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18 文言 虚词 用法 归类 课件
- 资源描述:
-
1、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其中“因、以、于、则、之、乃、而”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常见考法是采用课内与卷内句对照区分的题型进行考查,但近几年广东卷主要是卷内句的对照区分。一 之代词第三人称人称(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eg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第一人称,译为“我”eg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我)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这种”eg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这
2、)结构助词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eg 五亩之宅(的)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eg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时应省去eg 何罪之有?定语后置的标志,译时应省去eg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eg 顷之,烟炎张天动词动词,译为“到、往”eg 杳不知其所之也二 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而”字前后词性相同或结构相同 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
3、”或“而且”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通“尔”译为“你的”、“你”如: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音节助词复音虚词“而已”放在
4、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既而”“俄而”,不译三 其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代事,译为“他(的)”“它(的)”如:秦王恐其破壁。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这个”“这些”“这里”。如:其人视端容寂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则或咎其欲出者。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
5、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大概”。)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难道”。)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还是”。)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可要”。)连词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四 则连词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如: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6、。”则与斗卮酒。(鸿门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副词用在判断句
7、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五 以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介词,表行为、动作方式或处置,可译为“把”“按照”。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8、,至于泰安。(登泰山记)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五 以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9、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
10、之陋也。(石钟山记)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六 于介词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表动作的时间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表动作的处所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表动作的范围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表动作的对象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良曰:“长于臣。”(鸿门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
11、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不拘于时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六 于复音虚词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相同。如: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八 因介词1.依照,根据。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变法者因时而化。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2依靠,凭借。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
12、山河(过秦论)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3趁着,趁此。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4通过,经由。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5因为,由于。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副词1于是,就;因而。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2原因,缘由,机缘。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动词1根据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2沿袭,继续。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七 为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1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公为我献之。(鸿门宴)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
14、如: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动词可译为:“做”、“当”、“成为”、“是”。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九 何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
15、门宴)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动词何:通“呵”,喝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复音虚词九 何【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