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课件第十四章 主观社会分层.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课件第十四章 主观社会分层.pptx》由用户(momomo)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 分层 流动 课件 第十四 主观
- 资源描述:
-
1、第十四章主观社会分层 第一节主观社会分层概述 第二节分配公平感 第三节社会冲突感 第四节阶层意识与地位认同 2概 要3第一节主观社会分层概述第一节主观社会分层概述一、主观维度:概念界定与分析意义当前,以阶级阶层框架、基尼系数、职业地位测量、社会流动率为代表的社 会不平等研究,是对社会结构分化状况、财富分配均等状况、社会开放与封闭状 况、社会紧张程度的测量与评估,属于客观分层研究的范畴。这些客观指标对于 把握、评估和预测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状况有着显著的社会意义和政策价值,但它们也存在一些缺陷。其问题主要在于,这些指标就实质而言是反映客观资源 和机会“均等”(平均、平等)分配状况的指标,并不涉及
2、公众在社会不平等意 义上的感知和判断,尤其是不能反映公众有关社会不平等问题的规范性、价值性 评判。与之相比,主观不平等研究涉及公众对于社会不平等结果、意义的感知与评 判,其实质在于揭示客观社会变迁和社会分化在人们主观认识及价值观上的反 映,例如,阶级意识、阶层地位认同、收入不平等感受与公平认知、上升流动预 期与归因、社会冲突感等。相对于客观维度,主观维度研究本身既能贡献补充 性、印证性信息,也可以产生比较性、差异化结论。4二、主客观分层维度的比较主客观分层维度在实质研究取向上存在关键差异:客观维度反映客观的、结构化的不平等,而主观维度反映的是感知的、价值评判的不平等。除此之 外,二者在指标属性
3、、解释逻辑、与后果性变量的关联性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 差异。第一,指标属性上,客观不平等维度更多依赖于名义的()主张。第二,解释逻辑上,分层的客观维度更多遵循“状况逻辑”和结构决定。第三,与后果性变量的关联性上,客观结构位置与社会性后果之间存在很 长的关联链条,存在很多中介环节,而主观维度与后果之间则存在更为直接的 关联。主观维度的不平等能更为直接、紧密地与各种社会性后果相关联,对于检视 和反思包括分配制度在内的公共政策的公平合理性、回应不同利益群体的期待与 诉求、协调各阶层利益、缓和社会矛盾冲突等具有启示意义。主观社会分层方面 的议题很广泛,下面依次从分配公平感、社会冲突感、阶级意识与地位认同
4、这几 个关键问题入手,对其经验表征和理论解释展开论述。56第二节第二节 分配公平感分配公平感众所周知,平等与公平是现代社会所倡导的重要价值理念,也是基本的社会 分配原则与制度实践,但从概念范畴上讲,二者既有类似之处,又有所不同。平 等更多的是从社会性结果的角度来衡量的,比如有价值的资源、机会在社会成 员之间是否得到均等的分配,社会成员是否享有同等社会地位并在社会各领域 享有同等权益。而公平则聚焦于社会分配本身,即分配的过程、原则是否合 理,是否与道德、正义相符。平等不意味着公平。改革开放之前,在分配领域 中盛行的“平等主义”理念与制度实践是对效率与公平的双重损害。同样,公 平也并不意味着平等。
5、基于才干、教育、努力等个人获致性因素所导致的不平 等,被人们认为是合理、公平的。总之,平等并非人们做出规范性价值评判的 标准,公平与合理才是人们评判的最终依据。所以,社会分层研究不仅要描绘 不平等分配的状况,也要分析这种不平等是否公平合理,人们是否认可和 接受。总体来讲,分配公平感有微观与宏观之分,前者主要是指民众如何看待自身 收入所得是否公平合理,而后者主要是指人们对整个社会资源分配或不同群体的 财富资源获得是否公平的评价,也即社会分配结构与秩序的公平合理性。分配 公平感既受到意识形态、政治信仰、文化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也受社会成员自 身地位、群体参照等因素的影响,形成过程和机制较为复杂。7
6、一、微观分配公平感(一)公平感状况及其群体差异8从群体差异来看,图-显示了年各阶层成员认为自身收入公平 合理的比例分布。数据结果显示,与怀默霆等人的发现一致,农民作为社会 最底层群体,却展现出很高的收入公平性评价,收入公平感最低的反而是工 人、专业技术人员等群体。可见,并非客观地位越低,成员越表现出更高的 不满和怨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民众微观公平感的形成不仅仅是客观结构 决定的结果,同时也受到群体参照、相对获益剥夺、社会文化观念等因素 的影响和调节。9(二)分配公平感的形成机制10 自利理论与“结构决定”“自利理论”主张,人们的分配观念取决于他们的自我地位和自我利益。作 为理性行动者,那些收
7、入多、职业地位高的成员,也就是在社会分层体系中获益 较多的群体,往往将自身的成功归因于自身的能力或道德优势,倾向于认为自身 收入是公平的,现有分配秩序是合理的。国内外的很多经验研究支持这种基于 结构位置的利己主义主张。11五、宴会的举止 相对剥夺理论与“群体参照”客观位置与公平感无法完全一一对应,使得一些研究者开始将视角转向群体 比较和局部参照上。他们主张,公平感是群体参照和比较的结果,人们在社会 比较中形成了对于自身状况公平与否的判断。当然,这种比较既有横向的群体比 较,也有纵向的时期比较。例如,人们与其他成员尤其是身边的人进行比较时,若在地位和收入上处于劣势,往往会产生不公平感,即“相对剥
8、夺感”;而与他人相比处于优势地位时,则会产生较高的公平感,即“相对满足感”。另外,人 们也会将现在的境况与过去和未来进行比较,如果与五年前或十年前相比,社会 经济地位出现明显提升,或者有着良好的向上流动的未来预期,那么,他们的公 平感明显较高。当然,这种主张的一个缺陷在于,人们形成自身公平感所参照的 群体对象到底是谁、与哪些人进行比较、如何比较等问题,当前还没有形成令各 方一致认可的答案。12 基本共识理论与“文化传统”也有学者指出,社会成员的分配公平感取决于个体的自我期望与作为社会共 识的评价是否一致。这种观点是将宏观层次的社会文化建构(作为社会共识的职 业声望)与微观层次的个体能动性(个体
9、主观阶层地位)结合起来对分配公平感 进行的解释。具体而言,当自我感知的阶层地位低于社会评价的职业声望地位 时,个体倾向于认为自己所得到的社会资源是不公平的;相反,主观阶层地位达 到或高于职业声望的人,更倾向于认为自己的收入是公平的。比如,一个银行 柜台职员的职业声望得分可能会比较高,而如果他认为自身工作时间紧张、任务 繁重、压力很大,其自我阶层地位评价低于社会普遍认可的职业声望等级,那 么,他就会有较强的分配不公平感;相反,如果一个收入较高、工作灵活性强的 水管工有较高的自我阶层定位,而社会普遍认可的职业声望等级较低,那么这个 水管工可能会有较高的分配公平感受。13二、宏观分配公平感与微观层面
10、上社会成员对自身收入公平合理性进行的评价相比,宏观分配公 平感主要是衡量人们在多大程度上认为社会资源(收入、财富)在群体间的分配 是公平合理的,也即社会分配结构与秩序的公平合理性问题。从世纪年代起,国际上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收入分配和收入差距“公 平”或“合理”的测量,著名的国际社会调查项目()的跨国比较模块中就 设置了有关收入不平等的态度认知的测量,其中有两个基本的问题能将分配“平 等”和“公平”进行明确的区分。国内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也在多个 年份的问卷中设置了这一问题模块,即要求被访者估计一系列职业的实得月收 入,要求被访者评价这一系列职业的应得月收入。采用“实际所得应得”问题考察公众的
11、收入公平认知具有显著优势:一是 很多容易混淆的因素都可以在被访者的层面上得到控制,因为对特定职业的应得 收入的看法是以被访者认为的他们的“实际收入”为基础的,也就是说,“实得”与“应得”相互参照,可以减少受访者的估计误差;二是这些问题被清楚地限定 为特定职业群体收入上的差异,这样就能避免诸如家庭规模、收入来源、税率或福利等复杂问题对受访者带来的干扰。14客观位置与公平感无法完全一一对应,使得一些研究者开始将视角转向群体 比较和局部参照上。他们主张,公平感是群体参照和比较的结果,人们在社会 比较中形成了对于自身状况公平与否的判断。当然,这种比较既有横向的群体比 较,也有纵向的时期比较。例如,人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