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重大问题解读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皖江城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重大问题解读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皖江城带 承接 产业 转移 示范区 规划 重大问题 解读 课件
- 资源描述:
-
1、陈 耀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二0一0年五月目目 录录v一、规划出台背景与特点一、规划出台背景与特点v二、建设示范区战略意义二、建设示范区战略意义v三、总体思路和重点三、总体思路和重点v四、重要的政策措施四、重要的政策措施规划提出规划提出-编制编制-批复过程批复过程7 7月安徽提出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想月安徽提出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想;1010月省月省政府向国务院上报政府向国务院上报关于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关于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积极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请示区,积极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请示1 1月国务院领导同意关于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
2、业转月国务院领导同意关于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有关问题的请示移示范区有关问题的请示;2 2月正式启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月正式启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编制工作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编制工作;1212月规划稿经国家发改委主任月规划稿经国家发改委主任办公会审议通过后报送国务院办公会审议通过后报送国务院1 1月月1212日国务院批准实施日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示范区规划(国函(国函201020105 5号)号)首个以首个以承接产业转移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规划为主题的区域规划v 综合性区域规划: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关中综合性区域规划:中部崛
3、起,东北振兴,关中-天水,江天水,江苏沿海,辽宁沿海,横琴岛苏沿海,辽宁沿海,横琴岛v 以大都市圈改革发展为主题:珠江三角洲,近期可能出台以大都市圈改革发展为主题:珠江三角洲,近期可能出台的长三角、京津冀、成渝经济区的长三角、京津冀、成渝经济区v 以生态经济为主题: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鄱阳湖以生态经济为主题: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区v 以面向特定区域合作为主题: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长吉以面向特定区域合作为主题: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长吉图先导区)、海峡西岸、北部湾图先导区)、海峡西岸、北部湾v 以特定产业功能为主题:海南国际旅游岛以特定产业功能为主题:海南国际旅
4、游岛2009年国务院批复的区域规划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建设海西区江苏沿海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鄱阳湖生态区规划黄河三角洲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横琴岛总体发展规划v所谓产业转移一般是指由于资源供给或所谓产业转移一般是指由于资源供给或市场需求条件变化,引起的产业(企业)市场需求条件变化,引起的产业(企业)在地域空间上的位移或迁移现象。在地域空间上的位移或迁移现象。v按转移动因一般包含成本驱动、市场驱按转移动因一般包含成本驱动、市场驱动和资源驱动三种类型。动和资源驱动三种类型。国际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v战后经历了由欧美向日本、亚洲战后经历了由欧美向日
5、本、亚洲“四小龙四小龙”、中国、中国等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从长期以制等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从长期以制造业为主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由造业为主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由“脑体分离脑体分离”转向转向“脑体部分结合脑体部分结合”。v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重点是知识型服务业和高技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重点是知识型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如金融、信息、研发、全球供应链管术制造业,如金融、信息、研发、全球供应链管理等中高端服务,以及航空航天、新能源、医药、理等中高端服务,以及航空航天、新能源、医药、生物工程等高端制造领域。目前,国际产业资本生物工程等高端制造领域。目前,国际产业资本转移中,服务业已占转移中
6、,服务业已占60%以上。以上。国内产业转移国内产业转移v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已经历约已经历约10年时间,由最初的政府主导型逐步转年时间,由最初的政府主导型逐步转向市场主导型,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与市场机向市场主导型,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与市场机制的推动,促使产业转移日趋理性化。近些年随着制的推动,促使产业转移日趋理性化。近些年随着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尤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尤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正加快产业调整和转型升级,产业向东部沿海地区正加快产业调整和转型升级,产业向外转移呈现出一些新的
7、特征和趋势。外转移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和趋势。v 据有关测算,仅东南沿海四省市(粤浙沪闽)需要转移据有关测算,仅东南沿海四省市(粤浙沪闽)需要转移出来的产业将达到上万亿元产值。另据香港工业总会出来的产业将达到上万亿元产值。另据香港工业总会2008年调查数据显示,目前香港公司在珠三角投资的年调查数据显示,目前香港公司在珠三角投资的工厂达工厂达5.75万家,其中万家,其中37.3%的港资加工贸易企业已的港资加工贸易企业已有意将全部或部分在珠三角地区的生产活动转移到中西有意将全部或部分在珠三角地区的生产活动转移到中西部地区或越南等低成本国家。部地区或越南等低成本国家。v 未来一段时期,尽管低附加值的劳
8、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未来一段时期,尽管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贸易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数量还会不少,但贸易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数量还会不少,但像家电制造、汽车零部件、石油化工等资本密集型乃至像家电制造、汽车零部件、石油化工等资本密集型乃至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也在逐步增多。污染严重的项目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也在逐步增多。污染严重的项目转移已得到一定抑制。转移已得到一定抑制。2.从单个企业的零散迁移发展为集群式整体性转移从单个企业的零散迁移发展为集群式整体性转移 v 早在几年前,遍布浙江的早在几年前,遍布浙江的“块状经济块状经济”就出现了明显的移动痕就出现了明显的移动痕迹,这种
9、传统产业的资本迹,这种传统产业的资本“抱团抱团”流动,启动了流动,启动了“块状经济块状经济”的的跨省复制。以纺织服装业为例,近年来浙江、广东等地的纺跨省复制。以纺织服装业为例,近年来浙江、广东等地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开始收缩,并呈现整体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织服装产业集群开始收缩,并呈现整体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一些服装企业及相关配套的企业结伴到中西部投资建厂,形一些服装企业及相关配套的企业结伴到中西部投资建厂,形成了一些新兴的服装业集群。另外,汽摩零部件、五金机电成了一些新兴的服装业集群。另外,汽摩零部件、五金机电业也出现集群转移。业也出现集群转移。这是由这是由产业集群性质决定,单个企业迁产业集群
10、性质决定,单个企业迁移难以生存。移难以生存。3.企业开始按照价值链分工,调整优化生产区位布局企业开始按照价值链分工,调整优化生产区位布局v 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产业分工已从以前的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产业分工已从以前的垂直分工垂直分工(中西部(中西部提供原材料,东部生产加工制成品),到提供原材料,东部生产加工制成品),到水平分工水平分工(中西部(中西部提高自身加工的比重,东部从国际市场获取部分原材料),提高自身加工的比重,东部从国际市场获取部分原材料),再进一步由产业内分工发展到现在的产品再进一步由产业内分工发展到现在的产品价值链分工价值链分工。突出。突出的表现在,一些企业在东部大城市做研发和品牌,
11、而把生产的表现在,一些企业在东部大城市做研发和品牌,而把生产基地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也有内地成长企业将总部和研发机基地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也有内地成长企业将总部和研发机构搬到沿海大城市),形成国内构搬到沿海大城市),形成国内“雁型雁型”分工模式。分工模式。4.东部企业外迁受到政府积极引导东部企业外迁受到政府积极引导v 起初东部地方政府对企业外迁、对外投资大多持不积极、不鼓励态度,起初东部地方政府对企业外迁、对外投资大多持不积极、不鼓励态度,主要源于三方面的担心:一是大量建设资金外流、税源流失、财政收主要源于三方面的担心:一是大量建设资金外流、税源流失、财政收入减少;二是可能会出现外移产业入减少;二
12、是可能会出现外移产业“空心化空心化”问题;三是短期内会影响问题;三是短期内会影响当地的充分就业。而现在这种态度发生了变化。当地的充分就业。而现在这种态度发生了变化。v 随着土地、劳动力、环境等因素对东部发展的制约与日俱增,迫使他随着土地、劳动力、环境等因素对东部发展的制约与日俱增,迫使他们需要尽快将早前吸收的一些不适合发展的产业转移出去,以让技术们需要尽快将早前吸收的一些不适合发展的产业转移出去,以让技术和附加值比较高的企业进入,因而东部尤其是在没有发展空间的各类和附加值比较高的企业进入,因而东部尤其是在没有发展空间的各类开发区,普遍在做开发区,普遍在做“腾笼换鸟腾笼换鸟”的文章。当然,目前也
13、确实出现了的文章。当然,目前也确实出现了“腾腾出来笼而未换来鸟出来笼而未换来鸟”的问题,受金融危机影响,这种的问题,受金融危机影响,这种“腾笼腾笼”进程放缓。进程放缓。v 东部引导企业梯度转移:第一梯度省内欠发达地区东部引导企业梯度转移:第一梯度省内欠发达地区、依次为毗邻中部、依次为毗邻中部、近西部、远西部近西部、远西部。v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西部工业增加值增速为年金融危机以来,西部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5%,不仅高于全国的,不仅高于全国的12.9%,而且高于东部的,而且高于东部的11.6%。西部有。西部有5个省市增速超过个省市增速超过20%:内蒙:内蒙24.5%、广西、广西22.6%、重庆
14、、重庆21.6%。v 2009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1%。东部。东部23.0%,东北,东北26.8%,中部,中部35.8%,而西部,而西部38.1%。v 西部投资份额提高较大,从西部投资份额提高较大,从2008年年2月月17.85%提高至提高至2009年年12月月23.53%,增加了增加了5.68个百分点;东北也有较高的份额提升;中部保持较小的变化;个百分点;东北也有较高的份额提升;中部保持较小的变化;而东部的投资份额则明显下降,从而东部的投资份额则明显下降,从60.14%降至降至41.28%,减少,减少18.86个百个百分点。分点。区位条件独特,区位条件独特,具有
15、具有“近水楼台近水楼台”之便之便:地处中部:地处中部地区东北部,紧地区东北部,紧邻东部沿海地区,邻东部沿海地区,面向长江三角洲面向长江三角洲(泛长三角区域)(泛长三角区域)v 安徽省经济发展重心区,安徽省经济发展重心区,承接能力增强:承接能力增强:规划范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主要包括合肥、芜湖、主要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共舒城县、金安区,共59个县个县(市、区市、区),辐,辐射安徽全省,对接长三射安徽全省,对接长三角地区。角地区。2008年规
16、划年规划区人口区人口3058万人,万人,GDP为为58l8亿元,分亿元,分别占安徽省的别占安徽省的45和和66。皖江城市带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发展区皖江城市带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发展区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辐射最接近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辐射最接近的区域,具有环境承载能力较强、要素成本较低、产业基础的区域,具有环境承载能力较强、要素成本较低、产业基础和配套能力较好等综合优势。加快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和配套能力较好等综合优势。加快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探索建立承接转移示范区,是顺应国内外产业
17、转移新趋势,探索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的客观需要,对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产业转移新模式的客观需要,对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全国范围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区域协调发展、在全国范围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v 1.1.建设示范区是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探索承接产业转建设示范区是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西移新模式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提高,规模扩大,但产业承接的质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提高,规模扩大,但
18、产业承接的质量还不高,地方比较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重复建设、恶性量还不高,地方比较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不时出现,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迫切需要从国家层面选竞争不时出现,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迫切需要从国家层面选择重点区域,加强引导,探索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模式,促择重点区域,加强引导,探索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模式,促进产业承接转移有序开展,为其他区域提供示范。这个历史性进产业承接转移有序开展,为其他区域提供示范。这个历史性的任务率先落到了安徽身上。因此,要站在国家的战略意图层的任务率先落到了安徽身上。因此,要站在国家的战略意图层面,在建设示范区的过程中,加强政策和规划引导,严
19、格执行面,在建设示范区的过程中,加强政策和规划引导,严格执行产业准入标准、坚决转变传统的产业承接方式,积极优化要素产业准入标准、坚决转变传统的产业承接方式,积极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发展循环经济、低碳资源配置,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步伐,建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步伐,建设成为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为中西部地区提供大规模设成为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为中西部地区提供大规模承接产业的新模式。承接产业的新模式。v 2.建设示范区是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建设示范区是加
20、快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科学承接产业转移,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要途径。通过科学承接产业转移,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可以充分发挥中部地区比较优势,集聚发展要素,优化配置,可以充分发挥中部地区比较优势,集聚发展要素,壮大产业规模,加快发展步伐,同时为东部地区腾出更大的壮大产业规模,加快发展步伐,同时为东部地区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和竞争力,更发展空间,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和竞争力,更好地辐射和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好地辐射和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布局调整,形成东中西良性互动、优
21、势互补、相互区域经济布局调整,形成东中西良性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促进、协同发展的新格局。v 3.建建设设示范区是更好地发挥皖江城市带综合优势,推动安徽示范区是更好地发挥皖江城市带综合优势,推动安徽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要求。皖江城市带基础较好、条件优越。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要求。皖江城市带基础较好、条件优越。通过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通过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有利于安徽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有利于安徽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加速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济转型,
22、加速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按照规划,示范区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按照规划,示范区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到服务业基地,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比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年翻一番以上,重点承接产业加快发展。到那时,示范区的经济规模以上,重点承接产业加快发展。到那时,示范区的经济规模将快速扩大,实力将大大提升,对该省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将将快速扩大,实力将大大提升,对该省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将进一步提高。进一步提高。v 4.建设示范区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保持全国建设示范区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保持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
23、大举措。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举措。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确保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确保保增长、保民生、保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稳定的调控目标得以实现。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的调控目标得以实现。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通过有序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可以进一步优移示范区,通过有序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可以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稳定扩大就业,激发内需潜能,拓展区域发化产业布局,稳定扩大就业,激发内需潜能,拓展区域发展空间,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夯实全国平稳、可持展空间,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夯实全国平稳、可持续发展基础。续发展基础。v
24、国家发改委要求:把国家发改委要求:把规划规划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比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挖掘发展潜力,推动安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较优势,挖掘发展潜力,推动安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安徽省要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编制具体实施方案和重安徽省要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编制具体实施方案和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按照点领域的专项规划,按照规划规划确定的产业承接发展重点,确定的产业承接发展重点,抓紧推进相关工作;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要继续加强与抓紧推进相关工作;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
25、要继续加强与安徽省的合作,健全工作机制,不断深化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安徽省的合作,健全工作机制,不断深化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结合分工,结合规划规划的实施,引导和支持本地产业向示范区的实施,引导和支持本地产业向示范区有序转移,加快推进自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序转移,加快推进自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七章第七章 基础设施支撑基础设施支撑第一节 构建一体化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第二节 提高能源保障水平第三节 建设水利保障体系第四节 推进区域信息一体化第八章第八章 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第一节 严格执行产业准入标准第二节 促进转移产业集约发展第三节 合理开发利用长江岸线资源第四节 加强节能环保和
展开阅读全文