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读-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读-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供给 结构性 改革 解读 课件
- 资源描述:
-
1、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读张世贤张世贤 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兼职:清华大学巴黎九大特聘教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投资协会投资咨询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品牌营销学会副会长;全国现代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区域发展与产业升级研究联盟副理事长 主要研究领域:工业投资与市场,区域发展与产业升级,品牌与竞争力。主要代表作:中国引资发展战略研究、现代品牌战略、经济学演义、西方经济思想史等。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管理世界等国内权威报刊发表论文200多篇。供给侧结构性改
2、革解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读 一、一、供给侧改革的现实背景供给侧改革的现实背景 二、供给侧改革:理论与内涵二、供给侧改革:理论与内涵 三、供给侧改革:措施与难题三、供给侧改革:措施与难题 四、地方供给侧改革与创新发展四、地方供给侧改革与创新发展 (一)面临挑战与路径选择(一)面临挑战与路径选择 (二)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二)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总结:党的十九大报告总结: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推出一千五百多项一千五百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
3、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习近平11月20日下午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过去几年来改革已经大有作为,新征程上改革仍大有可为。各地区各部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要注意把握蕴含其中的改革精神、改革部署、改革要求,接力探索,接续奋斗,坚定不移将改革推向前进。4全面深化改革是今年工作的主线全面深化改革是今年工作的主线 改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在更大的时空
4、坐标上审视新一轮改革,它的历史方位是什么?又该如何研判其历史价值?“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能力现代化”在在“往哪儿改往哪儿改”问题上,改革目标更加明问题上,改革目标更加明确。确。全面深化改革提出这样的“两句话”总目标,“前一句”,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根本方向。“后一句”,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命题和鲜明指向。并在总目标统领下明确“五位一体”的体制改革分目标,这是改革进程本身向前拓展提出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对改革认识的深化和系统化。2016年年11月月14日日“如果把全面深化改革比作建造大厦的话,这如
5、果把全面深化改革比作建造大厦的话,这三年是夯基垒台、选材备料、立柱架梁的三年,今年力争把主三年是夯基垒台、选材备料、立柱架梁的三年,今年力争把主体框架搭建起来。体框架搭建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自信有力。如今四梁八柱都立起来了,下一步就是如何突破,如何深化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突破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突破口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首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就深入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
6、改革等发表看法。有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始引起各方关注。从关注需求侧,讲用扩需求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转到要提高从关注需求侧,讲用扩需求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转到要提高供给方面的效率,这应该说是中央领导在宏观政策决策的一供给方面的效率,这应该说是中央领导在宏观政策决策的一个重大思想的变化。目前各方面的讨论还没有提到这样的一个重大思想的变化。目前各方面的讨论还没有提到这样的一个高度来认识。就是说至少相当一部分党政领导同志意识到个高度来认识。就是说至少相当一部分党政领导同志意识到了,不要一说调控经济的措施上来就是扩需求、发钞票、搞了,不要一说调控经济的措施上来就是扩需求、发钞票、搞投资,要想办法解决根本性的
7、问题,要提高效率。投资,要想办法解决根本性的问题,要提高效率。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2014年至2016年,中央深改组共出台了1204个改革方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创新驱动,全面做好稳增长
8、、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2017年上半年,中央深改组已召开6次会议,审议60多个重点改革文件。需要我们深化认识!采取措施深入推进!需要我们深化认识!采取措施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的现实背景供给侧改革的现实背景 权威人士:中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往远处看,也是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线”,是一场 输不起的战争。从全球看,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结构性改革才是走出眼前困境的根本之策,但这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西方国家多党执政的痼疾,没几个政治家敢 于真正付诸行动,结果是
9、“心想”而“事不成”。我们有制度优势,一定要形成共识、狠下决心,马不停蹄向前走,千方百计抓落实,扎实作为见成效。去年以来,中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理论思考到具体实践,都作了全面深刻阐述,从顶层设计、政策措施直至重点任务,都进行了全链条部署。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曾经专题研究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提出了“五个搞清楚”,即搞清楚现状是什么,搞清楚方向和目的是什么,搞 清楚到底要干什么,搞清楚谁来干,搞清楚怎么办。供给侧改革的现实背景供给侧改革的现实背景“供给侧”提出的直接原因,是长期用“扩需求保增长”办法出现了两个后果,一是出现“投资回报递减”的规律,用投资拉动增长,长久以后效果就越来
10、越差。二是出现“负效应积累”,从现象上看是货币超发、信用膨胀,资产市场如股票、房地产、收藏品等泡沫吹胀,在总的公民资产负债表上的表现就是杠杆率提高,如果负债率太高,甚至有爆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在目前风险积累到相当高的时候,必须在保证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集中主要力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靠具有活力的体制机制提高供给侧的效率,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供给侧改革的现实背景供给侧改革的现实背景 怎样看待供给侧改革的现实背景?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新常态现在成了一个关于中国经济宏观的标准提法,主要是指我们的经济发展环境开始进入了和过去完全不一样的一种状态,同时也是一个新的历
11、史阶段。“十三五”时期的我国经济发展,必须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与全球新常态有联系,有区别。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组成部分,不可能独善其身,世界经济危机引致中国经济逐步过渡到新常态,但时间不同步,性质有差异 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增速放缓。由过去的高增速逐步下降到未来6%6.5%。投资增速下滑投资增速下滑。全
12、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跌至10%以下。增长动力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结构转换。经济增长正在从对投资依赖转而更多地依靠消费和内需。经济结构升级经济结构升级。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持续不断优化升级。发展方式转型发展方式转型。经济发展正在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资源环境约束增强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单位能耗高,对外依存度高,生态环境恶化。结构性减速是新常态的主要表现结构性减速是新常态的主要表现 中国经济新常态最主要的表现是结构性减速。我国经济早已进入结构性减速结构性减速的通道。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第二产业已趋饱和,大量人口和资源要向第三产业即服务业转移。当越来越多的人力和资源从制造业转
13、移到服务业之时,中国经济总体的劳动生产率必将下降,由此导致经济增长速度趋于下降。这样一个长期的结构性问题,绝对不是单单依靠投资、消费、出口、货币政策等等从需求的角度所能够解决的。经济学家们都知道不能单纯分析需求面,必须分析供应面,所以在分析中国新常态也必须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率从这么高到这么低的实体经济因素,我们必须从要素供给的角度,重点讨论实体因素。真正找到新常态的供给层面的根源,也就找到了发展的新机遇。形成新常态的供给侧原因形成新常态的供给侧原因 第一是资源配置效率下降第一是资源配置效率下降。第二是人口红利衰减。第二是人口红利衰减。2010年,劳动年龄人口达到75%的峰值,出现第一个拐点;20
14、17达到高达9.4亿,但只占总人口的70%左右,出现第二个拐点。人口高龄化,老年消费乏力。第三是技术学习效率下降。第三是技术学习效率下降。过去我们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大,学习提高的空间就大,模仿创新成为我们的技术进步捷径,技术溢出效应明显;现在中国在很多领域已经到世界前沿,于是就显示出我们的创新能力不强的弱点,现在我们创新的机制不完备。第四是自主创新能力滞后。第四是自主创新能力滞后。很多因素导致我国无法继续在引进、模仿基础上进行创新。第五是资源环境约束。第五是资源环境约束。从供给侧对从供给侧对“十三五十三五”发展的基本判断发展的基本判断 总体上,“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进一步
15、发展具备不少有利条件。信息化、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加快。消费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主要拉动作用。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升到51.6%。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较快增长。农业稳中调优,粮食再获丰收。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科技领域取得一批国际领先的重大成果。新兴产业蓬勃兴起,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广泛开展,全年新登记企业增长24.5%,平均每天新增1.5万户,加上个体工商户等,各类市场主体每天新增4.5万户。新动能正在撑起发展新天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供给侧的理论基础 国外的比较与借鉴 理论界
16、的主要观点 改革的本质内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 生产供给-需求消费“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总需求总供给GDP 总需求C+I+(Ex-Im)+(G-T)用短期框架分析长期的问题是对凯恩斯主义的误用 总供给L+K+A(TFP)GDP增长从供给方面来说,有哪些决定因素,第一是新增劳动力;第二是资本形成,投资不一定形成了资本,作为供给方来说这个因素是新的资本形成;第三是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是用来衡量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指标,它有三个来源:一是效率的改善;二是技术进步;三是规模效应。在计算上它是除去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之后的“余值”。供给侧改革的国外借鉴供给侧改革
17、的国外借鉴 从萨依定律到到凯恩斯主义 供给学派革命是对凯恩斯主义的反动 供给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 供给学派的本质是新自由主义 里根经济学及其局限性 经济全球化与美欧的去产能化“再工业化”与第三次工业革命 供给侧改革本质上不同于供给学派革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供给学派的主要观点包括:第一,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在“供给侧”。第二,增加供给的途径是经济刺激和投资。第三,增加刺激的主要手段就是减税。第四,增加刺激的外部条件是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供给学派革命与供给侧改革没有直接关系,存在本质区别。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1,宏观经济背景不同。2,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不同。3,
18、宏观政策主张不同。“前者重点是减税;后者货币政策是对总量调控的有效手段,而财政政策是具有针对性的、对结构调整更为有效的政策手段,主张继续践行积极的财政政策。4,具体措施不同。前者认为,增加生产和供给必须通过增加投资和劳动来实现,特别是投资的增加。后者要从生产端入手,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简言之,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理论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理论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 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解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9、他说分为三个因素,一个叫供给侧,一个叫结构,一个叫改革。吴敬琏吴敬琏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解为两个因素,一个叫做“供给侧”,一个叫做“结构性改革”。现在有一个倾向,把“结构性改革”说成是“结构性调整”了,政府忙着调结构去了。“结构性改革”这个词在我们中国很少用,但是在西方是个通用的词,甚至我们通常用的词叫“体制改革”,翻成英文的时候常常翻译成“structural reform(结构性改革)”,他们为什么用“结构性改革”,我们为什么用“体制改革”呢?因为他们市场经济已经建立了,中间某些结构有毛病,他们要改那些个别的、具体的结构。我们2000年已经宣布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这种情况
20、下我们也可以把体制改革叫做结构性改革。理论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理论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 按照吴敬琏的说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根本上说是制度的改革,不是政府调结构。要通过改革建立起好的体制机制,最基本的是要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关于“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两者并非“半斤八两”的平等关系,而是各自的作用范围和职能不一样。市场的基本功能是有效配制资源和形成兼容性激励机制。政府的作用是提供公共品,如好的制度、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基本的社会保障、良好的教育体系和科研体系、提供预测性的规划等,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政府不能直接组织融资、操办项目、甚至
21、指定技术路线。这些企业的功能不能越俎代庖。理论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理论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 贾康认为贾康认为,供给侧改革不是贴标签、造概念,而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理论联系实际的转轨与创新;不是否定需求侧作用和简单搬用美国供给学派的“减税为主”思路,而是借鉴中外所有需求管理、供给管理有益经验,侧重于供给体系建设的系统工程;不是搞所谓“新计划经济”,而是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前提下,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有限政府相结合,构造中国式现代治理,实现中国式超常规发展。晏智杰指出晏智杰指出,“新供给经济学”这种学说及其政策主张,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偏差,如若真的以其作为决策的依据和基础,
22、必将带来严重不良后果。中国在市场经济之外,还存在着统制经济,而且市场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种统制经济的制约和支配。所谓统制经济,实质上就是以往计划经济在新条件下的某种变形,或者说,它是尚未得到根本改革的旧体制或旧模式,其基本特征就是国家对经济权力和经济资源的(基本)垄断,理论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理论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 林毅夫林毅夫:很多对宏观经济错误的认识被主流经济学所误导,而新结构经济学恰恰是建立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经验上的新理论,是对过去发展经济学中的结构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超越。对于一个发展中的经济体,在国内的改革中确实存在许多需要改革的体制性、机制性的因素,但是这
23、轮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是外部性和周期性因素引起的。因为从全球来看,无论是发展成熟的新兴经济体,还是高收入经济体,也都普遍出现了经济下行,而且很多国家下行的幅度比中国还要大。迟福林迟福林认为,“十三五”推进结构性改革的重大突破,应争取更大力度“放水养鱼”,激发社会资本创新创业活力,加快金融体制改革,逐步消除服务业与工业要素价格差异,同时加快推进以优化结构、提升质量为基本目标的教育改革,推动教育结构与经济发展需求和消费需求相适应。理论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理论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 金碚认为金碚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
24、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国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障碍:一方面,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另一方面,中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理论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理论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 刘世锦认为:刘世锦认为:中国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说到底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一个产品或者
25、说是一个创新产品的问题,但背后的根本原因是能否降低企业成本、激发创新活力的问题。要素市场要放宽准入、优化组合,特别要消除对要素的各种各样的扭曲,最后全面提升要素生产力,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还是要聚焦要素市场。钱颖一:钱颖一:有一部分对企业运营非常重要的成本经济学中叫交易交易成本成本。交易成本指那些与合同签订、实施以及产权保护相关的成本。这些成本往往不是直接取决于价格参数,但它取决于制度建设、法治建设、政府的各种规章制度等等。制度性的交易成本下降,完全可以通过改革、通过制度建设能够改变的。比如获得资本,利率是成本,但是信贷市场的运作、资本市场的运作,这就是制度问题。某种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