国的情况极不相符。2、2001年,重庆某报发表题为狗比女人好的15条理由,引起妇女公愤,被重庆市委宣传部通报批评,该地妇女组织想要提起侵害名誉权诉讼。3、1986年上海某刊发表工程师为何绝望一文,叙述工程师不堪妻子打骂,煤气自杀未遂,在医院又跳楼身亡的故事。文章没有提及姓名,但工程师自杀情节与上海某单位李女士丈夫完全吻合,而李女士与丈夫感情笃厚,根本没有虐待。4、福建纪实作家唐敏创作小说太姥山妖氛,写横行乡里的主人公死后变成牛,他的妻子又爱上这头牛。其主人公姓名地点与某地情况一致。但所写故事则完全没有一致的地方。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4、行为人主观上有错误、行为人主

    10、观上有错误 过错包含过失与故意两种情况。故意又包含直接和间接两种。过失也能构成侵权,所以新闻报道中应当避免采访草率、调查肤浅、片面相信、核实马虎、夸大、臆想、等情况的发生。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 1987年,上海文化艺术报刊登索价3000带来的震荡,报道了记者参加的一次会议,这次会议有一项议题,就是对名人徐良来上海演出索价的行为进行讨论。记者根据会议的实情写出了报道,刊出上文。但徐良将该报告上法庭,法庭调查,没有证据证明徐良有索要报酬的行为。请问报社行为构成侵权么?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小结小结1、新闻报道基本真实,没有侮辱他人人格的,不应认为侵害他人名誉权。2、新闻报道基本属实,但有侮辱

    11、他人人格内容的,应认定侵害他人名誉权。3、新闻报道基本失实,应认定侵害他人名誉权。所以新闻报道应该在事实的基础上,秉持客观公正之立场,以理性的方式来报道。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三、侵害名誉权的抗辩三、侵害名誉权的抗辩 新闻法中关于名誉权的规定,实质上是言论自由和名誉权间的平衡的谋求。批评性、曝光性报道必然会引起名誉权的受损,但不意味着就不能进行相关报道。法律必须进行适当调配,使得言论自由在某些方面可以对名誉权构成抗辩。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1、真实、真实真实是对新闻诽谤最有效的抗辩。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 2002年东方体育日报发表传闻范志毅涉嫌赌球一文,转述了另一家报纸关于范涉嫌赌球的

    12、消息,又报道了范本人的否定意见和足协的反应,并注明此事并未明朗,事实需要进一步探究。此后该报又连续四次报道。最后一篇文章是真相大白:范志毅并没有涉嫌赌球。范半个月后将这家报社告上法庭。案例一:案例一: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 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是极受欢迎的歌曲。某教授在杂志上撰文,提出该歌旋律与民歌王大娘补缸相似,某报转引这一文章,指好汉歌是剽窃之作。法院审理认定,经权威部门鉴定,好汉歌对民歌属于借鉴,不能认为是剽窃。媒体认为认为是剽窃是基于事实的一种质疑,不构成侵权。案例二:案例二: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 作真实性抗辩,能举出证明报道真实的证据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有些学者建议采写稿件

    13、时就要预防和准备应对纠纷,要对证据加以收集和保存。但应该注意的是,事实不能成为侮辱的抗辩。对事实进行评论,如果使用了明显的超过了限度的侮辱和丑化的言语,则应认定为侵权。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2、公正评论、公正评论 如果基于事实(基本属实),发表符合公共利益,立场公正(不一定客观),没有恶意的言论,不应认为是侵权。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 1991年,北京国际贸易中心惠康超市非法搜查两位女青年,并说了些侮辱性的话。著名作家吴组光写文章批评,用了“恬不知耻”“流露出扎根深远的洋奴意识”,国贸中心在向女青年道歉后,将吴祖光告上法庭。法院审理认定,吴的行为是正当的批评监督。案例一:案例一:新闻传播与

    14、名誉权案例讨论 2003年,探索与争鸣发表关于方舟子现象的反思与断想一组文章,对方舟子现象进行争论,文章使用了“江湖骗子”“假洋鬼子”“无赖相”这些言辞。二审认为这些文章虽然是正常的学术争鸣,但这些言辞并不是学术讨论所必须的,超出了学术范围而是对人格的侮辱,因此判定侵权成立。案例二:案例二: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 新闻评论中,偏激和侮辱间很难找到一条分明的界线。一般是以所谓“合理人”或者“平常人”为标准。即面对这样的事件,一般人会不会有说出这样话的可能,如果有,则只认为是偏激,而不认为是侮辱,是法律容许的。但新闻实务中,这样的标准很难把握。所以我们提倡的是客观、理性、公正的风格,不过分地煽情

    15、和偏激。小结:小结: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3、特许权、特许权 特许权指的是为公众利益或保护个人合法权益可以作诽谤侮辱性陈述而不需承担法律责任。西方议员会议发言,诉讼当事人法庭陈述等皆享有特许权。我国人民代表在人大会议发言不受法律追究,也是特许权。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 新闻单位的特许权,一般是指报道党政机关或其它权威部门正式提供的材料,如法院判决、权威机构鉴定、公安部门的案件通告等,如果这些材料本身发生差错,新闻单位不承担法律责任。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 1990年,北京法制报根据卫生行政部门正式提供的材料,报道农民宋某非法行医,并“用鸦片开设熏吸门诊”,后公安部门侦查,并未认定宋某使用

    16、鸦片。宋某将报社告上法庭,认为报社侵害其名誉权。法庭审理认为报社根据相关材料报道,不应认为是侵权。案例一:案例一: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案例二:案例二:1997年,新华社青海分社根据检查部门正式提供材料,报道省民政厅长救济处处长非法挪用扶贫、救济款被批捕。后检察院调查认定李某不构成犯罪。李某遂将新华社青海分社告上法庭,法庭认为报道源于正式文件,发表前又经过检查部门核实,不是侵权。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 1999年,四川经济日报收到匿名信,信中有该省药品检验所检查报告复印件,这些报告显示恩威公司的洁尔阴十六个批号产品不合格。记者向该机构核实,该机构表示,这不是最终结论,先不要报道。但该报还是

    17、发表了报道,并配发评论员文章。后卫生部门正式同意洁尔阴按新修改标准执行,这十六个批号产品均符合标准。恩威公司遂对该报社提起诉讼。案例三:案例三: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公众人物的名誉权公众人物的名誉权l公众人物概念的解析l公众人物亦称公共人物,是指一定范围内为人们所广泛知晓和关注,并与社会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人物。其以社会知名度和社会公共利益相关性为构成要件,二者缺一不可,共同体现了公众人物的特性。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l从理论上公众人物可以有多种分类:以行为人主观意愿为标准,可区分为自愿性公众人物和非自愿性公众人物。自愿性公众人物是指在主观上追求或放任自己成为公众人物并在客观上成为公众人物的

    18、人。例如体育明星、影视明星、高级官员等人物,在主观上具有希望或放任自己被一般社会公众所熟知,在客观上已经为公众熟知,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所谓非自愿性公众人物,是指往往没有追求或放任出名或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结果的主观意图,而是由于具有新闻价值的重大事件的发生,经过新闻媒介的传播而成为公众熟知的与这件事件有联系或牵连的人。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名誉权与舆论监督权名誉权与舆论监督权l新闻工作者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需要从舆论上监督公众人物,揭露、批评一些违背人民利益的错误言行和不良现象,如果这些批评属于正当的舆论、批评的事实是真实的,则被批评者不能以其名

    19、誉受到损害为由而要求他人承担侵害名誉权的责任。当然,正当的舆论监督批评在效果上会影响到被批评者的名誉,但事实上社会对他们的评价下降以及名誉的贬损,并不是新闻批评造成的,而是他们自身的不良行为造成的。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l一般认为,正当的舆论监督与侵害名誉权的界限如下:第一,要准确认定报道的事实。新闻报道中批评、揭露的事实必须客观、真实。由于报道失实必然的侵犯了公众人物的名誉权。第二,报道的言辞不能从人格上进行攻击,进行侮辱、诽谤,即使评论中所依据的情况属实,但是用有恶意的词句,造成公众人物名誉权的损害的也要承担民事责任。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l第三,看行为人的主观态度,行为人在撰写新闻时

    20、是有一定主观目的的,如果行为人因故意或过失报道的事实中有侮辱、诽谤被监督人的内容,并客观上造成了被监督人的社会评价降低,应认定侵害名誉权的行为即实际恶意原则的体现。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l事实上,名誉权、隐私权保护与新闻自由、舆论监督之间划出一条明确的界限,是十分困难的。从当前的法治现实来看,应当在它们设定一个“度”,这个“度”因主体身份是公众人物还是非公众人物而不能绝对划一,这个问题的把握只能由法官通过自由裁量权来衡量。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侵害他人的肖像权侵害他人的肖像权l肖像的定义l肖像权的定义 肖像权就是自然人所享有的对自己的肖像上所体现的人格利益为内容的一种人格权。采用摄影术或者

    21、造型艺术手段反映自然人包括五官在内的形象的作品。l对肖像权的法律保护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l一是公民有权禁止他人未经自己允许制作自己的肖像;l二是公民有权禁止他人未经允许使用自己的肖像;l三是公民有权禁止他人对自己的肖像进行毁损、玷污、丑化和歪曲。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限制限制 l(1)政治家、影视和体育明星以及其他公共人士,在公开露面时,不得反对他人拍照;l(2)参加游行、示威和公开演讲的人,因其活动目的具有公共性,则不得反对他人对上述活动拍照;l(3)有特殊新闻价值的人,不得反对记者的善意拍照。如特别幸运者或者特别不幸者、重大事件的当事人或者在场人等,均属这种情况。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

    22、讨论l(4)嫌疑犯不得反对司法人员为司法证据目的的拍照。l(5)肖像专用权是指使用肖像来标记和表彰自己的权利,即决定是否使用、如何使用肖像的权利。未经本人同意,他人不得使用其肖像。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演员剧照的肖像权保护问题演员剧照的肖像权保护问题l继著名演员游本昌“济公”剧照被营利性使用而发生纠纷后,各地不少影、歌星纷纷投诉或通过律师交涉。如老幼皆知的某影星剧照被某酒厂用于广告,其委托律师投诉法院要求保护;一批歌星剧照被用于服装设计书,歌星们便联名上书。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l演员剧照的肖像权是否受法律保护?法学界众说纷纭。一种意见认为,剧明应为版权人所有,不存在演员的肖像权,还有人认

    23、为剧照肖像权应是演员与导演等人所共有;另一种意见认为:即使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剧创,也不构成对演员的肖像权侵害,因为演员在剧照中仅表现为一个特定的艺术形象,其本身不能主张地本人的肖像权;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l对剧照应区别不同情况,饰演特型角色(如扮演毛泽东、周恩来、孙中山等有原形特定人物)的演员不能主张其剧照的肖像权,而扮演非特型角色的演员,由于没有具体原形人物,其剧照反映角色与演员本身特征相一致,其主张肖像权则应予以保护。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侵害他人的隐私权侵害他人的隐私权l隐私与隐私权l隐私就自己个人私事,个人信息等个人生活领域内的事情不为他人知悉,禁止他人干涉的权利

    24、 l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 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l隐私权的内涵 电话、日记不被监听l编辑判断新闻作品是否侵害隐私权的三个角度 是否有隐私的事实 是否进行了宣传和传播 是否造成了不良甚至严重后果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l如何防范侵害隐私权l一是认真分析披露内容是否出于公众利益的需要l二是征得当事人的同意l三是使不可辨认l思考:滥用隐形采访与侵犯当事人隐私权?思考:滥用隐形采访与侵犯当事人隐私权?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侵害他人的著作权侵害他人的著作权l著作权定义 著作权也称版权,是指作者及其他权利人对

    25、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总称。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l侵权的几种现象l侵犯作者的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l侵犯作者的署名权和发表权l侵犯作者的获得报酬权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四、新闻活动侵害名誉权的法律责任四、新闻活动侵害名誉权的法律责任l1、民事责任、民事责任道歉,承担经济和精神损失的赔偿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2、刑事责任、刑事责任侮辱罪和诽谤罪刑法第246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解析:1、公然、捏造:直接故意、间接故意

    26、、过失?2、情节严重:手段恶劣、后果严重、影响极坏3、告诉的才处理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 杜融案是新中国第一起新闻记者被控诽谤罪的案件。1983年民主与法制发表新闻通讯二十年“疯女”之谜,作者沈涯夫、牟春霖。通讯称妇女狄某诉说,其丈夫杜融为了调回上海,强逼她装疯,并将其送入精神病院。杜某回上海后,怕她揭露,再次将其送入精神病院。杂志此后又发表系列文章,指责杜为“暴戾之徒”“新型流氓”“刑事犯罪分子”。杜融在1985年提起刑事自诉。经审理,狄某为精神病患者,杂志所称情节没有依据。判决沈剥夺政治权利1年半,牟1年,赔偿经济损失100元和50元。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 侵害法人名誉情节严重的,可

    27、构成221条之侵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 刑法第221条 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 2001年陈某购买双菱空调84台,因质量问题与双菱公司发生纠纷。钱在上海等地在南京、上海等地当众砸毁空调三台。南京某报记者钱某先后发表噪音超标被处罚,客户索赔200万等报道。陈某送给钱某4000元。双菱公司向公安局报案,陈、钱等四人被逮捕。后4人损害商品声誉罪成立,陈被判有期徒刑1年,钱被处罚金3万元。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其他需要注意的事项其他需要注意的事项l维护国家的安全与

    28、稳定l严守党和国家的秘密l防止淫秽与色情内容l维护民族平等和团结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第八章第八章 编辑引导大众文化编辑引导大众文化l(一)大众文化的内涵l早期:一定时期内多数人所拥有的共同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未开化的、蒙昧的、粗俗的、落后的文化类型l现在:在发达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中,随着文化进入工业生产和商品市场领域而产生的新的社会现象,是由现代大众传媒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塑造并加以支撑的文化生产形势和文化传播形式,是基于文化成为大众普遍的消费品而确立起来的文化形态。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l关键词:物质基础-现代大众传媒技术和信息技术 前提条件-文化成为大众普遍消费品l(二)大众传媒对

    29、于大众文化的意义 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大众传播媒介的推波助澜l(1)使大众文化纳入社会大生产的网络之中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l(2)大众传媒可以借用工业生产的经营与管理方法,促使文化工业的迅速成熟l(3)大众传媒对于全球的信息覆盖技术使得大众文化市场突破了狭小的地域限制,形成全球规模的大众文化市场l(三)编辑与大众文化l把关人理论-编辑决定哪些新闻可以进入公众视野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l从而编辑们的旨趣决定着 大众传媒面貌,进而在一 定程度上决定着大众文化 的面貌。鄢烈山:53岁,时评家,原南方周末高级编辑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l198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著有杂文、随笔与

    30、评论集15种,与人合著历史人物传记一种。2004年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在鄢烈山瘦弱的身体里,蕴含着燃烧的激情和不变的信念。面对现实中的腐败与堕落,他表现了高贵的愤怒、顽强的抗争和坚韧的批判精神;他最大可能地表达了发自民间的愿望,启发、感动和激励了一大批对未来抱有热切希望和正义感的人们。鄢烈山带动了一大批后来者以公民的视角参与媒体表达,今日媒体言论的繁荣,当年以南方周末为载体的鄢烈山有重开风气之功。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同时,编辑应该注意大众文化存在的一些负功能:l(1)大众文化的娱乐消遣功能,促成了人们的逃避主义、遁世主义倾向,刺激了人们的无限欲望,诱发了一些犯罪 太阳报太阳报l英国太阳报(

    31、The Sun)是富商基思鲁珀特默多克拥有的新闻集团旗下的一份小开型日报。太阳报是一份煽情性报纸,是全英国销量最高的报章,以社会中下层为读者。2004年后期该报的每日发行量达320万份。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l尽管太阳报的销量、知名度非常高,然而不少人对太阳报都持有不良好的印象,尤其是知识界。知识界批评指出,太阳报报道新闻的手法粗糙、不专业、不中立,常常以哗众取宠的手法来刺激销量,对象读者基本都是学历知识有限的人,满足的是人们低级的需求。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l黄色新闻黄色新闻:或黄色新闻学,是新闻报道和媒体编辑的一种取向,指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手法来渲染新闻事件,尤其是关于色情、暴力、犯

    32、罪方面的事件。达到耸人听闻,进而扩大销数之目的的新闻报道。而以黄色新闻为主的报纸,自然就被称之为黄色报纸了。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l黄色新闻是一种品质低劣、没有灵魂的新闻。它不但不能主持社会正义,传播准确的信息,反而编制谎言,腐蚀人的灵魂。这类报纸制造谎言,是因为说谎有利可图。换句话说,使他们愚蠢可卑和臭名昭著的原因就在于此,他们投了一部分道德败坏人的所好。这种黄色新闻起源于19世纪的美国。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典型特征典型特征 l1、使用大字号煽动性标题;l2、对不甚重要的新闻加以渲染、夸张;l3、捏造访谈记录和新闻报道,采用易于引起歧异的标题和版式;l4、大量采用未经授权或真实性可疑的

    33、图片;l5、报道内容流于肤浅;l6、标榜同情“受压迫者”,煽动社会运动;l7、专挑耸人听闻的事件进行报道,甚至假造骇人的新闻;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l(2)大众文化淹没了独创性和个性 娱乐节目的盛行和衰变l(3)大众文化使人失去深度思维的能力 无法分清“媒介真实”和“现实真实”l媒介依存症媒介依存症是一种由新媒介带来的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有几个特点:l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l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l三、拓展文化领域l编辑常常能成为精神文化生产新领域、新形势的发现者和开拓者l文摘报刊、说新闻的盛行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l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l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l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l关于媒介依存症的研究产生了许多理论,如林雄二郎的“电视人”、中野牧的“容器人”等。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编辑与文化传播编辑与文化传播l一、编辑与“文化遗传”l1、文化(信息)遗传的前提 有中介-大众传媒 成员具备理解能力 总结总结:编辑是大众传播机构中对人类文化进行选择和积极的积累着。2022-12-8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429139.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