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课件第六章 社会流动.pptx

  • 上传人(卖家):momomo
  • 文档编号:4419097
  • 上传时间:2022-12-08
  • 格式:PPTX
  • 页数:30
  • 大小:551.75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课件第六章 社会流动.pptx》由用户(momomo)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 分层 流动 课件 第六
    资源描述:

    1、第六第六章社会流动章社会流动第一节基本概念与类型第二节三代比较代际流动研究 第三节代际流动模式与机制的变迁第四节中国的社会流动2概 要3第一节基本概念与类型第一节基本概念与类型社会流动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许多类型,其中最主要的维度有三 种:方向维度、距离维度和时间维度。在方向维度上,社会流动 可以分为水平流动、向上流动和向下流动三种类型,后两者又可以统称为垂直 流动。水平流动多指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在同一地位层级中的横向变化,例如行 政干部的同级调动;向上流动指的是个人社会地位的上升,例如职位的升迁;向下流动指的是社会地位的下降,例如破产的老板、被免职的官员等,都可以 被视为社会地位的向下流动

    2、。在距离维度上,社会流动可以分为短距离与长距离两种类型。短距离流动指 的是个人社会地位在垂直方向上流动到邻近的地位层级。与之相反,长距离流动 多指个人跨越多个地位层级的流动。举例来说,按照阶级分类模式的框架,可以将从农民到工人的地位变动称为短距离流动,而从农民到高级管理者的地位 变动则为长距离流动。在时间维度上,社会流动可以划分为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两种类型。代内流 动指的是个人在一生中社会地位的变化,例如一个人从第一个职业到当前职业的 变动,因此代内社会流动又被称为职业流动;代际流动指的是父代与子代之间,或是几代人之间的社会地位的变化,例如“寒门出贵子”的现象,就是一种代际 流动。4上述三个维

    3、度的社会流动并不是分立的,而是常常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比 如,当考察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体的代际流动或代内流动时,通常既要知道这一流 动的方向,也要清楚这一流动的距离。举例来说,京东董事局主席刘强东,出身 于农民家庭,但是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了身家过百亿的企业家,这一过程便可以称 为代际间长距离的向上流动。与社会流动相对的是社会不流动()。社会不流动简单来说 就是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的社会地位始终保持不变。有两个重要的概念与社会不 流动紧密相连:社会固化()和代际继承()。社会固化指的是社会地位结构的一种封闭状态,各地位层级之间 如同存在着一道道无形的壁垒,阻碍社会成员的跨层级流动。代际继承指的是父 代与

    4、子代之间的社会地位传承,例如上文中提到的“二代”现象。社会固化与代 际继承之间密切相关。一方面,当社会固化达到一定程度时,个人的社会地位将 越来越取决于他的社会出身,并且在其以后的生涯中都无法改变,此时代际继承 便成为社会成员获得社会地位的主要形式。另一方面,社会地位的代际继承又会 使得父代的社会不平等结构在子代中被复制出来,从而不但加剧了社会固化,而 且使其得以延续。5678第二节第二节 三代比较代际流动研究三代比较代际流动研究代际流动是反映社会结构开放(或封闭)程度以 及社会机会结构状况的重要指标。但是,仅研究某一个国家在某一时间点的社会 流动并不具有太大的意义。首先,如果没有比较,很难判

    5、断某一代际流动水平的 高低。举个例子,如果某一国家中的代际流动率为,也就说有的人在社 会地位上不同于他们的父代,但这一水平究竟是高还是低呢?如果其他国家的代 际流动水平为,那么这个国家的代际流动水平便是高的;相反,如果其他国 家的代际流动水平为,那么这个国家的代际流动水平就较低了。其次,仅根 据某一个社会在特定时间点的流动率,也很难得知某种代际流动模式形成的原因 及变化规律。正因如此,社会流动的比较研究逐渐兴起,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 为社会流动研究的主流。年,英国社会学家格拉斯()基于英格兰和威尔士的调查数据,写成了 英国的社会流动一书,掀起了比较社会流动研究的热潮。在格拉斯等 人的带动下,国

    6、际社会学会社会分层和流动专业委员会成立,很多国家都进行了 大型的社会调查,为社会流动的跨国比较奠定了基础,比较社会流动研究由此如 火如荼地展开。比较社会流动研究主要关注的问题包括:在不同的经济水平和社 会制度下,代际流动的水平、模式是否存在差别?如果代际流动状况在不同的国 家或不同的历史阶段存在较大的差异,那么这种变化是否有规律可循?如果代际 流动状况是有规律可循的,那么影响代际流动变迁的原因和机制是什么?迄今 为止,比较社会流动研究已经开展了余年,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9一、第一代社会流动研究上文提到,比较社会流动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代际流动的水平、模式 是否会随着经济水平、社会制度等因

    7、素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要回答这一问题,首 要的步骤是计算出每一个国家的代际流动模式和水平。在这方面,三代社会流动 研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其中,第一代社会流动研究的计算方法被称为流动表分 析()。在这一方法中有两个概念最关键:流入()和流出()。流入与流出是流动表分析的两种基本模式。流入指的是在给定某个职业后,列出本职业中所有人的家庭出身(父亲的职 业),并计算百分比。举个例子,如果把职业分为“体力”和“非体力”两种,现在要计算非体力职业的流入,只需要在所有从事非体力工作的被访者中,分别 计算父亲的职业为体力和非体力的人所占的百分比即可。如表 所示,在从 事非体力工作的人中,有的人出身于体力家庭,

    8、有的人出身于非体力 家庭;同样,在从事体力劳动职业的人中,有的人出身于非体力家庭,有 的人出身于体力家庭。101112第一代流动研究简单、明了,但存在明显不足。首先是社会地位测量的问 题。用职业来测量社会地位是比较社会流动研究者的基本共识,因为职业是一个 可以代表收入、声望等社会经济地位要素的综合指标。但是,在不同的国家,职 业分类结构可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就给跨国比较带来了困难。为此,研究者 只能把各国最初的职业分类压缩成三种比较普遍的职业大类:农民、体力劳动者 和非体力劳动者。部分研究甚至仅将职业区分为体力与非体力两种。这种粗糙的 职业分类,无疑会掩盖掉许多代际流动的信息,可能导致对代际

    9、流动水平与模式 的估计偏误。其次,在流动表分析所观察到的流动率中很难剥离出由职业结构的变动所导 致的流动率变化。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在一个社会中,绝大多数人从事农业 工作,只有极少数的人从事非农工作。而到了他们的子代,由于发生剧烈的工业 化,农业近乎消失,非农职业大幅度增加,由此子代中的绝大部分人从事非农工 作,仅有极少数人从事农业工作。如果用流动表分析法计算,所得出的代际流动 率会接近,但是这一极高的代际流动率却并不意味着在该社会中不存在社 会地位与资源的代际传递,而是因为此时所观察到的流动率是由职业结构的变动 导致的。二、第二代社会流动研究布劳和邓肯计算出了图-中每一条路径的系数,并进行

    10、了比较。他们发 现尽管父亲的职业对子代的职业具有一定程度的显著影响,但是其影响效力却低 于子代的教育程度,由此他们得出结论:在世纪中期的美国,自致因素对个 人地位获得的影响要比先赋因素更强。这一结论有什么意义呢?上文提到,在一 个地位层级结构十分封闭的社会中,代际继承是个人地位获得的主要方式,子代 的社会地位主要取决于其家庭出身,即先赋因素。相反,在地位层级结构较为开 放的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地位主要取决于自身后天的努力,即自致因素。正是基 于这一逻辑,布劳和邓肯认为美国是一个相当开放的社会,并进一步给出了推 论:一个社会的工业化程度越高,先赋因素对于个人地位获得的影响越弱,而自 致因素对于个人

    11、地位获得的影响越强。这一推论得到了一些经验研究的支持,如特雷曼等人通过跨国比较研究发现,在越发达的国家,父代的社会地位对子女 的职业和教育的影响力越弱。1314三、第三代社会流动研究率先开启检验研究的是埃里克森与戈德索普,他们基于对英、法等国家的研 究提出了代际流动的核心模型(),用以描绘所有发达国家中共同的阶 级流动模式。具体来说,核心模型考察了四类可能增加或减少特定阶级之间的代 际流动的效应,分别为:层级效应()、继承效应()、部门效应()和亲和效应()。层级效应测量 的是地位距离()对于代际流动程度的影响,地位距离越大,流 动可能性越小;继承效应测量的是各阶级中不流动()的倾向以及不 同

    12、阶级之间的不流动程度差异;部门效应所反映的是农业部门与非农部门之间的 流动难度;亲和效应则被用来测量一些特定阶级之间不成比例且不能用上述三种 效应来解释的流动。在建立了核心模型之后,埃里克森与戈德索普又对德国、荷兰、瑞典、波兰等国家的代际流动进行了比较,他们的结果印证了 假 设,即各国虽然在代际关联程度上有所不同,但是在关联模式上是相似的,即 代际继承要比代际流动更多,而在代际流动中,短距离流动要比长距离流动更 容易。随着更多的国家加入,第三代流动研究如同第一代流动研究一样,对不 同工业化水平(如对美国、日本、巴西、智利)、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如 世纪年代的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和中国)进行了比较,

    13、结论均支持了共同社 会流动模式。151621世纪初,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国民经济外贸依存度不断攀高,2008年竟高达59.8%。劳动者在分配体系中逐渐被边缘化,2007年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比1995年下降了11.7个百分点,生产税净额占GDP的比重为14.2%,比1995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营业盈余占GDP的比重为31.3%,比1995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房价特别是大中城市的房价,在2002年之后像断了线的氢气球,一路扶摇直上,住房基本需求竟然需要靠花费23代人一生储蓄的“六一模式”来解决。随着高校扩招之后的毕业生陆续进入社会,大学生也慢慢由“天之骄子”向有光明、没

    14、前途的“蚁族”进化。体面的工作机会不再是靠个人努力就能获得,升学、参军、就业、升迁等人生重要机遇背后越来越充斥着权力和金钱的背影,比例日益提高的机会被金钱所垄断,社会底层出身的大学生们再也难以像十多年前那样靠自己的奋斗取得成功,向上发展的通道加速收窄17第三节第三节 代际流动模式与机制的变迁代际流动模式与机制的变迁一、现代化理性逻辑18现代化理论认为,在工业化的影响下,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不但代际 流动的数量会显著增加,而且代际流动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平等化,通俗来说就是“英雄不问出处”,不管家庭出身如何,所有人都有平等的机会获得较高的社会地 位。另外,现代化理论还预言,在内在的工业化逻辑影响

    15、下,所有的国家都将殊 途同归,拥有相似的社会流动数量与模式。(一)结构变迁效应(二)社会选择效应(三)构成效应构成效应的解释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对上面两种解释的综合。构成效应认 为,不同的经济部门对绩效原则的遵循程度是不同的。比如传统的农业部门就不 太看重绩效,这一部门中的代际继承性也最强。相反,在技术水平越先进的产业 和部门中,绩效原则就越受重视。工业化的发展使得传统农业部门在劳动力市场 中的比例越来越小,最终使得绩效原则成为劳动力配置的主导原则。如此一来,社会流动的水平就会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而增长。二、不平等再生产逻辑19假设的提出对上述现代化 理性逻辑的解释提出了巨大挑战:为什么工 业

    16、化社会中的代际继承没有像现代化理论所预测的那样大幅度消减,而仍旧是代际关系的主导模式呢?这是不平等 再生产逻辑要回答的核心问题。不平等 再生产逻辑认为,现代化理论的预言之所以没有实现,是由于它没 有考虑社会不平等结构对代际流动的抑制作用。前文提到,如果一个社会的不平 等程度很高,社会结构比较固化,那么各阶层之间就会形成很厚的阶层壁垒,阻 碍跨阶层的流动,从而极大地减少代际流动的数量。那么这一过程是如何实现的 呢?已有研究主要讨论了两种机制,即再生产机制和统治机制。(一)再生产机制(二)统治机制 统治的机制有两种表现形式,制度化权力和合 法化权力。制度化权力使得再生产机制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具体的

    17、社会集团,成 为一种普遍的规则,并将这些优势集团的“权力”转变为“权利”,从而使它们 的社会地位再生产变得更加稳定。合法化权力是指当统治权力符合社会中大多数 人关于公正、公平和道德的观念时,人们就会自觉地接受和认可由优势集团所主 导的社会分层秩序。(二)“主观基尼系数”用以评估收入不平等的多个职业涵盖了社会中从底层到上层的典型职业群 体,如果以这些职业群体代表社会总体,就可以根据这些职业的收入差距来衡量 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例如,可以计算出每位受访者所估计的各个职 业“实得”收入的“基尼系数”,以描绘民众感知到的收入不平等程度,以“应 得”收入的“基尼系数”表示民众认可或能够容忍的收

    18、入不平等程度。有经验研究表明,利用数据进行测算,中国城镇居民感知的不平 等基尼系数平均值为,认可的不平等基尼系数值为,民众所认可的 不平等程度要低于他们所感知到的不平等程度。另外,从两个基尼系数密度曲线 分布来看,二者形状十分相近,两个主观基尼系数的相关系数达到了。也就 是说,感受到更高收入差距的民众,往往也具有更高的对于收入差距的接受度和 容忍度。20(三)收入分配的公平指数进一步看,可以通过构建的一个收入分配公平指数来具体衡量中国民众的公 平观念,另外也可进行跨区域比较,以观察中国民众的这种公平性认知处于什么 样的水平。21一、冲突感状况展示了年调查得出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出,在四对群体冲突

    19、 关系中,穷人和富人阶层、上层和底层之间的冲突被认为较为严重,分别有 和 的被访者认为这两对群体间冲突严重甚至非常严重,远高于其 他两对群体间冲突。就民众的普遍感受而言,社会上层和下层群体,尤其是基于 财产分配的富人和穷人之间差距的拉大,已经引起了各界越来越多的不满,两者 间的利益摩擦、冲突已达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相比较而言,底层和中层、中层 内各群体间的关系则没有那么紧张.22其次是年间的纵向趋势。将多次调查的结果汇集起来可以观察到民众冲突感的变化趋势。图 显 示的是各年份民众认为群体间冲突达到严重水平(“非常严重”和“较为严重”相加)的比例。结果表明,在各维度上均呈现出冲突感提升的趋势,有

    20、的还出现 了大幅上升的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中群体间利益对立、摩擦与 矛盾不断升级的状况,构成了一个潜在的社会不安定因素。23二、冲突感与利益表达行动民众的冲突感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利益表达和行动参与?对 于这个问题,可以将受访者的“冲突感”整合成低、中、高三个层次,而社会后 果性变量则是制度与非制度化的利益表达行动。其中既有向基层部门反映问题、提意见建议、写联名信等一般性行动,也有较为激烈的集体上访、抗议、请愿等 制度外行动等。冲突感与后果性行动之间的关联可以通过表 数据反映出来。结果显 示,尽管从总体上看民众参与这些行动的比例较低,但相对而言那些具有“高冲 突感”的

    21、民众在利益表达和集体行动上有更高的参与比例,并且这种现象不是孤 例,而是在多个问题维度上体现出的一致性。冲突感作为一种社会情绪和心态,会影响社会成员的行为选择与实践。24三、分配不公是否会招致冲突接下来的问题是,那些具有更高冲突感的人是否是那些收入不公平感更高的 人?相关经验研究表明,成员的收入公平感与整体社会公平感对其冲突感均有显 著影响,收入公平感越高,社会冲突感越低;社会公平感越高,社会冲突感得分 同样越低。也就是说,在一个让成员能够感受到更多公平和合理的社会中,成员的不满情绪、冲突意识就会明显减弱;反之,当成员感受到严重不公、不 合理时,将会催生一个矛盾丛生、怨怒弥漫、充斥着浓厚“火药

    22、味”的危险 社会。另外,公平感与冲突感之间的这种关系在不同阶层群体身上还呈现出差异 性。在中下层群体中,公平感的提升能够显著降低其社会冲突意识,且该减幅要 高于上层群体。也就是说,中下层群体成员对收入分配和整个社会的公平性有较 高的敏感度,如果在资源分配和机会获得上赋予其更多的公平性与合理性,那么 与上层群体成员相比,其社会冲突倾向将显著减弱。由此引申的政策与实践意义 在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尤其是维护中下层群体的权益和利益,保障他们获 得公平参与社会竞争的机会以及在资源分配中获得合理的份额,将社会政策适当“向下”倾斜,对于消减社会冲突、增进社会和谐的大局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 意义。2526

    23、第四节第四节 阶层意识与地位认同阶层意识与地位认同一、阶层意识与地位认同状况中国社会也呈现出客观结构位置与主观地位认同不完全一致的现象。早在 世纪年代,卢汉龙在上海、广州等地的调查结果就显示,中国存在显著的 社会结构分化和阶层化差异,但却没有形成明显的阶层化意识,且客观的收入、教育、职业等因素对民众的主观地位认同解释力较低。世纪之初,王春光等 人也指出,阶层的客观存在与主观建构既存在相互一致的可能,也存在不一致的 可能,且这种不一致性要大于一致性,彼此之间存在着复杂而非对应的关系。李培林等人也发现,客观分层指标与主观阶层认同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但关联强 度不大。民众主观地位认同与客观位置之间不相

    24、匹配的问题体现在多个方面:第一,客观的阶层分化多元复杂,而主观的阶层意识分化不够明显;第二,中国民众认 同中下层的比例偏高,且这种认同“下偏”状况有逐渐加剧的趋势,即民众地位 认同“不断向下偏移”;第三,中产地位认同明显不足,有学者甚至指出社会中 出现了中产阶级认同急剧流失和下层认同急剧增长的警示性讯号。2728“认同”意指个体向比自己地位或成就高的人的认同,以消除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因无法获得成功或满足时,而产生的挫折所带来的焦虑。就定义来说,认同可借由心理上分享他人的成功,以为个人带来不易得到的满足或增强个人的自信。例如:一位物理系学生留了胡子,是因为他十分仰慕系中一位名教授,而该教授的“注册

    25、商标”就是他很有性格的胡子,此学生以留胡子的方式向教授认同。其他如“狐假虎威”“东施效颦”都是认同的例子。认同有时也可能认同一个组织。例如:一个自幼失学的人,加入某学术研究团体成为该团体的荣誉会员,并且不断向人夸耀他在该团体的重要性。复习思考题 1为何要展开社会分层主观维度的分析?它有何独特意义和价值?关于微观收入公平感问题,有哪些理论解释?当前民众的社会冲突感受如何?它有哪些后果和影响?公平感和冲突感之间有何关联?当前我国民众的主观地位认同呈现出什么特征?如何理解这种特征?除了本章所讲,你是否还能列举出其他主观社会分层的分析维度?29推荐阅读文献 冯仕政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阶级认同与社会稳定 黑龙江社会科学,()高勇地位层级认同为何下移兼论地位层级认同基础的转变 社会,()怀默霆中国民众如何看待当前的社会不平等社会学研究,()李丁中国民众收入分配认知的共识、分歧与变迁(李汉林,魏钦恭 社会景气与社会信心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李骏,吴晓刚收入不平等与公平分配:对转型时期中国城镇居民公平观的 一项实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李路路,唐丽娜,秦广强 患不均,更患不公转型期的“公平感”与“冲突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李培林,张翼,赵延东,等 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研 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30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课件第六章 社会流动.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419097.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